日期:2021-09-20
這是登建康賞心亭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是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辛棄疾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詞中抒發了濃郁的愛國情感,在抒發感情時運用了寫景、用典等藝術手法。此詞無論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還是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都不失為一篇佳作。2、教學對象分析:通過初中及高一以來對一些詩詞的學習和鑒賞,此時期的學生以具備一些基本的詩詞鑒賞能力,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通過個人努力以及和同學探討可以完成本課的學習。【教學目標】1、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3、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教學重點】1、反復誦讀,感受詩詞韻味,品味詩詞語言。2、明確詩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悲苦心情。【教學難點】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學方法】傾情誦讀,整體感知,析句品詞,體會情感,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的方法。【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準備】學生預習,了解作者相關知識,熟讀本詞,查找典故資料。【教學過程】一、 激情導入對于古代的文學作品同學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唐詩宋詞,唐詩李杜為尊,宋詞蘇辛為雄。我們已領略了蘇軾的豪放、曠達,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同為豪放詞派代表的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這首詞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這一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這時他已經三十五歲了,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郁憤之氣。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辛棄疾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兩段文字?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師: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示范朗讀呢?2、聽讀(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師:你們認為讀得怎么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愿意來嘗試一下呢?3、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4、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5、整體感知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思考:詞的上、下闋各寫了什么? 明確:上闋寫了詞人登臨所見所為所感。下闋寫了詞人登臨所想(歷史人物)。四、析句品詞,體會感情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一)分析詞的上片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是如何 抒發情感的?明確:借景抒情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明確: 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明確:( 1 )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楚天遼闊,江水悠長。浩浩蕩蕩的江水隨著詞人的目光流向遙遠的天際,無邊的秋色空寂蒼涼,一片渺茫。而此時詞人內心的愁苦伴著這無邊的秋色悠長的秋水奔涌而出。詞人除以水傳情外還借山傳情,眺望遠山它們像碧玉簪、像青螺髻那樣秀美。景自然是美景,然而在詞人看來都在獻愁供恨,山如何能獻愁供恨呢?修辭手法是擬人同時還有互文即獻供愁恨。藝術手法則是移情與物。這個愁與恨是詞人心中無法排遣的憂愁與憤恨。(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那么詞人為何愁恨?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詞人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知: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茍且偷安,不思恢復,作為愛國
英雄的詞人怎能不愁不恨!(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師:“落日摟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極具特色的意象組合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通過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種蒼茫悲涼的氣氛,以有聲有色的景物烘托出詞人的孤寂悲苦。3、寫到這里詞人郁積胸中的情感依舊不能釋然,他又用了兩個動作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學生討論完成)明確: 杜甫《后出塞》中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用武之地,詞人正值壯年,空有力氣卻沒有地方使用,他只好借敲打欄桿來發泄自己的怒氣。詞人多想手持這銳利的寶刀,馳騁疆場,殺敵報國啊!看吳鉤、拍欄桿把詞人滿懷雄心壯志卻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我們面前。一個“了”一個“遍”使得這悲憤更濃更重。我們看了也會為之激憤。然而在當時卻無人領會。因此詞人要借登高來排遣。“無人會、登臨意”作者要赴前線殺敵和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沒有人理解,孤獨之感、憂憤之意,畢現于字里行間。多么孤獨無奈的英雄,為了讓英雄不在孤單,我們一起神情朗讀上片,試著做詞人的知己。4、全體同學朗讀(二)分析詞的下片師:在上片中,詞人以飽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帶有強烈激情的動作抒發內心情感,下片詞人又是如何抒發感情的?1、全體男生朗讀明確:借典故抒情。學生結合注釋了解典故。師:詞人用這些典故傳達內心怎樣的情感?(1) 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 “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寫到三國時的許汜不關心天下大事,只想著買田置地,作者更不屑那樣去做。在這里他要說明的是:自己既不愿棄官歸隱,又不肯追求享受,他決定要為實現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而奮斗到底。同時也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詞人的雄心壯志。(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抒發自己對國事和時局的憂傷,對年華空逝事業無成的悵惘。師:連用三個典故,情意十分委曲。生動含蓄地傳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4、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明確:想到自己的苦惱沒有人能夠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淚!呼應上片末“無人會、登臨意”的感嘆,“壯士拂劍,浩然彌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痛切地領會到作者報國無門的悲憤情感。小結: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而這無數英雄又把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六、比較閱讀面對同樣的時事,愛國詩人陸游又是怎樣的情懷,《訴衷情》與此詞在感情上有何相似之處訴衷情 陸游當年萬里覓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七、布置作業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教學目標:
人教版《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教學設計
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為: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為: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自符離之戰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于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
(學生討論完成)
——
(1)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詩人愁恨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
(1)看、拍、會、登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桿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么態度?
張翰
——
樂于歸隱
_____(正)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么用意嗎?
(1分鐘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
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呢?
——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
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的“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師: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師小結: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學們的理解,很多話是老師想說的,你們都說到了。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鑒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師生再次跟讀這首詞。
師:美的藝術我們該反復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再次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
八、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仿佛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里我們感謝辛棄疾,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
九、板書: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斷鴻
動作:看、拍、會、登
下片: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運用典故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了解本詞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過程與方法】
加強朗讀訓練,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詞意,感悟詞情,培養學生讀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辛棄疾在仕途失意情況下,愿為國效力的曠達胸懷,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感,增強自身以國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了解本詞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教學難點】學習辛棄疾在仕途失意情況下,愿為國效力的曠達胸懷,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情感,增強自身以國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學生展示預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簡單介紹辛棄疾,教師補充。并且請學生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詞。
2.補充本詞的創作背景。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通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2.朗讀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語調、節奏、感情。并思考:本詞上、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上闋,由寫景表達自己的“愁”與“恨”;下闋,由用典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教師指名一個學生讀,其余學生思考:上闋作者的觀察順序是怎樣的?
(由遠——近;天地——自身;)
2.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能看出來?
(首先,先出現的意象是秋色、水、天。“秋色”的修飾語是“千里”,給人以遼遠之感,后“水隨天去秋無際”正是這種遼遠之感的具體表現,“無際”以體現出此時作者是在描寫窮己之目所能及之景;玉簪螺髻,是寫山,山雖也屬遠景,但比起“千里”“無際”而言,空間上的延伸感略有降低,是除天際以外的另一視線標的物;“落日樓頭”“欄桿拍遍”就又近一層,從看得見摸不著之景,變成了可觸摸之景。整個過程作者以秋色起興,逐漸吐露出“愁”“恨”“游子之情”,從無情之景寫至有情之景,從遙遠的天際逐漸關注到自身的情感。)
3.小組合作,上闋中作者的“愁”“恨”“游子之情”都是緣何而起?
(首先,“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出自皮日休《縹緲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以及韓愈《送貴州嚴大夫》“山如碧玉”之句。此處體現山河的美好壯麗。然而,建康屬于南宋偏安之地,北方的宋朝已被金人占領,作者也被迫投南。此時,山河越壯麗,山河淪喪之痛就越強烈,因此“獻愁供恨”似是將自己的繾綣愁腸供奉給山河一般,愁恨難平;其次,作者是山東濟南人,因山河淪喪被迫背井離鄉,南行之此地,已然身世飄零,而作者在朝廷中又被排擠,孤獨之意就更加一層。此處“江南游子”暗指“南逃、被異黨排擠、不被君王重用”三層含義,“落日”代表了宋王朝衰敗的頹勢,“孤雁”代表了自己身世飄零又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苦悶。)
4.小組合作,下闋使用了哪些典故,又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其一,張翰因為想吃家鄉的魚就辭官回家,暗含作者的思鄉之情;其二,許汜于風雨飄搖之中求田問舍,表明自己不齒許汜之流,一心報國的情懷;其三,環紋被整,路過金城,見樹長大,感慨自己年歲漸長,表明作者時不己待,對自己政治愿望難以實現的擔心。)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結合文本中的幾處典故,談談什么樣的內容才能成為典故?
(真實出現過的人、文字、事件,虛構的東西不叫用典,如神話。)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對比閱讀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思考兩首詞在表現手法和所表達的感情上有何異同,下節課來分享一下。
五、板書設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清秋、水、天 玉簪螺髻 樓、欄桿---------由遠及近
張翰————思鄉;
許汜————全心報國;
桓溫————老之將至,壯志難酬
六、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辛棄疾個人生平有一定地了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可以預先留下預習任務,讓學生先對此進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導入環節討論。
【教學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說出辛棄疾生平(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及詞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受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意境:空曠遼遠。語言:大氣豪放),體會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3、懂得詞的藝術手法:借景抒情、用典。講述景物(“斷鴻”“落日”)和典故中(張翰、許汜、劉備、桓溫)所蘊涵的深層含義(國勢衰頹、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樂于歸隱、謀取私利、雄才大略、嘆時光流逝)。
4、背誦這首詞。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合作學習,討論與交流。通過分析景物,深入地體會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導學生借助注釋,通過解讀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感受辛棄疾深沉的愛國之情。胸懷大志,熱愛祖國。
2、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難點】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 —— 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詠 —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黑板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名詩對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詩對接。
青山遮不住,畢竟動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自符離之戰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愿意為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于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師:那么,你們想不想聽聽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示范朗讀呢?
2、聽讀 (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師:你們認為讀得怎么樣?那就請一位同學也飽含激情地朗讀這首詞。哪位同學愿意來嘗試一下呢?
3、抽讀 (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了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也讀出了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我們為你精彩的朗讀而喝彩!
4、譯讀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師: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5、質疑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
(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師:是的,我和同學們一樣,讀完這首詞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 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
(學生討論完成)
——( 1 )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詩人愁恨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 (1)看、拍、會、登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桿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么態度?
張翰 —— 樂于歸隱
_____(正)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么用意嗎?
( 1分鐘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 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