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8
這是秋興八首其四原文翻譯,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2、賞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講析法、合作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劉禹錫的詩中說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學能否回憶起一些悲秋的詩句?(師生共同回憶)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著怎么樣的情懷?請大家集合課前的預習,有感情的朗誦這篇詩文。
二、文學常識回顧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成為“詩圣”,由于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詩有“詩史”之稱,有《杜工部集》。
文學常識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近體詩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家常以意境的高下來衡量作品的成敗。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緒,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是境況、境界,即詩中所描繪的客觀生活圖景,它是廣義的,不單指景,還指詩人所見所歷之事。意與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著眼于某種物象中的主觀意向,而意境則是由藝術形象所表露出來的整體境界。讀者運用想象和聯想,進入詩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與作品產生共鳴。
三、詩題解析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故八首寫秋字意少,興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興,這里的“興”也就正如《詩經》里的“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所以,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懷。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去看看“秋”何以“興”。(教師范讀)
四、首、頷聯意象解讀
1、學生朗誦首、頷兩聯
要求:找出此兩聯中的意象,并體味這些意象的特點
2、學生找出意象并簡析特點(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露、楓樹、巫山、巫峽、江間波浪、塞上風云
3、意象特點分析(只明確本詩文創作于安史之亂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問: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們學過《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里應該是很美好的,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
明確:玉露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極短,而作者此時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來,生命也即將結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鄉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鄉之情頓生。
②凋傷表達出一種凋零、傷心、傷感的感覺;
③楓樹林,秋天的楓樹應該是紅紅火火的,杜牧不是說“霜葉紅于二月花”嗎?而且紅葉也是暖色調,那么這里用楓樹林,是否與詩歌的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天楓葉的紅是一種暗紅、缺乏生命氣息的紅;再聯系作者的經歷,他經歷了盛唐的恢宏,轉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這種火紅,暗指盛唐曾經的輝煌。“凋傷”意指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敗。在大家將要學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楓葉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峽氣蕭森:巫山巫峽,是山是水,也暗指國家;氣蕭森,蕭瑟陰森,也唐朝安史之亂后的衰敗的氣象。
⑤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江上波濤滾滾,不平靜;塞上風云變幻,也是不平靜。整個天地都處于不平靜當中;他雖在寫景,卻實在寫唐朝整個江山都陷入了戰亂,戰爭風起云涌,國家不平靜。怎么能不悲傷不已?因而這句話虛實結合。
所以,首、頷二聯的這些意象都顯露出一種“悲涼”之感,他們構成的意境也給人以 “悲無盡“的沖擊。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語”的寫照。
補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的影響,他有著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
4、學生朗誦首、頷聯
五、寫作背景介紹
1、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在此期間,他的另外兩名好友李白和高適也相繼去世。因而杜甫心中為朋友的“離世”感到無限的悲傷,同時也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纏身感到無限的悲嘆。這時候的杜甫也已經50有余,可是作為文人的他依然是“壯志未酬” “報國無門”,心中也繼續了無限的背憤。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詩文,在《讀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
2、提問:作者僅僅難道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國家命運的多舛而發出這樣的“興”,其中作者最想說明的“興”是哪一種?(明確:悲國運衰落)前兩聯作者在寫景,我們也只是憂意象的除了結論,大家,能否在下面的兩聯之繼續找到杜甫“悲國運衰落”的依據呢?
六、頸、尾聯分析
1、在我國的古詩文中“首頷頸尾”對應著“起承轉合”(試請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轉”的)學生帶這問題朗誦頸、尾聯(小組合作討論)
明確:作者在首頷二聯中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物,在頸聯中,作者前句寫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筆鋒一轉寫到了孤舟靠岸系繩,也系著作者的“故園心”。這樣的過渡,就由寫景轉到了情感的抒發上。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句詩:
①叢菊兩開他日淚:菊花是在秋天盛開,秋也勾人相思。
這“淚”從字面意思上看應該是“叢菊”掉的眼淚。這讓我們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人在很悲傷時景物帶給人的感受。那實際上不是景物在流淚,而是詩人自己。
進一步提問:不過花盛開卻也給人一種欣悅之感,在陶淵明的詩句中也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什么用這個意象?會不會與感情基調相悖呢?
明確:不相悖,秋,給人思鄉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經夔州回鄉,菊花兩開說明他想回家想了兩年卻不能回家,悲傷之情頓生,以樂景寫哀情。
②孤舟一系故園心:孤,說明形單影只;故園,更令人哀傷;作者一直思念家園,然而國家戰亂,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園還好嗎?悲涼由此產生
2、尾聯分析
寒衣處處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處處催刀尺,到處都在趕著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傳來急促的搗衣聲。這是一年將盡的時候,同時又是一天將結束的時候,在這樣特殊時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園。然而國亂如此,家還會存在嗎?詩歌到這里,雖然詩中沒有一個“悲”字,那種濃濃的悲,那種國破家亡的悲涼如白帝城傳來的搗衣聲,一陣高過一陣,一陣急過一陣。(課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學生朗誦頸、尾聯
4、總結:作者當時不僅僅只是在悲凄之秋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貧困與報國無門而發出這樣的“興”,最終,作者要“興”的是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七、總結全詩(師生帶感情集體朗誦全詩)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其以描繪秋景為外在的行文線索,以抒發悲愁之情作為連通各聯的內在聯絡,以情感的起伏流轉,貫穿次第展開的各組景物,形神交匯,渾然一體。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抒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
八、板書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峽
江間、塞上
叢菊、孤舟 蕭森
寒衣、暮砧
教學反思: 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但覺得的講的太籠統了,分析不夠深刻。我想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詩的能力”,可以分解為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并讀出詩的韻律美。《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發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反復有表情地誦讀,最好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里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系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時間紐帶,它牽系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啟發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新的思維能力。
杜甫·秋興八首其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聽說長安時局像一盤未完的棋,
百年世事不勝悲。造成多年世事有說不盡的悲凄。
王侯第宅皆新主,王侯之家委棄高門大宅另換新主,
文武衣冠異昔時。文武衣冠更改大抵已經非復舊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北邊回紇的侵犯和西邊吐蕃的入寇,
征西車馬羽書馳。使關山金鼓雷鳴載羽書的車馬飛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秋江清冷自身好像魚龍蟄伏時,
故國平居有所思。在巴東只對故國平居有所反思。
外患內憂思故國。首聯指出時局似奕棋,變化巨大。次聯就內憂說,長安先后兩次淪陷,從君到臣都大換班,文物制度也都有改變;三聯就外患說,直北指正北的回紇,征西指西邊的吐蕃。尾聯意謂,內憂外患深重,自身卻流落夔州,仿佛魚龍蟄伏深淵,僅能對昔日長安平居生活,作點反思。組詩最后四首,由此“思”字生出。魚龍:指水生動物;故國:指長安這個故都故園。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秋興八首(其四)》注釋:
1、聞道:聽說。杜甫因離開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變化,不便直言,故云“聞道”。似弈棋:是說長安政局像下棋一樣反復變化,局勢不明。
2、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嘆自身所經歷的時局變化,像下棋一樣反復無定,令人傷悲。
3、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4、異昔時:指與舊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種種變化,悲嘆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換一撥。
5、北:正北,指與北邊回紇之間的戰事。金鼓振:指有戰事,金鼓為軍中以明號令之物。
6、征西:指與西邊吐蕃之間的戰事。羽書:即羽檄,插著羽毛的軍用緊急公文。馳:形容緊急。此二句謂西北吐蕃、回紇侵擾,邊患不止,戰亂頻繁。
7、魚龍:泛指水族。寂寞:指入秋之后,水族潛伏,不在波面活動。《水經注》:“魚龍以秋冬為夜。”相傳龍以秋為夜,秋分之后,潛于深淵。
8、故國:指長安。平居:指平素之所居。末二句是說在夔州秋日思念舊日長安平居生活。
《秋興八首(其四)》譯文:
聽人談起長安的政局真像在弈棋,百年的世事真叫人抑制不住傷悲。
王侯們的朱門甲第都換了新主,朝廷里的文臣武將已不同往時。
正北的關山金鼓震耳,征西的軍隊告急文書飛馳。
魚龍都那么寂寞連秋江也凄冷,當年在長安的平靜生活現在仍堪長思。
《秋興八首(其四)》賞析:
這首詩,融鑄了夔州蕭條的秋色,清凄的秋聲,暮年多病的苦況,關心國家命運的深情,悲壯蒼涼,意境深閎。從全詩來說,可分兩部,第四首是組詩的前后過渡。前三首詩的憂郁不安步步緊逼,至此才揭示它們的'中心內容,接觸到“每依北斗望京華”的核心:長安象“弈棋”一樣彼爭此奪,反復不定。人事的更變,綱紀的崩壞,以及回紇、吐蕃的連年進犯,這一切使詩人深感國運大非昔比。對杜甫說來,長安不是個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過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戀,有愛慕,有歡笑,也有到處“潛悲辛”的苦悶。當此國家殘破、秋江清冷、個人孤獨之際,所熟悉的長安景象,一一浮現眼前。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翻譯」
聽說長安的政壇就像一盤未下完的棋局,彼爭此奪。反復不定,反思國家和個人所經歷的動亂與流亡,有說不盡的悲哀。
世道的變遷,時局的動蕩,國運今非昔比,王侯們的家宅更換主人,無奈宦官當道,賢臣良相更成泡影。
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廢棄,在政治上我已經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了。回紇內侵,關山號角雷動、兵戈揮舞;吐蕃入寇,傳遞情報的戰馬正急速奔馳。
在這國家殘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況下,昔日在長安的生活常常呈現在懷想之中。
「寫作背景」
《秋興八首》是唐代詩人秋杜甫于唐大歷元年(766)秋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此寫下這組詩。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賞析」
《秋興八首》是唐代詩人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全詩感物傷懷,借深秋衰慘冷寂之景抒寫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無依,空懷抱負的悲涼心境,表達了深切的身世之悲、離亂之苦和故園之思。
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為基調,其間穿插著輕快歡樂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作者的思想情緒。
《秋興八首·其四》(即本詩)是組詩的前后過渡,“故國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后人評詩」
《后村詩話》:公詩敘亂離,多百韻,或五十韻,或三十韻,惟此篇最簡而切也。
《瀛奎律髓》:廣德元年癸卯冬十月,、吐蕃入長安,代宗幸陜。安、史死久矣,而又有此事,故曰“奕棋”。然旨篇有云:“巫山巫峽氣蕭森”,即大歷初詩也。
《杜臆》:遂及國家之變。則長安一破于祿山,再亂于朱泚,三陷于吐蕃,如奕棋之迭為勝負,而百年世事,有不勝悲者。
《姜齋詩話》:至若“故國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虛籠喝起,以下曲江、蓬萊、昆明、紫閣,皆所思者,此自《大雅》來。
《唐詩評選》:末句連下四首,為作提綱,章法奇絕。
《錢注杜詩》:肅宗收京已后,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遠,憋置君國之憂,殆欲以滄江遺老,奮袖屈指,覆定百年舉棋之局,非徒悲傷晼晚,如昔人愿得人帝城而已。
《杜詩解》:“聞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也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貫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年”二字妙。正見先生滿肚真才實學,非腐儒呴吁腹誹迂論(“聞道長安”二句下)。“遲”上用“羽書”妙。羽書最急,而復遲遲,想見當時世事(“征西車馬”句下)。“故國”下用“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爾,豈敢于故國有所怨訕哉(“故國平居”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查慎行:三、四緊承“似奕棋”,若如評語,則首句反無著落。馮舒:歷看選家,自南宋以來,萬歷以上,不知何以只選此首?馮班:何以只選一首,好大膽!紀昀:八首取一、便減多少神采。此等去取,可謂庸妄至極!
《唐宋詩醇》:陳廷敬曰:末句猶云:“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目前。”此結本章以起下數章。
《讀杜心解》:四章正寫“望京華”,又是總領。為前后大關鍵。“奕棋”、“世事”不專指京師屢陷,觀三、四,單以“第宅”、“衣冠”言可見……“故國思”繳本首之“長安”,應前首之“望京”,起前后之分寫,通身鎖鑰。
《杜詩集評》:似極力言之,仍自悠然不盡。
《杜詩鏡銓》:三、四言朝局之變更,五、六言邊境之多事。當此時而窮老荒江,了無施其變化飛騰之術,此所以回憶故國,追念平居而不勝慨然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