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5
這是蘇軾詞兩首教學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繼續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
2.了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變。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
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后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心郁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后他就到那里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地人誤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游赤鼻磯,據前后《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發”一語。
3.關于《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于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于《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
韻腳:物、壁、雪、杰、發、滅、發、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發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復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他回首走過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四、總結、擴展
句不離篇,并非一枝獨秀;篇不離句,篇因句而生輝。
總體設想:
在中國文學史上,蘇軾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課文(人教社第四冊)所選兩首詞又堪稱是蘇詞的代表作。因此,學習這兩首詞,能使學生了解蘇詞,了解蘇軾,進而欣賞蘇詞,學習蘇軾的人生態度。
文學是人學。人們在學習文學作品時,除獲得知識、了解社會、受到熏陶、得到享受外,往往更重視作品對自己人生的觀照價值。這種觀照價值因人而異,因作品而異。但總該有一個普遍的尺度,總是離不開文本這個“形式”的。因此,這兩首詞的教學設計,重點放在文本的研討上。從形式結構到思想內容,從藝術特色到感情基調,從而推想出作者的審美態度及背后的人生態度、人生境界,并從中獲得借鑒價值。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和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及作者對待人生“風雨”的態度。
2、理解并學習詞中寫景、詠史、抒情和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3、感受蘇詞豪放的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正確理解這兩首詞的思想內容、感情基調和作者的人生態度。
2、把握這兩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赤壁賦》首段導入:壬戌之秋……。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的文如此的精彩,那作為豪放派奠基者的蘇軾的詞又是怎樣的風貌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與《赤壁賦》寫于同時期同一地點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他的《定風波》。
二、老師范讀,全班朗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三、回顧《赤壁賦》的寫作背景,并總體感知詞的結構。
1、回顧寫作背景:“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不準僉書公事”,前此一年,蘇軾已經營了東坡,蓋好了雪堂,頗有終老于此的打算。在黃州的那段日子,蘇東坡開始鉆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2、讓學生概括詞的結構:
上片:赤壁
(描景)
(鋪墊)
江:淘盡人物
赤壁:三國周郎
江山:多少豪杰
下片:懷古
(對照)
(抒情)
遙想當年——公瑾——雄姿英發
多情應笑——我(蘇軾)——早生華發
四、研討詞中語句的含義及特點:
1、首句寫景有何特點?
明確:①境界闊大:“大”“千古”包容著時間和空間的廣泛內涵;②風格雄渾:“東去”二字勢不可擋,“淘盡”二字勢不可回;③顯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④與對歷史、人生的反思結合起來。與“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一脈相承——歷史的長河帶走了一切,就是風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對歷史的詠嘆升華為哲理的詠嘆。
2、作者為何說“人道是”?
明確: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處,而是將錯就錯,假托赤
壁以抒胸懷。清人朱日浚《赤壁懷古》“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就是這樣說的。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
明確:“穿”以動寫靜,“堆雪”以靜寫動,“驚”“拍”擬人手法生動傳神,“卷”“千”境界廣闊。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可補哪三個字?
明確:“競折腰。”
5、“初嫁”“出嫁”有何不同?
明確:初嫁,剛剛出嫁。
6、“小喬初嫁了”時周瑜二十四歲。赤壁之戰,周瑜三十四歲。蘇軾有意為之,這是為何?
明確:以絕世美人為英雄作陪襯,使人物不僅有“雄姿英發”的一面,也有溫柔纏綿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同時也突出周瑜“少年得志、春風得意”的形象。
7、“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明確:夸張、借代。
8、概括周瑜的形象。
明確:少年得志、春風得意、英俊瀟灑、本領高超、扭轉乾坤、從容鎮定。
9、“多情應笑我”的主語是周瑜?是蘇軾?
明確: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主語是蘇軾更確切一些。
10、怎樣理解“人生如夢”?
明確:①理解一:所謂“人生如夢”,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暫和命運的虛幻易變,也指命運如夢般的難以自我把握。即《臨江仙》詞所說的“長恨此身非我有”。這是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同時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
②理解二:蘇軾稟賦中,原來有一種積極用世之意。因此,在與周郎的對比中,表達了一種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帶有一種消極蒼涼的思緒。(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五、理解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人生態度。
1、作者寫赤壁“一時多少豪杰”,為什么聚焦于周瑜?
明確:明寫史,寫周瑜,實寫蘇軾對自身命運的關注:
周瑜 蘇軾
年齡:34歲 47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發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這里既有對周瑜的仰慕,更有對自身一生坎坷、命途多舛的觀照。
為下文抒發情感作鋪墊。
2、“多情”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表達了蘇軾對周瑜的仰慕,體現了蘇軾渴望建功立業,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
3、“人生如夢”是消極悲涼之辭,是言不由衷的感慨,是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辭,還是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
明確: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4、“一尊還酹江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
明確:①理解一:借酒澆愁。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②理解二:痛苦消解后的超脫、自適、曠達。
(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見解)
5、從詞中看到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既執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脫、消解痛苦的曠達。
六、詞的感情基調:
關于這首詞,有“熱烈沸騰,豪邁奔放”說,有“消極悲觀,內心矛盾”說,你認為怎樣?
明確:①理解一,熱烈中有理性的思考;痛苦中有力求自我超脫的曠達。
②理解二,雖有壯志難酬的苦悶,在常人看來也有一些蒼涼消極的思緒,但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七、了解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明確:①寫景不離人,景是人物活動之景。對自然山水的觀照與對歷史人生的反思結合起來,在雄奇壯闊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歷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詠史,寫歷史人物,表達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對自身命運的關注,對自身經歷坎坷、命途多舛的觀照。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直接抒情則是在與周瑜形象的對比(詠史)中,感到壯志未酬、華發早生后進行的。其抒發的感情含有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表現了作者的豁達、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三者完美結合,了無痕跡。
八、背誦這首詞。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片:赤壁
(描景)
(鋪墊)
江:淘盡人物
赤壁:三國周郎
江山:多少豪杰
教學目標:蘇軾詞兩首教學設計及反思
1.鑒賞《念奴嬌赤壁懷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風波》詞意。
2.了解作者經歷,理解蘇軾在黃州的心境變化,感受蘇東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了解寫作背景、作者經歷,理解蘇軾在黃州的心境變化。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坎坷磨難是人生的財富,這句話蘇軾一定深有體會,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為宰相人選的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難不死,重獲自由。從蘇子瞻到蘇東坡,他完成了怎樣的精神飛躍呢……
二、學習目標
三、誦讀《念奴嬌赤壁懷古》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
3、學生個別讀,教師點撥。
四、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
懷古詩從三個方面欣賞:①觀眼前之景②寫歷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懷
(一)觀眼前之景
1、齊讀上片
2、用一個詞語概括景物的特點
明確:這個景物屬于“駿馬西風塞北” 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這錦繡江山孕育了無數的英雄豪杰。
3、上闋以哪句結尾?“一時”指何時?三國英雄輩出,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寫歷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蘇軾生平介紹(多才多藝、多災多難)
(三)抒一己之懷
1、蘇軾才華橫溢不遜周瑜,人生際遇卻相去甚遠,心中怎會不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的情感。
學生討論,發言。
教師明確:這里既有人生的失意,又有拋卻英雄夢的無奈,還有詩人欲從痛苦的泥淖中掙脫出來的釋然。這是一聲宏偉的嘆息,一次壯闊的悲哀,一次飛躍歷史的翱翔,這,不正是詩人要極力掙脫的束縛嗎?要知道,個人情感無論多么強烈,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可憐可笑。蘇軾正是在這種歷史與個人的強烈對比中獲得了人生的自覺,從而獲得了超然物外,達觀世事。
3、齊讀
4、黃州成全了蘇軾,介紹蘇軾在黃州的作品。
黃州成全了蘇軾,使他開始了智慧的.人生;蘇軾成全了黃州,使他成為了天下名城。
從蘇子瞻到蘇東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飛躍!世間種種的運途在他心底都未見溝壑,想來,身處黃州,心中風波已定吧。
五、賞析《定風波》
1.范讀
2.生自讀
3.賞析最喜歡的詩句,談談自己的感受
4、齊讀
六、小結
這就是蘇軾,他時而徘徊月下,時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正如余秋雨的評價: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 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與其說是黃州成就了蘇軾,還不如說坎坷磨難成就了蘇軾,晚年回顧他的一生,他曾用兩句詩概括: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七、 拓展訓練
拿起你手中的筆,為蘇軾寫一則頒獎辭
八、作業
1.背誦《蘇軾詞二首》
2.課外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林語堂《蘇東坡傳》。
九、板書
教學反思:
1、 平時知識積累不夠
本次優質課大賽,我抽到的篇目是《蘇軾詞兩首》,開始時我暗自慶幸,認為這是一節容易講的篇目,第一次試講之后,聽課教師反饋,思路老套,沒有亮點。怎么才能有亮點,必須對蘇軾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的思想經歷。書到用時方恨少,怎么辦,啃書!我用很短的時間讀了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康震評蘇軾》等書籍,對蘇軾總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時間緊促,總覺得有對很多東西沒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識用起來不能得心應手。這是本節課對我最大的警醒。
2、朗讀不夠
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講課時自己心情比較緊張,只想著下一個環節該如何進行,忽視了這個誦讀的重要性。黨老師評課時也指出了我的不足,“這么短的篇目,應該讓學生當堂就背會”。
3、最后一個環節處理的過于草率
時間緊張,直到講課前還在修改,給蘇軾寫頒獎辭是講課前才加上的,所以處理的很草率,這是本節課的最大的遺憾,其實,這點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討論發言,如果處理得當,一定會成為本節課的亮點。
教學目標:
《李清照詞兩首》的教學設計范文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欣賞古代詩詞的能力
(2)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詞的思想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賞析詩詞的藝術特色
(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風格
(4)了解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詩詞豐富深刻的意蘊,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欣賞古代詩詞的能力
(2)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詞的思想內容,感受詩詞的意境,賞析詩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渲染氣氛,激趣導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學們,老師現在給大家提供一組評語,請大家個個根據評語判斷我們評價的對象是中國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資料鏈接
—————她有憂時傷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
她是曠古絕今的詞壇奇女
知道她是誰嗎?
沒錯!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滄海愁人,她有萬古愁心,然而要解讀她的一腔愁緒,卻又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李清照的兩首代表詞作《醉花陰》和 〈〈聲聲慢〉〉,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萬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資源共享:學生就自己搜集的關于李清照的資料進行交流,注意關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引導: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她以詞代聲,向世人訴說她的悲劇愁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傾訴
誦讀要求:連續兩遍,第一遍要讀通讀順,注意讀出感情,第二遍要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意思,并將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讀后大家共同解決
感悟詞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導: 聯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兩首詞中“愁”的含義是否相同?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愁緒?兩首詞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 學生可選兩首詞中的任何一首談談自己的感悟,既可以從整體談,也可選自己喜歡的某一個句子談,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引導
教師小結并板書:《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離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而從〈〈聲聲慢〉〉中我們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閑愁”,這個“愁”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后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是死別之愁、永恒之愁,因此,這“愁”字表現得更加凄厲沉痛。
附板書:
愁 《醉花陰》———————離別相思—————苦
〈〈聲聲慢〉〉——————國破家亡夫喪——————痛
拓展理解,深入體會
引導:其實,愁是李清照詞中常見的字眼,老師從李清照詞中選取了幾句給大家,請同學們讀一讀,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句咀嚼品味,進一步體會李清照詞中濃郁的愁緒
資料鏈接:怎一個“愁”字了得!
1、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2、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3、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
4、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活動:學生誦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談體會
再讀詩詞,賞析藝術特色
引導: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幾乎過著與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個多愁善感之人,更是個寫愁高手,現在就讓我們再回到這兩首詞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寫愁的,兩首詞在寫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并討論這個問題
提示: 可以從詞的語言、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賞析
活動1、學生再讀課文,討論上面的`問題
活動2、師生互動交流,欣賞兩首詞的藝術特色
活動3、學生結合自己讀過的李清照,簡單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特點
教師小結: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的特點,李前期詞真實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 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詞風清麗明快,語言婉轉含蓄
后期主要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詞風凄涼低沉,語言深沉凝重。
附板書:
語言 意境 表現手法
《醉花陰》含蓄凝重 清新寧靜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達內心情感
〈〈聲聲慢〉〉率真自然 凄慘悲涼 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
傾聽歌曲,拓展練習
資料鏈接:學生欣賞〈〈一剪梅〉〉歌曲,完成練習
問題:(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還是后期作品?請說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斷表達內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藝術手法,試結合這首詞中的具體詞句分析這一特色
學生總結
教師布置作業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賞析
教學反思
《醉花陰》和〈〈聲聲慢〉〉分別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因而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所以,我設計采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學習這兩首詞。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鑒賞的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性靈,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認真審讀,整體感知、感受形象,體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語言、立足主旨,賞析技巧。
本課側重于教給學生欣賞詩詞的方法,學習詩詞重在誦讀,在讀中趕,在讀中悟,在讀中品,所以整堂課的教學是按著“讀—悟—品”這條主線展開的。聽讀、自由誦讀、個別誦讀等環節的設置意在讓學生充分朗讀,從而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鋪墊。此外,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生平經歷理解詞的意蘊,體會作者的情感,教會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欣賞詩詞。
在整個教學預案中幾乎找不到問題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里,答案產生在學生的讀—悟—品的過程中,我們的任務并不是為學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解決,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并找到答案。所以,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感悟與見解,我只是給予評價和引導,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探究的能力!個人覺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練習結束后,學生進行總結,那么老師我應該也要做個總結,不能因時間緊而草草收尾,留下遺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