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7
這是蘇幕遮教學目標,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設計思想
本課的教學在“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指導下,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精心設計以“吟詠詩韻”為核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策略。以誦讀為基礎,品味語言,理清詞作景與情之間的關系,感受作者羈旅思鄉之情。進而運用自己的生活積累進行比較分析,體會本詞是如何把羈旅愁思與所詠之物巧妙地融為一體。最終讓學生找到獨立分析詩詞作品的突破口,實現“服務型課堂”中今天的教正是為了明天的不教的現代教學理念。
二、教材分析
本課為人教版選修讀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里的一篇自主賞析篇目。本單元的重點為“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誦讀教學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荷花”是兩片的感情紐帶,其中每一句都帶有動作性或視覺性,幾乎句句都可構成一個或幾個畫面,構成角度不同的鏡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畫面,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從而讓學生通過誦讀體驗詩歌景與情的關系,最后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三、學情分析
學生為高二年的學生,在前兩個單元的詩歌教學的基礎上,學生對詩詞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鄉”的主題也較容易為學生所理解。但高二階段學生已不習慣于高聲朗誦,學習的自主性也比較差,想在課堂上自主完成閱讀有較大的難度,老師的有效導引猶為重要。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熟能成誦,體會本詞景與情的關系。2.能力目標:賞析本詞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理解周邦彥詞以詠雨后荷花為中心,表現思念故鄉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通過大量誦讀,深入品味此詞的豐富感情和優美意境。
(三)教學難點:分析本詞如何把羈旅愁思與所詠之物巧妙地融為一體,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及意圖
一、導入新課當我們走在路上,能夠見到一池荷花,一片輕輕的荷葉,那會帶給我們無盡的清涼,也會帶給我們無限的情思。無數文人墨客,用他們的生花妙筆寫下無數關于荷花荷葉的篇章,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其中的幾首,第一首周邦彥的《蘇幕遮》
設置意境,引導學生進入課堂。
二、鑒賞
問題:作者的內在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來寄托的,我們看上片都寫了哪些景物?景物美在哪里?齊回答:沉香、鳥雀、初陽、宿雨、風荷。
師:在這些景物的前面或后面都有哪些相應的動詞,在沉香前面燎,……這些動詞分別寫出景物什么樣的情態和意境?提問生:“舉”……師總結:想起一個名篇,描寫荷葉荷花的現在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把那個句子回憶下:“曲曲折折的……打著朵”這些句子正好可以和周邦彥的“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相互的映照。提問生:……“窺”師總結:寫出了它的什么情態?在屋檐向屋內窺,告訴人們什么?天晴了我們出去玩吧!所以,這里有非常強烈的什么意味!擬人的意味,寫出了“探頭探腦”“呼朋引伴”非常有生機和活力,充滿了一種天晴的快樂,這是“窺”字和“呼”字一齊講了。
提問生:……“燎”。
五、美景欣賞
師總結:“燎”是什么意味?是“燒”燒什么?“沉香”,同學們我們在學《阿房宮賦》的時候,有一句關于香料的描寫,還記得嗎?“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這種應該是煙霧繚繞,但是我們估計這個場面要小一些,香料也要淡一點。
師總結:整個的上闕寫景,用這個動詞整個景物有動有靜;“沉香”是嗅覺,“鳥雀呼晴”是聽覺,“……一一風荷舉”是視覺,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碧綠的荷葉,驚艷的荷花,非常美的一幅景。好,我們下面一齊把上闕讀一下。在這樣美好的景物之下,作者升起了什么樣的情思?
生:思鄉情師:大家一起讀一下生:……
師:《蘇幕遮》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體會一下這景和情聯系的紐帶是什么?是通過哪個意象反映出來的?上片:風荷勾起的思鄉情。
師:作者的家鄉在哪里?
生:……江蘇師:這里有漂亮的荷葉,看到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
師:“五月……憶否”?這句在寫誰?
生:漁郎
六、小節
師:漁郎是什么時候的朋友?小時候在一起捕魚的朋友,“漁郎在憶誰?”在回憶我,本來是我思念家鄉的,卻說小時候的朋友在思念我,這是什么寫法?虛寫,這是作者的想象,是想象之筆,是以虛寫實。那,像這樣的詩句,在我們古典詩詞里面是非常常見的,也就是說,明明是自己思念故鄉,卻問對方是不是在思念自己。比如《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好,這句是以虛實相生的妙處,大家看最后兩句“小楫……浦”,大家結合看課本中的畫面,體會一下他的意境。
教學目標:
蘇幕遮懷舊范仲淹教學設計
1、體會范仲淹詩詞的闊遠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羈旅鄉思之情。
3、鑒賞詩詞中的佳句。
教學重點:
1、理解這首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2、鑒賞這首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
教學難點:
全詩詞抒情結構的把握和寫景抒情技巧的鑒賞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長亭送別》導人
二、作者簡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市)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召拜樞密副使,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即慶歷新政,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鄧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卓然可觀。 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詩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詩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詩詞僅存五首。
三、背景解說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剛正堅毅。但這首詩詞寫柔情,千回百轉。看似矛盾,實際上并不矛盾。盡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個人生活,有友誼,有愛情,在作品里反映出來并不奇怪。這首詩詞抒寫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沒有脫離傳統上離愁別恨的范圍,但是意境的闊大卻是這類詩詞所少有。
四、賞析
(老師布置賞析作業,課上交流點評)參考示例:
(一)上闋寫壯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碧云天,黃葉地兩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澄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楓之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化用這兩句,改為碧云天,黃花地,同樣極富畫面美與詩意美。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接連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著秋水綠波,妻萎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照映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里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如黃蓼園謂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鑿),但這一意象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詩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系。這里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里,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秾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詩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闋黯鄉魂,追旅思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義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現。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作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樓高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想,但獨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人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結拍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詩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五、總結
這首詩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詩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詩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詩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詩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整個來說,這首詩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詩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于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詩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于閨閣
六、課堂訓練
1范仲淹,字 ,謚號 ,蘇州人,著有 。
2、上片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過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極遠處而觸動別恨,無情正體現了感情的深濃;同時也帶出了“情”,由寫景轉入抒情。
3、下片的“好夢”指什么?為什么說“明月樓高休獨倚”?
答:“好夢”指夢中返鄉和家人聚會的情事。回應上片所寫的景色都是登樓遠眺所見,獨自登樓會增添悵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結。
八、布置課后作業。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讓學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3.吟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詩歌的意境,領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二、教學重點
1.朗讀指導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想像力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由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初步感知(教學目標的初步滲透)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解自由朗讀5分鐘,盡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
b、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并茂。
(二)細讀理解內容(教學目標的實施)
讓學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后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鳥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告著天氣轉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體會情感(教學目標的升華)
1、全詞體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詞人思鄉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三幅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在錢塘)
這三幅圖畫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結合圖片讓學生自己體會)
明確:沉悶歡快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故鄉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教學目標的升華)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歸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神而著稱于世語言樸素生動,創造形象優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背誦《蘇幕遮》
教學目的
1、了解周邦彥的生平事跡
2、掌握詞的內容及表現技巧,品味語言
3、誦讀課文
教學重點:
掌握詞的內容及表現技巧,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人周敦頤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除了《愛蓮說》,同學們還能想起哪些關于蓮荷的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與蓮荷有關的詞周邦彥《蘇幕遮》
二、知人論世
周邦彥,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人,宋婉約詞派之集大成者,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著有詞集《片玉詞》。
周邦彥的詞作,講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藝術表現上精雕細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詞境。
羈旅愁思是周邦彥詞作的重要主題,詠物也是周邦彥詞作的主要題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楊柳等都是他吟詠的對象。
周詞能夠將羈旅愁思和所詠之物巧妙地融為一體,《蘇幕遮》就是一首將思想情緒與荷花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題
“蘇幕遮”,詞牌名,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宋代詞家用此調另度新曲,為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四、整體感知
1、注釋
①溽rù,潤濕、濕熱。
②呼晴,喚晴,舊時有鳥鳴可占晴雨之說。
喜鵲搭窩高,當年雨水澇。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海雀向上飛,有風不等黑。鳥往船上落,雨天要經過。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氣要變壞。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曉,拂曉;侵,漸近。
④宿雨,隔夜的雨。
⑤清圓,清潤圓正。
⑥吳門,今江蘇蘇州。
⑦長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邊;芙蓉,荷花的別稱。
2、譯文
焚燒著沉香,以驅散悶熱潮濕的暑氣。拂曉時分,鳥雀鳴唱,報告著天晴的消息,我偷聽著它們在屋檐下的說話。初陽映照,荷葉上隔夜的雨水已經曬干,荷葉鋪滿水面,清潤圓正,迎著晨風,亭亭玉立。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時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吳門,卻長期旅居長安。五月時節,漁郎是否會想起我呢?我夢中劃著一葉輕舟,蕩入荷花塘中。
3、小結: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借吟詠雨后荷花,抒發對故鄉及親友的思念。
五、賞析、探究
1、上片寫景,詞人抓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沉香、鳥雀、初陽、荷葉、水面、荷花
畫面清新自然,從容淡雅。(嗅覺:)五月盛夏的一個拂曉,沉香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聽覺:)已是雨過天晴,鳥兒在屋檐下歡快地叫著。(視覺:)初升的太陽映照著荷花,雨洗后的荷葉清潤圓正;微風過處,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但是情與景之間關聯密切。那么,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將景與情聯系起來的是哪個意象?
見景生情。
風荷。詞人從眼前的“風荷”聯想到盛產蓮荷的家鄉,而“夢入芙蓉浦”。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
3、在詞的下片,詩人抒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那么他抒發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
用設問的方式,反寫不知舊友“漁郎”是否憶我來表現自己對故鄉及親友的深深思念。這樣寫,不但把自己對故鄉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更細膩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國維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國維的這個評價?
這兩句不事雕飾,風格簡約,而荷之神態、精神躍然紙上。“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刻畫得惟妙惟肖;“風荷”則把微風過處荷葉隨風輕搖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了出來。“舉”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風”造成了左右搖擺的力,“舉”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風中“舉”,具有動感,尤見精神。
六、誦讀提示:
1、上篇寫景,整體格調活潑,誦讀時候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注意詞人的情緒變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
“葉上……風荷舉。”視野開闊,境界清遠,需中音中速,語勢連貫,其中“風荷舉”需重讀。
2、下片抒懷,格調輕柔,如夢似幻:
“故鄉遙……久作長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語;
“五月漁郎……夢入芙蓉浦。”充滿深情,突出夢幻之感。蘇幕遮,詞牌名,原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蘇幕遮》、周邦彥的《蘇幕遮?海天一色》。
蘇幕遮詞牌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平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表示可平可仄。(韻)前的字表示韻腳。)
典范詞作:
蘇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譯文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注釋 ①此調原為西域傳入唐教坊曲。“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③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簡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賞析:
此詞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的荷花。游子濃濃的思鄉情,向荷花娓娓道來,構思尤為巧妙別致。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主要描繪荷花姿態,下片由荷花生發開去,夢回故鄉。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這里寫的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詞人點燃了沉香以驅散潮濕悶熱的暑氣。鳥雀在窗外歡呼著,慶祝天氣由雨轉晴。在詞人眼里,鳥雀仿佛有著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她們也會“呼”也愛“窺”,如同調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愛。這幾句描寫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作者是在為下面寫荷花的美麗做感情上的鋪墊。“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國學大師王國維評:“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說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圓潤,就足以流傳千古。至于神理或說神韻,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們不妨把這三句譯成白話:“清晨的陽光投射到荷花的葉子上,昨夜花葉上積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紅的荷花在春風中輕輕顫動,一一舉起了晶瑩剔透的綠蓋。遠遠望去,仿佛一群身著紅裳綠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詞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寫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瓏可愛,因為他的故鄉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荷花點燃了詞人的思鄉情,下片開頭他就捫心自問,何時才能重歸故里呢,那美麗的吳門,蘇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體現了作者對飄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厭倦,在其它作品中詞人一再以“京華倦客”自稱,可見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鄉。“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結尾三句,詞人恍惚間飛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漁郎正在河上搖著小船,穿梭于層層疊疊的蓮葉……這時詞人忍不住喊到:打魚的大哥,還記得我嗎?我是美成啊!情到深處意轉癡,詞人用一個白日夢結尾,給人留下無限的情思和遐想。
這首詞寫游子的思鄉情結,寫景寫人寫情寫夢皆語出天然,不加雕飾而風情萬種。思鄉之苦隱藏在清圓的荷葉下,遺忘在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上……周邦彥:宋代一位在文學史上有較高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久被尊稱‘正宗’這首詩是作者客居汴梁所作。
板書設計:
上片寫景:
出門觀荷初陽宿雨,輕風荷舉(描寫,活潑清遠)
下片抒情:
久客思鄉漁郎憶我?夢入芙蓉(設問,詞意多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