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1
這是古代漢語論語教案模板,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孔子關于交友目的、對象和態度等的觀點。
2.對孔子的交友觀作出自己的評價。
3.掌握“與、友、諒、責、斯、數、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司馬遷《史記》:“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ppt①)
《周而不比》記錄了孔子說的14句話,這14句話講了一個共同的話題:交友。希望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可以“見孔子之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朋友,請問你最好的朋友是誰?你為什么會和他成為至交?
現在讓我們回到課本,來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請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以友輔仁”,其中“以”表示“用、憑借”。孔子認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來輔助仁德的培養”。那么孔子說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懷瑾《論語別裁》:“所謂‘仁’就是愛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自處的高度修養,也可以說是做人的藝術。”(ppt②)
(二)交友對象
古往今來,人們對交友一事都很重視,戰國時期茍子就曾說過:“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說朋友是相互信任、擁有的對象,所以選擇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樣的朋友才能幫助我們提高仁德修養和做人的藝術呢?
明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其中“友直”“友諒”等中的“友”是意動用法,表示“以一…為友”。“直”指“正直”,“諒”指“誠信”。孔子認為交朋友應該有一定標準,那就是與正直的人交友,與誠信的人交友,與博學多聞的人交友。
同時孔子又指出了三種“損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諂媚逢迎)者、善柔(假裝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辯)者。整句話可理解為: “與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與態度偽善的人交友。與夸夸其談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為什么和這三種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確(結合歷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對“損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馬融《論語馬氏訓說》)②善柔:謂面從而背毀者也。(皇侃《論語義疏》)③便佞(pianning):辯而巧也。(皇侃《論語義疏》)(ppt③)
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試想。連自己都很少具備仁德修養,又怎能輔助朋友呢,只能讓人“近墨者黑”。所以和這三種人結交有弊無益。
(三)交友態度
北師大教授于丹曾說過: “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夠讓我們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時代,長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瑣,叫晏平仲。孔子贊揚他“善與人交”,而且達到了令別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連司馬遷也說: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給他揮揮馬鞭趕趕車,也是很高興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來,我們怎樣做才會成為像晏平仲那樣的“善交者”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孔子給我們的建議。
1.子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明確:“躬自”指“自我”,“責”可理解為“要求”,“厚”后省略“責”,與“薄責”相對。孔子認為和朋友相交,就應該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待別人的過錯,就不要像對自己那么嚴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遠離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3.子貢問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明確:以上兩句講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數”讀shu,可譯為“頻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煩瑣無度;“忠告”是指“對朋友忠言相告”。“道”意為“勸導”,“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為:“侍奉君主,(如果)頻繁地反復提意見,就會招致羞辱;對待朋友,(如果)相交煩瑣無度,就會遭到疏遠。”后一句可理解為:“(如朋友有過失),對朋友要好言相勸,不聽就作罷,不要自討羞辱。”
朱熹《論語集注》:“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這樣的觀點嗎?請談談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個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對方的體溫溫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會產生傷害;離得遠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它們終于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中國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規過勸善”,這是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勵,互相“輔仁”,這就是真朋友。但規過勸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來,這叫“善道之”,而不應該聲色俱厲。你好好給朋友提意見,但是“不可則止”,朋友一定堅持己見就停下來,不要自取屈辱,這就是朋友之間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時“距離能產生美”;在給朋友提意見時,應注意把握時機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適當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諧相處。
4.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明確:大小多少、以德報怨是老子哲學中一種調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了一個論辯。他說:“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他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報怨”的?
南懷瑾《論語別裁》: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為“正直的行為”,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只有這樣,才更能弘揚正氣,打擊邪惡。
三、交流評述
你對交友目的、對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觀點相同嗎?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議?
明確:這個問題不必有固定、統一的答案。主要是讓學生在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解讀,喚起學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導學生在生活感受中達成評判。進而化經典為經驗,突顯《論語》的當代文化意義。
四、結束
生活中如果我們用孔子的交友態度去結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義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話可理解為“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北師大教授于丹:“《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夠結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樂地相處,通過朋友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情操,這也是一種人生真諦。
教學課題:
《論語》選讀
教學目標:
1、《論語》相關文學常識
2、熟記重點字詞的翻譯,能翻譯整句
3、鞏固賓語前置、意動等語法現象
4、將古漢語的學習成果應用到現代漢語上,綜合提高漢語水平,電子教案《論語》選讀。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小組互評
教學重點:
不亦……乎教學難點:通假字、生僻詞匯
教學用具:
復印課文、PPT、積分表
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復習檢測
1、 以小組為單位,命題組出題,徒弟回答,師父共同加分。
2、 老師命題,每個人都有機會。
第二部分:導入新課
最近有一句流行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神馬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像天上的云一樣容易消失。”“一切對于我來說都不重要。”“別把某些事情看得太重。”例句:很多人所謂的再大的痛苦,都會過去。失戀也好、事業失敗也好、婚姻破裂也好,哪怕得絕癥也好,神馬都是浮云。這句話好像是剛剛流行起來的,但是絕對不是新詞。其實在中國很早就有一位偉大的人,說過這樣的話。誰先說的這句話呢?是孔子,在《論語》就有這樣一句話:“于我如浮云。”今天我們就選擇一些《論語》中的名句讀一讀。看一看這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人到底有些什么名言。
第三部分:正課講授
一、文學文化常識有沒有同學能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孔子。
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記錄在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中。
2、《論語》lún yǔ主要是記錄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內容大都是孔子和學生們的對話。并不是孔子自己寫的,而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記憶把一句一句的話整理記錄下來。每句話之間并沒有什么聯系。這種文體被稱為“語錄體”。
3、關于孔子的字:仲尼中國古代常常在姓名中用“伯、仲、叔、季”這四個字表示兄弟的次序。“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通常指老三,“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如《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孫策字伯符,他的弟弟孫權字仲謀。現在還有成語“不分伯仲”和“伯仲之間”,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孔夫子 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教案《電子教案《論語》選讀》。(3000弟子72圣賢)
二、《論語》選讀
(一)子曰:“學而時1習2之,不亦說3乎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重點字詞解釋:
1、時:按時
2、習:復習、溫習3
、說:通“悅”,高興、愉快
4、不亦……乎:反問句的固定格式,不(也)是……嗎?
5、慍yùn:生氣
練習1:不亦……乎?
1、(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你卻謀反,你被法律懲罰)不亦宜乎?溫故知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對個人來說一事無成,吃吃喝喝,歲月流逝,忽已白頭,不亦悲乎?
3、如用這辦法為人民百姓謀福利,不亦善乎?溫故知新: 平公曰:“善哉!”
4、(一個人在坐船時把劍掉到了水里,他卻在船靠岸以后下水去找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迷惑
練習2:通過下面的例句,請你總結“不亦樂乎”這個詞的用法和意義。
1、雖然時間已過了零點,但攤前的食客興致不減,三五個人圍著一張桌子,吃得不亦樂乎。
2、為了裝修我們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很累,但是很滿足,很有成就感。
3、冷空氣絲毫沒有阻礙市民在戶外活動的熱情,很多市民在公園里玩得不亦樂乎。同學抽簽回答問題,注意積分。大家猜一猜這個人是誰?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兩個“而”,提問,連接還是轉折練習1練習2練習3圖片孔子圖片PPT圖片領讀提問:君子的標準學科:古代漢語第課時教學內 容師生活動備注
練習3:根據課文中“慍”的意義,理解下面的句子。
1、下車后,我注意到對方是個中年男子,他下車后臉帶慍色,對我一通指責,說我開車如何不對,他如何在后面按喇叭也無濟于事。
2、當我翻譯完他的發言,赫魯曉夫立刻面露慍色,在場的其他蘇聯領導人也都對中國外交部長的批評感到不可理解。
(二)子曰:“溫6故而知新,可以為7師矣。”重點字詞解釋:
6、溫:溫習、復習
7、以為:以(之)為,憑借(這個)做(三)子曰:“由8,誨9女10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11也。”重點字詞解釋:
8、由: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
9、誨huì:教育、教導10、女:通“汝”
11、知:通“智”,智慧。
三、課堂小結
1、生詞積累 (板書)
2、通假字:說:通“悅”;女:通“汝”;知:通“智”
3、固定結構: 不亦……乎?
4、全文翻譯練習四、作業1、把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自己重新整理在筆記本上。
5、師父們教“文言文語法:判斷句”。下節課前檢查。慍色:生氣的臉色師父帶徒弟的過程也是溫故知新“為”的用法“是”的意義領讀以……為……領讀大家真的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
一、幾點思考
1.試題取材范圍
《浙江省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中指定的10課必學內容(見下)。
10課自讀課文:《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知其不可而為之》、《仁者愛人》、《君子之風》、《周而不比》、
《誨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風》、《中庸之道》
5課自讀課文:待賈而沽、求諸已、出辭氣遠鄙倍、學以致其道、敬鬼神而遠之。
2.《論語》解讀的三個層次
《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的中華文化的經典。從語言來說,它是古代漢語;從形式上說,它是古代特有的對話文體;從內容上說,它是傳統文化的源頭。所以《<論語>選讀》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的復習內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著重是在語言文字和文化內涵這兩個復習層次下工夫。
2.《〈論語〉選讀》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內容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思想,均貧富含義;
《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責任感;
《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
《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
《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系;
《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內容與題型形式
1.名句默寫(填空)
可能存在的問題:
①懶得背;
②不熟練;
③錯別字;
④輕視《論語》名句
2.文本探究(簡答)
一模存在的問題:
1.審題不清楚,答題不規范;
2.不能充分利用題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題思路混亂;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準確;
5.以文解文,沒有分析;
6.文字表達不通順
3.結合古文閱讀選擇題(選擇)
主要應該是結合虛詞的那道選擇題,極有可能挑幾個《論語》的虛詞,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哉若人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三、復習策略
1.教師要督導學生將十課內容爛熟于心,該背的必須背出,文句的理解與翻譯也必須掌握個八九不離十;
2.有必要將18個文言虛詞用《論語》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訓練一下;
3.加強背誦的筆答檢查,消滅錯別字;
4.要幫助并引導學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幾大思想觀點的核心,如:為政觀、義利觀、交友觀、教育觀、文化觀、禮樂觀、仁愛觀、中庸觀;尤其要認真解讀每課后的相關知識鏈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處加以圈畫或摘錄,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關注:仁、義、禮、樂、信五大關鍵詞,在孔子學說中的關系、以及各自在現實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學生能脫離教材說得清嗎?
5.要模仿樣卷,針對性地或選擇或原創或整合一些好題,進行一定量的練習與講解,加強應試技能的訓練;
6.要加強解探究題的格式規范化指導,注意條理性,突出關鍵詞,必須言簡意賅,簡明扼要。
(1) 探究題具有拓展性,但須告誡學生拓展要以文本為依據,不可隨興發飆。
(2)探究題答題具有論辯性,要先總說自己的觀點,再分說理由,理由的說明要結合文本內容來闡釋。
7.不要忽視了每篇課文后的那道探究題,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據你的研究,有選擇地覃研十課中的重點難點段落,引領學生沿著字詞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釋三能評。
儒家文化是具有鮮明的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型文化。《論語》把人分為圣人、賢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眾人、野人、小人等,但實際上又可大致可分為圣人、君子、眾人、小人四類。圣人很難做到,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眾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們所推崇的,我們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是我們努力要做成的一種人。所以在《論語》里提到君子的就有80余處。那么,《論語》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樣一種人呢?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寬容。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坦”即平;“蕩蕩”即寬廣的樣子;“長”指常;“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樣子。意思是說:“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是憂愁悲傷。”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擁護,有親和力的條件。孔子說“寬則得眾”(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所以,商湯說:“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謙讓。孔子認為君子有四種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謙遜。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講仁義。君子明白的是大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為如此,君子厭惡傳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處在下位而誹謗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得禮節的人,厭惡固執任性頑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種能力高強的人
《論語·為政》記錄了孔子的話“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僅僅具有一才一藝就行。“文質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論語·里仁》記錄孔子的話:“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無適:沒有專門的規定一定要這樣。無莫:沒有專門的規定不能這樣。義:宜,適合。比:挨著、靠近。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有固定不變的要怎樣做,也沒有固定不變的不應該怎樣做,而是怎樣適合情理,就怎么去做。這里所說的情理,實際上表現了作為君子的一種智慧,一種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養性恭敬謙遜。君子的自我修養正如《詩經》里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說,君子的自我修養就像加工骨器,切了還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還得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