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6
這是武侯廟佚名教案,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古詩《先主武侯廟》
年代:唐
作者:岑參
先主與武侯,相逢云雷際。感通君臣分,義激魚水契。
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
佚名武侯廟翻譯和賞析
作品賞析
【注解】:
作品注釋
①武侯廟:即隆中武侯祠。據說諸葛亮死后71年(公元305年),今鎮南將軍劉弘鎮襄陽邀太傅椽李興蒞此宅。也就是說晉時已有紀念諸葛亮的建筑了。此后歷代都有修建。
②“相逢”句:是說劉備與諸葛亮是風云際會。
③“感通”二句:溝通了君臣間的感情,激起了如魚似水般的默契。
【鑒賞】:
此詩贊嘆劉備和諸葛亮明主忠臣之間的默契關系,同時抒發了歷史感慨。詩中的“感通”、“義激”,表達非常到位。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想當年諸葛亮為蜀漢的創建和鞏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一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么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跡稀少;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一步反襯出武侯廟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后主,贊嘆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別后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后主”,“辭后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后主劉禪辭行,告誡后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貞之心。下句“不復臥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于諸葛亮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了。“南陽”,郡名,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復”二字,既寫出了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斗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贊嘆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這首詩虛實相生,融情于景。詩的前兩句寫武侯廟的荒涼破敗,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后凄涼的哀惋,也為后兩句的抒懷作鋪墊;后兩句觸景生情,感嘆諸葛亮大業未成,而長眠他鄉,誠如詩人在《蜀相》詩中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唐代:杜甫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
譯文
武侯廟的孔明先生的畫像早已遺落不知何處,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長。
站在這里好似還能聽到諸葛亮作辭別后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再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了啊。
賞析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想當年諸葛亮為蜀漢的創建和鞏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一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么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跡稀少;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一步反襯出武侯廟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后主,贊嘆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別后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后主”,“辭后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后主劉禪辭行,告誡后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貞之心。下句“不復臥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于諸葛亮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了。“南陽”,郡名,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復”二字,既寫出了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斗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贊嘆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這首詩虛實相生,融情于景。詩的前兩句寫武侯廟的荒涼破敗,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后凄涼的哀惋,也為后兩句的抒懷作鋪墊;后兩句觸景生情,感嘆諸葛亮大業未成,而長眠他鄉,誠如詩人在《蜀相》詩中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教學目標
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
2學情分析
我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對于詩歌的把握僅僅限于對主題的朦朧把握。雖然初中他們也學習了很多詩歌,現在能記得的就是那些零星的被老師狠狠罰過的詩句。他們對于如何分析詩歌,如何用術語答題都不明了。
3重點難點
領悟詩人的感情,學會鑒賞的方法,書寫規范的題解。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0) 新設計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詠懷古跡(其三)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仕途失意的詩人們更喜歡到處游歷,在大自然中消除傷痛和孤獨,在行走中感悟生命與社會。每游覽到一處古跡,他們就會思接千載,慨嘆古今。例如陳子昂在古幽州臺上獨自吟唱著“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余秋雨曾經說過,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情,不是死亡,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杜甫的這首《詠懷古跡》。
活動2【講授】解題
1、什么是懷古詩?
明確:懷古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人物、遺跡為題材,借詠嘆史實、懷念古人、古跡來抒懷。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反襯、對比,含蓄委婉。從內容上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為冷眼旁觀,理性思考,例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為古今聯系,借題發揮。第二種最為常見,其中又有三種思想內涵,今昔對比,感嘆世事滄桑,盛衰無常;借古傷己,感慨自己身世,懷才不遇;借古諷今,揭露社會黑暗,批判現實。鑒賞的關鍵處在于古今聯系。
2、這首詩詠嘆的是誰?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得出來?
明確:明妃、春風面等
3、“其三”說明什么?
明確:從“其三”可知《詠懷古跡》是一組組詩,是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每首各詠一古跡,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跡來抒發詩人的心懷。
活動3【活動】知作者
請同學回顧詩人。
活動4【活動】感知詩歌
四、整體感知詩歌
1、先聽錄音,注意容易讀錯的字音和詩歌節奏,體會詩人的感情。
2、學生齊讀。
3、學生再讀。
4、請同學用自己的話復述詩意。
5、請同學讀詩,找出詩中點明昭君情感的詞語。
明確:怨恨
6、昭君怨恨什么?
明確:畫圖省識春風面——美不得寵
一去紫臺連朔漠——遠嫁異邦
獨留青冢向黃昏——死葬他鄉
環珮空歸夜月魂——月魂空歸
7、有人說頷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你怎么看?
(板書)賞析詩句類解題步驟:
A理解詩句的含義
B手法
C效果或情感
8、造成昭君一生悲劇的根源是什么?
明確:直接原因:畫師的無恥行為;
根本原因:漢元帝的昏庸。
9、從煉字的角度看,第一聯中哪些詞語值得琢磨?哪一個字最為生動傳神?
(板書)煉字類答題步驟:
A釋字義
B釋詩句
C點出此字的特殊用法
D效果或情感
活動5【活動】合作探究
1、《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提示: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活動6【活動】課堂小結
詩歌的主旨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活動7【作業】課堂、課后作業
七、課堂作業
1、帶著感情再讀課文,爭取背誦。
2、背誦默寫。(聽《昭君出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