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7
這是辛棄疾簡介,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⑴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去品讀
⑵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2.知識目標
⑴通過反復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詠史懷古詞的特點
⑶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3.能力目標: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⑴通過反復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詠史懷古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增強學生對文本的認識。
2. 探討法:以學生為主,還課堂于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課堂氣氛。
3. 多媒體輔助法:感知、品讀、印證。
【學法】
誦讀、討論、展示、評價。
【朗讀方式】
1、自由朗讀 2、齊聲朗讀 3、指名朗讀 4、熟讀背誦 5、配樂朗誦 6、范讀。
【教具準備】 CAI課件 MP3朗讀文件 紙質學案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案(學習活動)
一、自由朗讀 、齊聲朗讀 、指名朗讀 、熟讀背誦 、配樂朗誦、范讀課文《辛棄疾詞兩首》,以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家的創作風格。(早讀或課外)
二、自由朗讀“參考譯文”。(早讀或課外)
1.《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譯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無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了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譯文:
江山依舊,卻無處覓求像孫仲謀一樣的英雄豪杰。昔日繁華的歌舞臺榭,英雄的業績風流,總被歷史的風雨吹得化為烏有。一抹斜陽映著叢密的草樹,平常的街巷,人們說劉裕曾在這里寄住。想當年,他指揮的金戈鐵騎,氣吞萬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間,劉義隆草草出兵北伐,夢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壇祭天,作為全勝的紀念,卻不料只落得驚慌敗北狼狽逃竄。義隆北伐失敗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遙望中原,揚州路上烽火殺敵的情景歷歷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燾祠廟香火盛燒,一片神鴉鳴嗓,社鼓喧鬧!靠誰來問我:將軍年老,飯量可好?
三、知識積累(12分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遙岑( )遠目 玉簪( )螺髻( ) 鱸魚堪膾( ) 倩( )何人
揾( )英雄淚 舞榭( ) 巷陌( ) 金戈( )元嘉( ) 狼居胥( ) 可堪( ) 佛( )貍祠 拓跋燾( ) 張浚( ) 王玄謨( )
2、試把下列句子中語序倒置的部分找出來。
⑴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⑵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⑶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3、解釋下列詞語,領會在詞中的意思:
⑴“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運用了 修辭。
⑵“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
⑶“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一句。“把吳鉤看了”,借吳鉤閑置身旁,烘托出詞人 的苦悶,“闌干拍遍”形象地表現出作者 的情態。
⑷氣吞萬里:
⑸草草:
⑹北顧:
⑺可堪:
⑻風流:
四、研讀語文必修4《示范課堂要點掃描》P78-91和語文必修4《目標素養評價》叢書P22-24,并自主完成“整體感知”1-2題。(8分鐘)
1.辛棄疾在創作這兩首詞時,人生處境和心理狀態有什么異同?
答:
2.辛棄疾這兩首詞的在主旨和風格上有哪些異同點?
答:
五、選擇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鐘)
教案(教學過程)
一、分發《辛棄疾詞兩首》紙質學案。
二、作者簡介(內容參見幻燈片2-3) (3分鐘)
三、指名朗讀、齊聲朗讀、MP3范讀課文《辛棄疾詞兩首》。(早讀或課外)
四、精講并點撥“知識積累”1-3題、“整體感知”1-2題 (答案見幻燈片4-8) (10分鐘)
教后反思
第二課時
學案(學習活動)
一、齊聲朗讀、自由背誦課文《辛棄疾詞兩首》。
二、研讀語文必修4《示范課堂要點掃描》P78-91和語文必修4《目標素養評價》叢書P22-24,并自主完成“問題探究”1-6題。(18分鐘)
1.試結合作者的經歷,分析《水龍吟》中所抒發的“登臨意”是怎樣的思緒?上片的景物描寫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答:
2.在《水龍吟》詞中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表現自己的“登臨意”的?
答:
3.試以《水龍吟》這首詞為例,談談你對辛棄疾詞作剛健雄放這一獨特風格的體會。
答:
4.《永遇樂》一詞的主旨歸在結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上,試結合全詞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答:
5.辛詞長于用典。在這兩首詞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這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
答:
6.“英雄”一詞在南宋時期的詩詞作品中經常出現,呼喚英雄成了那個時代的聲音。在辛棄疾的這兩首詞都提到了“英雄”,它們分別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你從其他詩詞中再找出幾例。
答:
三、小組討論(3分鐘)
四、選擇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5分鐘)
五、自我創新展示(質疑問難)
①題目(要求就課文提問):
②答案(字數在50-100個之間):
教案(教學過程)
一、指名背誦課文《辛棄疾詞兩首》。(2分鐘)
二、指導研讀語文必修4《示范課堂要點掃描》P78-91和語文必修4《目標素養評價》叢書P22-24,并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問題探究”1-6題。(18分鐘)
三、點撥精講“問題探究”1-6題(10分鐘)(答案見幻燈片9-14)
練案(自主練習)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斷鴻hóng 水龍吟yín 遙岑遠目cén 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 倩何人qiàn 鱸魚堪膾guì 季鷹歸未wèi
C.元嘉jiā 永遇樂lè 舞榭歌臺xiè 尋常巷陌mò
D.倉皇huáng 佛貍祠cí 神鴉社鼓gǔ 尚能飯否fǒu
2.下面對詞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季鷹------作者拿張翰(季鷹)和自己作比,季鷹有鄉可歸,而自己縱然鄉思無限,卻有鄉難歸,因為故鄉仍在金人的鐵蹄蹂躪之下呻吟。
B.寄奴------劉裕率軍北伐,戰勝鮮卑等軍事力量,掃平中原,建立南朝劉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達自己雖年事已老仍然壯心不已的精神氣概。
C.狼居胥------漢代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慶。作者借以表達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樣的英雄業績。
D.廉頗------作者以廉頗自比,雄心不減當年,切望為國效力,嘆無人前來問訊,徒有英雄豪情。
3.對下面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遠處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
B.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C.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如果不能買田置屋,建立功業,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
D.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一)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天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4.具體賞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寫法。
答:
(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后面的問題。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5.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答:
6.詩人寫佛貍祠下祭神廟會的熱鬧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答案見幻燈片15-16)
知識目標:
1、了解辛棄疾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代析,在朗讀中體味《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感受詞人愛國主義情懷和悲涼意境。
3、深刻體會《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用典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詩詞的基本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指導學生理解典故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們來齊背一遍。
赤壁的驚濤駭浪引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他懷念古人,但是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的周瑜相比,華發早生、壯志難酬的東坡自然會生發無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詞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不被統治者重用的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會借古人抒發何種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誦讀”也是賞析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聲讀一遍。
2、根據學讀的情況發現問題當時進行糾正。可能存在的錯誤:
(1)、佛(bì誤讀為fú)貍祠下。
(2)、封/狼居胥,誤讀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動詞,封山,是在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
3、教師范讀一遍。
三、課文研讀
學生再讀一遍,體味豪放風格并思考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的典故呢?
我們來看標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是詞牌名,“京口北固亭懷古”才是題目,大家知道,詞往往用它開頭的第一句話作題目。看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在什么地點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懷古
2、學生再默讀一遍。結合課后注釋,看作者都懷想了哪些古(典故)?
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尋找典故,我并沒有籠統地提問“詞中引用了哪幾個典故”,而是把它細化成以下幾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1、有幾個典故?
2、在文中分別是哪一句話?
3、它們分別與誰有關?
4、請分別用一句簡練而完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
3、老師再做總結。本詞中共用了五個典故,它們分別是:
明確: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孫權擊敗曹操,建太平偉業)
2寄奴曾住(劉裕)(劉裕北伐收中原,氣勢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劉義隆北伐,因草率而敗北)
4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拓拔燾擊敗宋文帝)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廉頗雖老仍不忘國)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觀點立場及文章主旨。
在對辛棄疾這個人進行評價的時候,都說辛棄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與理解,其實啊,他把歷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這首詞中他用了這么多的典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與立場呢?
典故一: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句是懷念孫權的。
1、孫權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懷念他
2、“舞榭歌臺”指什么?
3、“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何種句式??
4、表現什么情感與立場?
生:因為孫權以一個帝王的身份打敗了來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確保國土不受侵犯。“舞榭歌臺”體現的是東吳歌舞生平的氣象。又從“無覓英雄孫仲謀處”句可見作者認為如今已沒有孫權這樣能保證讓國家太平的國君了。表達了對孫權的贊嘆,表現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滿,
(板書:贊嘆惋惜。抗金,收復中原。)
典故二:劉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句是懷念劉裕的,這個典故所表現的作者的感情與上一個是否一樣?
1、劉裕有何表現?
2、試比較劉裕與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現!
3、作者對劉裕的感情如何?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作為一個帝王,劉裕為了恢復中原,率兵北伐,氣勢好像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同樣是一國之君,可我們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茍且偷生。
表達了作者對劉裕的贊嘆和對統治者的惋惜。體現了他主張北伐的觀點。
(贊嘆與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劉義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1、劉義隆是個怎樣的人?
2、北伐結果如何?
3、作者對劉義隆北伐持何態度?
4、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劉義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贏得倉皇北顧。作者主張打有準備的仗,反對草率北伐。他借古諷今,其實在勸說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書:批草率出兵 批評)。
典故四:佛貍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實際描寫了兩種場面,想一想這兩種場面一樣嗎?
1、“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什么場面?
2、“烽火揚州路”指什么?
3、二者對比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師:“烽火揚州路”寫四十三年前,揚州一帶抵抗金兵,戰火紛飛,肯定是慘不忍睹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是寫現在淪陷區人民安于異族統治,忘了國恥,忘了收復中原。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體現了他對國運的擔憂之情。
(板書: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擔憂)
典故五: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廉頗的處境如何?
2、作者的處境與廉頗完全一樣嗎?
3、 “憑誰問,---?”的“憑” 如何理解?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4、這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憤)
師:“憑”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來問。
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忠不為用,報國無門。當年廉頗雖終不被重用,但尚有趙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沒有起用的意思了。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三、總結:
分析到這里,就已經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復中原,但終不被重用理想無法實現的辛棄疾在詞作中用了這么多的典故,是用來“傷今”的。同時,他也用古人形象聲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至此,分析完了這首詞,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即辛詞是如何運用典故來表達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讓學生齊背一遍,來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邁,蒼涼與悲壯!
四、作業布置
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2分鐘)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并稱為:“蘇辛豪放詞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
討論后明確: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赤壁+懷古;京口北固亭+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均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懷澆心中塊壘,還自我之情愫。
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
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和詞作。
2。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3。鑒賞這首詞的藝術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的悲苦心情。
教學設想
1、反復誦讀,感受這首詞的獨特韻味。
2、明確詞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詞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 名句對接,激情導入。
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句對接。(選擇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③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⑤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⑦眾里尋她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辛棄疾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祖父辛贊,未及南渡,仕金歷宿亳沂海諸州。辛棄疾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社生,號“辛黨”。 二十一歲參加耿京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2、聽讀 (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3、抽讀 (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
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更要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
4、譯讀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老師一起探討。
5、質疑 (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研習全詞,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結合注釋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一)分析詞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寫,詞人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板書)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描寫又牽動了作者怎樣的心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開篇寫景,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大家想象一下,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橫無際涯的秋色,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水天一色。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余。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詞人的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
4、“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 、這里的游子又是指誰呢?這又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棄疾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哪些動作呢?(板書:看、拍、會、登)
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7 “無人會、登臨意”則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飛所寫《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后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小結: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用的是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 ——借景抒情(板書)。
【教學目標】
1.品讀吟誦和鑒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對比、用典的寫作手法,領會詞作內涵;
3.能有感情地朗誦,領會作者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1.詞作的內容、風格和情感;
2.背誦詞作。
【教學難點】詞中的用典。
【授課時間】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一、導入: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生于亂世,胸懷抗金復國大志,可惜生不逢時未能在疆場實現自己的報負,卻在詞屆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詞作以澎湃的愛國激情和豪邁的英雄氣概獨立高標,被后人譽為“詞壇飛將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兩首詞,領悟一下詩人豪邁的胸懷和情感。
二、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1127年,靖康之變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著長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開始了長期對峙。靖康之變時,辛棄疾的祖父,因為家族龐大,沒有跟著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顏亮死,金統治區的義軍突起,21歲的辛棄疾聚集兩千人投身抗金隊伍,幾年之后,23歲的辛棄疾,帶領一萬軍隊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勢力強大,安于太平,不想與敵人爭鋒,加之辛棄疾是北方人,對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棄疾歷任建康、鎮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等地做官,作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頻繁調動,20年被閑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負始終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許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種御敵抗金的愛國思想和壯志未酬的憤慨之情,詞作風格沉雄豪邁而又不乏細膩柔媚,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宋史》說他“雅善長短句,悲壯激烈”。
三、學生對照注釋自主閱讀,然后集體誦讀。
四、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上片賞析:
這首詞寫在1174年,詞人34歲,在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任上。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個年頭,卻一直未受朝廷重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登臨縱目,楚天遼闊,江水悠長。),(覽江山,書愁緒)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眺望遠山,其形狀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多姿的景物引發人的憂愁和怨恨。“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樓頭的落日、陣陣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作者用兩個動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一是仔細端詳抽出鞘來的寶劍,一是用力拍打亭上的欄桿。動作細節見心性,手握寶劍卻無用武之地,空有力氣卻無地方使用,只好用拍打欄桿發泄自己的怒氣。)
下片賞析:下片抒情。作者用幾個歷史典故,來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憂愁。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用張翰的典故,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既寫了有家難回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之情。)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說,我如果也像許杞那樣只顧自己買房置地為自己打算,那就羞見劉備那樣胸懷雄才大略的英雄了,表明詞人為國忘私的胸懷。)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時光如流;“風雨”指國家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用桓溫的典故,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表達了北伐無期的失望)(惜流年,悲不遇)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知音難求,詞人的痛苦無人來安慰,因此只好喚取紅巾翠袖的歌女來揾淚了,表現出詞人的極度孤獨與痛苦。)
這首詞沉雄豪壯,是辛棄疾詞風的代表作。
五、集體誦讀本首詞。
第二課時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學生對照注釋自主閱讀,然后集體誦讀。
二、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作于1205年,詞人以66歲的高齡出任浙東安撫使,鎮守京口(鎮江)。京口是三國時吳國所置的軍事重鎮,又是南朝劉裕北伐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登臨后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在這里活動過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上片欣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吊英雄)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洗盡鉛華江山依舊)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劉裕)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氣勢如虹,掃平中原)
緬懷兩位古代英雄:孫權、劉裕,表達出仰慕之情,頌揚他們所立的赫赫戰功,表達了作者人到老年仍舊壯心不已的精神、氣概。
下片欣賞: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好大喜功,倉皇而敗,與先輩的豐功偉績形成鮮明對照)(刺時政)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引入回憶,戰火紛飛的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祠曾是劉家祖廟,而今被拓跋燾占領祭神賽社,居然被金人占領,奇恥大辱,全被忘記。悲憤之情,油然而生。)(感世情無常)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廉頗這個典故,說自己的運氣連廉頗還不如,慨嘆、呼喊、嘆息,蒼勁悲壯)(嘆不用)
三、小結:這首詞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現實處境、思想主張和內心情感,幾乎全是通過歷史典故的訴說謝謝胡,簡短的語句涵蓋豐富的內容,以懷古為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盡情地傾瀉而出。
四、用典的作用:
明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劉勰在《文心雕龍》)用典可以以古比今,借古抒懷。詞句典雅,表意委婉,內涵豐富。
五、集體吟誦本首詞。
板書:
水龍吟:覽江山,書愁緒;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樂:吊英雄;刺時政,感世情,嘆不用。
長于用典,自是詞中圣;悲壯激烈,盡顯國士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