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1
這是陶庵夢憶序重點字詞,是優(yōu)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xué)習(xí)。
教學(xué)目標及重點:
1. 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
2、把握作者面對國破家亡時的復(fù)雜情感。
3、作者表達這種情感的寫作手法。
一、知人論世
張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是公認最偉大的明代文學(xué)家,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xué)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晚年窮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堅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羈,淡泊功名。張岱愛好廣泛,頗具審美情趣。喜歡游山逛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既懂音樂,又諳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當深厚;喜歡收藏,鑒賞水平很高;又精通戲曲,編導(dǎo)評論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說:“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稱徐文長、張?zhí)这郑煲云婢瘎伲壬孕蹨唲佟?rdquo;
文本解讀
序有書序和贈序,本文中的序是書序,是說明寫作緣起或?qū)懽髂康牡摹?/p>
二、問題探究:
1、整體感知 ——文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一個字是什么?
【明確】夢。
2、張岱為什么說“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① 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明確】(讀第②段)
體現(xiàn)繁華生活的詞語有: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七組詞。
從戴,穿,吃,住,行五個方面體現(xiàn)過去生活的繁華奢靡。
② 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生活?
【明確】(第①段中的幾句)披發(fā)入山,駴hài駴hài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笠、蕢、衲、苧、藿、糲、薦、石、繩、甕、煙、糞、途、囊
③ 概括起來說,現(xiàn)在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
【明確】由此可見現(xiàn)在的生活痛苦不堪,慘淡凄涼。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自為墓志銘》)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為墓志銘》)
3、第二段中張岱將什么看成是一場夢?
【明確】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3、引用古人的哪二夢?
黃粱美夢(邯鄲夢) 南柯一夢
4、這兩個夢在《陶庵夢憶序》中寫成什么?
【明確】 黍熟黃粱 車旅蟻穴
5、第三段中寫到了兩個癡人的真實之夢,一個希望是夢,一個擔心是夢,他們?yōu)槭裁聪M菈艋驌氖菈簦窟@兩個癡夢與作者有什么聯(lián)系?
【明確】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相似處: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6、文中在張岱看來造成這種今昔巨變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作者認為是一種因果報應(yīng))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提到了“罪案”這個詞,我們不難看出作者表達出的反省懺悔之意,不過,該反省懺悔的應(yīng)不應(yīng)該是他這樣一位沒有任何官階的“平民百姓”,不是,而應(yīng)該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和那些顯赫一時的權(quán)臣。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岱不僅是個人在反省懺悔,也是在替一群人進行反省懺悔,替一個王朝進行反省懺悔。
7、那么難道真是他以前過于豪華的生活使之現(xiàn)在遭到報應(yīng)嗎?讓他生活的如此凄涼困窘?
【明確】其實是國破家亡。
8、前半生生活風(fēng)流浪漫,天天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yǎng)鳥,放燈迎神,但清兵南下后,國破家亡,以往的一切不復(fù)存在。國雖亡,家雖敗,但國仍在心中,所以我們說張岱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在這種情況下他是如何面對這種今昔巨變,以何來支撐?
【明確】“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饑餓之余,好弄筆墨。”“余今大夢將寐,猶事雕蟲。”
(對文字的癡迷)
9、對文字的癡迷讓我們想到以前的什么人?
【明確】①國破身死的屈原,生前諫言忠君,死后流芳千古,一腔忠君血空灑汨羅江,他可以選擇殘存茍活,但對文字的癡迷中,他找尋到了一個真正的歸宿,用《離騷》訴說著國的意義,用生命捍衛(wèi)著尊嚴。
②身受腐刑的司馬遷,生遭盡世人的白眼,死無顏面對已逝的宗族,他的遭遇足可以使他內(nèi)心痛苦以致郁郁而終,但對文字的癡迷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個為民寫史的華夏史官,《史記》永表后世。
10、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明確】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總結(jié)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癡人,
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yún)s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三、藝術(shù)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zhānɡ”“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tài)相連,讓人心領(lǐng)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shù)涔?/p>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 披 發(fā) 入 山, 駴駴 為 野人。故舊
陶庵國破家亡,無可歸宿之處。披散頭發(fā)進入山中,形狀可怕地變成野人。親戚朋友
見 之,如 毒藥猛獸,愕 望 不敢與 接。 作《自挽詩》, 每 欲引決,
看到我,就象看到毒藥猛獸,愕然地望著不敢與我接觸。我寫了《自挽詩》,常常想自殺,
因 《石匱書》未 成, 尚視息人世。 然 瓶 粟 屢 罄, 不能舉火。
因為《石匱書》沒有寫完,還在人間生活。然而甕中的粟米經(jīng)常沒有,不能生火做飯。
【駴:通“駭”,驚駭,驚異。故舊:老朋友,舊交。引決:自殺。《石匱書》:張岱撰寫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又名《石匱藏書》,二百二十卷。有本紀、志、世家、列傳。視息:僅存視覺、呼吸等,謂茍全活命。罄:盡,器物空。舉火:生火做飯。】
始知 首陽 二老, 直頭 餓死, 不食周粟, 還是后人妝點 語也。
才懂得首陽山的伯夷、叔齊,實在是被餓死的,說他們不吃周粟,還是后人夸張粉飾的話。
因 思 昔日生長 王 謝, 頗事 豪華, 今日罹 此 果報:
因此想到以前生長于王、謝之家,很享用過豪華的生活,今日遭到這樣的果報:
以笠 報 顱, 以蕢 報 踵, 仇 簪 履也; 以衲 報 裘,
用竹笠報應(yīng)頭顱,用草鞋報應(yīng)足跟,用來跟以前享用過的華美冠履相對;用衲衣報應(yīng)穿皮裘,
以苧 報 絺, 仇 輕暖也; 以藿 報 肉,以 糲 報 粻,
用麻布報應(yīng)穿細葛布,用來跟以前又輕又暖的衣服相對;以豆葉報應(yīng)食肉,以粗糧報應(yīng)精米,
仇甘旨也; 以薦 報牀, 以石報枕, 仇溫柔也;
用來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對;以草席報應(yīng)暖床,以石塊報應(yīng)枕頭,用來跟溫柔之物相對;
【首陽二老: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采薇隱居處。《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明萬歷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論證,認為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甘肅省渭源首陽山為真。妝點:妝飾點綴。此處指美化修飾。王謝:六朝望族王氏、謝氏的并稱。后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罹:遭遇。蕢(kuì):草編的盛器。報:回報。衲(nà):補綴,縫補。苧(zhù):苧麻。絺(chī):細葛布。藿(huò):豆葉,嫩時可食。指吃的東西很粗劣。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而以肉食者指貴族。糲(lì):粗糙的米。粻(zhāng):糧食。甘旨:美味的食物。薦:草席子。】
以繩 報 樞, 以甕 報 牖, 仇爽塏也; 以煙 報 目,
以繩樞報應(yīng)戶樞,以甕牖報應(yīng)窗戶,用來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對;以煙熏報應(yīng)眼睛,
以糞報鼻, 仇香艷也; 以途 報 足,以囊 報 肩,
以糞臭報應(yīng)鼻子,用來跟以前的享受香艷相對;以跋涉路途報應(yīng)腳,以背行囊報應(yīng)肩膀,
仇 輿 從也。 種種罪案,從 種種果報中見 之。
用來跟以前的轎馬仆役相對。(以前的)各種罪案,從今天的各種果報中看到。
【樞:門軸。牖(yǒu):窗子。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爽塏:高爽干燥之地。果報:因果報應(yīng)。】
雞鳴枕上, 夜氣 方 回。 因 想 余生平, 繁華靡麗,
在枕上聽到雞啼,純潔清靜的心境剛剛恢復(fù)。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華奢靡,
過眼 皆空, 五十年來,總 成一 夢。 今 當 黍熟黃粱,
轉(zhuǎn)眼間都化為烏有,五十年來,總不過是一場夢幻。現(xiàn)在應(yīng)當黃粱都已煮熟,
車 旋蟻穴, 當作如何消受? 遙思 往事,憶 即書之,
車子從蟻穴回來,這種日子應(yīng)該怎樣打發(fā)?只能追想遙遠的往事,一想到就寫下來,
【夜氣:儒家謂晚上靜思所產(chǎn)生的良知善念。黍熟黃梁:借用典故“黃粱美夢”,原比喻人生虛幻,后比喻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唐·李泌《枕中記》:“盧生欠伸而寤,見方偃于邸中,顧呂翁在旁,主人蒸黃梁尚未熟,觸類如故,蹶然而興曰:豈其夢寐耶?”。車旋蟻穴:借用典故“南柯一夢”,泛指夢境,亦比喻一場空。唐代李公佐有《南柯太守傳》,敘述淳于棼夢至槐安國,娶公主,封南柯太守,榮華富貴,顯赫一時。后率師出征戰(zhàn)敗,公主亦死,遭國王疑忌被遣歸。醒后,在庭前槐樹下掘得蟻穴,即夢中之槐安國。南柯郡為槐樹南枝下另一蟻穴。消受:忍受,禁受。】
持問佛前,一一 懺悔。 不次歲月, 異年譜也; 不分門類,
拿到佛前一樁樁地懺悔。事情不按年月次序,以與年譜相異;不按門類排比,
別 《志林》也。 偶 拈 一則, 如 游 舊徑, 如見故人,
以與《志林》相差別。偶而拿出一則看,好象在游覽以前到過的地方,好象遇見以前的朋友,
城郭人民, 翻用自 喜。 真所謂 癡人前 不得說夢矣。
雖說城郭依舊人民已非,但我反而自己高興。真可說是癡人面前不能說夢的癡人了。
【次:次序,此處用作動詞。異:與……不同。《志林》:西晉虞喜著,共三十篇。翻:反而。】
昔 有西陵腳夫, 為人 擔酒,失足 破 其甕。 念 無以 償,
以前西陵地方有一個腳夫,替別人挑酒,不慎跌交打破了酒壇。估計沒有辦法賠償,
癡 坐 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 寒 士 鄉(xiāng)試中式, 方 赴 鹿鳴宴,
就長時間呆坐著想道:“能是夢便好!”又有一個貧窮的書生考取了舉人,正在參加鹿鳴宴,
恍然 猶意 未 真, 自 嚙 其 臂 曰:“莫是夢否?” 一 夢耳,
恍忽地還以為這不是真的,自己咬著自己的手臂說:“別是做夢吧?”一樣的夢啊,
惟恐 其非 夢, 又惟恐其是夢, 其 為 癡人則一 也。余今 大夢將 寤,
一個唯恐它不是夢,一個又唯恐它是夢,他們作為癡人則是一樣的。我現(xiàn)在大夢將要醒了,
【腳夫:專門為別人搬運物品的人或被人雇傭趕牲口的人。破:用作動詞,打破。佇(zhù):久立,長時間地站著。中式:科舉考試合格。《明史·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xiāng)試,中式者為舉人。”鹿鳴宴:科舉制度中規(guī)定的一種宴會,起于唐代。明清沿此,于鄉(xiāng)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考場內(nèi)外的考官等,歌《詩經(jīng)》中《鹿鳴》篇。《鹿鳴》原出自《詩經(jīng)·小雅》,說鹿發(fā)現(xiàn)了美食不忘伙伴,發(fā)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于是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shù)嘏e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展示自己禮賢下士。古人還認為樂歌“用之于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伙,表示這是君子之風(fēng)。寤(wù):睡醒】
猶 事 雕蟲, 又是一番夢囈。 因 嘆 慧業(yè) 文人,名 心 難 化,
依然從事雕蟲小技,這又是一通夢話了。因而嘆息有慧業(yè)的文人,好名的心思難以改變,
政如 邯鄲夢斷, 漏盡鐘鳴, 盧生遺表, 猶思 摹榻二王 ,
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jié)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臨終奏章中還想摹榻二王(的書法)
以流傳后世。 則其 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 劫火猛烈,
流傳給后世一樣。因此他們的一點名根,象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即使用猛烈的劫火來燒
猶 燒之不失也。
還是燒不掉的。
【雕蟲:比喻從事不足道的小技藝。常指寫作詩文辭賦。慧業(yè):佛教用語,指有智慧的業(yè)緣。名心:求功名之心。政:通“正”,正如。邯鄲夢斷:見前“黃粱美夢”典故。漏盡:指刻漏已盡,謂夜深或天將曉。遺表: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于卒后上奏。榻:摹印。名根:好名的根性。劫火:佛經(jīng)上說,在舊世界崩潰的“壞劫”之末,將發(fā)生“大三災(zāi)”——火災(zāi)、水災(zāi)和風(fēng)災(zāi)。《仁王經(jīng)》說:“劫火洞然,大千俱壞。”當火災(zāi)發(fā)生時,七日并出,山崩地裂,海枯石爛,大火從地獄燒到色界的二禪天,世界化為灰燼。】
【教學(xué)目標】把握本文故國之思的痛苦感情
【教學(xué)難點】對作者在文本中體現(xiàn)的自嘲自侃及內(nèi)在的悲痛的分析
【教學(xué)重點】通過分析作者表面的自嘲自侃,讓學(xué)生把握作者內(nèi)在的思念故國的悲痛情感
一、導(dǎo)入
師:“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明月清風(fēng)四漂流。”這是《鴛鴦蝴蝶夢》的歌詞,道盡了往事如夢不可追,憂愁纏繞不能散之苦。
二、夢
師:談起夢這個話題,總是讓人感慨。張岱在《陶庵夢憶序》里說“余今大夢將寤”,人生就如一場大夢,他到底做了什么夢呢?《陶庵夢憶》的序言并不長,但張岱卻在序言的第4段提到了兩個別人的夢,這兩個夢是什么內(nèi)容?
生:一個是西陵腳夫摔破酒甕,希望這不好的現(xiàn)實是夢,這是一場噩夢。一個是寒士中式,害怕這美好的事情是夢,這是一場美夢。
師:希望不好的現(xiàn)實是夢,害怕美好的事情是夢。作者特意提到這兩個人的故事,難道是他對這兩個故事有特別的感受嗎?這兩場夢與作者的經(jīng)歷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生:“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作者希望這不好的現(xiàn)實是一場噩夢。回憶起“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這種回憶帶給作者快樂,就如美夢一般,所以作者希望過去的美夢不要醒。(第二點可能比較難答,不管能不能答,都可以往下接。)師:作者希望現(xiàn)實是夢,一定是因為現(xiàn)實太痛苦了,讓人難以接受。請問陶庵的現(xiàn)狀到底如何?你能具體描述一下嗎?
生:境遇非常凄慘。他因為國破家亡,而沒有地方可去。他的頭發(fā)散亂,像野人一般,故人見到他都像見到毒藥猛獸,又驚愕又不敢喘氣,害怕接近他。這樣正側(cè)結(jié)合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痛苦異常的張岱。
三、憶
師:人在境遇不好時,總會懷念起當初的美好。就像弄丟項鏈而背債的馬蒂爾德“獨自坐在窗前,就回想從前的那個晚會,在那里,她當時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在這場噩夢般的境況里,作者自然會回憶如同美夢般的過去。作者過去境遇又是如何呢?
生:作者當年“生長王謝”,他穿戴極好,插簪著履,披裘穿絺;他生活極好,吃的是肥肉精米,住的是明亮寬大、美麗芬芳的屋宅,出有車輿,入有仆從。真可謂是享盡榮華富貴了。
師:如此說來,作者念念不忘的,就是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嗎?
生:不是。
師:既然作者不是懷念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看待過去的繁華靡麗的?這樣的生活對此時的作者來說是什么?
生:作者認為現(xiàn)在悲慘的境遇,都是當年窮奢極欲的報應(yīng)。第二自然段里作者不斷提到“以……報……”,并且認為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都是“罪案”,這些罪案都在現(xiàn)在的報應(yīng)當中顯現(xiàn)了。
師:那么你認為作者每每回想起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時應(yīng)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生:作者應(yīng)該是一種自責與懺悔的情感。第三段里也說到他“遙思往事,憶及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師:其實張岱還給自己寫過一篇墓志銘,他說自己“任世人呼之為敗家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任世人說也即自己也這樣認為,這是對過去深刻的懺悔,是對自己靈魂的拷問,是對自己心靈的解剖。所以每憶一次當年的繁華,內(nèi)心的傷口就被撕開一次,從這個角度看,這場美夢是多么令人痛苦啊!
張岱難道只回憶了自己的生活嗎?
生:他還回憶了明朝舊事。
師:回憶起明朝舊事,他是怎樣的感受?
生:他是快樂、喜悅的。他像重游了舊徑,重見了故人,就如同在夢里一般。
師:那為何作者又說“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生:所謂“癡人”自然指的是作者自己,“夢”指的是讓作者感到快樂的明朝舊事。這里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你們不要在感受到現(xiàn)實痛苦的我面前說起明朝舊事的美夢,這會讓我感到更加痛苦。一是你們不要告訴正沉浸在明朝舊夢里的我,這只是一個夢,這太讓我痛苦了。不論是怎樣的理解,明朝舊事的美夢對于作為癡人的我來說都只是片刻歡愉,而片刻歡愉之后就是劇痛。
四、思
師:所以我們能夠理解了,對故國大明朝的思念對于作者來說都是痛苦。面對國破家亡的痛苦,屈靈均行吟澤畔,憤而投江;陸秀夫身負幼主,縱身躍海。作者又是否想過自我了斷?
生:他想過,他給自己寫了“自挽詩”,還給自己寫了“墓志銘”。他提到“每欲引決”,也即他不止一次想到過要自我了斷。
師:那為何他最終沒有自我了斷呢?
生:因為《石匱書》未成。
師:《石匱書》對作者來說為何如此重要?
生:根據(jù)99頁的注釋我們可以知道,《石匱書》是記錄明代三百年史事的,是寄托了作者的故國之思的。因此他寫《石匱書》是懷念故國,這也印證了作者為何想到“城郭人民”便“翻用自喜”。
師:作者既然因為要寫《石匱書》而不能死,為什么又要提到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于首陽山的事情呢?難道是又想餓死的意思嗎?
生:不是,作者是說自己總是肚子餓,才意識到那些說伯夷叔齊為國餓死的人都是裝飾的話,因為他自己肚子餓起來根本就受不了,更何況是餓到死了。
師:該怎么理解作者這里的感情呢?(學(xué)生討論,并點一個學(xué)生作答,基本上答不出來。)師:我們不妨設(shè)想,蔡佳寧對朱子鍵說,我昨天被媽媽冤枉了,一氣之下選擇絕食抗議。我說:哼!我蔡佳寧今天就是餓死!死外邊兒!也堅決不吃一口飯!朱子鍵問:后來呢?蔡佳寧說:嘿嘿,真香!這段話是蔡佳寧的自嘲。同樣的,張岱說我餓得不行了,終于發(fā)現(xiàn)那些說伯夷叔齊多么高尚,為國餓死的話的人,根本就是大騙子!這是一種調(diào)侃的語言,是作者對自我的嘲諷和調(diào)侃。
師:解讀到這里,我還有一個疑問。最后一自然段中提到了盧生的故事,請問是什么故事?
生:是說《邯鄲記》里,盧生將死時說自己的字是鐘繇法帖,要流傳給后世作鎮(zhèn)世之寶。
師:作者如何看待盧生的這一做法?
生:他覺得盧生有好名這一思想的根性,而且這個根性很頑固,就像佛家的舍利,經(jīng)歷了猛烈的劫火都燒不成灰。
師:作者說自己大夢將寤,一生將盡,還在這里寫書,說自己是一個名心難化的慧業(yè)文人,他真的覺得自己不殉國難,轉(zhuǎn)而寫書是求取名聲,名根不化嗎?(生:不是)那該如何理解作者把自己寫作寄托故國之思的《石匱書》的行為說成是求取名聲呢?
生:這里也是作者的自侃自嘲。
師:你可以用自己的話,和自侃自嘲的語氣把最后一段表述一下嗎?
生:哎!我真是像那個想不通的盧生一樣,人生將盡了還在想求名聲,還在寫《石匱書》。我這個求名的根性哦,真是跟舍利一樣那么猛烈的劫火都燒不滅呢!
師:說到自嘲自侃,我想起了這個人——夕陽西下,兩人立在城樓之上,他們是至尊寶和紫霞仙子的轉(zhuǎn)世,擁抱著轉(zhuǎn)世紫霞的夕陽武士望著孫悟空的背影說:“他好象一條狗哇!”從電影的敘事角度來看,這就是孫悟空自己說自己好像一條狗,這便是自嘲。能夠說出真情的是為人,不能說出真情的是為狗。至尊寶不帶上緊箍就不能救紫霞,帶上緊箍就不能愛紫霞。而等到踏著七彩祥云身披金甲圣衣的蓋世英雄的紫霞,直到死,都沒能聽見“我愛你”三個字。“他好像一條狗哇”,這是自嘲,更是咧開嘴的微笑背后痛苦的哭泣。
師:《陶庵夢憶》里世事是一場大夢,作者自責懺悔是痛,片刻歡愉是痛,自嘲自侃也是痛。這是一場痛苦的大夢。放得下就沒有痛苦,而世間放得下的又有幾人?放不下世外仙姝寂寞林,賈寶玉是情癡;放不下百世前緣青燈紫,至尊寶是情癡。我看張岱也是放不下的情癡,他放不下什么呢?在這里,我想聯(lián)系大家初中學(xué)過的一篇課文——《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這篇文章選自《陶庵夢憶》卷三,湖心亭看雪之時作者還有他的國,回憶湖心亭看雪之時,作者早已國破家亡。初中老師告訴你們這篇文章里最主要有白描之美,而我卻覺得這篇文章里句句都是故國之思。作者站在此處回望過去,他用“崇禎五年”記時是他忘不了他的國君,他說“湖中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是他此時無盡的孤獨,特意提到客居于此的金陵人,是他此時早已是來自故國的客子,舟子感嘆他是癡人,他是放不下故國之思的、痛苦難抑的情癡!所以《陶庵夢憶》就是一場情癡的故國之思。
五、總結(jié)
本單元的單元指導(dǎo)告訴我們,散文之所以能散而不亂,是因為有其內(nèi)在的思想邏輯或者情感邏輯貫穿。在本單元里,我們看到了韓愈對于十二郎的難舍親情,看到了蘇軾對于文與可的誠摯友情,看到了方苞對于無辜者的深切同情,看到了張岱對于大明朝的痛苦思情。此情盡關(guān)人與世,人間自是有情癡。
六、板書
陶庵夢憶序(原創(chuàng)教案)
陶庵夢憶序 (原創(chuàng)教案) 教學(xué)目標: 1、 積累文言字詞 2、 品讀文本,體會作者復(fù)雜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重點: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板書“癡人”) 二、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國破家亡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氣節(jié)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好弄筆墨作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xué)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 (繁華體現(xiàn):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為墓志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自為墓志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xiàn)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三、何謂癡夢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zhì)是指什么?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yōu)游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四、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xiàn)?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夫,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 3、復(fù)雜的心情和復(fù)雜的心態(tài)背后隱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托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為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五、賞析藝術(shù)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tài)相連,讓人心領(lǐng)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shù)涔?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
于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總結(jié)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yún)s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教學(xué)目標:
1、 積累文言字詞
2、 品讀文本,體會作者復(fù)雜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重點:理解作者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這里的癡人指的是誰? 明確:張岱(板書“癡人”)
二、解讀癡人
1、初讀課文,找出體現(xiàn)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國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國之人)
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氣節(jié)高尚)
因《石匱書》未成 好弄筆墨 作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xué)家)
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 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榮
瓶粟屢罄,不能舉火 布衣素食,生計維艱
2、思考:①以前是怎樣的繁華,哪些字詞是體現(xiàn)繁華的?從哪些方面寫?
簪履、輕暖、甘旨、溫柔、爽塏、香艷、輿從。
(繁華體現(xiàn):戴,穿,吃,住,行)
資料鏈接: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弟,家常淵源,“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自為墓志銘》)
②作者如今貧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
資料鏈接:“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 (《自為墓志銘》)
③文章中還提到哪些癡人?其癡體現(xiàn)在何處?有何相似之處?
西陵腳夫: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癡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猶意未真,自嚙其臂曰:“莫是夢否?”
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
三、何謂癡夢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癡夢”?其實質(zhì)是指什么?
①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放逸優(yōu)游的前塵往事
②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
魂牽夢繞的故國舊事
③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嘔心瀝血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四、體味癡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可通過哪些句子體現(xiàn)?
①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悔——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
②“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實悲
③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
悲——艱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實悲,這是癡者的心情。)
2、 作者與兩個癡人有何相同之處?
癡人憶夢記夢,真邪,夢邪?
夢:希望像西陵腳夫,眼前的困境是大夢一場,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況不是夢。
(真而成夢,夢又似真,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
3、復(fù)雜的心情和復(fù)雜的心態(tài)背后隱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①大夢將醒,作者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雕蟲指寫作,此處指《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寄托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②“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作自挽詩,每欲引決”,亦可作為例證說明作者念念不忘舊朝,故國之思不可磨滅。
③因嘆慧業(yè)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后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難化,盧生名根堅固,燒之不失,那么對張岱而言又是什么堅固呢?
堅固的是他那種故國之思,黍離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傳達出了不可磨滅的黍離之悲,不可不謂之“癡”!
五、賞析藝術(shù)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對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yōu)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于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一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于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游走在現(xiàn)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后,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lǐng)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愿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zhì)和作者是一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tài)相連,讓人心領(lǐng)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shù)涔?/p>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fā)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lián)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后,最終歸于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后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后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xiàn)實的心理狀態(tài)就在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六、總結(jié)
張岱,他就是這樣一個復(fù)雜的癡人,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于詩書禮儀之家,思想?yún)s自由散漫但有強烈的民族意識;他明知故國不再,人世已非,卻仍名根堅固,心系舊朝。
在《陶庵夢憶序》里,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后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幼兒園學(xué)習(xí)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