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5
這是與妻書音頻,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與妻書音頻第 1 篇
一、教材分析:
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這樣一篇看似寫景抒情為主的,卻也蘊含著一種深意,在對南北雪景的描繪中,既飽含作者對往昔的懷念,也將自己對復雜政治形勢的思考與希望寄托在其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積累運用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朗誦詩歌,感悟的內容;
?。?)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課文,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對南北不同雪景中寄寓的精神內涵與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朗讀詩歌,感悟的整體內容;
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2、難點: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四、教學過程:
?。ㄒ唬耄?ldquo;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文走進魯迅先生筆下的《雪》。
?。ǘ┳髡呓榻B:讓學生根據自己先前所學概括主要信息。
?。ㄈ┱w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把握文中的字詞。
2、學生質疑,提出需要講解的字詞。
提示:磬(qìng)口;脂粉奩(lián);灼灼(zhuó zhuó)褪(tuì)盡
3、結合課后練習一,作者描寫了南北兩方的雪,請找出相關的段落。
明確:(1——3段)描寫江南的雪;(4—6段)描寫朔方的雪
4、請同學們結合文中的相關詞語,概括南北兩方雪的特點。
提示:江南的雪——滋潤美艷;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決不粘連
5、請學生自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1)女生朗讀描寫“江南的雪”的文字,要求:婉約、柔和、舒緩。
(2)男生朗讀描寫“朔方的雪”的文字,要求:激昂,富有氣勢。
?。ㄋ模┘氉x探究:
1、作者描寫江南的雪,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的?
提示:雪野中的花,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等。
2、請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文字,對作者所寫的景物進行適當的賞析。
提示:(1)第一段,寫雪野中的花,從顏色上去寫,如“血紅”、“白中隱青”、“深黃”、“冷綠”。
?。?)第二段“像紫姜芽一般的小手”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孩子們不畏嚴寒,快樂嬉戲的樣子。
此部分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學會從修辭、感官、動詞、虛實等角度去把握景物的特點。
3、思考:除了“滋潤美艷”的特點,你還讀出了作者筆下江南的雪的哪些特點來?
提示:江南雪中蘊含著“春”的氣息,江南雪中飽含著歡樂的氛圍。
4、思考概括:你覺得作者對江南的雪飽含著一種怎樣的感情?
提示:喜愛,回憶中的溫馨與甜蜜。
6、請一位同學選取1——3段中的部分再讀,力求讀出感情。
7、請細讀描寫朔方的雪的文字,找出相關詞語作賞析。
提示:(1)“奮飛”“燦燦的生光”“升騰”“旋轉”“閃爍”等動詞,表現了北方的雪下時磅礴大氣。
?。?)“如包藏的火焰的大霧”運用比喻,寫出了日的照耀,一派冰天雪地白茫茫景象。
8、從作者的這段文字中,你覺得兩地的雪有什么不同?
教師概括:一種溫婉,一種有力量、
?。ㄎ澹┩卣寡由欤?/p>
思考:作者寫兩地的雪,僅僅是為了寫景么?有沒有別的用意?
提示:文末“1925年”的時間,引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
此時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南方革命處于蓬勃發展的態勢,而北方的政治形勢仍然是一片茫然,作者渴望北方能像南方那樣開展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
?。┱n文小結:
略
?。ㄆ撸┳鳂I布置:
今年我們家鄉也下了幾場大雪,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雪景么?請你用文字描繪一下吧!
《雪》教學反思
魯迅先生,是人們敬佩的作家;而魯迅先生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稚年趣味,如《藤野先生》中的感激與憂患,情感復雜,也是老師講解和學生理解的難點?!堆愤@篇選自《野草》這部散文詩集,如果單純從寫景的角度去賞析,《雪》這一課的描寫算不得晦澀難懂,但是如果要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景物描寫背后所蘊含的感情,如何引導和體會卻是個難點。
既然是寫景類的,那朗讀是前提,沒有依靠朗讀設備,又怕學生準備不周,所以選擇了自己范讀,既幫助學生預習,也試圖更好的把他們帶到情境當中去。在完成了基礎字詞疏通之后,依靠課后練習第一題,讓學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兩大部分的內容。
然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根據平時課堂講解過程中景物描寫分析的常見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賞析點進行景物特點的分析,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明白要從“修辭、感官、正側面、虛實”等方面入手,所以在這一環節的回答中,學生并不覺得棘手,特別是對江南雪景的概括,對孩子們玩雪堆雪人的場景的感受,他們感同身受,很好把握。
但是本文的難點在于對朔方雪的把握,相對大氣的雪景中滲透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情思?所以我仍然選擇從描寫雪景的關鍵詞著手,這一部分集中體現在動詞的運用上,引導學生解釋相關動詞,從而體驗朔方的雪的特點。最后,透過景物描寫的現象,去觸摸魯迅先生抒情的本質,提醒學生結合時代特征去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因為是教研室劉老師的調研課,課后有幸與劉老師就教學思路和課堂過程進行了交流,頗有收獲。正如劉老師所說,本文通過朗讀體驗景物體驗情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可是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適時的注意引導,在自己朗讀了之后,沒有通過有效的朗讀手段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單純的知識性的分析顯得相對空洞,自己過多的成為了教學的主體,而放棄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地位顯得過于強勢,我想自己有必要真正做到還課堂給學生,做一個智慧的引導者。
與妻書音頻第 2 篇教學目標:
1.學習革命先驅拋私情循大義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2.積累掌握實詞、虛詞的用法,進一步鞏固文言句式知識
3.熟讀并翻譯課文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誦讀全文,重在朗讀,培養語感,整體大概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誦讀1——4段,重在翻譯
第三課時誦讀5——10段,重在翻譯
第三課時誦讀全文,重在理解烈士的“情”和“革命理想”,學習烈士崇高的精神境界
課時安排:
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革命先驅者林覺民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郁達夫
林覺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驅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號抖飛,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歲進福建高等學堂學習時,即深受民主思潮影響,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將發動廣州起義,即歸國返鄉,組織幾十名革命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起義時,領先襲擊總督衙門,負傷被捕。在督衙受審時,他毫無懼色,且當眾演說,聲討清廷反動罪行,宣傳革命思想,后從容就義
②偉人也有美麗感人的丈夫柔情
(《與妻書》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驚天地泣鬼神的巨大靈魂
(《與妻書》摘抄)
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二、指導朗讀:
1、教師領讀
2、學生齊讀
3、教師直譯全文,并提示個別重要的字詞、句式和修辭
4、內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書與愛妻陳意映訣別
②至愛愛妻陳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為念,決心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③一憶往事(夫妻情話),表達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寧請汝先死”,自擔其悲的至愛之情
④二憶往事(初婚情好、愛妻近況),表達“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別深情
⑤⑥憤激面對“天下人人不當死而死”的現狀,表達慷慨赴死的決心;立下遺囑,表達望子“以父志為志”的殷切情懷
⑦希望“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勸慰妻子“不必以無侶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達“吾愛汝至”深情,臨別囑托“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尋我乎!”感情傷慟,決心堅定。
三、作業:
①熟讀全文
②參考注釋,課下完成“練習卷”
與妻書音頻第 3 篇一、教學目標
?。ㄒ唬W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ǘ├斫?ldquo;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z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容。
2、解釋詞語:
(1)卿卿
?。?)竟書
?。?)掩映
?。?)率性
?。?)模擬
(6)太上忘情
?。?)眼成穿而骨化石
?。?)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
?。?)汝泣告我;
?。?)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獨善其身;
?。?)汝幸而偶我;
(7)當盡吾意為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二題。
?。ǘ┙處煼蹲x,并要求學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鍵性句子,說明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與練習一)
?。ㄈ┙鉀Q上述問題;學生討論,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
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愛汝”與“勇于就死”,看來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濟世的革命者看來,是統一的。請在這一段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說明作者是怎樣將這兩者統一起來的。(原句略。小結:林覺民極愛其妻,正是這種感情升華,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為自己享受了愛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甘于犧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這一段主要回憶夫婦生活中的數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中所追憶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憶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誰先死的談話,說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給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說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記愛妻。第三件事是兩次離家未能將實情告訴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說明自己“至愛”妻子,怕妻子擔受不起沉重的悲痛。這三件事的共同之處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對妻子的眷念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即“吾至愛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當時國家腐敗,社會的黑暗,災難深重。作者假設了人們命運的兩種情況,具體是哪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死”——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死去;第二種情況:“離”——“即可不死”,也可能“離散不相見”,“較死為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又怎能忍受?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問句式,請找出反問句,說明其作用。(啟發妻子深思,讓妻子理解、諒解自己的行為和心情。)此段后一層是囑咐后事,自己“死無遺憾”,希妻子把孩子撫育成人,繼承自己遺志。從這些說理與囑咐中,可見林覺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還是論述的深入?(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論。)
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一步表達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個革命
者,當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
第7段,“當盡吾意為幸。”希望妻子透徹了解遺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結:鐘叔河序葉紹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任感。”這番話,驗之于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ㄋ模┝私獗疚挠洈ⅰ⒆h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
1、抒情是這封遺書的主要表達方式。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記敘,二、四、六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
?。ㄎ澹┍疚恼Z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為這些話都是烈士從肺腑中傾瀉出來的,情真意切。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普希金說:“如果你的語言不是出自你的內心,你就不能打動別人的內心。”正因為這封信里都是剖肝瀝膽的話語,所以那樣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語言修養高。烈土生前對語言文字是很注意學習、鉆研的,有多種譯著。這封信語言淺近平易,使用的是雜有白話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淚珠與筆墨齊下”、“吾心不忍”、“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等,都同白話很接近。信中用了許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語言之中,既增強了語言表現力,又沒有冗贅艱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來(共有十處),一般人還不覺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業: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與妻書音頻第 4 篇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這句話的含義,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相結合以及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意、至、語、書、身、禁”等多義詞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朗讀“自讀提示”,口頭歸納“自讀提示”的主要內容。
2.解釋詞語:(1)卿卿(2)竟書(3)掩映(4)率性(5)模擬(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獨善其身
3.掌握活用詞的意義和用法:(1)不能竟書而欲擱筆(2)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獨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當盡吾意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導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二題。
(二)教師范讀,并要求學生在課文中逐一劃出各段關鍵性句子,說明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樣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與練習一)
(三)解決上述問題;學生討論,學習革命前輩犧牲一己,“為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說明寫遺書的原因和寫遺書時的心情。
第2段,“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說理,由此而展開。“愛汝”與“勇于就死”,看來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濟世的革命者看來,是統一的。請在這一段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說明作者是怎樣將這兩者統一起來的。(原句略。小結:林覺民極愛其妻,正是這種感情升華,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為自己享受了愛情、家庭的
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甘于犧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發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愛汝”的感情。這一段主要回憶夫婦生活中的數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中所追憶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憶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誰先死的談話,說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給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說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記愛妻。第三件事是兩次離家未能將實情告訴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說明自己“至愛”妻子,怕妻子擔受不起沉重的悲痛。這三件事的共同之處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對妻子的眷念之深,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即“吾至愛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論說全文中心的后半點“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當時國家腐敗,社會黑暗,災難深重。作者假設了人們命運的兩種情況,具體是哪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死”——隨時隨地都有生命危險,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死去;第二種情況:“離”——“即可不死”,也可能“離散不相見”,“較死為苦”。)“今日吾與汝幸雙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又怎能忍受?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顧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問句式,請找出反問句,說明其作用。(啟發妻子深思,讓妻子理解、諒解自己的行為和心情。)此段后一層是囑咐后事,自己“死無遺憾”,希妻子把孩子撫育成人,繼承自己遺志。從這些說理與囑咐中,可見林覺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說,“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這是簡單的重復還是論述的深入?(是論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釋,是在概括的述說后得出的結論;第二次說“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是在詳細敘述鐘愛之情以及與當時形勢對比之后得出的結論。)
第5段,“……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進一步表達全文中心“吾至愛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這句話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個革命
者,當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則說明自己對妻子的“至愛”,二則用來安慰妻子。這哀痛欲絕的話,同樣反映了作者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懷。)
展開全文閱讀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慨嘆“幸”與“不幸”,實際上也是緊扣中心,“幸”,夫妻恩愛;“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獨善其身”一句的含義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獨善其身”出自《孟子·盡心上》,意思是只顧自己好,不顧別人。林覺民雖“至愛”妻子,他要把這種愛推廣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獨善其身”。這句話是全文的總結。)
第7段,“當盡吾意為幸。”希望妻子透徹了解遺書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結:鐘叔河序葉紹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愛國家、愛民族,真能為國家民族作出一點犧牲,而不是專門講大話唱高調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間,亦必有真感情、真愛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夠有民胞物與的胸懷,有對國家民族的真正責任感。”這番話,驗之于林覺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為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思想感情,作者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
1、抒情是這封遺書的主要表達方式。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直接抒情的語句。(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記敘,二、四、六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
。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涂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治時,并不直說,而用“遍地星云,滿街狼犬”來比喻。又如第6段中說:“……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現狀的黑暗時,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于思想觀點的表達。
(五)本文語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為這些話都是烈士從肺腑中傾瀉出來的,情真意切。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普希金說:“如果你的語言不是出自你的內心,你就不能打動別人的內心。”正因為這封信里都是剖肝瀝膽的話語,所以那樣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語言修養高。烈土生前對語言文字是很注意學習、鉆研的,有多種譯著。這封信語言淺近平易,使用的是雜有白話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淚珠與筆墨齊下”、“吾心不忍”、“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等,都同白話很接近。信中用了許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鏡重圓”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語言之中,既增強了語言表現力,又沒有冗贅艱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來(共有十處),一般人還不覺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業: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