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7
這是斷章教學設計優秀,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斷章教學設計優秀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作者介紹
2、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法】講讀訓練法
【教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有句話這樣寫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斷章》,選自卞之琳的《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是詩人的重要代表作。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粥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二、作者簡介:
卞之琳,現代詩人、翻譯家。祖籍江蘇溧水,1910年生于江蘇海門湯家鎮。建國前出版了詩集《三秋草》和《魚目集》,另有與何其芳、李廣田合著的《漢園集》。解放后出版詩集《慰勞信集》、《十年詩草》和《雕蟲紀歷》。
三、關于《斷章》:
《斷章》這首詩選自《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著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三、《斷章》全詩: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斷章教學設計優秀第 2 篇《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簡介】
卞之琳,近代詩人,生卒(1910-2000),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并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匯評〕
它是以兩組具體物象構成的圖景中主客位置的調換,隱藏了詩人關于人生、事物、社會等存在的相對關聯關系的普遍性哲學的思考。在詩人看來,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相對關聯而存在的。事物相對關聯與運動的變化是永恒的規律。(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賞析】
《斷章》寫于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后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于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于“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并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范大學何言宏)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
斷章教學設計優秀第 3 篇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 1、 了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煉交流、表達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詩的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詩歌鑒賞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拓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朗讀,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討論中理解詩歌主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心人民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鑒賞性小短文。 【教學設想】 布置同學預習五首短詩,并讓同學挑選一首詩寫了一點鑒賞性評論。從同學課前預習作業情況看,多數同學對于這五首詩的主旨把握均較為準確,也存在多種解讀,最大問題在于許多同學在闡述詩歌主旨的解讀過程時,表述還欠嚴密,賞析時還不能做到有理有據。因而,在組長匯報本組討論情況時,須特別強調在陳述本組觀點之后需闡明這些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許組員補充說明,共同完成任務。 【教學流程】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不同和讀者對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鑒賞中存在著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鑒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溧水,生于江蘇海門。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以后,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歷》《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卞之琳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于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征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并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并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2、整體把握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于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于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里藏著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三、問題探究:1、《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
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說《斷章》是一首情詩,還有人說它是一首哲理詩,你說呢?關于《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著、想念著心中的人;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著,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著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造。3、 這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兩首詩,當我讀著《斷章》和《錯誤》時,這兩首詩就在眼前晃著,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其中的原由? 明確:閱讀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很相似。(可就詩意與同學簡單進行交流) 教師點撥:讀詩若能抓住詩中意象進行聯想和想象,就能較準確地把握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4、品讀《斷章》,討論小結:從字面上看,《斷章》極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覺得簡單的字眼里蘊藏著很深的道理。仔細品味,你認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5、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1)請組長匯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4、課件展示學術界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教師可提供幾組有關《斷章》詩意的資料: A)學者、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認為,這首詩在“裝飾”兩字上做文章,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 B)評論家章亞昕認為,《斷章》寫了一位絕代佳人。詩人不去說“你”如何美,而是去敘述她如何成為如癡如醉的審美對象、“風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寫她如何成為日思夜想的戀愛對象、“夢”中的花朵。不寫她的外貌,而寫她引起的癡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內在,意味的微妙。(詩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斷章》這首小詩,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著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寫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觸景生情,儲藏在記憶中,當還遠遠早于這個日期”。“這是抒情詩,當然說是情詩也可以,但決不是自己對什么人表達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一步體會,也就會超出一對男女相互關系的意義。”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教師要抓住“你”“風景”“明月”“夢”幾個意象作適當的補充。) 6、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四、拓展延伸補充余光中《連環》一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無達詁、個性化解讀這種閱讀特點。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余光中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著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俯望著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斷章教學設計優秀第 4 篇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歌內容。
2、品味詩歌意象,把握詩歌的哲思。
3、了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個性化解讀。
4、運用聯想和想象進行再創造。
教學重點:聯系生活體驗,體會詩歌內容。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意象,把握詩歌的哲思。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句話這樣寫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斷章》選擇卞之琳的《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是詩人重要的代表作,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組詩中的四句,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存了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
二,作者簡介 卞之琳( 1910-2000),江蘇海門人,詩人,翻譯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作出過一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主要作品有《魚目集》《雕蟲紀歷》《慰勞信集》。
三,背景介紹,出示第三張ppt。《斷章》寫于1935年10月,據作者自云,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于是就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即由此而來。
四,巜斷章》的朗讀。出示ppt。
人們常說“好詩可耐百回讀",這首短短的四句詩,則足以品讀一生。
要求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劃分節奏,后齊讀這首詩,放這首詩的錄音,讓同學們欣賞一下名家朗讀。再示范著讀。
五,講述卞之琳詩歌的寫作風格
卞之琳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于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征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六, 賞析《斷章》的內容。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細想起來,似乎簡單的字眼里藏著很深的道理,又不全懂,耐人尋味。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
第二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
除了把它作為一首哲理詩,很多人更喜歡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橋上的人在白天是樓上人心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心中的裝飾,一個在白天晚上都在關注著,想念著心上的人,另一個人雖然被別人深愛著,自己卻沒有感覺。
理解了本詩的內容,下面要求同學們當場背誦此詩。
七,賞析《斷章》的藝術特點。
(1) 美學的構圖原則
詩有四幅圖畫構成。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干,“橋上 ” “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聯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和夢互不相干,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
(2) 哲學的人生智慧
作者把這些看似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畫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體現了詩人刻意求工的美學態度與追求此詩含蓄蘊藉,但語言卻極樸素、平實。以人人能懂的語言,寫出人人能悟卻不能道盡的哲理與人生智慧。萬事萬物的區別、分割都是相對的、暫時的。當你談論別人的時候褒也好,貶也好,你自己也被別人或褒或貶。別人可能使你的生活變得美好,你同樣可以給別人以福音。此詩只是詩人剎那間的意境、感想,但內涵卻無限豐富。
八,課件展示藝術家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優秀的作品,它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西方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人哈姆雷特的說法。。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課件展示名家對《斷章》的解讀。
所以希望同學們今后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能夠把自己參與進去,對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九,總結本詩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可以從多個層面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斷章》的魅力就在于這首詩的主旨朦朧性和不確定性。
十,拓展練習。發揮自己的想象,來進行藝術創造,出示ppt,展示創作的要求,拓展練習
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對詩進行創造,讓我們一起見證文字的魅力!
仿寫 1.仿寫 2.化述為描,擴展詩歌
展示余光中的作品《連環》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著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
俯望著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