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7
這是不求甚解教案馬南邨,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文中論證方法的運用。
4、了解駁論方式。
教學重點: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求甚解”是我們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學到的一句名言,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為題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本義。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義什么呢?我們一起從這篇文章中尋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作者針對什么說法進行論述?
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對此持什么態度?
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認為“不求甚解”的含義是什么?
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4、“好讀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好讀書”講的是一個人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不求甚解”則強調的是讀書的謙虛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5、文中例舉列寧批評普列漢諾夫和諸葛亮的事例與“不求甚解”的真正含義有什么關系?
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
6、引用陸象山的話有什么用意?
作為論據對“不求甚解”的含義進行論證。
7、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本文主要討論了該怎樣正確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問題。主要用了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
8、本文在論證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有立有駁,駁立結合。
三、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對“不求甚解”的含義的論述,告訴我們既要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也要有謙虛的讀書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四、布置作業:
1、掌握課文中的要點問題。
2、預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舉例論證所用論據需具備典型、全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駁論文的論證結構及其內在邏輯
教學流程:
一、 導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義是什么?對于中學生來說這種讀書態度是否可取?
2、世人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是怎樣的?作者鄧拓又對“不求甚解”發表了什么語出驚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二、 定
1、閱讀課文,劃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該段中心觀點的'句子。
(尤其注意從正面表觀點的判斷句)
2、本文屬于何種實用文體?依據論證思路劃分屬于哪一小類
(駁論文)
3、駁論文是用文字和別人在思想上打仗。駁論分文“破”和“立”兩個環節。前者是攻取別人的陣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經占領的陣地。
本文哪些段落為“破”、哪些段落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為“破” 第五到第六段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與“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如何?
(3)世人用怎樣的行動“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認為該怎樣“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樣反駁世人的理解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經據典,正本清源,補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價值)
4、先破后立的議論思路有何益處?
(消滅敵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占領了陣地;破除錯誤的觀點,正確的觀點才能站住腳)
四、 立
1、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鞏固自己的論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第五、六段運用舉例論證,事實論據)
2、本文在舉例論證上有怎樣的特點?其益處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態度、方法)
3、反對馬馬虎虎的讀書態度對于鞏固本文論點是否必要?
(彌補可能留下的邏輯漏洞,使論證更為嚴密)
4、“攻取陣地”(破)難還是“守住陣地”(立)難?談談鞏固陣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種論證方法科學搭配(火力強勁)
全面思考,彌補邏輯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畫出文中表現作者對“不求甚解”態度的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微妙變化。說說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盡然”、“不必提倡”、“沒有充分理由”——語氣委婉、態度曖昧
第二段“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語氣肯定、態度鮮明
(先婉轉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處,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觸,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豈不是與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說說作者對于“不求甚解”的態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顧本文論證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進一步分幾點討論了:--------分別舉了:---------------的例子。最后:-----------------
一、課堂導入
學了培根的《談讀書》之后,我們學習下一篇短文馬南邨的《不求甚解》也跟讀書有關,仔細閱讀,給文章列寫作提綱,試比較它的寫作思路跟《論讀書》有什么不同,并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二、默讀全文,提出問題,列寫作提綱,交流討論。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列的寫作提綱和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大家一起修改和歸納后再選出代表跟全班同學分享。先提問再交流寫作提綱。
(一)學生問題交流。
1.“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這句話是否矛盾?其含義是什么?
2.課文舉了幾個例子,都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分別證明什么觀點?
3.從課文中看,你認為“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有哪些好處?是不是讀一本書只要了解大致意思就算讀懂了呢?
4.文章開頭“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其中“盡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生1:不求甚解的好處是不用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整體,可以觀其大略,知識就可以獲得更廣泛,了解問題就可以更全面。
生2:他還可以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能驕傲自負。
生3:我回答第3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原文中說“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以及第五段“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如果只知道大意是不能理解精神實質的。讀一本書不僅要知道大意,還要對作者的目的或者書的深層內涵有所了解,甚至有所升華,才能叫讀懂一本書。(師:看來把讀懂一本書等同于簡單的瀏覽,這是對“不求甚解”的誤解。)
生4:好處是先暫時放下疑問,帶著它一直往下讀,中間再結合自己的觀點實際,體會更深刻。
生5:我想說怎樣叫讀懂一本書,讀懂書不僅是要理解它的大致意思,而更要去品析(師:用詞很專業!)文章,課文第四段說“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咬文嚼字”與“品析文字”之間的差別,“咬文嚼字”是存心詰難作者,而不是從中獲得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品析文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精神實質”,精神實質是指這篇文章透露出的本質,是指很深層的東西。還有第八段“放過是暫時的,最后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暫時和永恒是不一樣的,(師:落實到一詞一句,做學問扎扎實實,正在示范“品析”。)暫時只是在某一個時間段里,永恒是真正理解之后,就永遠存在自己心里,所以,這里可以看出讀一本書不是要讀懂大致意思,而是要從文中獲取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生6:我看《傲慢與偏見》時,一開始主人公參加舞會,他是一個富家子弟,是有錢人,看不起別人,給人的感覺很傲慢,我就很討厭他。看完整本書發現他做了很多好事,對他的看法就有了改變,從整本書看他并不是一個壞人。所以,讀書不能死摳一個地方,否則就會誤解書中的意思。
……
(二)交流寫作提綱。
明確:1.提出批駁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從“不求甚解”的出處入手,全面分析陶淵明 “好讀書,不求甚解” 的讀書態度,提倡虛心的“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
3. 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因為書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讀懂得。
(三)比較寫作思路:1.《談讀書》以立論的方式談論讀書的問題。《不求甚解》是就一個錯誤的觀點進行批駁,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是以駁論的方式來論證。2.《談讀書》主要是從讀書的目的、方法和對性格的影響三方面來談自己的觀點,通篇由觀點連綴,沒有具體事例,它以獨到的見解,精妙的語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求甚解》既講道理又擺事實,循循善誘,讓人信服。
三、課后作業
請你也找一個成語,換一個角度給它賦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寫一篇短文。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門弄斧”等,從《不求甚解》這篇課文可以看出,對同一個詞語的理解常常由于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不可盲目偏執一詞。辯論時應該首先明白對方的觀點,否則容易陷入自說自話的無謂論爭。有關這類文章的寫法,課文作者曾經談過自己的觀點:
許多朋友來信問我,對這樣的專欄雜文應該如何看法?如何寫法?應該提出什么要求?我認為這個問題有種種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開門見山。我在別處發表文章講過這個意見,我認為現時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開門見山。許多文章的作者,即使有一二可取的見解或新鮮的知識,以及動人的事跡要傳達給讀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當地寫出來,卻要寫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廢話,然后才夾雜著寫一點點新東西。如果這一點點新東西卻有可取之處,那么,這樣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丟進滄海,讓泥水沖掉金沙,多么可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