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7
這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教研員來聽課,本來打算上《背影》。
擬從“為什么偏偏寫背影”這個角度挖下去,通過字詞句的品讀分析,如:為什么是“不相見已經兩年”而不是“分別已經兩年”?又如:為什么文章結尾是“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怎么理解這里的“不能見”?從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關系的發展中所具有的別樣意義和象征含義。這個設計把《背影》作為長期不和睦的父子關系中獨特的一瞬來品讀,角度比較獨到,如果流暢的話應該會比較精彩。
然而同備課組的老師都正好上到《鄒忌諷齊王納諫》,打算請教研員聽這課。于是吾從眾,第二節課教研員聽我的課,第一節課就趕緊重新構思教案,上得還算比較成功。課后教研員的評課,對設計的角度還是比較首肯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節課從中國傳統的“三”文化講起,中國人喜歡“三”,諺語成語里有“三思而后行”“過一過二不過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說中有桃園三結義、三進榮國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過崗等,可見“三”是一個特殊的節點,特殊的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學生應該對“三”有特別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則來自中國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讓學生自己解決字詞后,就讓同學在文章中尋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鄒忌的三問美、親友的三答美、鄒忌的三反思、三歸因、齊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賞、成果的`三階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隱含的“三”因素之后,請同學梳理出其中的邏輯關系,明確齊王的三蔽其實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鄒忌勸諫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學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最后分析各處“三”的好處,點撥學生要注意思考、表達、寫作的角度意識、層次意識、結構意識。
得意之處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覺。
另:學校的主題教育課評比得了一等獎,同得一等獎的另外兩位老師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誠惶誠恐之余,在此自鳴得意一下。
長期以來,古文教學常側重于字詞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對文章思路、內涵及語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學很容易被異化為古漢語知識教學。事實上,記憶中的中學古文就是老師講學生記這么簡單。
在三(4)班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讀,然后逐句翻譯,我糾正;特殊句式學生找,我講;到了討論本文的思想內容時,學生分析,我總結。結果是:一個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個沒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課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識點是落實了,可是為什么學生不愛聽?是形式的問題,還是?于是,拿來教材,再讀幾遍,又想:如果我是學生,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結果發現,首先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簡潔生動的語言。至于字詞,因有故事情節的輔助,并未構成多大的障礙。有了這些發現,我著手修改了教案,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
在三(3)班上課前,我布置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現象,包括: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特殊句式。這項工作似乎比較死,但我以為這是打基礎,學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雖“死”卻“實”。課堂上,因有了前車之鑒,我決定讓學生動起來:來一次小小的比賽,看哪組同學自擬的閱讀檢測題又快又好。學生是最好動不過的了,一聽說要比賽,別提有多起勁,只兩三分鐘功夫,就有同學上黑板出好了題,其他組也不甘示弱。比賽很快結束了,我依據黑板上的題目進行講評,間或插入一些問題,此時學生們尚處于興奮狀態,反應特別敏捷,對于我的提問也能隨聲應和,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設計這一比賽,一是為了使課堂“活”起來;二是為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好騰出更多的時間細細體味文章的妙處。
眾所周知,《鄒忌諷齊王納諫》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其構思之精巧可見一斑。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妙處呢?根據本文戲劇性較強的特點,我決定讓學生表演。有人說,沒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學家去學科學,或置身于歷史環境中去學習歷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樣,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莫過于讓他們進入角色。于是,課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務,要求兩組同學以課文為劇本表演,兩組同學以翻譯的現代文為劇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員必須熟記臺詞。
課上,我抽兩組同學上臺表演,其他同學帶著兩個問題觀看:
一、《鄒忌諷齊王納諫》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二、鄒忌的這一次進諫為何能成功?開始表演了,兩組同學各展才華,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過對照,不少同學發現了問題,如第二組的“鄒忌”在語言表達上,明顯不如第一組的變化多。
三問幾乎都是:“我和徐公哪個美?”(雖然學生聰明地用“帥”“漂亮”來替代“美”以避免重復,但聽上去這三問并沒有多少區別)所以,當第三問說出時,在座的同學都不由得笑出了聲。表演一結束,趁熱打鐵,就表演討論了原文的語言特色,然后再因勢利導,分析了鄒忌的進諫藝術,肯定他有勇有謀和齊王納諫的精神,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課后,同學們意猶未盡。
教完《鄒忌諷齊王納諫》,掩卷沉思,同樣的知識傳授,學生的反映卻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興趣問題罷。3000年前,古希臘的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學生不單純是接受者,更是創造者,因為他們擁有巨大的潛能。既然學生的頭腦是“一把需點燃的火把”,那么,教師所要花的功夫主要應在“點燃”上,而非其他。“點燃火把”的火種來自興趣,而興趣的打火石就是學生自己,讓學生動起來,便能擊出火花。倘若在教學設計中拋開傳統的束縛,多考慮學生的“興趣”問題,將實和活有機結合,相信教學效果會好得多。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課文記敘了鄒忌如何諷諫齊王及齊王納諫的故事。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已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明確鄒忌勸說藝術,及齊王納諫而使得國勢強盛的意義,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特別對于現在絕大多數獨生子女而言,如能通過本文學習,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多的考慮一下他人,少一些以自我為中心,其益處也許是一生的。
課堂上,導入的時候是想通過幾句流傳較廣的俗語引入對如何向國君進諫的話題,但學生反應并不好,可能是我的情緒傳染給學生了(這一點很不好),因此整個就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也可以看出設計精巧的導入對于一堂課的重要性。接下來的整體感知環節主要是通過聽讀錄音,解決字詞讀音及斷句,以及自讀課文解決疑難詞句來實現的。這里雖然我出示的一些關鍵字詞讓學生齊讀強調了,但仍不到位,比如“今齊地方千里”一句在斷句上學生容易出錯但沒有強調,以至于后面有學生讀錯。在疑難字詞及文意疏通上是讓學生通過預習本的方式完成的,但在課堂上交流不充分,針對性不強,如果提前批改好效果很好一些。
關于第二個教學目標類比說理,主要是通過解題引入對鄒忌諷諫方式的思考。對于課題的理解大部分學生都能清楚的把握,即有兩層含義一是鄒忌諷諫齊王一是齊王納諫,但對于“諷”許多同學不能正確理解,因此這里應該板書強調一下,可課堂上我卻沒有想到。還有在學生回答的時候,關注度不夠或者說沒有意識到這種生成的重要性,而是過多的考慮自己如何講清楚這個問題。當時有四位同學回答這個問題,第二位同學回答說:“鄒忌是通過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件事想到去勸說國王的,由自己身邊的妻、妾、客想到了國君身邊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想到了國家大事。”最后一位同學回答說:“鄒忌和齊王兩個男人遇到的問題很相似”,這里兩位同學都看出鄒忌的處境與國君相似的地方,如加以追問能得出其還有一處相似都因此而受到蒙蔽。那么這時再指出這種論證方法是“類比說理”也許學生更容易理解些。
關于學習本文后的一些啟示,雖然學生能夠說出要正確的認識自我,要聽取他人的意見、注意和被人談話的方式等等,但感覺不是很自然感覺像為了“收獲”而“收獲”,如果放在朗讀品位人物形象時引出這個話題也許效果會好一些。
上完本節課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識容量“大”,課堂“活”了,學生“動”了,學生不經意間也收獲“多”了。本教學設計主要從學生的“學”出發,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只是為學生的“學”提供一個平臺。《鄒忌諷齊王納諫》從導課、解題到教師誦讀,學生朗讀等環節,都是讓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叫學生譯課文,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師生共同歸納文言知識,幫學生找規律,以利于知識的遷移,這是學生主體性的初步展觀。“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用分組設目標探究形式,列課文結構,條理清晰;分角色朗讀,聲情并茂;探究諷諫藝術性,分析透徹;小結收獲,更是啟發頗深。這是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展觀。總之,整個教學過程,力爭使師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教師既是導演,又是學習的參與者,使教法和學法相互溝通,力圖體現新標精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