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4
這是風雨吟統一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現代詩歌,是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一共有五首短詩,我們一起朗讀這幾首詩,老師讀題目,你們讀詩。
生讀《月夜》《蕭紅墓畔口占》《斷章》《風雨吟》《統一》。
師:先排除一首寫情詩高手的外國詩人聶魯達,其余四首都是中國詩歌。
四首詩歌中,哪兩首寫作時間比較接近?
生:《風雨吟》《蕭紅墓畔口占》。
師:寫于什么時間?
生:1941年,1944年。
師:什么時期?
生:抗日戰爭。
師:什么歲月?戴望舒最后一本詩集叫什么?關注注釋。
生:《災難的歲月》。
師:寫于災難的歲月,能不能從兩首詩中找出可以互相印證的,體現當時詩人所處的時代或大環境的詩句?
生沉默。
師:問題有點難嗎?
生沉默。
師:老師提示一下:風雨---
生:風雨飄搖。
師:有沒有寫風雨的句子?
生: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
師:再讀一讀《蕭紅墓畔口占》,能不能找到?
生讀。
生: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師:對,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或可以用“風雨如晦”來形容。是一個長夜漫漫的時代,也可以用“長夜難眠”或“長夜未央”等詞來表達。你們讀過杜甫的哪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嗎?
生沉默。
師:沒讀過,那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有一句: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師:不管是長夜還是風雨,在詩中指什么?
生:意象。
師:從這兩首詩里的意象中,我們讀出詩人當時所處的大環境,下面我們走進《蕭紅墓畔口占》。
生讀。
師:詩人戴望舒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這樣的情境下,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來到蕭紅的墓畔,在她的墓前放了一束紅山茶。詩人對蕭紅說,我在漫漫長夜中等待,你可好啊,從此長眠于此,臥聽著海濤閑話。
師:這首詩歌看起來就這么簡單,但有人評價說,這是一首偉大的詩,也有人說,好詩人發出好聲音。讓我們走進這首詩,傾聽詩人內心的聲音,看看是不是能稱得上偉大的詩。
師:昨天我們玩了一個游戲,還記得嗎?換一種方式讀詩。
生:唱著讀。
生:豎著讀。
師:豎著讀。括號里填什么字?
生:我。
師:豎著讀發現了什么?關注紅色標記的字。
生:都是表示人稱的。
師:還發現什么?
生:一三句都是動作,二四是靜態的。
師:還有嗎?
生沉默。
師:念一下,把人稱代詞強化,發現了什么?
生 沉 默。
師:一三句人稱是重復的,二四句也是重復的。再讀一讀。
生朗讀。
師:在人稱轉換和重復中形成了什么?
生:韻律、節奏。
師:形成了節奏、旋律。
師:平時我們詩歌讀得比較少,對嗎?詩歌跟什么有密切關系?
生:唱歌。
師:歌有旋律--
生:音樂
師:對,有節奏,有旋律,跟音樂有密切關系。讀詩要讀出節奏感。
師:我們再來嘗試一下豎著讀,看老師標出的紅字:茶和話,發現了什么?
生:押韻。
師:押什么韻?
生:a韻。
師:重復了a韻,,把“一束紅山茶”和“海濤閑話”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有什么感覺?
生沉默。
師:給“話”加個兒化音試一試,什么感覺?
生讀。
師:有什么感覺?
生沉默。
師:有音韻美嗎?
師:音韻與一個人的情感表達有關,閉口音和開口音表達的情感就不一樣。a是什么音?
生沉默。
師:你讀一讀,口是張開的,對吧,嘴角有點揚起。
生讀。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把“寂寞的長途”與“一束紅山茶”連起來讀一讀,感覺一下有什么不一樣。
生讀。
師:再把“長夜漫漫”與“海濤閑話”連起來讀一讀,有什么感覺?
生讀。
師:有什么不一樣?
生 沉默。
師:有點難。
師:音韻的變化需要敏感的心靈才能捕捉到。
師:詩歌是聽覺藝術,它首先是一種聲音,音韻的最基本規律是重復和變化。那么同學們,音韻、節奏、旋律的變化由什么決定?
生:內心的情感。
師:對,下面我們讀詩歌的情感,默讀詩歌,可以動筆寫寫,思考這首詩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可以把豎著讀和橫著讀結合起來去體會詩人的感情。
生默讀思考。
生交流。
師:我們先從詩人對蕭紅的情感說一說。
生:對蕭紅的敬佩,走六小時,紅山茶,六小時時間很長,不遠萬里地給她放一束紅山茶,那么遠過來就只是為了放紅山茶。
師:還有什么?
生:懷念。
師:從哪里讀出懷念?
生:長夜漫漫,對當今社會不滿進行傾訴。
師:詩人向蕭紅傾訴對社會的不滿,還能從哪里讀出懷念,或者其它情感?
生 沉 默。
師:那老師來提問題,好嗎?不行啊,還是同學們提問吧。有沒有讀不懂的地方?
生:為什么走了六小時是寂寞的長途?
師:你認為呢?
生:沒有人在身邊是寂寞,沒人陪伴。
師:那么有人陪伴是不是就不寂寞了?
生:也會感到寂寞。
師:有人陪伴的寂寞其實—
生:比沒人陪伴更寂寞。
師:還有問題嗎?
生:為什么放一束紅山茶?
師:你說為什么?
生:可能蕭紅喜歡紅山茶。
師:他帶去了她喜歡的紅山茶,你讀出了什么?
生:詩人對她的紀念。
師:紅山茶有什么特點?
生:有顏色。
師:非常鮮艷,明艷。
師:開在什么時間?
生:春天
師:應該冬天就開了吧,為什么放一束紅山茶,而不是別的什么花呢?
生 沉默。
師:可以想象猜測,詩歌給我們提供了無限想象的可能性,詩人寫完作品就完成了他的使命,剩下的全交給我們讀者了。
生:可能表達思念。
師:蕭紅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改成山茶花,還發現了什么?
生:有色彩
師:蕭紅和紅山茶的紅可以聯系在一起。老師讀蕭紅文章時,發現蕭紅特別喜歡寫紅色,明媚、溫暖的色彩。那么紅山茶里還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 沉默。
師:蕭紅一生短暫。
生:懷念。
師:除了懷念,還有什么?課前老師印發了蕭紅的文章。小學時讀過《呼蘭河傳》 里的《祖父的園子》?蕭紅一生才華橫溢,那么從異性的角度,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對蕭紅的惋惜,對愛情的幻想。
師:還有惋惜,幻想。
師:意象分明和暗,紅山茶這個意象是明的還是暗的?
生:明的。
師:長夜是--
生:暗的。
師:好,從中可以讀出贊美,欽佩,惋惜等。
師:深切的懷念還可以從第二句中哪些詞中感受到?
生繼續讀第二句詩。
師:這里還有什么問題?
生:到你頭邊,頭邊是什么意思?
師:頭邊就是頭邊吧,你覺得還會有怎樣的理解?
生笑。
生:可能指墓頭。
師:什么樣的關系會說到你的頭邊,一般去祭奠時會把花放在哪里?
什么關系?
生:關系密切的朋友。
生:仰慕者,知己。
師:紅顏知己,對吧。這就是詩歌的語言,詩歌的語言是怎樣的?換成“在你的墓前放一束紅山茶”味道就不一樣了,沒有了美感。
師:還有什么問題?
生 沉 默。
師:除了傾訴對蕭紅的情感,還讀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 沉 默。
(下課鈴響起)
(繼續上課)
師:“我”在等待什么?我們來讀一下戴望舒后期詩作中的幾首詩歌的題目,猜測、想象詩歌的內容,詩人經歷了什么。
生:等待抗戰勝利。
生:等待勝利的曙光。
師:民族的解放,小一點的心愿有沒有?戰爭使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對嗎?
師:詩人等待家人—
生:團聚
師:等待友人--
生:重逢。
師:戴望舒經過牢獄之災,這是從災難歲月中走出來后寫的一首詩,此時去看亡故的友人,寂寞的心會涌起一縷溫暖、明亮的色彩。我們要帶著這樣的感情去讀這首詩。
師:離開蕭紅墓后,詩人還會感到寂寞嗎?
生:寂寞。
師:依然在長夜漫漫中寂寞地等待,但又是充滿希望地等待。
學生齊讀《偶成》。
師:后期詩作中的戴望舒已不再是一個在雨巷中徘徊希望逢著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姑娘的詩人了,而是從災難的歲月中走來的有著不屈的心靈有民族氣節的詩人了。希望同學們課后讀一讀這些作品,一定會再次與這個偉大的靈魂相遇。下課!
評課
朱震國:讀得夠嗎?
張愛萍:不夠,沒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朱震國:概括不夠是演繹不夠?
李華平:這樣,我讓將軍來提問,我來回答。
張:您來上,會怎么上呢?
李:你用將軍的語氣來問,該怎么說。
張:我不知道怎么樣的語氣才是將軍的語氣。
張:我對自己的課期待較低,因為熱愛詩歌,所以挑戰,失敗了也不后悔。
朱:李老師認為紅山茶有什么意義?
李:一要深入理解詩家語,教的時候要順著詩家語的特點進入。一要讀起來,讀得不夠。二要讀出情感,情感豐滿但又壓制著。三要讓思緒飄起來。六小時寂寞的長途,怎么走?一個人,幾個人,走著、騎著馬、坐飛機?詩家語是含蓄的,需要讓學生去想象,不是在了解戴望舒,是了解怎么寫。放一束紅山茶,怎么放,擺放的儀式體現詩人的情感。為什么不放白牡丹?可能就是滿山紅山茶,女性可能愛美。我等待著,怎么等?走著等,還是坐著等?等了多少時間?讓學生想象,去填補空白,讓詩更玲瓏剔透。補充的資料目的是為什么?將軍要常回老家看看。
朱:請李老師朗誦詩歌。還有頭邊,腳邊,手邊,有什么不一樣?
李:這樣太拘泥于文字了,頭邊和墳邊,沒什么不同。
朱:李老師,你認為存在紅顏知己這層關系嗎?
李:紅顏知己可能有,但不重要。
朱:需要注意節奏韻律,張老師你認為學生哪些還沒掌握的。
張:基于學情,對現代詩歌讀得很少,今天引而不發,是我的責任,沒調整目標。
李:你心懷天下,想要的太多,難以割舍。
朱:要控制自己的表達。朗讀,尤其是最后一句,有好幾種讀法。有一種嗔怪,不能把海濤閑話讀斷了,要面對一個活人,似乎在傾訴。不是技巧,是情感問題。
馬驫:學生在舞臺上是善良的,是我們自主意識太強了,我們一定要灌給學生。主體,主導,還沒意識到的話,我們還需走很長的路。
肖培東:過多關注課堂設計,要關注課堂長度而是要關注過程。要多讀幾遍。學生冷了不怕,就讓學生多讀讀,學生多讀就會有感覺了。要思考學生有沒有進入這個體系,有沒有真正成為主體。
程紅兵:第一,是教人還是教課?教人,要遷就學生,可能要犧牲課堂設計,是關注課堂的完整性還是結構的合理性?第二,是教言還是教文,教文,信息處理,要教如何運用語言。第三文本細讀,可能變成文本碎讀,失去了整體性。細讀不等于碎讀。
錢夢龍:怎么引導學生是個問題,老師自己解讀文本的功力也很重要,要解讀得透。第一堂課,不同處境不同經歷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戴望舒的詩,作者有深深的懷念,紅山茶,美麗,適合女性,適合蕭紅的個性,尤其是我等待著,漫漫長夜,你……有哀悼,有懷念,應該讓學生好好體會,沒必要引用太多,不要拖堂,拖堂影響別人的時間。上課要放松隨意些,關鍵處提一些問題,課堂生成,讓學生提問題。課堂有生成,課堂就活起來了。成功的語文課既要實又要活。
教學反思
當我 整理課堂實錄、重新審視這堂課時,過程極為痛苦,簡直不忍直視。其間,內心涌起的是對學生的歉疚,可以體會到孩子們在課堂上經歷的是怎樣的一種煎熬。這堂課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讀詩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灌輸知識造成課堂的滯澀是小事,若是無形中給孩子們帶來讀詩的心理壓力,那么,罪莫大焉。
課后,師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這么短的一首詩,半節課就差不多了,何必糾纏?拖課更不應該。其實,在一線上課時我最反感拖課,也從不拖課。離開講臺已經太久了,對課堂時間的把握,對學情的關注,以及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都已成紙上談兵,以致所謂的“設計”其實是自己的一廂情愿。
相較于早期詩作,戴望舒后期詩作對音節的講究有所削弱。對于這首音韻、節奏并不特別“外顯”的詩歌來說,在一節課內要讓初中的孩子去感受音韻美,體察詩人情感的細微變化、起伏而形成的內在節奏,本身已經很難,何況面對的是基本上沒接觸過現代詩歌的學生!急切地想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們朗讀詩歌的方法,以為這樣做就是基于學情了,而之前反復地一再改稿,初衷正是想“教會學生讀詩歌”,而不是考慮“學生是怎么讀的、期望學習什么”,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們的思維“由疑問和驚奇處開始”。
錢老師說,“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而是怎樣鼓勵學生自己‘讀’文章。”他上課時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是通過怎樣的途徑進入文本的”,他追求的語文課堂是“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不著痕跡的自然融合”,是“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進入文本深處,在理解、品味語言的過程中領略祖國語言的精妙,進而建構文本的意義,積累必要的知識,獲得審美的語言。”
要把錢夢龍老師“三主”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的課堂理念,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還需走很長的路要。
課堂教學充滿智慧和挑戰,我愿把這堂課作為一次“教學事故”去對待,通過對這堂課的回顧和反思,供老師們研討。
風雨吟——蘆 荻
一.作者簡介
【蘆荻】1912年生,現代詩人。原名陳培迪,生于廣東南海。曾與人合編刊物。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后任暨南大學教授。著有詩集《桑野》《馳驅集》《蘆荻詩選》等,亦有詩歌理論、鑒賞文章和著作行世。
二.細讀感悟
1.讀出節奏;體會內涵。
2. 開頭兩句“卷”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突出風雨氣勢之猛烈、磅礴,描繪出了此時“大地”的動蕩、不安和被裹挾的狀態,自然的將大地與大海聯系起來。
3. 詩中的“風雨”有哪些含義?
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中國社會局勢動蕩不安, “風雨”更深層次的涵義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4. 如何理解“年輕舵手的心”?
“我”面對苦難中的祖國,就像年輕而缺乏閱歷、經驗的舵手一樣,憂思滿懷,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感到憂慮的同時也激發了“我”敢于乘風破浪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
風雨吟——蘆 荻
一.作者簡介
【蘆荻】1912年生,現代詩人。原名陳培迪,生于廣東南海。曾與人合編刊物。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后任暨南大學教授。著有詩集《桑野》《馳驅集》《蘆荻詩選》等,亦有詩歌理論、鑒賞文章和著作行世。
二.細讀感悟
1.讀出節奏;體會內涵。
2. 開頭兩句“卷”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突出風雨氣勢之猛烈、磅礴,描繪出了此時“大地”的動蕩、不安和被裹挾的狀態,自然的將大地與大海聯系起來。
3. 詩中的“風雨”有哪些含義?
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中國社會局勢動蕩不安, “風雨”更深層次的涵義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4. 如何理解“年輕舵手的心”?
“我”面對苦難中的祖國,就像年輕而缺乏閱歷、經驗的舵手一樣,憂思滿懷,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感到憂慮的同時也激發了“我”敢于乘風破浪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