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5
這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設計兩課時,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述道理和表明意見的方法。
2、認識“除蔽納諫”這種政治見解的進步作用。
3、理解文言實詞的用法,一詞多義詞的義項,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動用法。 教學重點:
1 、熟悉和掌握詞類活用的特點 2.鄒忌運用設喻講述道理,表明意見的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和掌握賓語前置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書寫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了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 齊威王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后,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 學生展示,師補充)
《戰國策》由于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后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于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五、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質疑環節。(學生就不明白的語句翻譯互相交流直至解決,師引導)
3、轉入對文段的學習。(本環節就文中出現的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進行整理,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進行班內展示)
師明確(學生展示完畢可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完善知識點):
(1)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 諫: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能謗譏于市朝 (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別:誹,背 1
地里議論、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上書諫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書、文件。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3)一詞多義
1、修
a.乃重修岳陽樓(興建,建造)
b.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書(撰寫)
d.鄒忌修八尺有余(長,高)
2、朝
a.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b.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拜
c.于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d.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3、孰
a.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代詞,誰
b.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同“熟”,仔細。
4、誠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
b.帝感其誠 《列子?愚公移山》 誠心、誠意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確實、的確
d.今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表假設,如果、果真
(4)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2、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后置句)
5、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六、引導思考并講解: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與“吾與徐公孰美?”兩個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確:兩個句子均為古漢語中的固定句式。“與……孰”是由“孰與”演變而來,意義與“孰與”相同,都表比較。“孰”為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常前置,“孰與”即“與孰”。
2、賓語前置句,在古漢語中常見。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區寄傳》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2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輸》 “之”助詞,賓語提前的標志
唯余馬首是瞻 《馮婉貞》 構成“唯……是……”格式的賓語前置
(7)注意一個成語
門庭若市:形容來者之多。(注意與“門可羅雀”區別)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第 二 課 時
一、檢查學生課后學習情況,教師對本文教學重點予以強調
檢查內容:本課實詞、虛詞用法(上一節課的總結)及特殊句式
二、品讀賞析。
1、面對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贊美,鄒忌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
答:不盲目輕信,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圍繞“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針對鄒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問題,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異同?試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說明不同在哪里?
答:相同點:贊揚鄒忌比徐公美;
不同點:妻子熱情贊揚鄒忌,反映了妻的偏愛(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為怕,回答比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個陳述句,比妾的反問句,語氣更輕(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鄒忌認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答:因為齊王身邊的人阿諛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聽到真實的情況。
4、鄒忌是怎樣說服齊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經歷設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國事類比.拿齊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較,指出”宮婦左右有求于王” 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使齊王接受納諫.)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在表達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營造了一種步步逼近的語勢,一環扣一環,給人以無可辯駁的感覺,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
6、“王曰‘善’。”請你結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達作用。
答:一是說明鄒忌藝術的進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說明齊威王善于納諫
7、齊威王下令后,進諫者由“門庭若市”到“時時而漸進”,再到“無可進者”,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答:齊王納諫后,朝政的弊端越來越少。(或齊王納諫后,需要改進的地方越來越少。 )
8、“此所謂戰勝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戰勝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這種情況。“戰勝于朝廷”是指內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別的國家畏服。
9、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鄒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齊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樣看待這一問題?
答:勸誡別人要看對象,有人適合聽順耳之言,有人則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一定要講究勸誡方式。既然是給別人提建議或意見,又希望被別人接受,最好選擇
一種讓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0、請簡要分析文中兩個人物的形象特點。
答:A鄒忌:(1)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發現問題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責任感,敢于堅持真理;(3)有善于運用能啟發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說服對方。
B、齊威王:心胸寬闊,氣度宏大,知錯能改的賢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決心。
11、本文在刻畫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什么好處?
答:(1)細節描寫、對話描寫、心理描寫。 :(2)有力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
12、臣子勸諫君主是有一定的進諫藝術的是,你認為鄒忌諷諫齊王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發?
答:(1)巧妙設喻,委婉勸諫,使齊王從中受到啟發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勸諫。
(2)啟示: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對方,語言要委婉,方法要得當。
三、總結全文
1、討論鄒忌的諷諫方法
師指出:歷代臣子向君主進諫有兩種基本方式:直諫和諷諫。請同學們思考,是否學過“直諫“的文章,這兩種進諫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確:直諫,就是把自己主張直接陳述出來,同學們學過《出師表》,指出“臣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這段話就是直諫,其內容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大體相同。
諷諫的要害是用設喻的方法啟發君主,讓他自己決定該怎么辦,這種辦法語言委婉,說理深刻,聽者樂于接受。
對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當地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服衣冠而窺鏡……”接著把他的故事敘述完畢,然后接下去再說:“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
2、文章“三三”結構
本文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官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
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鄒忌的思想轉變也是三層:“孰視……,窺鏡自視,暮寢而思之……”。全部事態發展也是三層,鄒忌諷諫一層,齊王納諫一層,戰勝于朝廷是第三層。
結構層次很別致:
3、情節完整,人物生動
敘事簡潔,剪裁巧妙
語言生動幽默
四、完成課后練習
附: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問美
鄒忌比美 思美
妻私我——官婦左右私王
鄒忌諷諫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其矣
客求于我——四境之內有求于王
上、中、下賞
齊王納諫 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
四國朝齊
(注:第一課時內容的整理部分讓學生課前時間盡量完成,課上討論補充,否則一節課完不成本課的教學。第二課時的內容較多,教學時可根據學情進行刪減。)
教學準備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1. 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1. 體會古代志士為了國家利益勇于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納諫的大度胸懷;
2. 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編劇、表演,理解鄒忌諷諫的思路和技巧。
3. 教學用具
4. 標簽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的大臣是不成的。戰國時期諸侯林立,爾虞我詐,一批謀臣策士周旋其間,因勢據時為國君出奇策異計。齊威王就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 思考:文題有幾層意思?講解“諷諫”。
明確:題目“鄒忌諷齊王納諫”點明了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諷: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圣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敢于勸說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借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辦法。
2. 本文涉及的兩個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確: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后,大為贊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于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后,淳于髡對他的仆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后,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引導學生朗讀課文
本文語言不算艱深,篇幅也不長,要反復朗讀,達到熟悉課文內容的目的。
1. 初讀課文: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讀音、語氣、句讀。
2. 再讀課文:教師從讀音、語氣、句讀三個角度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注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
明確:第一段記敘十分生動,讀時應注意表現人物的情態。第二段是鄒忌諷諫齊威王的話,頗能表現鄒忌的個性特色,讀時應注意以略帶詼諧的方式說出嚴肅的內容。第三段記敘納諫的舉措及結果,要讀得層次分明。重讀“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謗譏于市朝”“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無可進者”“皆朝于齊”等詞語。
3. 三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
明確:第一段:進諫的依據。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蒙蔽,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并決定“入朝見威王”。第二段:進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諷諭齊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第三段:納諫的舉措及結果。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布政令,懸賞求諫。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依據注釋試譯全文。
1.相關基礎知識
生字
昳(yì)麗 間(jiàn)迸 窺(kuī)鏡 期(qī)年 朝(zhāo)服衣冠 入朝(cháo) 朝(cháo)于齊
通假字
有,通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例句:鄒忌修八尺有余
孰,同熟,仔細,周詳。 例句:徐公來,孰視之
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面:當面 例句: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古今異義
明日 古義:這以后的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例句:明日,徐公來。
私 古義:偏愛 今義:屬于個人的或為了個人的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地方 古義:土地方圓。地,土地、地域;方,縱橫、方圓
今義:各級行政區劃的統稱;本地、當地
例句:今齊地方千里
左右 古義:侍從 今義:左和右兩方面
例句:宮婦左右
一詞多義
修 修長 鄒忌修八尺有余
修建 乃重修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冠 guān 帽子 朝服衣冠
guàn 戴帽子 諸客冠儒冠來者 (來的人戴著儒生的帽子)
朝 zhāo 早晨 朝服衣冠
cháo 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朝見 皆朝于齊(市朝:公共場所)
孰 疑問代詞,用作比較,哪一個,哪一樣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仔細,周詳 孰視之
之 的 齊國之美麗者也 臣之妻私臣
代詞,指客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代詞,指徐公 孰視之
代詞,指妻、妾、客都說“我”美這件事 暮寢而思之
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代詞,指齊國廣納諫言,修明政治這種情況燕、趙、韓、魏聞之
美 漂亮,美麗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贊美,認為……美 吾妻之美我者
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謗譏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齊
比 皆以美于徐公
間 jiān 夾縫、間隙、空隙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御:趕車的人)
jiàn間隔、間斷、偶爾 時時而間進
以 認為 皆以美于徐公
用 以鉗搏之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疑問代詞提前
例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疑問代詞“孰”提前
正常語序應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譯文: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
(2)賓語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
正常語序應為“忌不信自”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狀語后置
例句:皆朝于齊。 介詞結構“于齊”作狀語,后置
正常語序應為:皆于齊朝。
譯文:都到齊國來朝見。
例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介詞結構“于朝廷”作狀語,后置
正常語序應為: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譯文: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的國家。
判斷句
例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者也,表判斷語氣
譯文: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句:朝服衣冠 承前省略主語
譯文:他穿戴好衣帽
(2)省略主語、賓語
例句:與坐談 省略主語“鄒忌”,賓語“客”
譯文:鄒忌跟他坐著聊天
(3)省略賓語部分
例句:自以為不如 省略賓語部分“徐公美”
譯文: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
2.內容理解
解題
本文選自《戰國策》,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很激烈。為了富國強兵,戰勝其他的諸侯國,各國國君都很重視治國的策略。《戰國策》就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軍事、外交、政治等活動以及謀士獻策的策略和主張的。課文記載了鄒忌向齊威王獻策的故事,應該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強調游說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實。
《戰國策》一書的作者已不可考,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和諷刺不同,這里指鄒忌用自身的事例設喻,規勸齊王。齊王:齊威王(齊國有膽略善決策的國君,在他治理下,齊國很強盛)。納:接受。諫:臣子向國君提意見。
作者資料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的歷史著作,它主要記錄了戰國時代以縱橫家(也就是戰國游士)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論、外交辭令和政治主張等等,同時也記載一些歷史事實。全書共33篇。其中歷史記載部分有些是民間傳說;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縱橫家的游說之辭中還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之類,且數量已經大大超出一般史書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書,反而接近諸子散文。
《戰國策》作為史書,它的重點不在于歷史事件,真實性大可懷疑。它的重點在于記載那些縱橫家的活動及策謀。可信度較低,史學價值有限。所以,可以說《戰國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間的古書。
從寫法上來看,《戰國策》表現出由歷史向文學的大幅度傾斜。入選中學教材的《觸龍說趙大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觸龍說服趙大后派長安君去齊國作人質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鄒忌說服齊威王納諫這—事件。按照史書的寫法,只要將兩者的道理概括地說清楚就行了。而《戰國策》則不惜筆墨,從很遠處的閑話說起,說了將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閑話,然后才轉到正題。這種以很大的篇幅寫中心事件外圍的陪襯,以較少的篇幅寫中心事件的寫法,如果以史書的標準來衡量,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但這恰恰體現出《戰國策》的特點。
《戰國策》又名《國策》、《短長》、《國事》、《事語》,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至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于史無考。
人物介紹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藉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后,大為贊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關于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后,淳于髡對他的仆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并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后與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后,齊威王勵精圖治,任用賢才,拜鄒忌為相,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大將,修明政治,使齊國成了最大的諸侯國,“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課文分析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主要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以及鄒忌的冷靜思考。這段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八尺有余,形貌昳麗”)的男子,再通過他和妻、妾、客的三問三答,印證了他的美麗,而且三者的回答都說他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于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暮寢而思之”,在晚上認真思考這件事,最后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偏愛自己,畏懼自己,或者有求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
第二段,寫鄒忌入朝進言。鄒忌從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將治國安邦之道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貼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折服。這一段體現了鄒忌的真知灼見和深謀遠慮。
第三段,寫齊威王接受了鄒忌進諫,以行賞激勵全國上下的人進諫。本段雖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
第四段,寫由于齊王納諫,齊國出現了政治修明,國勢強盛的局面。也從側面表現了鄒忌的精明能干、治國之才。本段寫到了“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戰國時期燕、趙、韓、魏是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后來都比齊國弱小。而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只提到了燕、趙、韓、魏,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最后一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使內政修明,就能“戰勝于朝廷”。
上述四段在結構上可以分三部分:
(1)從開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贊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后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2)從“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并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3)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3.形式把握
A.文章的結構層次別致
文章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后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至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征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后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層次的安排應適應文章主體的需要,層次數量適中。結構層次之間的關系要注意到對稱美,一般而言是排比、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
B.刻畫人物形象具體生動
文章中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但鄒忌的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有才有謀的形象卻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畫人物具體形象。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后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后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其次,文章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來表現人物形象。第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贊美中,鄒忌沒有陶醉于溢美之詞,而是親自與徐公相比,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將其和治國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在朝廷上用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的語言,向齊王進諫。這是對鄒忌的正面描寫。第三、四段,通過寫齊王納諫和齊國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對鄒忌的形象進行了側面描寫。
4.語言揣摩
本篇語言簡練生動,本文篇幅不長,語言簡潔生動,包含的內容豐富。
語言的簡潔:如齊王聽了鄒忌的進諫以后,只說了一個“善”字,但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又如,寫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
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有詳有略,有重復處,也有小小變化處,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使用設喻諷諫的方法。
鄒忌見威王,并沒有單刀直人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公開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親受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于接受。
2010-12-13 人教網
《鄒忌諷齊王納諫》案例展示
個舊一中 龔彥丹編寫
1.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了解有關《戰國策》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文言詞語,學習合理安排順序,學習生動的敘述。
B.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分角色朗讀領會分析文言文的方法,學習用設喻講述道理的勸諫方法。
C.情感價值觀
了解納諫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培養謙遜、知錯就改的品格。
2.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實。尤其在君王身邊,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是,作為忠臣,面對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時指出,第一愧對國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對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讓君王心平氣和地聆聽忠言,使其聽之順耳,并且心悅誠服地接受呢?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贊賞,就拜他為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記述了鄒忌另一個故事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欣賞一下古之雄辯家的風范,感受他高超的說話技巧。(板書課題)
第一環節:讀一讀
師:“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首先,我們齊讀全文。相信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問題了。
(學生齊讀,讀到文中“形貌昳麗”、“朝服衣冠”、“能謗譏于市朝”、“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處時,或停頓,或不統一)
師:發現問題了吧,同學們?老師暫時不說,因為既然大家自己能發現,那么就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吧。現在,我們就分四個小組把重點字詞和難解字詞找出來,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組,看看他們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組在第一輪角逐中能脫穎而出。
(各小組小聲議論起來,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小組長把成員歸納的知識點整理到一張紙上。然后上黑板,各組交互完成任務,學生集體評改。學生有互相挑戰的情緒,又有古文參考書,重難點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組以滿分10分勝出。掌聲鼓勵。)
師:現在問題解決了,我們再讀一遍,這次肯定能讀得準確而響亮了是嗎?
(學生齊讀,這次大有進步,由于文章比較簡單,學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師指正。歸納見板書二)
第二環節:演一演
師:同學們,初學了本文,我們已經了解了故事梗概,這里涉及到幾個人物?
生:(異口同聲)鄒忌、妻、妾、客、齊王。
師:除了主人公,這些人物言語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現就肯定有區別。比如,妻和妾說話的口氣會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開始嗲聲嗲氣的模擬,大家哄笑。)
師:好,有同學開始不分性別躍躍欲試了?(學生笑,幾個同學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調,安靜下來。)現在各小組可以討論一下這些人物說話時的心理,分角色朗讀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異。然后小組合作,推薦六位同學分別飾演五個人物和朗讀旁白,也可以自告奮勇,毛遂自薦,我們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學生活躍起來,開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種口氣對話,饒有興趣。老師參與各組討論,指導朗讀。并注意全班學生的整體紀律。)
師:大家都很認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剛才已經發現了很多"影視新秀"啊,(學生笑)現在呢,我們就來欣賞他們的精彩表演吧。
(學生鼓掌,六位同學上臺。老師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請"齊王"上座。學生笑言:跑龍套的。)
(幾位學生煞有介事地表演開來,尤其是表演齊王的大個男生,表演到位。幾分鐘的表演不時贏得掌聲和笑聲。)
師:大家說演得好不好?
同學們:(齊喊)好!
師:好在哪里?要說出理由,當個有水平的評論家。這幾位演員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別好,哪些地方如果這樣表演會更恰當,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生1:我認為扮演妻妾的兩個同學表演很好,把妻子對丈夫的寵愛之情和妾的畏懼拘謹的神情都表現出來了。
生2:我認為表演最好的絕對是“齊王”嘛,多有君王氣度!說起話來有霸氣。而且,把這位君王謙遜,知錯就改的一面也表現出來了。
生3:(扮演鄒忌者):我說說我扮演鄒忌的感覺吧,如果讓我再演一次,我覺得應該再嚴肅一點。因為說的畢竟是國家大事,他只是采用了委婉的方法,但態度是很認真,很嚴肅的。
師:有道理!鄒忌果然非同一般,不僅敢于進諫,而且能將齊王說得心悅誠服,現在我們仔細體味一下說話的藝術。
第三環節:比一比
師:請同學們看小黑板,組內討論或者組間交流,這些問題你們能解決嗎?
(出示小黑板,板書如下:)
1.鄒忌的家事和國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鄒忌是用什么方法來諷喻齊威王納諫的?
2.瀏覽《納諫與止謗》,比較齊王和周厲王對于納諫的態度、措施以及結果,你對此有何感想?
(學生開始比較閱讀,討論交流。老師巡視,學生有疑問之處及時點撥。)
師:好,各小組長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們組的意見了?
同學們:(回答)差不多了!不過看來不是特別有把握。沒關系,我們先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不當之處全班集體解決。俗話說:兩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我們有55個(算我一個)臭皮匠呢?(學生笑)
第二組代表:我們回答第二題可以嗎?我們畫了個小圖表……
師:當然可以。上黑板來吧。
(學生圖示如下:)
人物——態度——措施 ——結果
齊王——納諫——面刺、上書、謗譏,受三賞——戰勝于朝廷
厲王——止謗——防民之口勝于防川——流于彘
師:非常好,這樣一比較,可謂一目了然。集體智慧,果然表現出色。那么你們對兩者的比較結果有什么想法嗎?
生:多聽忠言,虛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國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無能只能亡國。
師: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聯系實際生活,課后在小作文本上寫個幾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組來挑戰一下,你們是否同樣能比較完美地來回答另外一個問題呢?哪個小組?
(幾個小組長同時高高舉手,老師指明第四小組回答。)
第四小組代表:我們回答第一個問題。看我們的歸納(展示小黑板,板書一)。鄒忌把國事和家事作比較,從“我”和徐公比美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齊王,宮婦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結論:王之弊甚矣。這樣很有說服力。
師:回答得很好,那么這屬于哪種比較?(學生:類比)對,正因為兩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為國家大事作鋪墊的,設喻類比,由小及大,委婉動聽,入情入理,所以齊王很容易接納這個道理。如果鄒忌單刀直入,直言進諫,可能會有什么后果呢?
生:來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學生模擬砍頭狀)
(師生笑)
第四環節:練一練
師:現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擁有伶牙俐齒,雄辯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夠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遍天下無敵手。而且現今社會,還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下面就請大家動動嘴,注意運用說話藝術,說服老師讓大家看漫畫。
(學生一下來勁了,七嘴八舌爭論開來,具體過程略。)
第五環節:辯一辯
師:大家都已經體會到了鄒忌的善于進諫的方法,也體會到了齊王勇于納諫的精神,那么想要讓君王納諫,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氣度更重要,還是進諫的說話藝術更重要?
(學生開始爭論起來。)
師:好,大家都有話要說了。但辯論講究有理有據,在下一課學習《納諫與止謗》這一篇課文時,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歷史實例,組成你的有力論據。到時,我們進行一場小小辯論賽,相信大家又會有精彩表現的。下課。
第六環節:查一查(在本單元教學完成后,帶學生上電子閱覽室完成)
1.查詢鄒忌和齊威王的相關史料
2.查詢《戰國策》的文學常識
3.查詢唐太宗與魏征、比干被挖心的歷史典故
板書:
3.教學反思
古文學習向來是令學生厭煩、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面對佶屈聱牙,生澀難懂的文言文,學生既沒興趣又沒耐心,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師一個人獨角戲難唱,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脈傳承,古典文史知識的學習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寫的典籍之中,無法繞開幾千年的精華沉淀而一步邁入相對膚淺浮躁的白話世界。
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簡單古詩詞和文言詞匯后,在日常古文教學中積極實踐,嘗試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開拓出一片輕松愉快的學習天空。首先,讓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把課堂還給學生。第二,創設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自導自演。在如此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準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杠桿依舊刺激著學生們的神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如果在下課鈴響時,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說:“這么快?”第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
4.專家點評
本課的教學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教學以“讀一讀”---“演一演”---“比一比”---“練一練”---“辯一辯”---“查一查”六個環節串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考積極,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一新穎的教學設計,跳出了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翻譯的老套子,讓學生在“讀一讀”中走進課文,在“演一演”中熟悉了課文,在“比一比”中思考與品味課文,在“練一練”和“辯一辯”環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最后的“查一查”使學生擁有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中的主體,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原則。另外,學生的學習是在一種巨大的誘惑力牽引下自主完成的,學得愉快,學有實效,打消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懼怕心理,符合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文理的新課標要求。同時,學生還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有關為人行事的品性和方法的啟發,此設計可謂一石三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