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
這是唐雎不辱使命優秀教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內容,學習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重點實詞、虛詞,重點句子翻譯。
2、教學難點: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教學策略:誦讀法、討論式、探究式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錄音機;制作多PPT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根據注釋了解文意。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強大,開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國,由此而展開了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斗爭,涌涌現出來了許多叱咤風云的軍事家和外交家。唐軍便是一位載入史冊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讓我們領略一下他的風采。一起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板書題目)
(2)師:本文選自《戰國策》,請看大屏幕。
作品和背景簡介作品:出示PPT課件2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體史書,共33篇。是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末年的縱橫家著作整理編輯而成。《戰國策》記載了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及其有關謀議或辭說。同時它還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說理透徹,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
時代背景:戰國時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殲滅了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徙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有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二)師:請看這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出示PPT課件3
⑴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⑵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內容,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⑶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注意停頓、重音、語速和語調,讀出感情。
生:學生自讀課文。
請看屏幕,那位同學讀一讀生字?出示PPT課件4
生A:正音
唐雎 怫然 韓傀 免冠徒跣 以頭搶地 縞素 休祲 色撓
師:表揚A讀得好或指出A讀錯的字,要求其他同學注意。
師:下面老師范讀課文【或播放課文錄音】。
生:認真聽讀,注意老師的語氣、語調、節奏以及情感的把握等。
師:指名分角色朗讀,再次感知文意,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自主學習,翻譯字句:
師:同學們,下面請你在預習的基礎上,對照注釋,仔細閱讀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桌之間相互翻譯、相互糾正,并標出理解有困難的句子,組內析疑問難。
(學生把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詞句上的疑問提出來,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師:出示重點詞語,加深理解。(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出示PPT課件5)
唐雎不辱使命 故不錯意也 請廣于君 雖千里不敢易也 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以頭搶地 庸夫之怒 倉鷹擊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縞素 秦王色撓 長跪而謝之 寡人諭矣
師:出示一詞多義提問(出示PPT課件6)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為長者 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憑,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免冠徒跣 光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僅僅
師:出示重點句子(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強調重點句子翻譯)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2)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是因為我把安陵君作為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但是安陵君卻違背我的意愿,是輕視我嗎?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平民發怒時,也不過是摘了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
(5)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秦王嚇得變了臉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說。
(五)問題導學,合作探究: 出示PPT課件7
師: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哪兩個主要人物?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兩個主要人物(板書:秦王、唐雎)。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勇敢無畏地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了國土。
師:課文很精彩,哪位同學能勇敢地站起來為大家復述一下課文。
(某生復述,教師表揚其勇敢精神并根據復述情況進行簡要點評,并提問每段大意:第一段寫了唐雎出使秦國的原因;第二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第三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第四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
師: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禍心,小國使臣唐雎是怎樣一步步讓秦王理屈詞窮的?
生: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布衣之怒”來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并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后,唐雎“挺劍而起”,以死相拼,挫敗秦王。
師:課文主要運用了語言和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請小組討論,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點?(提示:可以按照“從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個_______的秦王”和“從_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個__________的唐雎”的格式來談。
生1:從“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句中,我看到一個陰險狡詐,不動用一兵一卒就讓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生2:“安陵君其許寡人” 一句中,我看到一個以強凌弱、驕橫狂暴的秦王。
生3:從“先生坐!何至于此” 一句中,看到一個他外表雖然強大,但內心其實十分懦弱,即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秦王。
生4:從“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終守之”一句中,我看到一個已識破秦王的伎倆,從容鎮定、有膽有識、在強大的勢力面前不卑不亢的唐雎。
生5:從“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一句中,我看到一個愛國忠君、維護國土的強硬立場的唐雎。
生6:從“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一句中,我看到一個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唐雎。
(若學生找不全,教師可以提示原文,這句話(或從這一神態、動作描寫)能看到一個_______的秦王/唐雎,并做好板書。)
(六)拓展提高:出示PPT課件8
師:唐雎不畏強權和敢于為國犧牲自我的精神,在我們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師提示,如:面對社會不良風氣或是面對歹徒,我們應當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地斗爭……)
生思考回答:有。我們要學習唐雎不畏強暴,蔑視強權,敢于抗爭的正義之氣和他“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現實社會中做一個堅持原則、讓心靈站立的人……)
(七)課堂小結:
1、學生談收獲。2、教師總結。
(八)布置作業:出示PPT課件9
1、鞏固性作業:熟記重點字句翻譯。
2、拓展性作業:請搜集幾個我國歷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出他們的事跡。
答案示例:
諸葛亮:舌戰群儒,聯吳抗曹。
晏子:出使楚國,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輸般和楚王攻打宋國。
3、創造性思維作業:運用語言、神態等描寫,寫一個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小片段。
八、[板書設計]:
唐雎不辱使命
陰險狡詐 驕橫狂暴 外強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跪謝
唐雎: 臨危出使——沉著——士之怒——挺劍
有膽有識 從容鎮定 不畏強暴 視死如歸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
2、 培養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3、 學習唐睢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勇于斗爭的.精神
4、 探討唐睢不畏強權,為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本章知識網絡:
知識點:
一、導入
由《完璧歸趙》的故事引入
二、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三、朗讀課文,掃清生字詞障礙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gǎo)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四、初步感知課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重點字詞,
使:派遣 以:用,拿,把,介詞
易:交換 其:加重語氣,一定
加惠:給予恩惠 大:大片土地,形容詞作名詞
雖:轉折連詞,即使 然:代詞,這樣
于:從 弗:不
使:派遣,動詞 使:出使 ,動詞 于:到
2、品讀第一段對話,從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環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從,于是唐雎臨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盛氣凌人、蠻橫、欺詐)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評析: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
1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品悟唐雎的形象,感受“士”的精神。
2、引導學生領會對話敘事的高妙,感受文言美感。
2學情分析
我在執教《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已經安排過一節課的預習。預習中,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給生字詞注音,然后結合注釋翻譯全文。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內合作探究,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提出來,在全班討論解決。最后,我進行了當堂檢測。檢測的結果令人滿意,全班同學基本讀懂了大意,已經不存在朗讀和翻譯上的障礙。這就是即將和我一起學習的學生的“已知點”。因此,在第二天的執教中,我就以此作為自己執教的起點。
學生雖然把課文讀順了,大意讀懂了,但本文的對話藝術十分高妙,學生在品味的時候,受囿于他們簡單的人生經驗及相對狹窄的閱讀視野,與文本意義和情感場之間建立同構的交叉面不夠大,因此只能解讀出較淺層次的內涵。對于文中人物的對話,學生的認識比較模糊,可以視作學生認知中的“模糊處”。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可能就一讀而過,不會深思。而且大多數學生對戰國時代“士”之精神知之甚少甚至聞所未聞,這就形成了學生能力發展的“空白處”。而這里的“模糊處”和“空白處”正是本課執教的核心教學目標,是本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確立“品對話藝術,感士之精神”這樣一個核心教學目標,對于引導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澄清頭腦中的模糊之處,探究未知的領域,生成新的認識非常恰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3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對話”把握人物形象、體會文本特色。
教學難點:
真正領會本文運用對話進行敘事、刻畫人物的妙處。
4教學過程 4.1 第二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設疑導入,了解學情
很開心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來學一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這也是王老師尤其鐘愛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選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其中寫唐雎的有兩篇。而這僅有的兩篇卻全被收錄進了“代表文言文最高水平”的《古文觀止》。這篇課文究竟有什么魅力會如此受青睞?昨天大家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有所了解了,來,憑你的直覺猜猜看!
(設計意圖: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段導入語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上來。)
活動2【活動】一、依據關鍵詞、梳理情節
(1)本文的確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但凡故事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大家有沒有發現文中有一些關鍵詞句讓人明顯感覺到事態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有沒有誰發現了?
(2)那么,分別是什么原因導致秦王出現這一系列的情緒變化呢?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地朗讀1-4段,找一找這些原因并歸納出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詞的方法來梳理情節,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活動3【活動】二、細讀對話,品悟形象
1.細讀對話內容,感受人物性格。
(1)分角色朗讀,想方設法把人物讀活。
(2)小組討論:從具體用詞或語氣的角度,說一說同樣是對秦王表示拒絕,唐雎的話與安陵君有何不同?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唐雎?
(設計意圖:本文在用詞上,秉承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委婉表達,暗藏深意。看似不經意的幾個字,卻蘊含著文中人物強烈的情感傾向,非細品不可知也。因此,追根溯源,探究關鍵字詞的源流,是一個不錯的切入口。)
2.細讀對話對象,揣摩人物形象。
討論:根據話語的內容想一想對話對象實際上究竟應該是誰?體會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
(PPT出示)
①( )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②秦王謂( )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③秦王怫然怒,謂( )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的外交辭令帶有密碼語言的特點,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學生讀之,往往一掃而過,未必留意。因此,教師要以專題的形式羅列出來,引導學生關注到文本中的矛盾之處,繼而心生疑惑,百思不解,以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效。)
3.細讀對話語言,感受精神氣節
(1)分角色朗讀,想方設法讀出人物形象和當時情景。
(2)從用詞、語氣、修辭、潛臺詞等角度賞析這段對話的高妙之處。思考:從中我們又能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唐雎?
點撥:看似簡單的對話,卻意蘊豐厚、耐人尋味。本文的對話藝術十分高妙,不僅呈現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是刻畫出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也正是這篇文章最鮮明的特色。
(設計意圖:在對話中刻畫人物形象是本課的文本特質之一。要引導學生細心品味對話的精妙之處,并以此為突破口分析人物形象。)
活動4【活動】三、拓展小結,升華情感
1.拓展閱讀,對比遷移
PPT出示《齊宣王見顏斶》節選部分
(1)文中的顏斶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2)從唐雎和顏斶身上感受到了“士”的哪些品質?
(3)講解“士”字源流,小結“士”之精神。
點撥:是啊!不管是唐雎還是顏斶,作為戰國時代“士”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獨立的人格,神圣的尊嚴。他們絕不屈從于任何權貴,而是恪守大義,抗禮王侯,傲視群雄。“士為知己者死”是他們的承諾,“士可殺不可辱”是他們的氣節。他們是高高挺立在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設計意圖:僅僅通過一個唐雎來品味戰國時代“士”之精神是不夠的。因此,設計了這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引入了戰國時代另一位氣節之士——顏斶的故事。引導學生在類比中自己領悟崇高的“士”之精神。)
2.釋懸小結,升華情感。
(1)提問:學完本文,如果你是《古文觀止》的編者,請你說出幾條收錄本文的理由,或談談你的收獲。
(2)小結:對,是曲折生動的故事吸引了我們,是簡約精妙的對話藝術震撼著我們,是獨立高貴的義士精神征服了我們,這正是這些文言文的魅力,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學們,讓我們愛上文言文,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人!
(設計意圖:經典文言文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文字精練典雅,更在于文字背后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引領學生穿過文言文字詞的通幽曲徑,步入中華文化的輝煌殿堂,最終實現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統一是文言文教學不懈追求的目標。)
22 唐雎不辱使命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22 唐雎不辱使命
1第二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設疑導入,了解學情
很開心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來學一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這也是王老師尤其鐘愛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選自西漢劉向編著的《戰國策》,其中寫唐雎的有兩篇。而這僅有的兩篇卻全被收錄進了“代表文言文最高水平”的《古文觀止》。這篇課文究竟有什么魅力會如此受青睞?昨天大家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有所了解了,來,憑你的直覺猜猜看!
(設計意圖: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段導入語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上來。)
活動2【活動】一、依據關鍵詞、梳理情節
(1)本文的確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但凡故事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大家有沒有發現文中有一些關鍵詞句讓人明顯感覺到事態在一步步發生變化?有沒有誰發現了?
(2)那么,分別是什么原因導致秦王出現這一系列的情緒變化呢?請同學們大聲地自由地朗讀1-4段,找一找這些原因并歸納出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詞的方法來梳理情節,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
活動3【活動】二、細讀對話,品悟形象
1.細讀對話內容,感受人物性格。
(1)分角色朗讀,想方設法把人物讀活。
(2)小組討論:從具體用詞或語氣的角度,說一說同樣是對秦王表示拒絕,唐雎的話與安陵君有何不同?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唐雎?
(設計意圖:本文在用詞上,秉承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委婉表達,暗藏深意。看似不經意的幾個字,卻蘊含著文中人物強烈的情感傾向,非細品不可知也。因此,追根溯源,探究關鍵字詞的源流,是一個不錯的切入口。)
2.細讀對話對象,揣摩人物形象。
討論:根據話語的內容想一想對話對象實際上究竟應該是誰?體會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
(PPT出示)
①( )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②秦王謂( )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③秦王怫然怒,謂( )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的外交辭令帶有密碼語言的特點,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學生讀之,往往一掃而過,未必留意。因此,教師要以專題的形式羅列出來,引導學生關注到文本中的矛盾之處,繼而心生疑惑,百思不解,以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效。)
3.細讀對話語言,感受精神氣節
(1)分角色朗讀,想方設法讀出人物形象和當時情景。
(2)從用詞、語氣、修辭、潛臺詞等角度賞析這段對話的高妙之處。思考:從中我們又能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唐雎?
點撥:看似簡單的對話,卻意蘊豐厚、耐人尋味。本文的對話藝術十分高妙,不僅呈現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是刻畫出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也正是這篇文章最鮮明的特色。
(設計意圖:在對話中刻畫人物形象是本課的文本特質之一。要引導學生細心品味對話的精妙之處,并以此為突破口分析人物形象。)
活動4【活動】三、拓展小結,升華情感
1.拓展閱讀,對比遷移
PPT出示《齊宣王見顏斶》節選部分
(1)文中的顏斶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2)從唐雎和顏斶身上感受到了“士”的哪些品質?
(3)講解“士”字源流,小結“士”之精神。
點撥:是啊!不管是唐雎還是顏斶,作為戰國時代“士”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獨立的人格,神圣的尊嚴。他們絕不屈從于任何權貴,而是恪守大義,抗禮王侯,傲視群雄。“士為知己者死”是他們的承諾,“士可殺不可辱”是他們的氣節。他們是高高挺立在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設計意圖:僅僅通過一個唐雎來品味戰國時代“士”之精神是不夠的。因此,設計了這個拓展延伸的環節,引入了戰國時代另一位氣節之士——顏斶的故事。引導學生在類比中自己領悟崇高的“士”之精神。)
2.釋懸小結,升華情感。
(1)提問:學完本文,如果你是《古文觀止》的編者,請你說出幾條收錄本文的理由,或談談你的收獲。
(2)小結:對,是曲折生動的故事吸引了我們,是簡約精妙的對話藝術震撼著我們,是獨立高貴的義士精神征服了我們,這正是這些文言文的魅力,這正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學們,讓我們愛上文言文,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人!
(設計意圖:經典文言文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文字精練典雅,更在于文字背后蘊含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引領學生穿過文言文字詞的通幽曲徑,步入中華文化的輝煌殿堂,最終實現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統一是文言文教學不懈追求的目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