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5
這是鄒忌諷齊王納諫導入環節,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相關基礎知識
生字
昳(yì)麗 間(jiàn)迸 窺(kuī)鏡 期(qī)年 朝(zhāo)服衣冠 入朝(cháo) 朝(cháo)于齊
通假字
有,通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例句:鄒忌修八尺有余
孰,同熟,仔細,周詳。 例句:徐公來,孰視之
詞類活用
名詞作狀語 面:當面 例句: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古今異義
明日 古義:這以后的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例句:明日,徐公來。
私 古義:偏愛 今義:屬于個人的或為了個人的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地方 古義:土地方圓。地,土地、地域;方,縱橫、方圓
今義:各級行政區劃的統稱;本地、當地
例句:今齊地方千里
左右 古義:侍從 今義:左和右兩方面
例句:宮婦左右
一詞多義
修 修長 鄒忌修八尺有余
修建 乃重修岳陽樓 (范仲淹《岳陽樓記》)
冠 guān 帽子 朝服衣冠
guàn 戴帽子 諸客冠儒冠來者 (來的人戴著儒生的帽子)
朝 zhāo 早晨 朝服衣冠
cháo 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朝見 皆朝于齊(市朝:公共場所)
孰 疑問代詞,用作比較,哪一個,哪一樣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仔細,周詳 孰視之
之 的 齊國之美麗者也 臣之妻私臣
代詞,指客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代詞,指徐公 孰視之
代詞,指妻、妾、客都說“我”美這件事 暮寢而思之
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吾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代詞,指齊國廣納諫言,修明政治這種情況燕、趙、韓、魏聞之
美 漂亮,美麗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贊美,認為……美 吾妻之美我者
于 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謗譏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齊
比 皆以美于徐公
間 jiān 夾縫、間隙、空隙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御:趕車的人)
jiàn間隔、間斷、偶爾 時時而間進
以 認為 皆以美于徐公
用 以鉗搏之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疑問代詞提前
例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疑問代詞“孰”提前
正常語序應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譯文: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
(2)賓語前置
例句:忌不自信
正常語序應為“忌不信自”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3)狀語后置
例句:皆朝于齊。 介詞結構“于齊”作狀語,后置
正常語序應為:皆于齊朝。
譯文:都到齊國來朝見。
例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介詞結構“于朝廷”作狀語,后置
正常語序應為: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譯文: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的國家。
判斷句
例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者也,表判斷語氣
譯文: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句:朝服衣冠 承前省略主語
譯文:他穿戴好衣帽
(2)省略主語、賓語
例句:與坐談 省略主語“鄒忌”,賓語“客”
譯文:鄒忌跟他坐著聊天
(3)省略賓語部分
例句:自以為不如 省略賓語部分“徐公美”
譯文: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
2.內容理解
解題
本文選自《戰國策》,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很激烈。為了富國強兵,戰勝其他的諸侯國,各國國君都很重視治國的策略。《戰國策》就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軍事、外交、政治等活動以及謀士獻策的策略和主張的。課文記載了鄒忌向齊威王獻策的故事,應該注意的是,作者目的是強調游說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實。
《戰國策》一書的作者已不可考,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和諷刺不同,這里指鄒忌用自身的事例設喻,規勸齊王。齊王:齊威王(齊國有膽略善決策的國君,在他治理下,齊國很強盛)。納:接受。諫:臣子向國君提意見。
作者資料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的歷史著作,它主要記錄了戰國時代以縱橫家(也就是戰國游士)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論、外交辭令和政治主張等等,同時也記載一些歷史事實。全書共33篇。其中歷史記載部分有些是民間傳說;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縱橫家的游說之辭中還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之類,且數量已經大大超出一般史書中的比重,使得它不像史書,反而接近諸子散文。
《戰國策》作為史書,它的重點不在于歷史事件,真實性大可懷疑。它的重點在于記載那些縱橫家的活動及策謀。可信度較低,史學價值有限。所以,可以說《戰國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間的古書。
從寫法上來看,《戰國策》表現出由歷史向文學的大幅度傾斜。入選中學教材的《觸龍說趙大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的核心是觸龍說服趙大后派長安君去齊國作人質這一事件。后者的核心是鄒忌說服齊威王納諫這—事件。按照史書的寫法,只要將兩者的道理概括地說清楚就行了。而《戰國策》則不惜筆墨,從很遠處的閑話說起,說了將近一半或者大半的閑話,然后才轉到正題。這種以很大的篇幅寫中心事件外圍的陪襯,以較少的篇幅寫中心事件的寫法,如果以史書的標準來衡量,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但這恰恰體現出《戰國策》的特點。
《戰國策》又名《國策》、《短長》、《國事》、《事語》,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
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是國家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至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于史無考。
人物介紹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藉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后,大為贊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關于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后,淳于髡對他的仆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并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后與田忌不和,迫使奔楚。
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后,齊威王勵精圖治,任用賢才,拜鄒忌為相,孫臏為軍師,田忌為大將,修明政治,使齊國成了最大的諸侯國,“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課文分析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主要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以及鄒忌的冷靜思考。這段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八尺有余,形貌昳麗”)的男子,再通過他和妻、妾、客的三問三答,印證了他的美麗,而且三者的回答都說他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于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暮寢而思之”,在晚上認真思考這件事,最后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偏愛自己,畏懼自己,或者有求于自己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
第二段,寫鄒忌入朝進言。鄒忌從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將治國安邦之道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貼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折服。這一段體現了鄒忌的真知灼見和深謀遠慮。
第三段,寫齊威王接受了鄒忌進諫,以行賞激勵全國上下的人進諫。本段雖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
第四段,寫由于齊王納諫,齊國出現了政治修明,國勢強盛的局面。也從側面表現了鄒忌的精明能干、治國之才。本段寫到了“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戰國時期燕、趙、韓、魏是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后來都比齊國弱小。而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只提到了燕、趙、韓、魏,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最后一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使內政修明,就能“戰勝于朝廷”。
上述四段在結構上可以分三部分:
(1)從開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贊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后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2)從“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并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3)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3.形式把握
A.文章的結構層次別致
文章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于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后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至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說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征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后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于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層次的安排應適應文章主體的需要,層次數量適中。結構層次之間的關系要注意到對稱美,一般而言是排比、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
B.刻畫人物形象具體生動
文章中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但鄒忌的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有才有謀的形象卻能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首先,刻畫人物具體形象。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后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后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其次,文章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來表現人物形象。第一、二段,在妻、妾、客的贊美中,鄒忌沒有陶醉于溢美之詞,而是親自與徐公相比,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如徐公美。并思考其中的道理,將其和治國之道相比,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在朝廷上用生動形象、貼切自然的語言,向齊王進諫。這是對鄒忌的正面描寫。第三、四段,通過寫齊王納諫和齊國在政治上取得的威望,對鄒忌的形象進行了側面描寫。
4.語言揣摩
本篇語言簡練生動,本文篇幅不長,語言簡潔生動,包含的內容豐富。
語言的簡潔:如齊王聽了鄒忌的進諫以后,只說了一個“善”字,但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又如,寫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
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有詳有略,有重復處,也有小小變化處,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使用設喻諷諫的方法。
鄒忌見威王,并沒有單刀直人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公開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親受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具有強烈的說服效果。語言委婉、含蓄,娓娓動聽,使人易于接受。
教學目的
1. 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懂得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明白虛心接受別人意見的好處;
2. 掌握本課中重要的文言實詞以及特殊句式,學會積累文言文知識的一些方法;
3. 學習文章善于通過細節與對話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設想
作為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必須引導學生善于積累文言詞匯及句式。因此本文學習中在詞義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文言文知識積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并且因為學生已有文言知識經驗的差異,本課教學力求學生實現個性化的積累。此外,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讓學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還要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收獲一些人生感悟。整個教學過程 力求通過兩大環節來帶動,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閱讀。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戰勝其他的諸侯國,各國國君都很重視治國的策略。《戰國策》就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軍事、外交、政治等活動以及謀士獻策和主張的。課文記載了鄒忌向齊威王獻策的故事,我們就來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獻策的,齊威王是怎樣采納了他的意見的。
解題: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與諷刺不同。納諫:接受意見。
二、初讀:讀準字音與節奏,整體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讀,教師正音,學生齊讀。
2. 學生自由讀,講述文章故事。講述時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態度,注意見威王時怎樣用類比說理的。
三、再讀:詞句質疑,積累詞匯
1. 學生小聲自由閱讀,結合注釋理解文意,將疑難之處提出來,先請小組里的同學幫助解答,仍不能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交流解決。
2. 你覺得哪些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掌握?請找出來連同例句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一般積累范圍:重要的實詞和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成語等。積累時不要在名詞術語上糾纏,應以對文意的理解為主。積累應因人而異,如以前這個詞及此外的意義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寫在積累本上。同時要注意在積累的過程中要注意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對多義詞要注意歸納。
學生積累的詞句相互進行交流,教師也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交流。在學生交流中遺漏的重要詞句教師可提出。
詞語示例:
誠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鄒忌諷齊王納諫》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果真,表假設)──《陳涉世家》
方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地方)──《論語》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與:與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為美;者也,表判斷。
3. 學生自由高聲慢讀課文,口誦心惟,邊讀邊想每句話的意思,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
四、研讀: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鄒忌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討論分析,師生對話,全班交流。學生在回答時教師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內容,并作分析,對重點部分要求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以求學生深入體驗。分析時先說出體現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的精妙。對于學生沒談到的內容老師介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
①在與徐公比美的過程中經歷了問美比美思美。在這一過程中寫了鄒忌形貌昳麗不自傲、聽妻美而不自信、客觀求證有自知、暮寢而思求本質。這表現鄒忌不受表面現象迷惑,在奉承話面前始終保持清醒,實事求是的作風。
②在進諫的過程中鄒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將一個極為尖銳的問題王之蔽甚矣說得委婉動聽,鮮明地體現了諷的特色。這也正是進諫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鄒忌的形象時采用細節及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如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細節。
④對鄒忌的細節及對話描寫所表現的人物內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對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態度,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要求學生在朗讀中要讀出滋味,讀出人物的內心體驗、內在情感。
2. 齊王是怎樣一個人?
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關注:
①聽鄒忌進諫時的態度:善。
②提出進諫的方式及獎勵:面刺、上書、謗譏于市朝的上、中、下賞。這二者表現了齊威王虛心納諫,勇于聽取不同意見,是一個明智而開明的君主。
③納諫的結果: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3. 學生誦讀全文。
五、延展讀:感悟人生,拓展視野
1. 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么啟迪?你從這個故事生發出哪些聯想?
2. 課外讀一讀《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比較一下,同樣是進諫,結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語文是最重要的實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1.教學目標
A.知識與能力
了解有關《戰國策》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文言詞語,學習合理安排順序,學習生動的敘述。
B.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分角色朗讀領會分析文言文的方法,學習用設喻講述道理的勸諫方法。
C.情感價值觀
了解納諫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培養謙遜、知錯就改的品格。
2.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實。尤其在君王身邊,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殺身之禍。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是,作為忠臣,面對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時指出,第一愧對國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對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讓君王心平氣和地聆聽忠言,使其聽之順耳,并且心悅誠服地接受呢?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說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說謊。鄒忌說,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說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贊賞,就拜他為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記述了鄒忌另一個故事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欣賞一下古之雄辯家的風范,感受他高超的說話技巧。(板書課題)
第一環節:讀一讀
師:“書讀百遍,其意自見”首先,我們齊讀全文。相信在讀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問題了。
(學生齊讀,讀到文中“形貌昳麗”、“朝服衣冠”、“能謗譏于市朝”、“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處時,或停頓,或不統一)
師:發現問題了吧,同學們?老師暫時不說,因為既然大家自己能發現,那么就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吧。現在,我們就分四個小組把重點字詞和難解字詞找出來,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組,看看他們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組在第一輪角逐中能脫穎而出。
(各小組小聲議論起來,老師巡視指導,要求小組長把成員歸納的知識點整理到一張紙上。然后上黑板,各組交互完成任務,學生集體評改。學生有互相挑戰的情緒,又有古文參考書,重難點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組以滿分10分勝出。掌聲鼓勵。)
師:現在問題解決了,我們再讀一遍,這次肯定能讀得準確而響亮了是嗎?
(學生齊讀,這次大有進步,由于文章比較簡單,學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師指正。歸納見板書二)
第二環節:演一演
師:同學們,初學了本文,我們已經了解了故事梗概,這里涉及到幾個人物?
生:(異口同聲)鄒忌、妻、妾、客、齊王。
師:除了主人公,這些人物言語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現就肯定有區別。比如,妻和妾說話的口氣會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開始嗲聲嗲氣的模擬,大家哄笑。)
師:好,有同學開始不分性別躍躍欲試了?(學生笑,幾個同學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調,安靜下來。)現在各小組可以討論一下這些人物說話時的心理,分角色朗讀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異。然后小組合作,推薦六位同學分別飾演五個人物和朗讀旁白,也可以自告奮勇,毛遂自薦,我們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學生活躍起來,開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種口氣對話,饒有興趣。老師參與各組討論,指導朗讀。并注意全班學生的整體紀律。)
師:大家都很認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剛才已經發現了很多"影視新秀"啊,(學生笑)現在呢,我們就來欣賞他們的精彩表演吧。
(學生鼓掌,六位同學上臺。老師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請"齊王"上座。學生笑言:跑龍套的。)
(幾位學生煞有介事地表演開來,尤其是表演齊王的大個男生,表演到位。幾分鐘的表演不時贏得掌聲和笑聲。)
師:大家說演得好不好?
同學們:(齊喊)好!
師:好在哪里?要說出理由,當個有水平的評論家。這幾位演員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別好,哪些地方如果這樣表演會更恰當,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生1:我認為扮演妻妾的兩個同學表演很好,把妻子對丈夫的寵愛之情和妾的畏懼拘謹的神情都表現出來了。
生2:我認為表演最好的絕對是“齊王”嘛,多有君王氣度!說起話來有霸氣。而且,把這位君王謙遜,知錯就改的一面也表現出來了。
生3:(扮演鄒忌者):我說說我扮演鄒忌的感覺吧,如果讓我再演一次,我覺得應該再嚴肅一點。因為說的畢竟是國家大事,他只是采用了委婉的方法,但態度是很認真,很嚴肅的。
師:有道理!鄒忌果然非同一般,不僅敢于進諫,而且能將齊王說得心悅誠服,現在我們仔細體味一下說話的藝術。
第三環節:比一比
師:請同學們看小黑板,組內討論或者組間交流,這些問題你們能解決嗎?
(出示小黑板,板書如下:)
1.鄒忌的家事和國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鄒忌是用什么方法來諷喻齊威王納諫的?
2.瀏覽《納諫與止謗》,比較齊王和周厲王對于納諫的態度、措施以及結果,你對此有何感想?
(學生開始比較閱讀,討論交流。老師巡視,學生有疑問之處及時點撥。)
師:好,各小組長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們組的意見了?
同學們:(回答)差不多了!不過看來不是特別有把握。沒關系,我們先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不當之處全班集體解決。俗話說:兩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我們有55個(算我一個)臭皮匠呢?(學生笑)
第二組代表:我們回答第二題可以嗎?我們畫了個小圖表……
師:當然可以。上黑板來吧。
(學生圖示如下:)
人物——態度——措施 ——結果
齊王——納諫——面刺、上書、謗譏,受三賞——戰勝于朝廷
厲王——止謗——防民之口勝于防川——流于彘
師:非常好,這樣一比較,可謂一目了然。集體智慧,果然表現出色。那么你們對兩者的比較結果有什么想法嗎?
生:多聽忠言,虛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國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無能只能亡國。
師: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聯系實際生活,課后在小作文本上寫個幾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組來挑戰一下,你們是否同樣能比較完美地來回答另外一個問題呢?哪個小組?
(幾個小組長同時高高舉手,老師指明第四小組回答。)
第四小組代表:我們回答第一個問題。看我們的歸納(展示小黑板,板書一)。鄒忌把國事和家事作比較,從“我”和徐公比美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齊王,宮婦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結論:王之弊甚矣。這樣很有說服力。
師:回答得很好,那么這屬于哪種比較?(學生:類比)對,正因為兩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為國家大事作鋪墊的,設喻類比,由小及大,委婉動聽,入情入理,所以齊王很容易接納這個道理。如果鄒忌單刀直入,直言進諫,可能會有什么后果呢?
生:來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學生模擬砍頭狀)
(師生笑)
第四環節:練一練
師:現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擁有伶牙俐齒,雄辯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夠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遍天下無敵手。而且現今社會,還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下面就請大家動動嘴,注意運用說話藝術,說服老師讓大家看漫畫。
(學生一下來勁了,七嘴八舌爭論開來,具體過程略。)
第五環節:辯一辯
師:大家都已經體會到了鄒忌的善于進諫的方法,也體會到了齊王勇于納諫的精神,那么想要讓君王納諫,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氣度更重要,還是進諫的說話藝術更重要?
(學生開始爭論起來。)
師:好,大家都有話要說了。但辯論講究有理有據,在下一課學習《納諫與止謗》這一篇課文時,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歷史實例,組成你的有力論據。到時,我們進行一場小小辯論賽,相信大家又會有精彩表現的。下課。
第六環節:查一查(在本單元教學完成后,帶學生上電子閱覽室完成)
1.查詢鄒忌和齊威王的相關史料
2.查詢《戰國策》的文學常識
3.查詢唐太宗與魏征、比干被挖心的歷史典故
板書:
3.教學反思
古文學習向來是令學生厭煩、老師頭疼的一個問題。面對佶屈聱牙,生澀難懂的文言文,學生既沒興趣又沒耐心,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師一個人獨角戲難唱,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脈傳承,古典文史知識的學習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寫的典籍之中,無法繞開幾千年的精華沉淀而一步邁入相對膚淺浮躁的白話世界。
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簡單古詩詞和文言詞匯后,在日常古文教學中積極實踐,嘗試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開拓出一片輕松愉快的學習天空。首先,讓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把課堂還給學生。第二,創設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自導自演。在如此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準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杠桿依舊刺激著學生們的神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如果在下課鈴響時,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說:“這么快?”第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學生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有表現機會。好多學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再懼怕古文,不再懼怕表現。
4.專家點評
本課的教學效果是非常令人滿意的。教學以“讀一讀”---“演一演”---“比一比”---“練一練”---“辯一辯”---“查一查”六個環節串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考積極,很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一新穎的教學設計,跳出了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翻譯的老套子,讓學生在“讀一讀”中走進課文,在“演一演”中熟悉了課文,在“比一比”中思考與品味課文,在“練一練”和“辯一辯”環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最后的“查一查”使學生擁有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中的主體,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原則。另外,學生的學習是在一種巨大的誘惑力牽引下自主完成的,學得愉快,學有實效,打消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懼怕心理,符合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文理的新課標要求。同時,學生還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有關為人行事的品性和方法的啟發,此設計可謂一石三鳥。
《鄒忌諷齊王納諫》課堂實錄
一、導入,走近文本
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戰國時候,齊威王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謀士淳于髡(kūn)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以后,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千古傳誦的歷史散文,也是有關齊威王納諫的,那么這一次納諫和誰有關系呢?
生:鄒忌。
師:對,文章就是《鄒忌諷齊王納諫》,它選自《戰國策》。(板書課題及《戰國策》)
二、朗讀,感知
師:我們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那就讀給同學們聽一聽,好不好?
老師想請三位同學來讀,我們在聽讀的時候,應該注意標注出在字音和節奏方面同這位同學有不同意見的地方,可以嗎?
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生:(無人舉手)。
師:大家希望誰來讀?
生:(推薦三人,每人讀一段)。
師:我們來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吧,或者說一說你在朗讀時,處理某一處字音或節奏方面與他們有哪些不同的意見。
生1:“燕”國,應讀“燕”(yān)。
師:對呀,你聽得很仔細。“齊、楚、燕、韓、趙、魏、秦”,古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這個發現很重要。除此之外,這個字在作“姓”的時候,它還讀“燕yān”呢!
生2:在讀第一段的時候,我和他的語氣不一樣。
師:你已經在揣摹人物的語氣了,看來你預習得很深入。
師:誰再來說一說?
生:(生搖頭,表示沒有)。
師: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下:“今齊地方千里”怎么讀?
生1:今齊地方/千里。
生2:(猶豫地)今齊/地方千里。
生3:今/齊地方千里(意識到不正確,但不知該怎樣讀)
師:老師想告訴大家,在現代漢語當中,我們多用雙音節詞,而在古漢語中,古人們大多喜歡用單音節的詞。你覺得古漢語中“地/方(fāng)”同我們現代漢語的“地方(fang)”一個意思嗎?
生3:(恍然大悟地),不一樣。在文中“地”應該是“土地”,“方”應該是“方圓”。
師:真好,那么這個句子我們應該怎樣停頓呢?
生3:今齊地/方千里。
師:你給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吧。
生3: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
師:很好,大家通過自己的預習,把課文讀得如此流暢,老師已經感覺到同學們對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讀興趣和解讀能力了。我們再一齊朗讀一遍課文,相信大家能夠讀得更正確、更流暢,好不好?
(師生齊讀課文)
師:你在結合小注理解文意的時候,有沒有沒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商量商量。
生1:“王之蔽甚矣”是什么意思?
生2: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沒有)很好。
生3:“謗譏”是什么意思?
生4:小注告訴我們這個詞在這里是“討論”的意思。
師:對,沒有貶意。
生5:“吾妻之美我者”中“之”是什么意思?
師:誰來給他說一說?
生:(搖頭)
師:有誰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生6:我的妻子認為我美。
師:是這樣吧?很正確,大家覺得“之”有實際意義嗎?
生:(齊)沒有。
師:那為什么還用它呢?
生:(思考地)
師:我們試著讀一讀這個句子。
師生:(齊讀)吾妻/之 美我者。
師:我們把“之”字去掉再讀一讀。
生:(齊)吾妻/美我者。
師:有什么變化嗎?
生7:不加“之”讀起來感覺很生硬
師:對呀,加上“之”我們讀起來就感覺很舒緩。古人常常用這個“之”字來舒緩句子的語氣,我們學過的《滿井游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生8: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師:很好,另外,老師還覺得,加上“之”,它也強調了句中的“美”字,你再讀一讀,感覺一下是不是?
生:(讀)“吾妻之美我者”(恍然大悟的感覺)
師:原來,沒有意義的詞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呢!這樣的詞在我們理解文意的時候怎么辦呢?
生9:只體會作用,翻譯時可以把它刪掉。
師:真好!剛才我聽到大家把“美”理解為“以……為美”,還有不同的理解嗎?
生:(男):“以……為美麗”
師:我們說你(指男生)很“美麗”,可以嗎?
生:不行
生10:漂亮。(忽又覺得也不對)
師:那該是什么呢?
生11:俊美。
師:太好了!這關系到古今詞義的差別吧?我們在理解的時候,應學會試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給它找一個合適的、合理的詞語來替換。
師: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1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左右”是什么意思?
師:它是方位詞嗎?
生13:不是。“宮婦”小注解釋說是“宮里的妃子”,那么“左右”我覺得應該是大王旁邊的大臣。
師:你很會思考,是“旁邊”的意思。這里古人根據自己的習慣,臨時改變了它的功能,我們理解為“國君旁邊的近臣”。我們現在還用“左右”表達這樣的意思嗎?舉個例子吧。
生:(思考)
師:比如說吧:這只小狗跟他很親近,始終不離他的左右。
生:(恍然大悟地)對。
師:(親切地)看來,有許多文言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一直煥發著它的生命力呢!我們要注意文言知識的點滴積累,當我們的積累越來越豐厚的時候,就能更正確地解讀古代文學作品,更進一步地走進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三、品讀,感悟:
師:我們已經讀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誰愿意給大家說一說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1:文章講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說他很美,他卻不這么認為,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齊王,讓齊王不要像他那樣受蒙蔽,齊王就采納了他的建議,齊國因此戰勝了其他的國家。
師:你讀得很明白,講述得很完整。誰有不一樣的表達嗎?
生2:文章寫了鄒忌用自身的經歷同齊王的處境相比,告訴齊王應該納諫除蔽,齊王就接受了鄒忌的進諫。
師:真好!多簡潔的表達啊!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課文題目的意思了,誰給大家說一說?
生1:鄒忌用委婉的方法規勸齊王接受批評。
生2: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齊王接受批評意見。
師:哪一種理解更好?
生:第二種。
師:很好,那么,“諷”的意思就是:“委婉地規勸”,“諫”指“批評意見”。
我們再來讀課文,你有沒有發現,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么為主?
生:(思索地)對話。
師:對。文章是以描寫人物對話見長的,那么,文章寫了鄒忌同家人的幾次對話?
生:(齊)三次。
師:是呀,鄒忌有“三問”,妻、妾、客共有“三答”(板書:三問、三答),請你在文中標注出這“三問”、“三答”。我請兩位同學到黑板前給大家板書出來。
(生讀并標注)
生1:(板書)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生2:(板書)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師:大家看著黑板讀一讀這“三問”、“三答”,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3:鄒忌的“三問”問法不一樣,表達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師:都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生3:我和徐公相比,哪一個更俊美。
師:很好,那他的問法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3:問妻子用“我”,問妾和客用“吾”。
師:據我所知,“我”和“吾”是一個意思,為什么不統一成一個字呢?
生4:我覺得他與妻子說話,顯得很親昵,所以用“我”,他與妾的關系同他與妻的關系不一樣,所以應該嚴肅些,用“吾”就顯得比較嚴肅。
生5:他家來的客人也不像他與妻那樣親近,關系一般,所以用“吾”也比較合適。
師:原來,古人用字有著這樣的奧妙啊!
生6:“孰”的位置不一樣。
師:說一說吧。
生6:“吾孰與徐公美”,把“吾與孰”并列,我感覺他想知道誰美的心情非常強烈。而問客人的時候,就不能表現得這樣強烈,應該委婉一些,就把“孰”放后面了。
師:老師太喜歡你這樣很有見地的思考了!大家再讀一讀這“三問”,琢磨一下,是不是這樣?(生自由地讀)
師:原來,一個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會使整個句子表達情感的程度發生變化,這是多重要的發現啊!大家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1:妻比妾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個字。
師:那就有什么不同嗎?
生2:妻和妾的回答都用了反問句,都表示了一種肯定的、不用懷疑的口氣,但妻的回答更肯定些。
師:怎么就更肯定了呢?
生2:“君美甚”就是說“您美極了”,就顯得更肯定。
師:我們把“甚”放在“美”的前面試一試,會有什么變化?
生3:“君甚美”就顯得平淡一些了,不如“君美甚”表達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地贊美。
師:是呀,在妻子的心里,他的夫君是誰也比不上的。“君美甚”三個字讓我們感覺到了妻的熱情洋溢,那種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古人用字多巧妙啊,那么,妾為什么不也說“君美甚”呢?
生4:妾的地位跟妻的地位不一樣,她不敢那樣說。
生5:妾覺得自己地位卑微,對鄒忌以及妻有一種膽怯、畏懼的心理,所以她不敢像妻那樣親昵地表達出來。
師:老師很欣賞這樣一種智慧的解讀。還有誰想說嗎?
生6:客人的回答沒用“君美甚“,也沒用反問語氣,讓我們覺得很平淡,但畢竟也是一種贊美。
師:真好,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語言的魅力了吧?這個時候,我們也就知道了應該怎樣用聲音傳達出這些看似相似,其實卻有相當大不同的語句了。那就試著用聲音傳達一下吧。我們可以四個同學為一組,一位作鄒忌,其他三位同學分別作妻、妾、客,聽一聽有什么不同。
(生分組練習,興趣盎然)
師:哪一組同學愿意給大家表演一下?請到前面來。
(生四人分角色演讀,聲情并茂)
師:誰愿意給他們作一下點評?
生1:我認為他們讀得很好,讀出了四個人各自的身份。
生2:由于每個人的心理不一樣,所以語氣、語速也不一樣。
生3:有一個同學還加上了表情,顯得很生動。
師:精彩的演讀、恰當的點評,讓我覺得大家對文本的解讀很細致。
鄒忌聽了夸贊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齊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師:于是,鄒忌進行了三……
生:(齊)三思。
師:對,三思。(板書“三思”)你現在就是鄒忌,你會怎樣想呢?
生:(小聲討論)
師:誰能到前面來想一想?(沒人舉手)
大家希望誰來?(異口同聲指名一男生)
好,請你來。
生1:(到臺前作思想狀)我的妻子認為我俊美,是因為偏愛我……
師:誰來評價一下?
生2:我覺得他應該想到,也就是得到一個結論,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師:你太會想了,這才是鄒忌呢!是呀,鄒忌由妻、妾、客的贊美意識到自己受蒙蔽了(板書:悟己之蔽)
他還會想些什么呢?
生:(搖頭)
師:(面向臺上的那位同學),你還在這兒想呢,你又想了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樣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給大王進諫。
師:真好!你現在是真正的鄒忌了。(生掌聲響起)
對于一件生活小事,很多人也許就一笑了之了,但鄒忌卻抓住這樣一件小事,完成了一次極為漂亮的進諫。鄒忌是怎樣給威王進諫的呢?
生:(自由地讀)于是入朝見威王……
師:誰給大家說一說?
生:鄒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訴威王,并拿齊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較。
師:是呀,這樣,鄒忌與威王進行了三……
生:(齊)三比。
師:(板書“三比”),通過“三比”,比出什么來了呢?
生:王之蔽甚矣。
師: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板書:推王之蔽)
如果你是威王,你會接受鄒忌的進諫嗎?
生1:會。因為鄒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國家大事,他這樣關心國家,我會接受他的進諫。
師:是呀,誰能拒絕一位愛國之人的進諫呢?這位同學談到鄒忌用了一種很好的進諫的方法,那就是“類比說理”,把家事與國事進行類比,以小見大,推己及人。
生2:我也會,因為鄒忌沒有直接給威王進諫,他很含蓄,我會很高興地接受。
師:你的意思是說鄒忌用了委婉的進諫的方式。真好!
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鄒忌的進諫呢?
生:(齊)是!
師:何以見得?
生:(齊)王曰:“善!”
師:(重復)王曰
生:(聲音漸高)“善!”
師:(板書“善!”),味道還不足,王曰
生:(齊,酣暢淋漓地)“善!”
師:“善”是什么意思?
生:(齊)好!
師:大王說“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們從這一個字可以讀出什么呢?
生1:大王認為鄒忌說得很對,很好!
生2:大王覺得有這樣的賢君提出這么好的意見,他很驚喜。
生3:大王覺得自己是一國之君,他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只用一個“善”字表達他的思想。
生4:從這一個“善”字,我們可以讀出大王納諫的決心。
生:大王是說:“好吧,就按你說的辦吧!”
師:是呀,每一個漢字獨一無二的形象都飽含了古人多么豐富的思想。于是,鄒忌進諫成功,虛懷若谷的威王為了更好地納諫,實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生:(齊)三賞。
師:對(板書:三賞)。于是群臣進諫。結果如何呢?
生:(齊)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
師:如果我們再用“三”來總結的話,那應該是……
生:三變。
師:(板書:三變),威王納諫最終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說的呢?
生:(齊)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師:還有嗎?
生:(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師:正是因為有了鄒忌這樣的賢臣,也正因為威王的善于納諫,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強盛的國家。
至此,我們不僅讀懂了鄒忌進諫的全過程,還領略了古代謀臣策士高超的說話藝術與睿智,見識了古代賢君的大度。
四、總結,拓展文本
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發呢?
生1:作為君王要善于納諫。
生2:給別人提意見要像鄒忌一樣委婉。
師:是的,“良藥”不一定非要“苦口”才利于病呀!那么,“忠言”也不一定非(師生齊)“逆耳”才“利于行”。
生3:謀士進諫不僅要有膽量,還要有智慧,否則會被砍頭。
師:是呀,歷史上因進諫不當而被殺的有不少呢!比干不是被挖心了嗎?
生4:說話講究技巧是很重要的。
生5:我們不要太在意別人出于好意或有目的的夸贊,也不要因別人的惡意批評而沮喪生氣。
師:你有了更獨到的見解,真好!
除了大家說到的,老師還以為文章“三疊排比”的語言和結構讓我們領略了古代散文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戰爭頻繁,為了富國強兵、戰勝其他的諸侯國,各國國君都很重視治國的策略,《戰國策》就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軍事、外交、政治及謀士獻策和主張的。所以,類似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戰國策》里還有很多。同學們課后可以讀一讀其中的《觸龍說趙太后》,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