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這是送東陽馬生序教案翻譯,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自學環節
1、知識鏈接:
作者作品簡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明初文學家。
代表作品《宋學士文集》。
背景簡介: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他應召入朝覲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軍則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了這篇序文,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刻苦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篇選的是序文的前半部分。
題目解說:所謂序,一種是寫來評介住做的,叫書序;一種是贈送別人的,叫贈序。本文屬后者。
2、知識檢索:(A級)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嗜血逾約加冠叱咄俟負篋曳屣皸裂
僵勁媵人衾容臭燁然蘊袍
3、朗讀課文,整體感知:(B級)
一讀: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
三讀:各組派代表有感情的讀。
思考:①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②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4、通譯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A.解釋加點的字。
⑴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⑵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⑶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⑷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⑸俟其欣悅,則又清焉
B.翻譯句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俯身傾耳以請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C.翻譯下列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同舍生皆被錦繡。
D.指出下面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異義。
錄畢,走送之。
媵人持湯沃灌
日再食
二、展示環節
1.作者簡介2.生字詞3.通譯課文
三、檢測環節
四、總結評價:學法指導:
閱讀相關信息,了解作者作品,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結合書下注釋或查字典掌握加點字讀音,
讀通課文,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和虛詞。
檢查簽字
結束。
一、簡介作者。
二、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跟讀,注意正音正字。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略)
三、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
四、分析課文。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是對比論證,第1、2兩段內容層層相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的見解。第2自然段可分為5層,前4層從四個方面與第1段相對照,第5層從對照之中得出結論。第1層凜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第2層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第3層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未有稍降辭色;第4層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第5層結論:在艱難困苦中,尚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如不能有所精,有所成,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用心不專。
文章第3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為了進一步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向學。
五、總結、擴展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說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于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贊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結合課文,談談自己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二段。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悟作者“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度。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作用。
3.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奮求學的精神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翻譯、理解、背誦課文,學習作者執著的求學精神。
2.學習文章對比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 (設計者:
)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讓我們齊讀三則勤學的名言。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誡子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勸學》
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愈《進學解》
同學們,我們還有些同學不夠勤奮,甚至抱怨學習生活艱苦,如果你了解了古人勤學的情況,你就會在對比中發現,我們的學習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贈序《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出示課件,了解作者。
二、經典誦讀,整體感知
1.老師配樂背誦課文。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好節奏、揣摩語氣及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
3.教師隨意抽一名學生朗讀,師生合作評議。
4.全班齊讀。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參看課文注解,自己邊讀句子邊翻譯。
2.同桌互動,你讀我譯,我說你聽,互相補充。
3.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文中重點字詞句,要求學生解釋或翻譯。學生有疑義的或有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師生合作解決。
4.要求學生就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在文中尋找歸納整理,以此為手段,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突出重點。
四、深入探究,解讀文本
探究1:閱讀第一段,找出能體現時間變化的詞語.
明確:“幼時” “ 加冠”
探究2:分析作者“幼時”的學習經歷。
A.作者幼時最喜歡做什么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的,收到了什么效果?
明確及分析:最喜歡做的事:
讀書。
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家貧 無書以觀——借書
計日還——天寒筆錄
收到的效果:
遍觀群書。 收獲:
作者是一個刻苦學知識的人。
探究3:分析作者“加冠”后的求學經歷,體會并學習作者勤奮刻苦的精神。
A.作者求學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叩問 跋涉 生活
B.分析“叩問難”部分,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者難在何處?作者的態度如何?
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及分析: 難之體現:1“趨百里”說明路之遠。
“門人弟子填其室”說明人之多,競爭激烈。
“未嘗稍降辭色 叱 咄”說明老師嚴厲
作者態度:恭敬——“色愈恭禮愈至,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效 果:“卒獲有所聞”
收 獲:可見作者渴望求知識。
C.分析“跋涉難”部分,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者難在何處?作者達成目標了嗎?
明確及分析: 難之體現:
“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說明環境惡劣。
“曳屣”說明路遠。
“足膚皸裂四支僵勁”說明肌膚受苦。
到達了目的地:“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收獲:可見作者決心獲知識。
D.分析“生活苦”部分,運用了什么手法體現作者生活苦的?作者的內心是如何看待這份苦難的?
形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及分析:運用對比手法體現生活之苦:
作者:“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食簡 “缊袍敝衣”——衣粗
同舍生:衣足 食美
作者想法:“略無慕艷意”
形成原因:“以中有足樂”
收獲:心中有真知。
探究4:面對求學路上的重重困難,作者是憑借什么克服了困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目標的?
明確及分析:勤奮與艱苦。
“勤且艱”是對前四層意思的歸納。勤奮與艱苦是有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刻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原因。
5.小結:
本文主要從致書之艱、從師之難、途中艱難、生活艱苦這四方面來講述了作者的求學生涯。作者講述這些的目的是勸勉馬生努力學習,老師也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勸勉效果更好。
生:宋濂的勸勉效果更好,因為用自身的事實經歷更易打動并說服馬生。
生:老師寫的只是空頭說教,說服力不強。
生: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說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談起,委婉地說到馬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馬生專心用功讀書。
(板書:現身說法)
6.讀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明確:學習的動力源于濃厚的興趣;向人求教要謙虛誠懇;學習要敢于發問;學習要有主動性;學習要勤奮刻苦;以讀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7.作者為什么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齊讀這一段)
找出文中其他體現對比的地方,并體會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明確:師生態度 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禮愈至
寫教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艱難和求學態度的誠懇。
生活情況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寫同舍生的奢華生活在于與作者的貧困生活形成對比,突出作者生活條件的艱難,從而襯托他讀書的勤奮、執著和以讀書為樂、樂以忘憂的求學精神。
總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學經歷和諸生的經歷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目的在于突出要有所成就,環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奮、專心。正如韓愈所說:“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通過對比,作者說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鮮明、更有說服力。
8.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試舉例。
(1)示例: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賞析:“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后用學生擠滿一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說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便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
(2)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可能會找到以下句子。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賞析:“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著進一步描寫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硯冰”、“不可屈伸”等突出了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用來說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賞析:“負篋曳屣”,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著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凄苦。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賞析:作者連用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著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光彩艷麗的形象。
五、作業設計:
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想一想,并將它寫下來。
結束語
今天的我們有國家給我們提供九年的義務教育,為我們建設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先進全面的學習資源,我們享受著父母的衣食供養,老師們環繞在你們身邊,隨時為我們答疑解惑。
身處這樣優越的條件中,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個為了看書“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宋濂,看看那個為了求師問道而“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宋濂,看看那個“負篋曳屣冒著窮冬烈風在深山巨谷中”艱難前行的宋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業有不精、德有不成”呢?
我想,這篇振聾發聵的《送東陽馬生序》不僅僅是寫給馬生的勸學文,更是寫給在座正在努力學習的少年們。希望大家能夠秉承宋濂的學習態度,用勤奮這條神奇的線,串起無數知識的珍珠。人生在勤,不索何獲。讓勤讀成為一種品格。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第一段:求學之難,用心之專幼時求學情形: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成年求師情形:未嘗稍降辭色;叱咄從師求教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中衣食粗劣,生活儉樸: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總結全段:勤且艱
對比 第二段:今日學習條件之優越今日生活之優越:廩稍之供、裘葛之遺今日居住條件之優越: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今日師資條件之優越:未有問而不告今日圖書資料之優越:宜有之書皆集于此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