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1
這是梅嶺三章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理想和自由獻身的革命精神以及樂觀豪邁的革命情懷。
2、體會詩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抒寫情懷的表現力量。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
教學難點
借代與借喻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背景
陳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在敵人圍追堵截的危難時刻,深陷困境的陳毅寫下了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
這組詩詮釋了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這組詩贊揚了為自由而奉獻頭顱的豪邁情懷,
詩歌學習,朗讀為本。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1935年春,陳毅同志率部隊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而去。
二、反復朗讀,把握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通讀全詩,要求借助注釋理解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 結合朗讀指導品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一致的基礎上,每個同學的朗讀體味是不一樣的。
生自由讀。齊讀。
2、比賽讀。
下面我們來一段朗誦比賽。咱們班朗讀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們女士優先吧!
女生讀。男生讀。
三、了解內容,體會革命精神
1、這幾首詩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詩前小序交代了寫詩的時間、地點、經過和寫作緣由,從“旋圍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陳毅同志后來補記的,這三首詩是在“ 慮不得脫 ”的絕境中作為絕命詩而留下來的,“留衣底”是為了勉勵戰友,表現了作者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詩各寫了什么?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精神?
(1)解讀第一章:
——這首詩著重寫陳毅身在必死險境,回憶艱難創業的征戰過程,申明此生若不見革命勝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舊部英魂繼續戰斗,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反動統治者血戰到底的革命精神。
(2)解讀第二章:
——這首詩著重寫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來告慰死者,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能體現這種精神?
——“頭懸國門”,引用春秋吳將伍子胥的頭懸東門典故。(春秋時期,吳越爭雄。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夫差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國,未被采納;后又諫阻夫差舉兵攻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報仇,夫差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剜出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后吳果被越滅。)這句詩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表達了死不瞑目、據城門高處以觀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飛來”是輕快、歡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詞。紙錢祭死者,帶有中華民族的民俗特點和時代色彩。捷報當紙錢,活脫突現出將軍豪邁爽朗的口吻,妙語天成,壯而不悲。(板書:
(3)解讀第三章:
——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詩中哪些關鍵詞語體現這種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著一種積極、熱情、主動獻身、心無二志的高風亮節。“應有涯”,是對反動派挑起事端、引發戰爭、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詛咒,同時又是革命的預言家在預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會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論語》《孟子》“殺身以成仁”、“舍生而取義”的典故,表達了愿為信仰獻出生命的豪情壯志。
3、這三首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
(——這三首詩,首章首句設問,總領全篇。然后依時間順序,從“追憶往昔”“面對當日”“展望未來”三個角度回答首句問題,從眼前回顧過去,從現實寫到理想,一氣貫注。三章在思想內容上緊密聯系,又有所側重,第一章集中抒發視死如歸,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豪情壯志;第二章表達對戰友的勉勵;第三章主要表現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板書:追憶往昔 面對當日 展望未來)
四、品味語言,感受文采
這三首詩語言準確、凝練,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抒寫情懷,氣勢磅礴,壯懷激烈,表現出詩人面對必死險惡處境,視死如歸、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必定能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萬斬閻羅”改為“大軍十萬打閻羅”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軍,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形象地表現出盛大的氣勢。
“斬”字,力度強,速度快,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大軍”,只有數量,無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動作,太平談。
2、陳毅詩句“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與陸游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異工同曲
3、“捷報飛來當紙錢”一句中,如果把“飛”字改為“飄”字好不好?
“飛” 捷報的多且快,有數量,有速度,顯得熱烈而形象。“飄”,顯得緩慢。
4、文中還運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辭手法,你能找出來嗎?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烽煙”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借喻:“自由花”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風”敵人對革命人民的鎮壓。
五、總結全詩,升華感情
陳毅是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之一,得到了這樣的評價:博學多才,文武兩全; 光明磊落,剛毅如山; 胸襟坦蕩,仗義執言;寬厚仁慈,偉人風范。今天我們學習他的詩篇,感受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愛國情懷。不同的時期都會涌現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國,為祖國,為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讓我們以英雄為榜樣,從小立下鴻鵠之志并為之去努力拼搏。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新時代的英雄人物。最后,讓我們帶著滿懷敬意,滿腔自信,再次朗讀英雄詩篇,聆聽教誨,激發斗志,錘煉品格!
教學目的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3.學習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
(1)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難點:
學習這三首詩構思新穎、想象奇特的寫作特點.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旌旗(jing)懸(xuan)當紙錢(dang)應有涯(ying)(ya)
遍種(zhong)即為家(wei)
2.熟讀這三首詩,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那時,陳毅同
志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負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
陳毅同志率部在敵人重點圍攻下從中央蘇區突圍,轉移到贛南地區進
行游擊戰爭,堅持了將近三個年頭.這三年游擊戰爭,是他們在革命斗
爭中所經歷的最艱苦最困難的階段.
1936年冬天,陳毅同志在梅山被敵人包圍.陳毅同志帶著傷病伏
在密密的草叢中20多天.考慮到難以脫身,便寫了三首詩藏在衣袋里.
不久,敵人一無所獲,便悻悻解圍而去.今天,我們學習的《梅嶺三章》便
是陳毅同志當時寫的“絕命詩”.
三、課文分析
1.朗讀這三首詩(教師范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
情,直至熟練背誦,亦可模仿課文錄音朗讀.)
2.請一個學生讀小序,談談小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
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小序告訴我們這三首詩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寫
作背景.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及詩人詩以明志的行為,
表現了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
3.這三首詩各著重寫什么,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
革命精神?試填表說明.
┌───┬─────────────┬──────────┐
│ .....│內容概括 .................│表現的革命精神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險境,回顧艱 .....│表現了生死不渝、誓與│
│ .....│難創業的征戰途程,申..... │反動統治血戰到底的革│
│..... │明此生不見革命勝利, .....│命精神.............│
│ .....│死后必要招集舊部英 .......│ ...................│
│..... │魂,繼續戰斗. ...........│ ...................│
├───┼─────────────┼──────────┤
│第二章│十年征戰,大業未成,詩 ...│表現了關心國家命運、│
│ .....│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 .....│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 .....│神. ...............│
│..... │報告慰死者. .............│ ...................│
├───┼─────────────┼──────────┤
│第三章│詩人投身革命,以革命..... │表現了樂觀堅定的革命│
│..... │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 .....│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
│..... │失敗,自由之花必將 盛開..│革命精神.......... │
└───┴─────────────┴──────────┘
4.提問:第一首詩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首句用設問,總領全篇.回首平生,豪情無限.身經百
戰,部下多有犧牲.后兩句生發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犧牲必去陰間
召集舊部,率十萬精兵新殺閻王.這里的閻羅,影射反動的首頜.一個
一、主題思想
《梅嶺三章》教學設計
郭沫若曾贈陳毅詩曰:“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陳毅同志在最艱難、最困苦、“慮不得脫”的生死關頭寫的這組絕命詩,以其崇高思想、熾熱激情和從容不迫的氣度。證明郭沫若的贊譽并不為過。詩中所體現出的為信仰而獻身的從容與豪邁令人仰之彌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運用
運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
比喻一般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和借喻。詩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現本體、比喻詞,直接用喻體稱說。文中使用借喻的有兩處。
①血雨腥風應有涯。②人間遍種自由花。
“血雨腥風”借喻戰爭,形象地表現出戰爭的殘酷性,反映詩人厭惡戰爭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種虛擬的花名,用來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達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與事物有一定關系的名稱來替代該事物的修辭方法。本文中有兩處:
①旌旗十萬斬閻羅。②南國烽煙正十年。
“旌旗”是旗幟的通稱。部隊都有作標志的旗幟,這里用標志部隊的“旌旗”借指部隊。“烽煙”原來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烽煙一起,表示要有戰事。文中用“烽煙”借指戰爭。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形象性、生動性。“血雨腥風”把讀者帶進戰火之中,仿佛已經嗅到了戰爭殘殺生靈的血腥味;“自由花”,雖屬虛擬,但在讀者的眼前展現出鮮花爛漫、和平溫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萬”,使讀者看到軍旗獵獵,大軍浩蕩的陣勢;“南國烽煙”再現出戰煙迷漫、昏天黑地的戰爭氛圍。
三、語言特色
這三首七絕,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嶄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范例。
在語言上,發揮詩重想象和幻想的特點,賦予舊詩新鮮的含義,這種語言上“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詩意更為新奇、生動。例如,表達“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思想用了“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幾種說法,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處:
1.直觀性。它將抽象的觀念化作具體的形象,使人感到鮮明生動,印象深刻。
2.含蓄性。閻羅是人人知曉、人人憎恨的陰間暴君,拿來影射世上反動勢力的首領,耐人尋味。
3.深刻性。通過革命將土英魂共斬閻羅的哀思妙想,表現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層)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這是直說其事和空講道理所達不到的境界
四、進行比較閱讀
舊體詩的寫作可模仿前人詩意,推陳出新,可將李清照的《烏江》、陸游的《示兒》與本課詩作比較閱讀,體會其中詩情的承繼與變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邁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了解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學法引導
查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幫助理解文章內容,通過反復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理解作者從眼前寫到未來,即使犧牲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勝利這三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了解“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殊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為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后于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了解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勝利的堅定信念。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就是要學習這種為理想、為信念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后,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敵人包圍。(伏,潛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可以作一些關于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錢):dàng 應(有)涯:yá 莽:mǎng 遍種:zhòng
語文教案-梅嶺三章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覺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并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己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回答,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說,起一個什么作用?
“創業艱難百戰多”追憶自己的戰斗生涯,內含著對自己面臨死境、尚未徹底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己犧牲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魂,和閻羅戰斗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斗、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斗,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難百戰多”大致相同,即雖然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斗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為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采納;后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吳。”后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己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著同志們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這兩句詩激勵同志們英勇戰斗,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盼望勝利,盼望戰友們頻傳捷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首革命戰爭——死不瞑目,激勵后死者奮勇殺敵,頻傳捷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該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為真理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未來——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理解“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系是:回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為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質,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范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獻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了解詩歌語言的精練、壓韻和節奏的特點。
教學設計:
1、課前,學生認真預習,掃清閱讀障礙。查字典、看注釋,讀準字音,明白詞、句的大意,培養自讀能力。
2、根據教材特點,采用朗讀教學法,強調誦讀,教師范讀、學生朗讀、齊讀,讀出氣勢,讀出感情,直至熟練背誦。
3、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教師資格證# 導語設計:
陳毅同志是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戎馬生涯的余暇,寫下了許多優秀詩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堅毅的革命精神和遠大的革命理想的。《梅嶺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板書課題、作者)
二、導讀設計:
1、先聽一遍課文朗讀錄音,請學生核準字音,欣賞朗讀,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提問:這三首詩飽含著怎樣的感情?朗讀時,詩歌的感情基調如何把握?
明確:這三首詩,飽含著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詩歌的感情基調:真摯而深沉、豪邁而悲壯。
3、再聽一遍朗讀錄音,請學生輕輕跟讀,進一步領會詩歌感情。
4、齊讀小序。提問:小序里表現詩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確:“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表明詩人從容、鎮定、視死如歸。強調小序不但告訴我們詩作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緣起,更重要的是告訴了我們詩作的時代背景,這對我們理解詩人的革命情懷是很有幫助的。(板書:“小序——時代背景”)
5、男生朗讀第一首詩。提問:詩中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可以說,為革命,詩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尚嫌不夠,他是死而不已,因為他到了陰曹地府,還要“招舊部”、“斬閻羅”。“招”,旗幟鮮明,有聲勢,有感召力。“斬”力度強、速度快,果斷干脆,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聲調也猛烈高亢。[板書:“一、視死如歸(招、斬)”]
6、女生朗讀第二首詩。提問:哪些詩句表現詩人上述感情?
明確:“此頭須向國門懸”、“捷報飛來當紙錢”。前句出自汪精衛的《獄中雜感》。偶爾襲用前人成句,在舊體詩的創作中是可以的。用春秋時吳將伍子胥眼懸東門典故,意為詩人也像伍子胥一樣死不瞑目。他寄望后來人多多努力,勝利的喜訊早日飛傳。“飛”,輕捷、歡欣,聯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板書:“二、死不瞑目(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