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5
這是風雨吟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
2.熟讀成誦,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與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詩句的深意
作者簡介:
蘆荻(原名陳培迪)的創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來主要編刊物。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可能寫于20世紀30年代后期。
創作背景: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后,中國“朦朧詩”以后,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于一霎,有一種強大的沖擊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作品賞析: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并借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風中大地卷來,雨中大地卷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沖擊與感受。這里,“風”“雨”都是頗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
“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蕩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沖過來的動態。而且,由于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宏、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雖然沒直接寫到“音效”,但讀者可以從這聲勢浩大的氣勢中想象到風雨的狂嘯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囂,并且由此引發了詩人的進一步聯想與想象。
接著,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我有年輕的舵手的憂懷在大地的海上”
詩的結尾再次出現“大地”這個本體,并以此來做修飾“大海”這個喻體的定語,正由于詩人在“大地的海上”,在這狂風驟雨籠罩四野的飄搖不定的“如海”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滿腔“憂懷”。至此,全詩中的“風”“雨”及題目中的“風雨”的象征含義就昭然若揭了,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詩中表達了一個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人生之路對把握人生方向與目標的認同感與茫然。
讀詩常常要“知人論事”。詩作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那時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大地”?那時中國“大地”又在遭受怎樣的“風雨”的侵襲呢?關于這些,詩歌一開始實際上已經告訴讀者了,那么很顯然這“憂懷”還可以理解為一個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而產生的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同學思考:
1.《風雨吟》一詩中的動與靜是怎樣結合的?
【交流點撥】從動、靜關系上看,第一節兩行是動,是“卷”“奔”;第二節是靜,是兩個“如”。
2.試著賞析“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交流點撥】作者連用了兩個極富畫面感的比喻,“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至此,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詩人內心的飄搖、波動、不定,甚至是些許的恐懼。
《風雨吟》這首詩雖短,但詩意深邃,“風雨”這個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會”“民族”,由實而虛,給讀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閱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
課堂小結
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正所謂“詩無達詁”(“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趣味,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有節奏、感情飽滿地朗讀五首詩歌。
2.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過程與方法
1.體會詩歌描寫的形象性和蘊含的深刻性。
2.揣摩品味詩歌凝練、貼切、豐富而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人的情感與哲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對現當代詩歌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2.學會從不同角度解讀詩歌,培養思辨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描寫的形象性和蘊含的深刻性。
教學難點
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已經學習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詩歌多聲部式的結構和熱烈洶涌的情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五首短詩,這些詩歌篇幅短小,卻精悍雋永,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思,令人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韻味吧。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
詩歌寫于1941年。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吟》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詩人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
解析:《風雨吟》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征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畫面并描繪出來。
答案示例:“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①怎樣理解“大地風雨的海上”這一意象?
答案示例:“大地風雨的海上”是一個獨特的意象,是詩人用主觀情緒折射客觀現象所得到的結果。這個意象使我們知道詩人的人生坐標發生了動搖,他對未來感到茫然。這個意象是與風雨如晦的現實聯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房舍如舟”“年輕舵手”等聯想,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覺。
②“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達效果?
答案示例:“大地”是穩定和力量的象征,沒有什么能夠動搖它;連“大地”都被“卷來”了,寫出了風雨之大。此處翻天覆地的暴風驟雨,是生活發生重大變故的象征。“卷”和“奔”體現了強大的自然力,以動感形成一種劇烈的心理沖擊。
三、
《風雨吟》通過對風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風雨的海上”憂思滿懷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四、賞析《風雨吟》對自然意象的描寫。
答案示例:詩歌對“風”的描寫是“從大地卷來”,對“雨”的描寫是“從大地奔來”;風雨之后,“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過對風、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繪,寫出了風的奔騰呼嘯、摧枯拉朽,寫出了雨的滂沱如注,營造了極具氣勢的氛圍。
五、課堂小結
這首短詩,語言凝練而含蓄,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哲思,帶給我們審美的愉悅和多樣的思考。課后,同學們可以多找來類似的小詩讀一讀,運用這節課學到的賞析詩歌的方法細細品味,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教材分析:
《風雨》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寫景散文,作者沒有寫一風一雨,卻通過描述風雨中一組組景象來表現風之猛烈、雨之狂暴。細細讀來,作者對于萬物生靈的敬畏與慨嘆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間。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還需進一步完善,因此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如文中重點字詞的把握,朗讀技能的訓練等等。此外,本文的語言生動有趣,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文本分析與解讀,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增進學生對風雨的認知。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內容,了解文本結構,感悟“風雨”。
2.分析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及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品味文章語言,品析“風雨”。
3.掌握寫景散文語言賞析的方法,學會描繪“風雨”。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教學重難點:
分析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及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品味文章語言。
教具: PPT課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翻開一部文學史,你會發現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風雨中,或喜或悲、或憂或愁。品讀這些詩文,我們可以領略到文人們細膩的內心。唐代詩人許渾在咸陽城頭登臨遠眺時,曾發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千古感嘆。詩人只不過寫出了一樓的風雨,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賈平凹的《風雨》一文,來感受這鋪天蓋地、呼嘯而來的風雨。
二、檢查預習
字詞檢查
看課文的“讀一讀 寫一寫”,請某同學讀一下,其他同學認真聽,聽聽有沒有讀錯的音?并幫助糾錯。
教師總結:請同學們齊讀一遍字詞。
老規矩,請同學說一下這篇課文的多音字,PPT展示,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關于作者(讓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陜西丹鳳人。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
整體感知,感悟“風雨”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想一想:
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用紅筆圈出來,并且歸納概括每個段落的內容要點。
樹林子像面團,形態扭曲。
(1)柳條亂得像麻團,楊葉千萬次變著模樣,蘆葦倒伏破裂出聲。
(2)羊站不住,直至跌倒,女孩牽羊進不了家門。
(3)葡萄蔓脫落,蒼蠅集中在電線上。
(4)鳥巢落下,鳥從空中掉落在地上。
(5)廢紙亂飛,貓躍上房檐,瓦片斜著飄落。
(6)池塘浮萍凸起來,池水起落,魚上了岸。
(7)小屋木架響,油燈點不著,老頭捶腿,孩子們疊紙船。
2.大家想一想,作者在寫這些景物時,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來寫的?(這道題比較難,在學生了解文本的基礎上,老師引出寫作順序。)
按照“由遠及近、由室外到室內”的寫作順序。
文中從哪些方面描寫了風?表現了風的什么特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