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5
這是恐龍無處不有教案部編版八年級,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恐龍無處不有教案部編版八年級第 1 篇
科學知識:
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課件,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絕滅原因的圖文資料。
學生準備:紙板、石膏粉、布條、水粉顏料、鐵絲、報紙、膠紙帶等制作恐龍模型的材料。
教學步驟:本課教學時間為兩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恐龍和其他滅絕及瀕危動物資料。
1、研究與恐龍有關的問題。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最后寫出一份研究報告,然后在班級內交流。
2、搞一個恐龍博覽會。每個小組可根據愛好選擇其中的活動,做一兩件作品。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恐龍頭骨復印件、恐龍爪子的制作過程圖。
如有條件,教師最好課前制作好樣品。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并調查它們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源,調查相關資料,讓他們有一次心靈上的震撼。
4、討論:恐龍等物種的滅絕給我們什么啟示。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制約作用,使他們感悟到,如果人類再無視自然規律,肆意破壞自然環境,那么,人類也終將退出生命的舞臺。
恐龍無處不有教案部編版八年級第 2 篇一、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與了解生物的進化,了解有關恐龍的知識;
2、了解恐龍的種類及生活習性;
3、幼兒能夠對畫面進行合理布局,大膽對遠古生物進行想象、提高幼兒的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能畫出恐龍的基本形態;
2、難點在于恐龍的種類及生活習性不好掌握。
三、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恐龍掛圖、恐龍玩具、有關恐龍的視頻、背景音樂、VCD《一只小老鼠》;
2、學具準備:恐龍蛋若干個、繪畫紙、水彩筆、油畫棒;
3、分組制作恐龍材料:手工紙、酸奶盒、膠棒、橡皮泥。
四、活動過程:
(一)課前準備活動:
游戲:《一只小老鼠》;師幼互動,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引起幼兒的興趣!導入課程!
(二)集體活動:
1、創設情境:出示立體活動教具恐龍,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導語:“小朋友,你們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
“這是什么?他們生活在哪里?”
(2)教師提問:你們見過真的恐龍嗎?(沒有)
為什么我們現在看不到真的恐龍了呢?(幼兒進行分組討論)
教師小結:大約在2億多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恐龍,在以后的1億多年里,恐龍的家族越來越龐大,后來它們好像在一天之間突然消失得干干凈凈,科學家們認為恐龍適應不了新的生存環境才會在地球上滅絕的!現在,科學家們還在研究、探討。原來恐龍生活在遠古時代!
2、欣賞“恐龍”掛圖,觀察其外形特征;交流討論了解恐龍的種類及生活習性。
(1)師:“你喜歡那種恐龍?”
(2)教師講述恐龍的種類;
(3)引導幼兒說說各種恐龍不同的特征;
(4)觀看有關恐龍的視頻,引導幼兒更進一步了解恐龍不同的特征。
(5)師:“你們知道這些恐龍有些什么特殊的本領?”
3、欣賞示范畫,引導幼兒盡享創想;
(1)幼兒欣賞范畫,想一想自己心目中恐龍的形象;
(2)知道恐龍的繪畫步驟、以及組成部分;
4、創作部分: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引導幼兒根據恐龍的自身特征來作畫;
(2)啟發幼兒添加與主題有關的背景,豐富畫面的內容;
(3)教師指導,鼓勵幼兒的大膽創作。注意幼兒個體差異;
5、作品評價、展示。
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并進行展示。
教師提出鼓勵及表揚!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恐龍家族里的許多的成員,都有哪些呢?(復習鞏固認識的恐龍)還有一些恐龍如:水龍、梁龍、巨龍。
五、活動延伸:
1、游戲活動——恐龍蛋變、變、變!給每位幼兒發一個恐龍蛋,看看神奇的恐龍蛋會變出什么龍來?
2、制作恐龍:把幼兒分成三組:(1)組:用手工紙折恐龍;(2)組:用橡皮泥捏恐龍;(3)組、用酸奶盒制作出形態各異的恐龍:
3、開展恐龍展覽會:把恐龍延伸到生活中去,讓幼兒進一步深入的了解恐龍。
恐龍無處不有教案部編版八年級第 3 篇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2、學習應用舉例子、做比較等方法說明深奧的科學事理。
3、增強科學意識,培養從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3重點難點
學習應用舉例子、做比較等方法說明深奧的科學事理,并體會作者準確簡練,淺顯易懂的語言特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基礎沉淀
基礎沉淀
(一) 默讀課文
1、 注意生難字讀音及意義。
⑴正音變形
攜帶( )褶皺( )( )地殼( )骨gé( )深yuān( )鳥tún( )目恐龍
⑵據義填詞
① :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力而形成的波狀彎曲構造形式。這里指形成褶皺的過程。
② :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破綻。
活動2【講授】探心知
(一) 快速瀏覽課文
1、 圖解課文。
恐龍無處不在
佐證
南極發現恐龍 --------------大陸漂移學說
(化石)
解決下列問題。
⑴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完成下列表格。
內容
《恐龍無處不在》
說明內容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說明語言
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活動3【活動】學習反饋
(一) 學以致用
1、 說說下面句子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②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 )( )
③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示例:“得到了囊胚胎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一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不能刪去。“大部分”表明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夭亡的非常多,但不是全部夭亡;刪去后,與實際情況不相符,體現不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① 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活動4【活動】課堂小結 帶領同學們做小結 活動5【活動】知識拓展(課外知識補充)
附部分查閱資料:
說明順序:
寫好說明文,首先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所謂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順序,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
1.時間順序。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制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比如我們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景泰藍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藍的制作過程中“做胎――掐絲――燒制――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的時間順序來說明的。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筑物等),常用這種順序。我們課本中的《核舟記》就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來寫的;《故宮博物館》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筑物的總體特征,然后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筑物的時候,則
又按照先外后內、先上后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最合理的順序。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適用于以邏輯順序來說明。如課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進軍》,都是運用邏輯順序來說明事物的。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寫作最為適宜。
以上是說明文幾種常見的說明順序。針對不同的說明對象,我們應用不同的說明,但實際上這幾種說明順序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常常是綜合運用,只是以哪種說明順序為主罷了。在考慮運用何各說明順序時,既要注意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只有合理地運用說明順序,才能使說明文的寫作完成得更好。
說明方法及作用:
舉例子:舉例說明可以畫抽象為具體,使說明的內容具體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某某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較:比較說明往往是通過比較顯示異同,突出特性,增強效果。
列數字:即簡明扼要,又準確具體,一目了然,能給讀者留下清晰映像。
下定義:給讀者一個清晰的思路或直接的觀念,并且有利于后文的發展。
作詮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
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
引用:寫文章時,有意引用現成語 (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法叫引用。
列圖表:有些事物的關系抽象而復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制出如產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
恐龍無處不在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恐龍無處不在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
基礎沉淀
基礎沉淀
(一) 默讀課文
1、 注意生難字讀音及意義。
⑴正音變形
攜帶( )褶皺( )( )地殼( )骨gé( )深yuān( )鳥tún( )目恐龍
⑵據義填詞
① :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力而形成的波狀彎曲構造形式。這里指形成褶皺的過程。
② :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破綻。
活動2【講授】探心知
(一) 快速瀏覽課文
1、 圖解課文。
恐龍無處不在
佐證
南極發現恐龍 --------------大陸漂移學說
(化石)
解決下列問題。
⑴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完成下列表格。
內容
《恐龍無處不在》
說明內容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說明語言
準確簡練,淺顯易懂
活動3【活動】學習反饋
(一) 學以致用
1、 說說下面句子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①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②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 )( )
③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 )
2、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示例:“得到了囊胚胎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大部分夭亡了”一句中加點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不能刪去。“大部分”表明得到了囊胚細胞核的卵細胞在人工培養下夭亡的非常多,但不是全部夭亡;刪去后,與實際情況不相符,體現不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① 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活動4【活動】課堂小結 帶領同學們做小結 活動5【活動】知識拓展(課外知識補充)
附部分查閱資料:
說明順序:
寫好說明文,首先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運用合理的說明順序。所謂合理的說明順序,是指能充分表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順序,也是符合人們認識事物、事物規律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
1.時間順序。即按照事理發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制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比如我們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景泰藍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藍的制作過程中“做胎――掐絲――燒制――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的時間順序來說明的。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筑物等),常用這種順序。我們課本中的《核舟記》就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來寫的;《故宮博物館》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筑物的總體特征,然后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筑物的時候,則
又按照先外后內、先上后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最合理的順序。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等等一一介紹說明。不管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器物等,還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都適用于以邏輯順序來說明。如課本中的《死海不死》、《向沙漠進軍》,都是運用邏輯順序來說明事物的。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系或其他邏輯關系,按邏輯順序寫作最為適宜。
以上是說明文幾種常見的說明順序。針對不同的說明對象,我們應用不同的說明,但實際上這幾種說明順序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常常是綜合運用,只是以哪種說明順序為主罷了。在考慮運用何各說明順序時,既要注意客觀事物本身的特點,又要遵循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只有合理地運用說明順序,才能使說明文的寫作完成得更好。
說明方法及作用:
舉例子:舉例說明可以畫抽象為具體,使說明的內容具體清晰,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某某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較:比較說明往往是通過比較顯示異同,突出特性,增強效果。
列數字:即簡明扼要,又準確具體,一目了然,能給讀者留下清晰映像。
下定義:給讀者一個清晰的思路或直接的觀念,并且有利于后文的發展。
作詮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
分類別:要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然后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
引用:寫文章時,有意引用現成語 (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說明自己對新問題、新道理的見解,這種修辭法叫引用。
列圖表:有些事物的關系抽象而復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確繪制出如產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
恐龍無處不有教案部編版八年級第 4 篇教學目標
恐龍無處不在教案范文
(一)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泛大陸”等科學概念。
3、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這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大約5分鐘)
多媒體展示世界地圖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同時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也拿出了證據來證明,比如考古學家就發現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種的蚯蚓和蝸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發現的恐龍化石也能成為證據嗎?
那么“恐龍無處不在”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二、字詞環節(4分鐘)
1、介紹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蘇聯彼得羅維奇小鎮,3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紐約。自小喜歡讀科幻小說,18歲那年,就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偷乘飛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機器人三原則”,1942年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獲雨果獎),1972年科幻小說《神仙們自由》獲當年雨果獎和星云獎。他發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泰斗。
2、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 褶皺 劫難 追溯
(2)釋義:
遺骸 褶皺 劫難
致密 追溯 天衣無縫
選四名同學回答,
明確:(1)hái zhě nàn sù
(2)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災禍。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三、研讀課文(25分鐘)
1、聽讀賞析
多媒體展示視頻朗讀
推理環節
現在我們要通過閱讀課文(),試著來做一道推理證明題。
題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陸以及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
求證: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而不是恐龍在移動。
解答過程
∵已知南極附近的`島上發現恐龍化石。 現象
又∵其他大陸已發現了恐龍化石。 聯系
∴恐龍曾經遍布世界各地。 判斷
∵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南極的氣候不相適宜。 聯系
∵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 疑問
∴大陸在漂移? 假設
又∵一些板塊邊緣可以拼合 依據
∴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結論
猜想環節
多媒體展示4張地圖,讓學生閱讀課文7-12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說大陸板塊的變化。
4、總結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別涉及到了哪些學科?從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什么道理?
生物學和考古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里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四、拓展延伸(10分鐘)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系、重溝通,力求一石擊千浪而舉一反三。
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2、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啟發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眾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4、變色龍的這些變色本領,在工業生產上的運用。現在,人們已經用某些特制的顏料做成變色漆,這種漆對溫度的高低變化十分敏感,一旦溫度變化,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就會改變顏色。將這種變色漆刷在容易發熱的機器設備上,就可以用顏色及時發出警報,提醒人們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溫度過高而損壞機器設備。
5、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的x射線,促進了醫學發展。
五、總結課文,布置作業(3分鐘)
1、總結課文《恐龍無處不在》
本篇課文首先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總領全文。然后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后總結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下一篇課文《被壓扁的沙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2、布置作業
(1)用今天學習的推理方法,預習《被壓扁的沙子》。
(2)利用網絡資源去查找學科之間聯系的資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