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4
這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于本單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3.教學內容分析
這是詩人二十一歲游蜀之前供職長安時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對縣尉的尊稱。蜀川:猶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書·地理志》載: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為公元六八六年,其時王勃已去世十年,故當以“蜀川”為是。
4.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5.教學難點分析: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6.教學課時:1課時
7.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 正課: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8.課堂練習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9.作業安排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10.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樓送辛漸 別董大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 寒雨連江夜入吳, 千里黃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 洛陽親友如相問,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11. 自我問答
詩歌教學,側重于引領學生進行詩歌的賞析,通過朗誦培養學生感悟詩歌的語感。從而在根本上啟迪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 正課: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六、 板書:
三秦(送別地點)
望 并非遠別
五津(上任地點)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達、樂觀、坦然
意 心愿
比鄰
無為 共沾巾
七、 附: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樓送辛漸 別董大
王維 王昌齡 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 寒雨連江夜入吳, 千里黃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 平明送客楚山孤。 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 洛陽親友如相問,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教學設計: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明顯感覺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一年來的實際教學工作中,自己的理論知識和課堂駕馭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雖然在一些細節的把握和處理上仍有欠缺,但是也我對今后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更大的信心。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前這首詩。
2、體味分析這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教學重點: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這首詩。
2、體味分析這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教學方法:導讀討論
教學手段:錄音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同學們,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準確來說,這是一張畢業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這樣一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詩經常被引用到各種畢業照、留念冊上。那么,同學們知不知道這句詩出自何處呢?其實,它就出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簡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暫坎坷。有《王子安集》傳世。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
三、講析詩歌:
(一)教師范讀,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五言律詩。繼續問律詩的四聯分別稱什么?(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詩歌中寫的是什么事情?從哪里看出?
學生回答。明確:送別友人,從題目中看出。
(二)題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動詞,到的意思。回憶《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字詞學習:以學生開火車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闕(què):皇宮前面的望樓。輔:護衛。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個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 。無為:不要,不須。
( 四)分析詩句:
1、經過同學們的預習和剛才老師的朗讀,詩中的哪句詩給同學們的感覺最直接?
學生回答。明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詩的?
學生回答。明確:1、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這個知己,縱然我們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樣。2、四海之內都有知己,縱然……
對“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們對這句詩有不同理解,“詩無達沽”。兩種理解都提到了一個關鍵詞,也是詩人寫作這首詩的原因,那是什么? (離別)
3、詩歌中的頷聯直接提到了“離別”,“同是宦游人”是離別的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離別的原因。
聯系我們生活中的實際,與朋友離別時我們通常會說什么?(無非都是囑咐朋友要保重身體,詢問歸期等等)但是,詩人在這里并沒有對朋友的離開有只言片語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離別的原因,這表明詩人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與朋友的離別的?(坦然)
詩人的這種坦然地心態影響了他筆下的景物,首聯。
4、 首聯點明了哪兩個地方?
學生回答。明確:長安、四川
5、 請同學們再認真讀一下首聯,看看哪位有心人能發現問題? 學生提問。明確:詩人在長安送別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這里詩人卻用“望”字連接這兩個地方?為什么?
6、 組織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
學生回答。明確:1、詩人把兩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連接,使詩歌營造出開闊的意境。2、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今后生活的關心。
7、 在學習了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的基礎上,我們再回到詩歌的頸聯,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學們,現在大家對這句詩又有怎樣的理解呢?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明確:與友互勉、超越時空、樂觀豁達。
8、 尾聯中詩人寬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樣呢?那就是說這里除了對友人的寬慰還要?(微笑)表明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積極進取)
(五)小結:掌握詩歌中字詞的解釋;理解和感悟詩人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六)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對詩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學生朗讀。評價,同學們,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面對離別,年少剛強的王勃表現出他的樂觀和豁達,那么,我們如何理解與之不同的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以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等等的離別詩句?我們自己又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離別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習完這首詩后應該思考的。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明顯感覺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在一年來的實際教學工作中,自己的理論知識和課堂駕馭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雖然在一些細節的把握和處理上仍有欠缺,但是也我對今后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更大的信心。
1、 本課按照大三段的模式設計,重點突出檢測過程。檢測導入、邊自學邊檢測、最后總結性檢測。檢測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落實。
2、 注重了相鄰知識的整合,從上一首詩的學習引出本首詩的學習,發掘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3、 自學、互動目標明確,注重實效性。
4、 半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能否采取全開放式更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