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這是七年級下冊古代詩歌五首板書設計,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舱n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枯藤 昏鴉 天涯
?。病⒆约壕毩曌x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薄⒄堃簧v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病⒗首x這首詩。
?。?、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6、當堂背誦。
一、學習《天凈沙·秋思》
?。薄⒔忸}:
天凈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凈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凈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布置作業: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課堂練習:閱讀
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 體 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寫景詩。
?。?、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
?。?、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系是 。
?。?、本詩以字統領全篇,先寫 景,然后寫 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
二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怠⒈憩F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
?。丁⒈憩F是春行的詩句是 。
7、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
?。浮⒃娭羞\用對仗的句子是 。
三、老師點撥
?。薄脑姷捏w裁看,它是一首 樂府 體 四言 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懷 寫景詩。
?。?、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系是 最后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內容無直接關系 。
?。?、本詩以 觀 字統領全篇,先寫 實 景,然后寫 虛 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
?。怠⒈憩F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
?。?、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
?。?、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 。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 操 東漢 四言樂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唐朝 五言律詩 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詩 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南宋 宋詞 夏夜出行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 元曲 悲秋思鄉
【課后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教學目的】
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舱n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枯藤 昏鴉 天涯
?。病⒆约壕毩曌x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薄⒄堃簧v一個曹操的故事。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肥遣懿俚拿?。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朗讀詩歌指導:先范讀再由學生試讀。
?。?、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著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于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里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后,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涌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凄涼之情。
?。丁斕帽痴b。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指導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初讀,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3、細讀:① 詩的各寫了什么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 “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
(3)“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4.小結: 5 .背誦全文
三、指導學習《西江月》
1.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后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 初讀 學生跟讀。
3. 細讀: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4.悟讀
?、僭~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②“忽見”一詞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提示:①“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②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外之吼 ③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qinzibuy.com
5.學生背誦詩歌
四、學生自學《天凈沙 秋思》
1.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2. 初讀,播放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3. 細讀
學生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4. ...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