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7
這是外國詩二首教學目標,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外國詩二首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外國詩兩首》教學設計
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
2、領略詩歌深厚的文化底蘊。
3、品味詩歌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體會詩歌的內涵。
4、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1、了解萊蒙托夫、休斯的經歷及其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及詩人由此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尊確地把握詩人的意念和情緒并深入詩中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研討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程設計】
第一課時
《祖國》
一、導入
愛國主義是詩歌永恒的主題,是民眾,更是詩人永恒的歌唱。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詩歌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萊蒙托夫和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簡介
萊蒙托夫,19世紀俄羅斯偉大詩人,被公認為普希金當之無愧的繼承者。
他很早就表現出藝術才華,為人正直、善良,雖為貴族出身,在思想上卻同革命的十二月黨人站在一起,對黑暗的農奴制社會發出憤怒的抗議。正因為如此,生前嘗盡顛簸流放的辛苦,最終死于沙皇黨羽陰謀策劃的決斗中。
萊蒙托夫提出了自己對祖國的“奇異的愛”,把祖國美好的大地和勤勞的人民視為祖國概念的真正內涵,表現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與共的強烈愿望。
三、詩歌賞析
1、統攝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2、奇異表現在何處?
(“無論鮮血換來的光榮, 無論是充滿了高傲的虔誠的寧靜,無論是那遠古時代的神圣的傳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夢。)
3、“但我愛──我不知道為什么──”,轉折詞“但”和接連的兩個破折號有什么作用?
(轉折詞“但”和接連的兩個破折號,表明“愛”是強烈的、不可動搖的。)
四、重點賞析
1、但是我愛──自己不知道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靜,
它那隨風晃動的無盡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洶涌的河水的奔騰,
我愛乘著馬車奔上那村落間的小路,
用緩慢的目光透過那蒼茫的夜色,
惦念著自己夜間住宿之處,迎接著
道路旁點點微微顫動的燈火。
我愛那野火冒起的輕煙,
草原上過夜的大隊車馬,
蒼黃的田野中小山頭上,
那一對閃著微光的白樺。
(詩人截取的幾幅祖國的土地上常見的、令他感動的畫面。正是這些尋常景物,在日廝夜守中喚起了詩人對祖國的“愛情”。)
2、我懷著人所不知的快樂,
望著堆滿谷物的打谷場,
覆蓋著稻草的農家草房,
鑲嵌著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節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農人笑談中,
觀看那伴著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第三段,詩人將筆觸深入到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中。他以“我懷著人所不知的快樂”開頭,詳細描寫了農家生活的場景:“堆滿谷物的打谷場”“覆蓋著稻草的農家茅房”“鑲嵌著浮雕窗板的小窗”。到了“節日夜晚”,農人們盡情地飲酒、談笑、舞蹈。詩人則同他們一起歡樂到深夜。)
五、深入探究
在詩中,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談談你的看法。
平實中見真情:
詩人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還詳細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農民一起歡樂的場景。詩人沒有使用激烈昂揚的口氣直接抒發對祖國的愛,只讓自己的情感在尋常的生活里緩緩釋放。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里,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俄羅斯祖國深切的愛,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六、板書設計
自然風光
奇特的愛情 平淡中見真情
農家生活
七、作業
背誦《祖國》。
第二課時
《黑人談河流》
一、檢察背誦情況
二、資料助讀
1、作者簡介:
蘭斯頓·休斯是“哈萊姆(紐約黑人聚居區)的桂冠詩人”,是美國黑人文學最優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詩,也有小說和評論。他寫作的題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種族問題,為黑人文學開辟了現實主義道路。出版有詩集《困倦的布魯斯》《給猶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2、黑人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種族。在現存的幾類人種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跡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統治者的侵略,許多黑人淪為奴隸,并被販賣到美洲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肉體和精神都飽受欺凌。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廢除奴隸制度,黑人獲得自由。
三、詩歌賞析
1、詩中的“河流”是一個怎樣的意象?
詩中的“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如何理解?
第二節只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上一節對河流的認識僅限于“了解”,到了這一節,“我”已經深入地用“靈魂”去感受河流。換句話說,黑人的“靈魂”因見證“河流”(歷史)而深邃。下面一節,則是由此開始的歷史回顧。
3、你了解幼發拉底河、剛果河嗎?
幼發拉底河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曾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剛果河是非洲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尼羅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域也誕生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4、最后一節的作用:
最后一節,是第二節的重復,結構上前后呼應,意在強化突出主題。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史,黑人的“靈魂”里容納著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淀,因而顯得“深邃”。
四、小結
這首詩顯示了黑人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在詩人生活的時代,種族歧視的惡習在美國還沒有根除,詩人代表自己的種族寫下了這樣的詩篇,無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另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源于黑人悠久的歷史和深重的苦難。
五、作業
1、比較兩首詩歌,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特色。
2、課外搜集一些關于愛國之情的詩歌,試賞析品味。
六、板書設計
中心詩句: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幼發拉底河沐浴(亞洲)
剛果河畔蓋茅舍(非洲)
尼羅河畔建金字塔(非洲) ──了解人類歷史
密西西比河聽歌聲(美洲)
七、作業
1、比較兩首詩歌,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特色。
2、課外搜集一些關于愛國之情的詩歌,試賞析品味。
外國詩二首教學目標第 2 篇【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感受自然的美。
2、體會寫景抒情詩表達的基本特點,并嘗試寫簡單的詩。
3、理解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愛。
【教學重難點】
1、詩歌誦讀。
2、詩歌仿寫。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同學們,英國有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叫濟慈,他說“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這句經典的話本身也是一句詩,它告訴我們生活的.本質就是詩,人的一生也是詩。如果我們能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我們平凡的生活,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時時有詩情,人生處處有詩意。寫詩,并不像許多同學想象的那么困難,今天,就讓我們以兩首優美的外國詩為階梯,去嘗試一下寫景詩的創作。
二、品讀濟慈和葉賽寧,感受寫景詩的特點
1、介紹兩位詩人: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可惜正當他初展宏才的時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葉賽寧,俄羅斯詩人,他的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并擅長描繪大自然景色。
2、自由誦讀感受詩意詩情:
⑴ 自由讀、表演讀、配樂讀。
⑵ 自由談一談你從這兩首詩中讀出了什么樣的詩情。
引導學生交流:
《蟈蟈和蛐蛐》中的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熱愛生活樂觀地對待生活。
《夜》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3、自由誦讀議一議詩歌的語言:
⑴ 重點讀《蟈蟈與蛐蛐》引導學生體會:
散文一樣的語言:娓娓道來,似在說話,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變詩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們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讀一讀體會一下,原來,散文詩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點讀《夜》,引導學生體會:
詩的語言就是形象化、細節化、生動化的語言;
景物的鋪排:松林、夜鶯、長腳秧雞、溪水、明月;
特點的凸現:松林的“幽暗”、夜鶯的“歌聲”、長腳秧雞的“歡嚷”、大河的“銀星”、小溪的“銀波”……
⑶ 教師總結:
寫景類抒情詩其實很簡單:
寫詩,就是誠實地寫出心中的話;
寫詩,就是細膩地描繪出心中的話;
寫詩,就是優美地表達出心中的話;
寫詩,就是靈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話;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變成詩
1、把《春》的前幾段變成詩:
盼望著
盼望著
東風來了
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
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
水漲起來了
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
從土里鉆出來
嫩嫩的,綠綠的
園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2、把記敘文變成詩:
深圳的程少堂老師曾把《荷花淀》的開頭由記敘文改成這樣了:
原文: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月亮
升起來
院子里
涼爽得很
干凈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葦眉子,濕潤潤的
正好編席
女人
坐在
小院當中
手指上
纏絞著
柔滑修長的
葦眉子
葦眉子
又薄又細
在她懷里
跳躍著
四、自由創作
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為題,或者以《夜》為題,模仿這兩首詩簡易樸實的寫法,即興創作小詩一首并朗誦交流。
(提醒學生:如果覺得難,可以寫成散文再考慮形式。)
五、課外作業
自由創作詩歌,在班上舉行詩歌創作比賽。
外國詩二首教學目標第 3 篇[教學目的]
七年級語文下冊《外國詩二首》教案
1、學習和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未選擇的路》中“路”的象征意義。
2、熟讀成誦,背誦中要賦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誦。
[重難點]
重點——因文悟情,如何面對困境以及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難點——《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意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熟讀、有感情地朗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感受,老師最后總結點撥。
讓學生積累精彩的語句,充實語言倉庫。
[計劃課時]兩課時
[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師: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生自由抒發。
師要親切地傾聽生的抱怨。
二、誦讀
1、師范讀,讀出節奏來
2、生練讀
3、生有感情讀
4、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實的一種距離
5、生齊讀
三、賞析
1、語言:通俗易懂,“勸說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讀)
2、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么態度?
強調“熱愛、積極樂觀”
3、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師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四、小結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當堂背誦)
五、作業
仿寫詩《假如……》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一、生讀自寫的詩《假如……》。師多肯定。
二、誦讀
三、賞析
1、哲理詩。“象征手法”
2、討論“路”以及象征
3、“未選擇”的理解
4、蘊含的人生哲理:引導——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與困惑,那我們該怎么辦?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創新和進取。
5、詩句提醒:“久久佇立”“荒草萋萋,……顯得更誘刃,更美麗”
四、小結
弗羅斯特。“象征”
五、課外拓展
1、聽配樂詩朗誦《致凱恩》、《海濤》
2、抄寫汪國真的《生活》(生活、遺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外國詩二首教學目標第 4 篇教學設想
這兩首都是屬于托物言情的詩歌,即借助日常的普通事物,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情感,并引發出讀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象,品味其中所包含的豐富感情,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特別是把握泰戈爾詩歌語言的優美生動的特點。可以采用朗讀法、研讀法和比較閱讀法等方法,加強朗讀和感悟訓練,初步培養學生朗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導入新課
1、簡要導人新課。
2、作者介紹。
(1)萊蒙托夫: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俄國詩人。出身貴族,不到3歲,母親去世,由外祖母撫養成人。萊蒙托夫自幼性格憂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貴族寄宿中學,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中途轉至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1834年畢業后在驃騎兵團服役。1835年發表長詩《哈吉阿勃列克》和劇本《假面舞會》。1837年2月普希金遇難,萊蒙托夫寫了《詩人之死》一詩,憤怒指出殺害普希金的兇手就是俄國上流社會。這首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詩篇震撼了俄國文壇,奠定了詩人作為普希金繼承者的地位,然而卻遭到沙皇反動當局的仇視,萊蒙托夫因此被流放嘸鈾鰲M年發表《波羅金諾》,歌頌人民在衛國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英雄氣概。經外祖母多方奔走,萊蒙托夫?838年4月從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隊。不久,發表民歌體長詩《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贊揚不畏強敵的精神。1839年發表歌頌叛逆精神的長詩《童僧》。1840年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問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繼奧涅金之后又一個“多余人”形象——畢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長詩《惡魔》。萊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設法離開軍隊,全力投入文學創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時內離開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詩人的彼得堡貴族唆使青年軍官馬爾蒂諾夫與萊蒙托夫決斗,結果詩人飲彈身亡,年僅27歲。萊蒙托夫的藝術天才沒有得以充分發揮,正如高爾基所說:“萊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盡管如此,他仍然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篇。
(2)泰戈爾(1861—1941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生于加爾各答市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的家庭,13歲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年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被稱為“詩圣”。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畫,譜寫了難以計數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范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云》(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他的作品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主義情感,不但豐富了印度民族文學的寶庫,對于世界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二、品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詩歌,初步感受兩首詩歌的感情基調。
2.學習第一首《帆》。
(1)學生齊聲朗讀全詩。(2)學生想像其中的畫面。
在學生想像時,教師用詩化的語言進行描述,可以按照詩歌的內容分三幅畫面進行描述,即“霧靄茫茫圖”“海風呼嘯圖…‘碧流清澈圖”。通過這種描述,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基本內容。
(3)學生想像后,教師指名學生談談想像后自己的體會。并回答:帆,本是非常普通的事物,在本詩中,卻有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內涵。你認為這種不同尋常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詩歌內涵的理解是多樣性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我們不必強求學生回答完全一致,只要合理即可。
(4)思考:詩歌末尾說:“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仿佛風暴里有寧靜之邦!”對這兩句詩,你是怎樣理解的?
3.學習第二首《螢火蟲》。
(1)設問:螢火蟲是夏夜最常見的小飛蟲,你對這種小飛蟲有什么感情?
(2)學生自讀全詩,然后進行想像。
在學生想像時,教師可以輕輕地朗讀詩歌,使學生的想像能夠依據詩歌的內容有序進行。
(3)學生想像后,描述自己所想像的畫面。要求語言盡可能的生動優美。
(4,)思考:通過想像和描述,你體會到詩歌所包含的是一種什么感情呢?請簡要回答。
(5)思考:詩歌說:“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為宇宙間一切光芒,/都是你的親人。”你是如何理解這幾句話的?
4.學生自由朗讀這兩首詩。
三、根據想像背誦這兩首詩
四、遷移
1.思考:學習課文后,你覺得普通的帆和螢火蟲分別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示?
2.思考:在我們生活中,類似于帆和螢火蟲的事物數不勝數。請你想想,在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什么事物給過你什么人生啟示呢?
3.你能依照第一首詩《帆》的寫作形式,寫一下給過你啟示的那種事物嗎?
五、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