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28
這是望岳教學設計公開課,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望岳教學設計公開課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讀詩歌,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的遠大抱負。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詩歌,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教學難點: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的遠大抱負。
教學對象:七年級學生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五元人民幣紙幣背面圖片給學生看。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要給大家分享一張圖片,同學們請看圖片上有什么?
生:錢!
師:看來大家的小財迷本質暴露了呀!同學們再仔細看看,沒圖片上還有什么?
生:泰山。(五岳獨尊)
師:沒錯,我們的伍元紙幣背面的這個景色正是泰山的景色。泰山自古以來就有“五岳獨尊”的美譽,我們來一起簡單了解一下泰山。
簡介泰山。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一首描寫泰山的詩篇--《望岳》【板書課題】
二、課前預熱
(一)了解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讀詩歌,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情感,感悟詩人的遠大抱負。
(二)文題解讀
解題:“望“是遠遠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三)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拾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春望》等。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強烈的憂患意識,被譽為“詩史”。其詩沉郁頓挫,格律嚴謹,感情真摯,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發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稱為“詩圣”。有《杜工部集》傳世。
(四)寫作背景
杜甫的《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這一首詩詠的是東岳泰山。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離開長安,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三、整體感知
(一)讀
1.初讀——讀準字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重點強調“曾”“眥”“覽”三個字的讀音和寫法。
2.再讀——讀出節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引導學生用拖長音的方式來讀出節奏感。
課文朗讀-七語下-20 古代詩歌五首 望岳
00:31
來自大知閑閑yu
3.三讀——讀出詩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岱宗:指泰山。 青:青色,指山。 未了:沒有終了。
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
頷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指大自然。 鐘:聚集。 割:分割。
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截然不同。
頸聯:“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曾:同“層”。 絕眥:睜大雙眼。
層云生起,使心胸震蕩,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
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終當,終要。
我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顯得渺小的群山。
(二)思
1.在文學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達的時候,就用一些景物、物品等表達,這些物品、景物就叫做意象。本詩中的意象是什么呢?
明確:泰山
2. 本詩圍繞哪個字展開描寫的?
明確:望
3.作者具體是怎樣望泰山的?
( )這一句詩,從( )望的角度,讓我看到了
泰山( )的形象。
(最簡潔的話概括)
岱宗夫如何? 遠望 拔地而起、連綿不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近望 神奇秀麗、高大巍峨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 細望 層云迭起,心胸激蕩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展望 積極向上,勇于進取
一覽眾山小。
(三)品
1.通過作者對泰山這個意象的描繪,你體會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1>本詩的主旨句是哪兩句?
明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這兩句詩體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這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頂峰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3. 那么什么是兼濟天下的思想呢?
明確:它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為祖國效力的雄心壯志和遠大抱負。
它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對統治階級的批判,對百姓的深切同情。
它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不顧自我苦難,依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
(四)悟
談一談,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怎樣兼濟天下?
(各抒己見)
或許你覺得,古代先賢的兼濟天下胸懷你還無法擁有,但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一個中國人,我們一定要有時代的責任感。責任感并沒有那么高不可攀:文明禮貌是責任,孝敬父母是責任,尊老愛幼是責任,用心學習是責任……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堅守好自己的責任,相信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一定會代代相傳。
望岳教學設計公開課第 2 篇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內容;
2、學會詩歌鑒賞的一種方法——入境換位法;
3、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優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進生占百分之二十。喜歡古典詩詞的并不多,知識儲備不多,缺乏情感體悟,更沒有切身感受,平時背誦幾首詩還行,所以鑒賞起來錯誤率較高,考試時就會捉襟見肘。
3重點難點
學會詩歌鑒賞的一種方法——入境換位法;
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望岳
解題“望岳”,“望”——看,“岳”——高大的山,
中國五大名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圖看泰山,引入:看看作者杜甫眼中的泰山是怎樣的。
活動2【講授】望岳
一、讀詩
1、讀準字音
自由讀,看注釋拼音,并在原文中標注。其他字詞讀音有無問題。
看情況點明:夫、了、曾、眥
齊讀
2、讀出節奏
小知識
五言律詩的節奏有以下兩種:
(1)XX/XX/X
(2)XX/X/XX
介紹五言律詩的一般節奏,根據自己的讀法用斜線在原文中畫出節奏,畫好舉手。
一生讀,點評,指導朗讀。
齊讀
3、讀出韻律
小知識:押韻,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詩歌富有節奏之美和聲調諧和之美。
二、讀出畫面
1、詩人“望”見了怎樣的景色?
請發揮你的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寫景的詩句。
齊魯青未了:那一脈蒼莽的青色,蓊蓊郁郁地,綿延在齊魯大地上,望也望不到邊際。
小知識 :律詩每兩句為一聯,1、2兩句叫首聯,3、4兩句叫頷聯,
5、6兩句叫頸聯,7、8兩句叫尾聯。
2、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試以一聯為一組,說說“望”的角度是怎樣變化的?
這樣不同角度的“望”,分別寫出了泰山怎樣的特點?
首聯:____望,寫出了泰山的_________。
頷聯:____望,寫出了泰山的_________。
頸聯:____望,寫出了______________。
尾聯:____望,寫出了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詩人,面對這樣的景致,內心會有怎樣感覺?
三、讀出詩情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啊!多么_______ !(不能填“美”“漂亮”。)
“鐘”:擬人,把大自然寫得有情有義。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虛寫)
“割”: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刀把陽光切斷,有陽光的部分叫陽,沒有陽光叫做“陰”。為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實寫)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當”怎么理解?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從江南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盡管他當時已得到崔尚、魏啟心等名士的賞識,才學可以同班固、揚雄媲美,但由于試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結果落第了。不過詩人年輕氣盛,對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壯游》)。《望岳》就作于這一時期。作者在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壯,頓時覺得‘落第’的苦悶得到緩解。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壯志。
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竊比稷與契”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
四、小結
讀詩方法:通過合理的想象,把詩句變成畫面,并進入情境,站在詩人角度設身處地感受詩情。——入境換位法。
活動3【作業】望岳
1、背誦并默寫《望岳》;
2、將《望岳》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3、搜集杜甫的相關詩句體會其情感。
望岳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望岳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望岳
解題“望岳”,“望”——看,“岳”——高大的山,
中國五大名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圖看泰山,引入:看看作者杜甫眼中的泰山是怎樣的。
活動2【講授】望岳
一、讀詩
1、讀準字音
自由讀,看注釋拼音,并在原文中標注。其他字詞讀音有無問題。
看情況點明:夫、了、曾、眥
齊讀
2、讀出節奏
小知識
五言律詩的節奏有以下兩種:
(1)XX/XX/X
(2)XX/X/XX
介紹五言律詩的一般節奏,根據自己的讀法用斜線在原文中畫出節奏,畫好舉手。
一生讀,點評,指導朗讀。
望岳教學設計公開課第 3 篇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把握重點詞語,理解內容,品味詩歌語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蘊。
2、朗讀、背誦并默寫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有感情朗讀詩歌,把握重點詞語,理解內容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蘊
教學對象:八年級學生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國家的名勝古跡可是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當屬“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明確:泰山
簡介泰山
二、讀詩:
1、解題:“望“是遠遠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簡介作者: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 史”。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簡介寫作背景:杜甫20—35歲時曾遍游中國的大江南北。
進入青年時代后,詩人又開始漫游四方。他經過淮陰、揚州、渡過長江,先后游覽了金陵、姑蘇等地, 在這次長達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對祖國的錦繡河山加深了認識,而且對祖國的燦爛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間,詩人豪邁的胸襟得到釋放,銳意進取之心充盈著他的詩歌。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s),詩人才回到洛陽赴京兆貢舉。應試落第,詩人也并不在意,又于開元二十四年(736)開始了齊趙之游,《望岳》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岳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讀詩:全班齊讀、教師范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5、解詩:結合注視,請同學說說對詩句的理解。
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遠望、近望、細望、極望
6、整體把握: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研討以下問題: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答:高大雄奇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2、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遠大抱負。
小組合作探討1:
三、品詩: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請從“鐘”字入手,對“造化鐘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明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
討論一下,這句話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造化”,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鐘”,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動動手、動動腦,換一換,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來做一回小詩人,自己給詩中的字詞換一換,我們一起來評一評,看看換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組合作探討2:
四、悟詩:
1.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請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與延伸:
請你再說出幾句表達雄心壯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望岳教學設計公開課第 4 篇一、學習目標
1、圍繞“望”,表現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蘊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柳宗元帶我們領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靜,吳功正帶我們欣賞了阿里山的靜謐神奇,馬信德帶我們游覽了威尼斯的瑰麗奇特。今天我們再請古代的一位詩人帶我們去一個地方。
板書:望岳 唐 杜甫
(二)圍繞“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從何得知? 泰山。 從 “岳”“岱宗”“齊魯”得知
補充資料:東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們一起透過杜甫的一個動作“望”來欣賞泰山的景色。請同學們先一起大聲朗讀詩歌,思考杜甫從第一句實際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繪泰山景色。 也即首聯、頷聯、頸聯。
(2)想象登頂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實際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們任選一聯說一說。
(1)首聯:望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郁的`景象。這是遠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這是近望。
“鐘”:聚集,寵愛、鐘愛,既寫出神奇秀麗,又寫出詩人的喜愛贊嘆之情。
“割”:陰暗對照之明顯,陽光像一把刀一樣有力地把陰暗隔開,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壯闊景象和鳥兒歸巢的傍晚景象。這是細望。
“層云生而蕩胸,鳥兒歸而入眼”
(三)名句賞析
1、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產生了一個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還沒有登上山頂景色就如此神奇美麗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覽眾山小。
2、請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覽眾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