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9
這是海底兩萬里教案學情分析,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常見的海洋生物,綜合運用搓、壓、盤、手捏等多種方法表現海底生物的形態糕
2、會利用多種廢舊材料進行裝飾。
3、能充分想象、盡情創作。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欣賞過"海底世界"視頻。
2、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廢舊材料。
3、音樂《水族館》。
4、陶泥及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談話活動。
教師:我們一起欣賞過奇妙的海底世界。海底都有些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交流)
●通過活動前的視頻短片,幼兒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對于海洋生物也會有更深刻的感性認識。把自己的感知經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一種知識的再現和積累過程,而且通過讓他們充分表達,幼兒各自的感知經驗得到分享。
2、分組討論:用學過的多種方法塑造奇妙的海底世界。
(1)引導幼兒思考自己制作的內容及方法。
教師:你想制作些什么?準備怎么做?
(2)幼兒分小組討論。
(3)請小組代表交流作品構思。
3、幼兒分組制作,教師巡回指導。(播放背景音樂)
(1)鼓勵幼兒運用搓、壓、盤、手捏以及各種廢舊材料來制作和裝飾。
(2)教師適時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4、展示幼兒作品,引導幼兒相互評價。
(l)鼓勵幼兒將本組的作品編成一個故事。
教師:請每組的代表來講講你們的海底世界里發生的故事吧。
●此環節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在語言方面的組織能力和表述能力,更好地介紹小組的創作意圖。
(2)教師對構思新穎的作品予以重點點評。
活動建議: ☆家園共育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表現各種海底生物,家長可以引導幼兒有目的地欣賞一些實物魚。有條件的可以去水族館參觀并用相機拍攝下來,回家后與幼兒一起討論魚的身體是什么形狀的,用泥怎樣來體現,魚鰭除了用泥做還可以用什么輔助材料來表現更好,等等。這樣有利于幫助幼兒學會思考,學會知識經驗的遷移。
【評析】
本活動是幼兒在陶藝中所學技能的綜合運用。因為是初次進行綜合技能的使用,會有些難度,但教師不必參與太多,做好引導和鼓勵即可。如,在制作前注重幼兒間的相互交流和協商,體現幼兒間的互動與經驗的分享;在制作過程中盡可能地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來制作海底的生物,注意廢1日材料的創意使用,力求新異等。
活動設計背景
在一次戶外游戲時,我發現孩子在做游戲《小魚游》時,他們很興奮而且說到哪種魚時,他們很感興趣,于是我設計這節美術課。
活動目標
1、通過繪畫讓孩子更多的了解海底動物。
2、培養孩子想象繪畫。
3、感受色彩的美,并大膽展示自己的畫。
4、大膽嘗試繪畫,并用對稱的方法進行裝飾。
5、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畫出自己心中不同各類的魚
活動準備
紙張、蠟筆、《海底世界》畫一張
活動過程
一、 出示畫《海底世界》讓幼兒觀察并提問:
1、你在這幅圖上能認識幾種魚,分別是什么名字?
2、除了上面幾種,你還能說出幾種呢?
二、 組織幼兒說一說這些魚的外形特征
三、 開始畫
1、講規則
2、發紙張
3、巡回指導
4、個別指導
四、 作品展示
五、 活動延伸
六、 在上科學課時,讓幼兒對海底世界展開說一說。
教學反思
通過畫《海底世界》讓我從中發現了以下幾點
1、孩子對線條的繪畫能力有些欠缺
2、 涂色均勻和顏色搭配不夠完善
3、 孩子對作品的展示和自我介紹很大膽很自信,而且本節課我也做到了尊重幼兒的表現及表達
4、 在下次繪畫中我會注意以上失誤,多方面培養幼兒繪畫的能力。
活動準備:
卡通板、廢舊紙盤、色卡紙、雙面膠、彩泥、泡沫板、剪刀、錄音機、小魚的錄音、海洋垃圾的布景等。
有益學習經驗:
1、親近大自然,愛護動物,有同情心,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知道大海中常見的幾種魚類的名稱及其生活習性。
3、參與變廢為寶的活動,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與創造,喜歡裝飾。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海底觀光:觀看錄象片——海底世界的美麗風光
提問:你在海底世界中看到了什么呀?
小結:海底世界可真神奇,許許多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大海中。
二、觀看資料片:大海中的魚(片中向幼兒介紹了一些常見的海魚及其相關知識)。
提問:生活在海底世界中最龐大的一個家族是什么家族?
你們認識哪些生活在海底的魚呢?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開開眼界吧!(看影片)
觀后提問:生活在海里的魚可真多呀,你記住了哪些,說說看吧?
小結:除了這些魚兒外,還有許許多多生物生活在大海里,看來海底世界真是個好大的家呀,可是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近年來由于我們人類不注意保護這個家,致使海水遭受了嚴重的污染,給生活在海里的小生物帶來了災難呢!你們聽,這是誰在說話?
三、聽錄音:一條可憐的小魚在敘述親人、朋友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由于家園受到嚴重污染,他們已經無家可歸了,它在向小朋友請求幫助。
四、向幼兒展示“垃圾密布”的海洋(用萬通板和廢舊物品、果殼、易拉罐等布置而成的展板)。
小魚的家變成如今這個樣子,這是誰造成的呢?
今后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海洋呢?
現在,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小魚呢?
五、清理海洋垃圾,請小朋友用雙手清理垃圾,還魚兒一個美麗的家。
六、美工活動——變廢為寶。幼兒運用多種美工材料動手制作,共同裝飾展板,布置美麗的海底世界。
教學反思:
利用多種感觀讓幼兒去認知事物是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們的態度積極,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創造力也得到發揮。
活動目標:
1、正確點數9以內的數量,掌握數與量的對應關系。
2、知道數量間的遞進關系。
活動重點:
正確點數9以內的數量,掌握數與量的對應關系。
活動難點:
知道數量間的遞進關系。
活動準備:
1、《小朋友的書·數學》
2、繪制“海底世界:背景圖;海底生物特征(如:形態、大小、顏色)各異的圖片(如水母、貝殼、蝦、螃蟹、魚等)數量分別為5、6、7、8、9,并貼在“海底世界”背景圖上。
3、5~9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進行分類。
今天老師帶來一張美麗的:海底世界”圖片,看看上面都有哪些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請把它們分類并擺放在一起。
二、學習接數,感知數量間的遞增關系。
1、學習接數。
任意選擇一個種類、教師先點數,然后請幼兒繼續接著數,如教師先數大水母1、2、3、4,請幼兒接著數完小水母5、6、7,然后說出總數。
教師數張開的貝殼1、2、3,幼兒接著數閉合的貝殼4、5、6、7、8,說出一共有幾只貝殼。……
2、感知數量的遞進關系。
教師和幼兒一起把數好的每一種海洋生物,一行行按從少到多的順序一一對應地整齊排列,并在后面擺放5~9的數字卡片,感知數量的遞增關系。
三、兒童獨立計數。
在《小朋友的書·數學》第12頁“海底世界”上,也有各種不同的海洋生物。這么多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在一起,我們怎么數,才不會漏數和多數呢?(引導幼兒發現并借助標記法正確點數混合擺放的物體,如每次點數一個種類時,可點完一個畫個圈、打“∨”、或涂上顏色)
活動反思:
本次的數學活動,因為是一張美麗的:海底世界”圖片,圖片里有許多的海洋生物,所以幼兒比較感興趣,在讓幼兒數數時,幼兒都參與進來,積極地舉手回答數數后的數量,有老師示范寫在規定的地方,在涂色的環節中,因為考慮到幼兒可能記不住涂哪種指定的顏色,所以事先老師在黑板上示范的紙頭上,圖上相應的顏色,在幼兒涂色的過程中可以做個小提示。老師示范結束后,再拿出沒有寫涂色過的作業,比較哪個海底世界更美,激發幼兒的興趣。大部分幼兒能順利的在規定的時間中完成任務,還有部分幼兒,因為某幾個數字不會寫如:5、8,有些難度的數字,所以無法按時完成,我想在平時還需要加以練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