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7
這是竹里館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
2.認識部首的意義,并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3.在括號里選擇能夠和后面的名詞相搭配的動詞。
4.練習修改不通順的句子。
5.熟記12條成語。
6.讀背古詩《竹里館》。
7.補充圖意,再把幾幅圖連貫起來說一說。
第一課時
一、教學第一題
l.審題。
(1)指讀題目。
(2)教師進一步明確練習要求。
2.指導。
(1)指名朗讀題中的這段話。
(2)學生思考并說出這段話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讓學生說說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5)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晨"、"碧"、"澈"、"粼"4個字。("晨"和"碧"要把豎畫縮短,寫得上緊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橫畫縮短,把字寫緊湊)
3.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根據描紅的情況,教師及時小結。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作業,評點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據情況進行矯正強化練習。
二、教學第二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目要求。
(2)讓學生說一說做這道題的步驟。(先認識部首,再寫出屬于這個部首的字)
2.指導。
(1)分別觀察最左邊的四幅圖,說一說這四幅圖上分別畫了什么。(提醒學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圖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細觀察第二豎行的4個古文字,再和左邊相應的圖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發現。(古文字是由圖形演變而來的)
(3)認讀第三豎行中的4個部首,并與左邊相應的古文字作比較,有什么發現?(部首是由古文字演變而來的)
(4)聯系左邊的圖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見"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關?(以"彳"作部首的字與人有關;以"子"作部首的字與小孩、后代有關;以"立"作部首的字與立、直有關;以"見"作部首的字與眼看有關)
3.練習。
(1)根據上面的推測,想想有哪些字屬于這個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孫、孤;"立":站、端;"見":觀、覽、覺)再口頭匯報,并說出理由。
(2)翻開字典,找到檢字表中這四個部首的所在頁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寫在書上。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填寫的字,可以補充。
(2)師生共同評議正誤。
(3)比比看誰寫得又對又多。再讀一讀這些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第三題
1.審題。
(1)指名讀練習要求。
(2)讓學生說說本題要求。(畫出能夠搭配的詞)
2.指導。
(1)分別讀一讀每個括號里的兩個詞。
(2)討論:括號里每一組的兩個詞在意思上有什么聯系?(意思相近)
(3)明確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詞,也會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詞語相搭配。
3.練習。
(1)兩人一組討論括號里的詞哪一個能和括號后面的詞搭配。
(2)用"--"畫出選出的詞語。
4.反饋。
(1)指名說出所選的詞語。
(2)把選出的詞語和后面的詞語連起來讀一讀。(先指名讀,再齊讀)鼓舞斗志,改正錯誤,推廣經驗,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廣"、"提高"4個詞,要求學生說出后面分別和它們搭配的詞。
(4)說一說括號里剩下的詞語可以和哪些詞相搭配。(如:鼓勵同學、克服困難、推動生產、增加收入)
教學目標:
1、品讀詩句,理解詩歌的意境。
2、感知田園詩歌,體會詩人淡泊的生活態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背誦、默寫詩歌。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想象力。
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想象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準備:
王維的知識卡片;教學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來就不缺乏優秀詩人。在唐代璀璨的群星中,王維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王維還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音樂大師。蘇軾稱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品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詩人王維的《竹里館》。
二、預習檢查
1、背景
《竹里館》當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2、作者
王維(約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二十歲中進士。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留有《王右丞集》。
三、誦讀詩歌:
1、學生朗讀詩歌,感知大意。
2、理解詩歌。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沒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靜靜陪伴著我。
3、理解后誦讀詩歌,教師從節奏、韻律等角度指導。
4、多種形式誦讀。個人讀,分小組讀,全班齊讀。
四、感知詩歌意境:
1、通過反復朗讀,與文本對話,思考這首詩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詩人在竹林里“獨坐”,“彈琴”,“長嘯”,在明月地陪伴下,內心的淡定與自然的幽靜融合在一起,展現出一幅悠閑、寧靜的畫面。
五、賞析詩歌:
1、與作者對話,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
空靈、淡泊、寧靜、優美、閑適等等。
2、哪些詞可以看出詩人的內心的淡泊與寧靜?
“獨坐”,“彈琴”、“長嘯”
3、詩人感到孤獨嗎?
雖然“人不知”,卻有明月相伴,詩人并不感到孤獨。
4、全詩體現了詩人什么樣的心境?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月下獨坐彈琴長嘯的悠閑生活,展現出如詩如畫的美景,表現了詩人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和高雅閑適的生活情趣。
詩人與自然對話,與天地往來,感悟著隱居生活的美好情趣。用字造語、寫景寫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就寫出了清幽的氛圍與淡泊的心態,達到“詩中有畫”的高超境界。
六、課堂練習
背誦、默寫詩歌。
七、拓展閱讀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終南別業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文
中年以后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終南山邊陲。
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游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鄉村父老,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教學目標:
1、完成對本詩的創造性解讀。
2、布置下一課《丑小鴨》的閱讀要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問題導入:你們是怎樣獨處的呢?
學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經歷,由此話題引入對此詩的解讀:同學們,詩人王維是怎樣獨處的。
1、讀。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詩。古典詩歌的學習第一步是讀,按照故事節奏教師范讀一次,學生齊讀。
2、品。你感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怎樣?為什么?
學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覺。有清冷、寂寞、空靈、淡泊、寧靜、優美、平白、憂郁、傷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師展開聯想,拓展詩中的內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口頭拓展,教師補充):這是夜深人靜之時,竹里館里寂靜幽深,明月皎潔,王維一個人一時睡不著覺,于是起來彈琴,抒發自己的情感。你們品一品,王維究竟是抒發寧靜致遠的淡泊心境呢,還是抒發個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懷?
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其實也是對課文注釋提出的質疑,讓學生懂得“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讓思辨的習慣常常在學習中養成。
4、悟。學生在討論自己的看法時,常常會悟到一點什么,讓他們多講出來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圍。
5、誦。學生有了自己的闡釋后一起誦讀,或者用自己的體會和感情把這首詩昂揚頓挫地朗讀給大家聽,以加深認識的目的。
二、 布置明天要學習的新課文《丑小鴨》,思考三個問題:
1、找出課文中若干形象,結合具體語句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仁愛的農夫,可鄙的、可笑的……貓紳士、雞太太等等)
2、你知道丑小鴨變成天鵝的原因是什么?
3、丑小鴨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三、 下課。
1.審題。
指名讀練習要求。
2.指導。
(1)用小黑板出示題(1),指名讀句。
(2)要求學生做縮句練習。(夏天是個城市)
(3)說一說這個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當)
(4)口頭修改,要求不改變原意。("南京是個美麗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麗的")
(5)教師歸納修改病句的步驟:一是讀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進行修改。
3.練習。
(1)讓學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練習修改第(2)、(3)兩句。
(2)教師根據學生的自練情況,進行針對性輔導。其余兩題的答案是:(2)把"和"換成"戴著",中間用逗號隔開。
(3)"烏云和"改為"烏云密布",中間用逗號隔開。
4.反饋。
(1)逐題討論修改情況,確定正確的答案。
(2)舉出兩種錯例,說明不可以改變句子原意。①第2句僅把"和……紅領巾"去掉。②第3句僅去掉"烏云和"。
(3)讓學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練習情況。
(5)讓學生大聲朗讀修改后的句子。
5.課堂作業:
將修改后的通順句子抄寫在課堂作業本上。
第三課時
一、教學第五題
1.審題。
(1)指名讀題。
(2)教師談話幫學生弄清本題的學習要求。
2.指導。
(1)學生自由讀12條成語。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問老師。
(2)教師范讀。
(3)學生自由讀。
(4)理解12條成語的意思,學生只要大體說出成語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難度的成語可由教師講解。
萬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轟動一時的盛況。
門庭若市:形容宮門里,朝廷上,進諫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樣,非常熱鬧。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熱鬧紛雜。
比肩繼踵:肩膀挨著肩膀,腳碰著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項背相望:形容人多擁擠,連續不斷。
濟濟一堂:形容許許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練習。
(1)學生大聲自由練讀。
(2)同桌練習背誦。
(3)教師巡回個別抽讀、抽背。
4.反饋。
(1)指名讀。
(2)集體練讀。
(3)集體齊背。
(4)指名背。
二、教學第六題
1.審題。
指名讀練習要求。
2.指導。
(1)讓學生借助查字典自讀這首詩。
(2)指名試讀。
(3)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進行范讀和領讀。
(4)教師講解這首詩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嘯:即嘯歌,撮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詩的大意:"我"獨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邊彈琴一邊撮口長嘯。竹林幽深,沒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與"我"相伴。
(5)教師講解后再次范讀這首詩。
3.練習。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教師要糾正學生易讀錯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嘯"(xiāo)。
(2)指名讀。
(3)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4.反饋
(1)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2)指名背誦。
第四課時
一、教學第七題
1.審題。
(1)指名讀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
(2)教師進一步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圖意,②補畫第2幅圖,③將四幅圖的意思連貫地說出來。
2.指導。
(1)指導看圖,思考:這幾幅圖中共有幾個人?他們是什么人?分別給他們取名。(小剛、小紅、小明)
(2)組織討論:三幅圖(1、3、4)分別畫的是什么內容?(①小剛拿著照相機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轉過頭去;③小剛用相機拍下了剛才的情景;④小剛把洗好的照片拿給小紅和小明看,他們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3)繼續討論:第2幅圖的內容和什么有關?(小剛拍下的照片)
(4)這是一張怎樣的照片呢?(題目:《一張令人發笑的照片》)
(5)分組討論:小剛拍下了什么照片,他們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練習。
(1)每個小組派代表站起來匯報他們的想像。
(2)對發言的同學匯報的不足之處,給予補充并發表白己的意見。
4.反饋。
(1)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評點,提醒學生想像的內容不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讓學生自己準備,將四幅圖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3)指名講,教師及時給予提醒和幫助。
(4)和同桌互相說說這件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