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9
這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3古詩三首教案,是優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晝、耘、供”3個生字,理解字義,正確認讀課文中“耘田”“績麻”詞語,掌握“供”這個多音字,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等活動,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發現古詩詞的美,培養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激發其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認“晝,耘”兩個生字。掌握“供”這個多音字,理解詩詞大意。
教學難點:用自己的話語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發現古詩詞的美。
三、教學準備
PPT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小導游”導入,激發興趣
1.趣味導入
師:身處童年的我們,身上總會發生這樣或那樣有趣的故事,比如偷用媽媽的化妝品等等 這些故事飽含著我們兒時的快樂。那么你們猜猜古代兒童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樣的呢?
預設: 生1:農作 生2:放風箏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就請我們的小導游——范成大來帶領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2.了解作者
師:在小導游帶領我們之前,我們先把小導游的身份揭示一下
作者:范成大 字致能,號: 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 (先請學生回答,后揭示)出生地: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地位:南宋四大詩人之一,分別是楊萬里、陸游、尤袤(mào) 也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師:)
師:好,我們已經知道“小導游”的信息了,我們的小導游就是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詩的作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三首》真實地再現了古代兒童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ー)通過學習,了解發生在古代兒童身上的趣事。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ー)。借助拼音學會
生字,要求:①讀準字音。②把詩句讀通順。
2.教師誦讀,學生標記不認識生字的字音。
師:聽到同學們繪聲繪色的朗讀,老師也不禁被你們感染了,現在老師朗讀這首古詩,同學們就標識自己不會的字音。
注意讀準“晝zhòu、耘yún、解jiě、耕gēng、傍bàng”的讀音。
指導讀準多音字
“供”([gòng]作動詞時(四聲)——準備著東西給需要的人應用:供應、供求、供需、提供、供不應求。[gōng]作名詞時(一聲)奉獻:供養、供獻、供奉、供佛、上供: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事實:招供、口供、供狀、供認、供詞。)——在詩中讀四聲。
3.自主探究
師:課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我們已經解決了,那么現在我們一起穿越千年去瀏覽田園風光,同時去看看古代兒童的童年樂趣。
師:同學們,你們可以通過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結合課文注釋,和文中的圖片。理解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在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大體寫了什么?(2分鐘)
抽生: 生1:農作 生2:當家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教師講解
師:同學們都理解得很棒,那么現在我們一起來進入這首詩,看一下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
讀題解說:
①詩題講解
教師范讀課題,《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師:有同學可以告訴老師,這里的四時是什么意思呢?
抽生
師:有同學答對了,四時——表示的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民們一年四季都在勤勞的勞動著。
師:那雜興呢?
抽生回答一下,也可以積極發言
雜興——在四個季節當中會有不同的興致。各種興致
師:同學們看一下這首詩是其中的第幾首啊?有人知道一共有多少首詩嗎?
師:沒錯,一共有60首詩,而這首詩其中的第31首。
②逐字講解
先讀第一句詩
師:在第一句幫我找出兩個字。這兩個字呢是指示時間的關鍵字。——晝夜
(提醒學生做筆記。)記得把這個兩個字圈出來
一一解釋(可看注釋) 晝:白晝。耘田:在田間除草。績麻:把麻搓成線。(搓麻繩)
③翻譯句子
晝出耘田夜績麻,(白天出去給田里鋤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繩。)
村莊兒女各當家。(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
④出示填空題考學生。
白天(在田間鋤草)夜晚(把麻搓成線)
師:老師這里有一道題,哪位同學要來回答這個問題呢?答對了就有小星星獎勵。
⑤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說的好的,便有星星。)
(四)小小總結家(贏星活動)
1.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這首詩的一部分,那么同學們通過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呢?下面我們進入我們小小總結家環節來說一下自己的收獲。
生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學會了注意讀準“晝、耘、解、耕、傍”的讀音。
生2:“供”([gòng](四聲)作動詞時——準備著東西給需要的人應用:供應、供求、供需、提供、供不應求。[gōng](一聲)做名詞時——奉獻:供養、供獻、供奉、供佛、上供: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事實:招供、口供、供狀、供認、供詞。)在詩中讀四聲。
生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會翻譯了第一句的古詩意思。
晝出耘田夜績麻,(白天出去給田里鋤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繩。)
村莊兒女各當家。(農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擔。)
生4: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詩人范成大的生活經歷是比較艱苦的,但是他最后還是成功了,所以我要學習他那種刻苦的精神。
生5: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南宋四大詩人分別是,楊萬里、陸游、尤袤(mào) 也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2.師小結:我們的同學們都總結的很棒,下面我把小星星送給我們這四位同學。特別是我們第一次為同學總結的很好,這一點我們其他同學都沒有想到范成大他的生活雖然很艱苦,但是他最后還是成功了。
作業
1.將課文中的生字詞抄寫一遍
2.翻譯后句詩
板書設計
晝耘田
農事繁忙
夜績麻
教學目標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1.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贊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間的惜別之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留連、自在、應憐、小扣、煙花、盡、唯”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詞語及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以前讀過描寫春天的古詩嗎?(指名背一兩首。)今天我們再學習三首古詩。這三首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景物,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導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解題。
(1)板書課題。
(2)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邊。題目意思: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介紹作者。
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以前讀過他寫的.詩嗎?(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讀過他寫的《絕句》。板書:杜甫。)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師范讀。
(2)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并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學習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滿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滿蹊:繁花盛開,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壓”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黃四娘家的花開得十分茂盛,一叢叢鮮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萬朵鮮花壓得花枝彎下了腰。)
④師小結:前兩句詩是說花很多,開得很旺盛。
(2)學習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連”、“戲蝶”、“時時”什么意思?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留連:舍不得離去。戲蝶:游戲的蝴蝶。時時:不停地。詩句的意思:快樂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嬌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嬌鶯:美麗可愛的黃鶯。恰恰:黃鶯的叫聲。詩句的意思:美麗可愛的黃鶯自由自在地唱著動聽的歌。)
③請大家想想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樣的?
④師小結:這兩句寫出了蝴蝶和黃鶯各得其樂的情態,為春天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5.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
6.師小結全詩:全詩詩人只寫了一家的花,從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邊的春色。
7.誰能說說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黃四娘家花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春天里繁花盛開、蝴蝶飛舞、黃鶯高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贊美之情。)
8.有感情地讀,讀出讀的情趣。
(1)師范讀,指導節奏與重音。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2)指導讀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詩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由讀。
(4)指名讀,師生評讀。
9.練習背誦。
教學內容:
古詩三首的教案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古詩三首 教案(小六)。
教學目標: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 千錘萬鑿 焚燒 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古詩三首 教案(小六)》。)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勁:堅韌不拔。
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教學要求古詩三首教學設計
1、幫助學生借助注釋、字典,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三首詩。
2、引導學生想象每首詩所描寫的景象,說說讀了《江上漁者》的體會。
3、幫助學生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相關的詞語。
教學重點 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會背三首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幫助學生借助注釋、字典,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指導學生朗讀并背誦《鹿柴》。
2、引導學生想象每首詩所描寫的景象。
3、幫助學生學會詩中生字新詞,理解相關的詞語。
教學重點 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會背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
(3)自學詩中的生字。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空蕩蕩的山谷中不見一個人,只聽見說話的聲音在山谷回響。
三、四句句意:夕下的斜陽的余輝反射到密林的深處,透射過密密的叢林,又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氣。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試著背誦。
四、作業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
鹿 柴
幽靜 深遠
不見人 入深林
空山 陽光
聞人語 照青苔
靜是有動 動中有靜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朗讀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2.自學詩中的生字。
“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長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漁民駕著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艱辛啊!
(6)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五、作業: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 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對比 深切同情勞動人民
漁 者 出沒風波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