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05
這是那個星期天教案第二課時,是優(yōu)秀的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變化,理解其豐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課文,關注作者運用多種描寫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辨證認識母親和孩子溝通中所存在的鴻溝。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關注文章對人物心理的描寫。
2、感受孩子的失望與無奈,辨證認識母親和孩子溝通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有過等待父母帶你去做某事或答應你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xiàn)的焦灼嗎?不妨說一說當時的心理(學生分享并展示導學案上用微信表情畫的心情)。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與期盼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吹秸n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那個星期天發(fā)生了什么?作者為什么對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史鐵生,看一看在那個星期天他有著怎樣的期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用用一句話概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了一件怎樣的事。
明確: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以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明確: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2)跟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據(jù)時間順序,梳理文章脈絡(黑板出示生字詞)
P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P2-p6作者細致描寫我從滿懷期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候,卻終于徹底失望的過程。
P7我的情緒郁結到頂點以致情感爆發(fā)的樣子。
(4)我們可以歸納出,本文主要寫了“我”心情的變化。那么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引出下文。
追問: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不好,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這里羅列了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P2-p6作者細致描寫我從滿懷期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候,卻終于徹底失望的過程。
P7我的情緒郁結到頂點以致情感爆發(fā)的樣子。
二、品讀感悟、理解情感
(一)1、讀課文早晨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號劃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小括號劃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
(滿懷期待的心情。)
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卻記不清去哪兒了?
明確:母親之前一直答應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xiàn),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記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這樣的傷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記了具體信息。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
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xiàn)出我心情的愉快。
(3)“這段時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來體現(xiàn)時光不好挨?
(4)“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叢里……。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過“我”的動作來寫“我”焦急又興奮的心理。通過“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xiàn)“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關注句子“我……”)
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空落落”的不僅僅是空無一人的院子,還有“我”孤寂的內心。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zhí)著得等待著。
(5)“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腳底下……”“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急切的心情。側面表現(xiàn)出母親的忙碌。
一、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tài)度】
養(yǎng)成自信、樂觀的心態(tài)。
【行為與習慣】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過程與方法】
1.學會安排有意義的雙休日。
2.能夠從生活中有所收獲和感悟。
【知識與技能】
1.學生展示個人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
2.知道過一個自由而有意義的雙休日。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安排雙休日活動。
【難點】
啟發(f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健康、豐富的生活情趣,并引導學生養(yǎng)成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
三、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引導提問法、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播放英文歌曲,同時猜謎語:兩天未見太陽出——雙休日
過渡:同學們,你們喜歡雙休日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同學們的雙休日是“讓我歡喜讓我憂”。
過渡:為什么有的同學會是喜有的又是憂呢?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我的雙休日”這個話題。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分享時分——說說我自己
請學生談談“我的雙休日”怎么過。
提問:①雙休日,你一般是怎樣過的?有哪些活動?
②請用一個詞概括自己的雙休日。
③你覺得最有意義、最難忘的雙休日是哪一次?你是怎樣過的,為什么你覺得最有意義、最難忘?
學生舉手發(fā)言,教師總結:大家的雙休日真是豐富多彩。
(二)友情鏈接——看看別人
過渡:大家的雙休日可謂“酸甜苦辛辣”五味俱全了,剛才大家談的都是自己在雙休日中所做的事情,現(xiàn)在我們再一起來看看其他的同學、朋友在雙休日做些什么?
情境一:顯示3組幻燈片《如此雙休日》
1.臥室里,學生懶懶散散躺在床上睡懶覺,不愿起床,就這樣無所事事地度過時間。
2.一學生在房間里一邊寫作業(yè)一邊彈鋼琴,忙到精疲力盡,后來打起瞌睡。
3.電腦前,學生玩著網絡游戲,“埋頭苦干”了一天,連晚上也不忘起來偷菜。
情境二:小剛的雙休日
出示“小剛的雙休日安排表”
星期六:
起床--10∶30;玩游戲--10∶40—18∶10;晚餐--18∶20;玩牌--18∶30—21∶30;就寢--22∶00
星期日:
起床--11∶00;午餐--11∶30;打籃球--12∶00—14∶00;看電視--14∶30——17∶20;晚餐--17∶30
情境三:(播放故事)我有一個快樂的雙休日
雙休日里,雖然輕松,但是第一天上午,我還是把作業(yè)先完成。每一次坐在書桌旁總是希望時間快點走,可以早點收工,但又不能馬虎,盡量把作業(yè)認真書寫。兩個小時的緊張學習下來,終于可以輕松了。伸伸懶腰,把電視機一開,拿著愛吃的薯片,看著《熊出沒》的動畫片,陣陣笑聲不斷……到了下午,約上幾個朋友去學校打籃球,晚上一塊看電影。
星期天,陽光明媚,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xiāng)下外婆家。并和爸爸來到魚塘釣魚,多年的熏陶及練習,我也成了一個釣魚小高手。父子兩人坐在河邊說說笑笑,釣到了大魚,晚上媽媽親自下廚,我們品嘗到了一頓豐盛的魚大餐,真是一舉兩得啊!
過渡:我的星期我安排,我的樂趣自享,我愛雙休日!這里的“雙休日”有沒有你喜歡的類型?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生活中處處有情趣,情趣也是多種多樣。有健康的、高雅的,也有不健康的、庸俗的。新的生活情趣層出不窮,那么我們的雙休日是屬于積極健康的,還是庸俗消極的呢?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回過頭勇敢地審視我們自己和別人的雙休日吧!之后帶學生認識不同情趣的雙休日。
(三)借我一雙慧眼——“雙休日”診斷
過渡:請同學們對前面3個情境的“雙休日”進行判別,并說說自己的看法。每四個人一小組討論,選代表發(fā)言。教師總結:
情境一:甲周末就是睡懶覺,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浪費時間;乙只知道玩,不知道學,沉迷于網絡不可自拔;丙成天忙著學習和興趣班,好像很充實,其實超負荷,學生畢竟不是學習機器,這種沒有休息天,連軸轉的學習方式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
情境二:小剛的雙休日活動單調、缺乏情趣,無法體味生活的樂趣和美;同時,小剛的雙休日活動庸俗、情趣低級,不利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健康。
情境三:在雙休日里,不僅有學、有玩,又有樂,過得既充實,又開心。
所以要建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專家支招
出示幻燈片:人的一生假如能活到80歲,那么共計有70萬個小時,其中休閑時間占49.7%,睡眠時間占33.3%,上班時間占11.4%,在校學習時間占3.9%,自學時間占1.7%。
提問:以上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了如何過好雙休日對提高我們每個學生的生活質量是何等重要,對我們學生來說既要在這兩天中休息,通過身體放松,欣賞音樂,去參加大自然活動等,又要給自己充電,真正做到勞逸結合,過一個充實的、有意義的雙休日。
出示一些雙休日健康、積極、有意義的活動幻燈片圖片。如進行體育活動、做家務、做志愿者、郊游等。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教師:請同學為自己設計一份下周的雙休日安排表。要求:①確定一個主題,例如“小剛快樂的雙休日”;②有具體的活動內容、時間安排;③說明設計的意圖
之后教師總結評價點題并情感升華。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我會帶領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同時讓學生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并在下周一談一談自己的周末是否按照計劃執(zhí)行,心得體會如何。
教學目標
1.會寫“媚、蟻”等15個字,會寫“蟻穴、翻箱倒柜”等15個詞語。
2.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我”在一天里心情的變化。
3.品味文中重點語句,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異同點。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1.導入新課。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純真的,童年的樂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童年時,我們的心里總藏著自己的一點點渴盼:渴盼著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著好玩的玩具,渴盼著和媽媽外出游玩……作家史鐵生小時候又有怎樣的渴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篇文章——《那個星期天》。
2.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20xx),中國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2年雙腿癱瘓。他的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意蘊深沉,曾先后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代表作有小說《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散文《我與地壇》《合歡樹》《病隙碎筆》等。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內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急遽(jù) 惆悵(chóuchàng)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惆、悵、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悵、偎”書寫時要左窄右寬;“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母親答應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但是因為家務繁忙,結果一次次爽約。)
2.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時間順序)
(2)根據(jù)時間順序,梳理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總寫“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寫母親一次次爽約,“我”心情逐漸落空。
第三部分(7):寫“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潰大哭,母親安慰“我”。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請一位同學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來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歷程。
二、品讀課文,體會人物感情。
(一)讀課文中有關早晨“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通過描寫天氣和“我”的動作,體現(xiàn)出“我”心情的愉快。)
3.“這段時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現(xiàn)“時光不好挨”的?
4.“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過描寫“我”的動作來寫“我”焦急又興奮的心理;通過寫“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xiàn)“我”等待時的無聊與孤獨。)
5.“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表現(xiàn)了“我”急切的心情。這里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母親的忙碌。)
思考: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二)讀課文中有關下午“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通過細致地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我”急切地盼望母親快點洗完衣服好帶“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粗枥锶鄤拥囊路途`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環(huán)境描寫,寫出光線變暗,暗示時間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時也照應“我”的心情——希望漸漸破滅的失落。)
(三)讀課文中有關黃昏“我”的心情變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號畫出表現(xiàn)母親行為的句子,用括號畫出表現(xiàn)出“我”的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思考:為什么說光線的變化是“漫長而急遽”的?(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等待中的孤獨、時間的漫長及等待無果后的悲傷。)
2.“母親發(fā)現(xiàn)男孩兒蹲在那兒一動不動,發(fā)現(xiàn)他在哭,在不出聲地流淚”“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我”無比悲傷、絕望。聯(lián)想《迢迢牽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脈脈不得語”,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悲傷無以言表。“閉上眼睛”“荒涼”表明內心的絕望、無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變化和光線的變化。
人物心情: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傷心—徹底失望
光線: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兩條線索并行,寫出人物的心路歷程。
三、再讀課文,思考感悟。
1.這篇文章通過具體細致的敘述,真實自然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感受。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仔細體會。
2.交流感悟,體會人物品質。
(“我”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體諒母親的辛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我”的失落和母親的無奈,以及這種失落和無奈背后蘊含著的深厚的母愛。)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yè)。
1.《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都運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點:《匆匆》一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運用了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而《那個星期天》則運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會在所描寫的人、事、物中,在敘述中表現(xiàn)“我”不斷變化的情感。
2.學習本文寫法,用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那個星期天
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徹底失望
陽光明媚—光線漸漸暗下去—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學反思
1.教學時注重通過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體會人物心情。讓學生通過充分閱讀,談感受,喚起學生的感知體驗。
2.教學中,對比《匆匆》,就兩課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展開討論,明確表達情感的不同方法。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