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4
這是古人談讀書是什么文章,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會認“矣、恥”等3個生字,會寫“恥、誨”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達的重點。
3.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并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啟發。
教學重點: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朗讀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并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啟發。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字的讀音和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古人讀書的故事?誰來給我們講一講?(生講述故事,師加以引導和評價)古人喜歡讀書,古人又經常會把自己的讀書方法和學習態度寫下來,供后世參考。今天,我們就學習《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
板書:古人談讀書
2.這課總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自《論語》,記錄的孔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國藩。今天,我們就去學習這三篇文章,從中獲取營養。
(出示課件3)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出示課件4)
1.師范讀正音,把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好學 是知也 識
2.讀第一、二部分,根據注釋,解決生字詞。
3.大聲朗讀課文。
4.指名讀。
5.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地朗讀全文。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出示課件5)
1.小組討論,結合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部分的意思。
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指導學生翻譯課文。2.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部分,齊讀對這三句話的解釋,思考:這三句話分別從哪方面介紹的?
生總結,匯報
板書:(一)1.謙虛 2.求實 3.勤奮
3.讀第二部分,試著根據注釋翻譯課文。
思考:朱熹對讀書有什么獨特方法?這樣讀書的好處是什么?
生總結,匯報
板書: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課件6)
學習了這兩部分,你有什么收獲?
生暢所欲言,師進行指導
五、作業。
1.背誦這兩部分。
2.掌握重點詞語,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2.通過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學習古人讀書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出示課件8)
1.誰來說說《論語》三則的意思?
2.朱熹的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什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前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從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兩方面進行了介紹,讓我們受益匪淺。現在,我們學習第三篇文章。這是曾國藩對讀書人的要求。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出示課件9)
1.根據注釋,解決生字詞。
師補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滿足
2.朗讀課文,劃分節奏。
劃分指導:我們在劃分節奏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詞劃分開來,要保持詞語的完整。如: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試著解釋意思。
三、細讀課文,深入把握。(出示課件10)
1.默讀課文,思考:讀書人對讀書有什么要求:
生讀課文,總結并匯報:
板書:有志 有識 有恒
2.再讀課文,思考:讀書為什么要“有志、有識、有恒”?
生總結,匯報
板書:有志----不甘為下流
有識-----知學問無盡,不滿足
有恒-----恒心,不放棄,能成功
3.作者是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出示課件11)
師加以引導,生匯報
板書: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出示課件12)
正面:如果我們遵循這三點,那么會達到高尚、博學、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這三點,則一事無成。最后作者進行總結,告訴我們,讀書的時候這三者缺一不可,點明這三點的重要性。
四、再讀文章,說說你受到什么啟發?
生暢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課件14)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暢所欲言,師加以指導
六、作業。
背誦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話解釋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組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含義,效果較好。
2.在教學中,我還通過抓重點詞句,通過理解重點詞句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在拓展環節,我引導學生把視線延伸到課外,收集了一些《論語》的其他幾則名言,讓學生進行積累。
美中不足的是對個別同學的指導不夠詳細,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所改進。
教學目標
1.把握重點字的讀音和意思。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古人讀書的故事?誰來給我們講一講?(生講述故事,師加以引導和評價)古人喜歡讀書,古人又經常會把自己的讀書方法和學習態度寫下來,供后世參考。今天,我們就學習《古人談讀書》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
板書:古人談讀書2.這課總共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自《論語》,記錄的孔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國藩。今天,我們就去學習這三篇文章,從中獲取營養。(出示課件3)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出示課件4)1.師范讀正音,把握重點詞語的意思。好學 是知也 識 2.讀第一、二部分,根據注釋,解決生字詞。3.大聲朗讀課文。4.指名讀。5.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地朗讀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出示課件5)
1.小組討論,結合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兩部分的意思。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指導學生翻譯課文。2.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部分,齊讀對這三句話的解釋,
思考:這三句話分別從哪方面介紹的?生總結,
匯報板書:(一)1.謙虛 2.求實 3.勤奮3.讀第二部分,試著根據注釋翻譯課文。思考:朱熹對讀書有什么獨特方法?這樣讀書的好處是什么?生總結,匯報板書: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四、拓展。(出示課件6)學習了這兩部分,你有什么收獲?生暢所欲言,師進行指導五、作業1.背誦這兩部分。2.掌握重點詞語,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一、說教材
這篇文章由三篇文章組成。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的。第一篇選自《論語》,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解讀;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紹的是讀書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國藩的文章,曾國藩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并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證明三者對讀書人來說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二、說目標
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課文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會認“恥、矣”等3個生字,會寫“恥、誨”等9個生字。
2.朗讀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3.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并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啟發。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教學內容,我把重點確定為: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把難點確定為體會古人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并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所啟發。
四、說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形成思路
為了能讓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思想,我圍繞三維目標,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課件展示等方法,對這篇課文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用讀的方式促進學生對課文深入理解,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提高學生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1.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入的環節,我采用了讓學生講故事的方式,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
2.對于課文的理解,我首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自讀的基礎上先把握課文內容,然后再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解決重點詞句,從而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明白作者寫作意圖。
3.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我還設置了拓展延伸的環節,引導學生搜集課外的有關讀書的名言,以擴大學生的積累。
4.板書設計:略
六、教學效果預設。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恥、識、矣、豈”4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誨、謂、誦”等9個生字。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掌握朗讀古文的方法。
3.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從中獲得啟發。
4.積累古代經典文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恥、識、矣、豈”4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誨、謂、誦”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3.深入理解古人對讀書的認識,能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來談感受。
要點把握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體會古人對讀書的認識和論述,結合實際改進自己的讀書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以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
(教師播放“囊螢映雪”的視頻,引導學生在觀看的同時體會人物勤奮苦讀的精神。)
導語:囊螢映雪的故事同學們肯定不陌生。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這兩個人物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勤奮,才能有所成。其實,關于讀書,古人還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
2.板書課題,理解課題。
明確:“談讀書”表明本文是論述讀書方法和讀書態度的文章。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圈畫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字詞。
2.教師檢測學生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字詞卡片,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不下問 默而之 人不倦 讀 心 一不可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及筆畫,重點字書寫示范,指導生字書寫。
◆書寫指導:
[恥]左右結構。左部提畫偏下,右部底橫長而有力。
[誨]左右結構,左窄、短,右寬、長。“每”豎折的豎段略向左斜。
[謂]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頂部左右齊平。右上部“田”上寬下窄。
[窺]上下結構,上窄、扁,下寬、長。
◆易錯提示:
[窺]上部“穴”的末筆捺改點,左下“夫”的末筆捺改點。
[誨]右邊的“每”不要寫成“毎”。
(3)學生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糾正坐姿、握筆姿勢、書寫錯誤等。
3.教師引讀,學生跟讀,達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效果。
三、再讀課文,品讀感知
1.教師介紹出處,補充文學常識。
《論語》 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南宋理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2.教師指導點撥文中重點詞語的意思。
[敏]聰敏。 [好(hào)]喜好。 [恥]以……為恥。
[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是知也]這就是智慧。知,同“智”,智慧。 [厭]滿足。
[默而識之]默默地記?。ㄋ鶎W的知識)。識,記住。 [誨]教誨。
3.學生合作學習,結合注釋理解大意。
(1)小組自由學習,合作探究。
預設:學生先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注釋理解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然后在小組內展開討論,解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還有無法解決的疑問記下來,留待下一步的學習。
(2)課堂討論,解決疑難。
預設:采用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由代表提出疑問,學生先自行解決,再由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各小組有相同或相似的問題可以歸納整合,一起處理。
(3)復述原文意思,教師點撥。
預設:在解決所有詞句理解上的問題后,教師點名一位學生讀句子,另一位學生翻譯句子。有讀的不到位或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教師進行引導糾正,注意將文中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
譯文:①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點撥:孔子在這里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謙虛謹慎。)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點撥:對于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③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誨人不知道疲倦。(點撥:這一則孔子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默而識之”講的是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要熱情地把知識傳給向你請教的人。)
4.教師出示“閱讀探究卡”,學生交流討論,解決問題。
(1)教師出示“閱讀探究卡”。
①理一理: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②說一說:你能分別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嗎?
③議一議: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道理?
(2)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與同桌討論交流。
(3)匯報展示,品讀經典。
①理一理:這三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預設: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提煉。《論語》中有很多有關學習的名句,本文所選的三句話就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態度或學習方法。學生要能進行辨別,分條陳述。
明確:第一句話講學習態度;第二句話講對待知識的態度;第三句話既講了學習態度,也講了學習方法。
②說一說:你能分別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這三句話的內容嗎?
預設: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只要概括合理即可。
示例:勤奮好學、謙虛誠實、持之以恒。
③議一議: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道理?
預設: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只要學生講得有一定的道理,就應該予以肯定??梢宰寣W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體會。
示例:學習要不恥下問,持之以恒,這樣才能變更多的“未知”為“已知”。
5.教師出示《論語》中的其他句子,學生讀句子,說一說句子揭示的道理。
示例:(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要持之以恒。(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融匯新舊知識,獲得新的感悟。(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虛心向他人學習。
四、運用方法,自主學習
1.自然過渡到第二篇,引導學生朗讀、感知。
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三則內容,懂得了在學習時要勤奮好學、謙虛誠實、持之以恒。現在我們再來讀一讀我國另一位大學問家朱熹的“讀書有三到”,去看一看他對讀書有怎樣獨特的見解。
2.學生自讀課文,了解作者的有關知識,注意重點詞語。
(1)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是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其理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甚至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朱熹著述很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等。
(2)理解重點詞語。
[余]我。 [嘗]曾經。 [謂]說。
[漫浪]隨意。 [急]要緊、重要。 [豈]難道、怎么。
3.分小組朗讀課文,讀出節奏,疏通文義。
朗讀指導:朗讀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文言文句式長短不一,意思也相對不容易理解,因此為了正確地把握停頓,讀準節奏,我們除了理解字詞句的含義之外,還應掌握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如辨別詞性、劃分句子成分等,更準確地掌握停頓。其次要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課文翻譯: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么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隨隨便便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經集中了,眼睛、嘴巴的應用怎么會不到位呢?
4.品讀感知。
(1)對照譯文想一想:讀書要做到哪“三到”?
明確:心到、眼到、口到。
(2)文章是怎樣論述“讀書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明確:①運用了假設和因果推斷;②從反面得出結論: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只漫浪誦讀→不能記→記亦不能久;③運用反問句說明心到則眼、口到,從而強調“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學生結合實踐,談對課文的理解。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讀書法使我受益匪淺。我每次讀書時容易走神,對書中的內容記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讀書法,集中精力于書本,眼睛認真地看每一個字,嘴巴隨眼睛的移動而大聲誦讀,這樣一遍下來,竟然記住了絕大部分內容。
6.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背誦指導:背誦文言文,應先記住譯文,再根據譯文背誦課文。還可以結合句式特點或者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背誦。
7.課堂回顧,總結方法。
小結: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古人談讀書》的前兩則,在繼續加強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了解了一些學習和讀書的方法,如勤學好學、誠實謙虛,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們認真領悟、運用,一定會在今后的學習中收獲很多。
五、延伸拓展,作業設計
1.課外閱讀《論語》中有關讀書、學習的篇章。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