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1
這是山居秋暝教案反思,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首先,組內教師們肯定了七班學生的課堂表現,認為課堂氛圍較好,學生積極性較高,能參與到展示當中。這一點,一方面得力于學生對公開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不錯,只要能多加引導、鼓勵,他們也可以表現的很好。
其次,時老師與王老師都提出了一點,就是《山居秋暝》作為一首詩歌,學生讀的不夠多,僅僅是在授課之初分小組進行了齊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讀缺乏,未能將誦讀貫穿于整堂課中。這個意見非常中肯,點明了我授課的一大不足。平時上課,對于誦讀的引導就有缺陷,機械的將背誦與講授分開,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成了死記硬背,對于文字美、意境美無法真切感受。因此,在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把誦讀與講授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感情,把握詩歌。
再次,李老師與秦老師還對導學案的設計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尤其是對于“志趣”、詩歌具體意象等問題做了討論,并就如何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做了探討。通過與老師們的探討,才發現導學案上個別題目的設置不夠準確,個別問題的表述不夠明確。因此,在以后準備導學案的過程中,對于設置的題目要有針對性,所問所指要具體明確,同時,還要保證課堂連貫性。
第四,課堂上教師的語速過快。針對這一點,必須自己從心底做出重視,一年多的教師生涯,聽課老師曾多次反映我講課語速過快的問題。以后上課,開口之前,要首先告訴自己,說話慢一點,再慢一點,保證每個學生都聽到明白再繼續往下說,畢竟,進度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學會聽懂才是目的。
最后,是我個人對自己課堂的一點反思。這節課,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展示,暴露出我準備的仍舊不夠充分,雖然課前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在八班展示過一遍,但具體細節自己還是把握的不好,對于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不能很好的調控引導,這不只是因為自己課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識經驗缺乏的表現。一堂成功的課,靠的不僅僅是三四天的準備,而是知識的日積月累,因此,平時一定要加強專業學習,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廣泛涉獵,多讀多思,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為順利授課打好基礎。
作文課上,曾經不只一次的告訴學生,寫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力爭讓筆下的每句話每個字都能令自己自豪。作為老師,平時授課,又何嘗不是這樣?每堂課都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結晶,下課鈴響起的那一刻,我們都應該在心里自豪的說一聲,這節課,展現了我的最大能力,我上的很好,值得我驕傲。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十一課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主要是描寫景物。學習這首詩歌要求學生掌握誦讀詩歌,把握意境,體會作者感情,從而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品評以及鑒賞詩歌的能力。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我國詩歌文學史上的名篇。這首詩中景物清新自然,民風善良淳樸,畫面立體感強,意境深遠,寄托著詩人獨特的人文情懷。學習這首詩不僅會影響我們心靈產生人性凈化,而且會引發我們對人生存在方式的獨特思考。
二、學情分析: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有了學習古詩詞的基礎,能夠獨立地閱讀文本,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但是他們的理解是很淺顯的,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還需我去幫助他們分析,分析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達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在這篇古詩文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體會到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語言描繪詩歌意境,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并且能夠體會其中的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
2.了解唐代詩人王維及其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3.誦讀詩歌,體悟作者的情懷,掌握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四、教學重點:
1、能夠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3、學會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讓學生在聽讀、自讀中把握詩歌字詞讀音及詩歌節奏。讓學生配樂朗讀體味詩歌意境美。
2.提問法:通過多煤體幻燈片循序漸進展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逐步進入詩歌意境。
3.問題探究法及小組合作法: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合作,展示等,逐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詩歌內容,進入意境,理解詩歌情感。
4.聯想和想象法:通過聯想和想象,豐富詩歌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得到不同個體體驗。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摩詰指的是誰呢?是唐代詩人王維。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王維是一個能詩善畫的人,但是我們誰知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究竟是什么樣的境界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學習王維的詩《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吧!
2、介紹作者: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王維,你了解詩人王維嗎?給大家介紹一下。
最后教師補充。
王維(70l-761),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唐玄宗開元九年進士。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早期寫過少量的諷刺權貴和向往立功邊塞的詩,有一定的積極傾向。后來歸隱田園,長期在輞川過著舒適的生活,寫了不少山水田園詩。
3、朗讀詩歌:
教師配樂范讀詩歌。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詩歌,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學生配樂朗讀詩歌,其他學生點評。
全班學生齊讀。
4、研討賞析:
①蘇軾稱他“詩中有畫”,詩人描繪了哪些自然畫面?描繪了哪些生活畫面?你最喜歡哪幅畫面?為什么?(即概括畫面的特點;教師簡單點撥一下以動襯靜的寫法)展開豐富的想像力,用你最擅長的方式(語言、繪畫)來描繪你所想像到的畫面。
②師:空山雨后的清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女歸來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這些幽美的畫面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詩人極力描繪了一幅清幽、朗潔、恬淡、和諧的畫面,字里行間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志向呢?
②師: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暇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正反映了詩人想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宮場的厭惡。
③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什么意思?詩人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理想?問:“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么筆下說是“空山”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
2 “空”不僅寫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王維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世人稱其為“詩佛”。“空”是世界的真實本相,詩人參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寧靜淡泊,超然脫俗。佛理的浸潤,使詩人在表達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詩中的“空”境,以豐富的聲響色相、物態人跡,展示心意的空靈,將虛實相生的意境藝術推向極妙的境界。“空山”在這里明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說明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象,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于寧靜)。
④背誦這首詩歌,再一次感受詩人的情懷。
⑤表現手法
1、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渲染、白描、虛實相生、象征、欲揚先抑、動靜結合、襯托等
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其中反襯包括:1)以歡樂之景襯哀傷之情 2)以草木茂盛襯人事蕭條 3)以物之無情襯人之有情 4)以動襯靜(主要)
賞析:《山居秋暝》采用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竹林喧鬧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空山、水流、月照、竹喧、蓮動”靜中有動,而動中有不乏那份寧靜。表達對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講解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指用動態的景物、喧鬧的聲音來襯托環境的靜謐。它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它以靜為主,動為次,“動”是襯托“靜”的,其目的是為了讓“靜”更突出。
4.拓展延伸:以動襯靜手法的詩歌名句有哪些?試分析
例如:蟬噪林某某, 鳥鳴山更幽。( 王某某《入若耶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等
賞析:從聽覺的角度寫若耶溪的幽靜:詩人用“蟬噪”反襯“林某某”、用“鳥鳴”表現“山幽”,以動襯靜,寫出噪與靜、鳴與幽的對立統一,蟬兒高某某,始覺山林某某謐;鳥兒婉唱,更顯人跡罕至。幽靜的若耶溪,這般的讓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靜謐、高遠深邃。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且默寫《山居秋暝》。
2、課后找一找王維的其他詩歌,讀一讀,背一背。
八、板書設計
21 古詩詞三首
山居秋暝
唐XXXXX王維
景 — 感受
山、雨——空曠、清新
月、松——明凈、清幽
泉 水——清澈、歡快
少女——純真、開朗
漁夫——勤勞、樸實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九、教學反思
在講完《山居秋暝》反思,我認為還是比較成功的,學生還是很理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并且對這首古詩的思想感情理解也很透徹,提高了學生古詩鑒賞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朗讀的興趣。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達作者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含蓄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賞析,是學習詩歌的最基本的一步。分析形象的方法:找出關鍵字;回答其形象特點(包括外形特點和內在精神特點)。鑒賞形象,最重要是抓特征,這個特征就是由自然屬性、詩人思想身世、文本信息等因素共同組成。
①注重形象本身的特點研究,從形象的自然屬性及相關知識,因為詩人利用某種形象無非是利用它的某些特點來暗示讀者他想表達的意思。
②詩以言志。形象是詩人內心思想的物質表現,是詩人的傳聲筒。所以我們分析形象要聯系詩人身世,生活的背景等。
③還要注意對形象聯想和想象。
④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重視文本閱讀,學會從具體的文本中具體的物象上尋找信息,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對作品進行分析。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注重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從形象入手,運用鑒賞形象的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充分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完成較好。
本課的不足之處,由于時間較緊內容較多及學生的鑒賞能力不高原因,造成了教學任務落實不夠充分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教改的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應該是研究的方向。
最近我在《山居秋暝》這首詩歌的時候,并沒有運用到多媒體,讓學生賞析詩歌中的意象時候,學生不能把王維詩歌中美麗的畫面描寫出來,我想語文課要多用多媒體。
活用多媒體,它可以帶領學生、激發學生去解讀課文,領略課文語言的妙處。如展示山間月夜圖,讓學生展開聯想,聯系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學過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感情,對比文章的語言和情感,引導學生領略詩歌的妙處。展示山間月夜,讓學生對比文本,找出圖片能表現課文哪些內容,哪些內容無法表現,并讓學生設想如何用媒體來表現詩歌手法的妙處。語文課堂上適當使用多媒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知器官參與學習,手、腦、眼、耳并用,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學生看不懂故事時引導學生解讀課文語句,然后讓學生通過對文言的解讀和理解,分組給動畫配音,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站在主題地位,在不知不覺中解讀了語文文本,又進行了聽說訓練,激發了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由于年代的距離,許多文學形象學生已經無法直接體驗,活用多媒體,往往能創設審美情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唐詩,是許多人都喜歡的,但學生已無法直接體驗到盛唐氣象的豪邁壯闊。因此,在學習李白詩歌之前,不妨讓學生玩一玩游戲《大唐詩韻》第一節,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盛唐生活,感受詩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當時的名聲和性情,從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飄逸的詩風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剛正不阿的氣質。
多媒體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其實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從小都在模仿中不斷創新。只要教師不以定論論媒體,又怎怕學生沒有創新?何況多媒體本身就會引發學生無限的創造性。比如看了電影《祝福》,學生自然有疑問:電影《祝福》的情節安排是否合理?課文的情節安排與電影比較誰更號好?從而引發“我來導演《祝福》大討論,讓學生將小說改編成劇本,完成審美再創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