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3
這是山居秋暝微課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復習詩歌的知識
1.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
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
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八句律詩
計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其中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
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偶有六 言絕句。韻律與律詩相 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1、簡明了解詩人
王維(701—761),字摩 詰,蒲 州(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九年(721) 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閑居藍田輞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 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詩,詩 中有 畫,畫 中有詩。” 著 有《王右丞集》。
2、總體把握詩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
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羣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3、把握詩歌的意境
何謂“意境”?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一。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即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云起、鳥啼、花發,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
你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隱居的結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里要著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吹故葉,階露凈寒莎。(雍陶)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維在這里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里洋溢著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并不牴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悽清的寒瘦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
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羣猴拾,林昏獨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
在詩的結末里,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著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山居秋暝》。
2.體會詩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三、教學準備
準備課件。
布置學生查閱詩人王維的相關資料。
四、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生讀)——《山居秋暝》。
(板書,并請學生把詩題寫在筆記本上)
師:請大家看這個“暝”字(圈出)。(生讀)這個字是日字旁,對吧?右半部分里面還有一個日,上面是個禿寶蓋,把這個日罩在里面, “暝”是什么意思?(生:黃昏,傍晚。)
師:你覺得,黃昏和傍晚,哪個更有詩意?(黃昏)。
師:因為有一句詩,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還有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同樣講“暝”,我們用哪一個意思比較有詩意?(黃昏)。
師:那么,秋暝就是——秋天的黃昏。詩題中的“居”又是什么意思?
生:居住。
師:居住在山里叫——生:山居。如果一個人住在山里不想讓人知道,叫隱居。
師:對,看課題,這里的“居”就有隱居的意思。王維隱居的這座山非常有名,叫終南山(板書)陶淵明有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師:南山啊,是隱居的人經常會住的地方。王維在終南山里建有一個別墅,叫“輞川別業”(板書)當然,他的別業不像現在豪華的別墅,就是一間茅草屋。他就住在終南山的——輞川別業。
師:所以稱為——(山居。)(生再讀詩題)
師:所以詩題中,“秋暝”點明時間,“山居”點明地點。
二、讀詩文
(一)讀正確
師:那么王維隱居在終南山輞川別業,在秋天的黃昏,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我們來看他所寫的這首詩。
師在讀之前,老師有個疑問,王維為什么要隱居在終南山呢?有同學了解嗎?
(不想做官了、官場失意、山水田園派詩人,寄情山水)
在讀詩前要了解一下詩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了這首詩的。
出示王維生平簡介
生:(自由讀詩)。請生讀。(朗讀評價:正確、流利)
師: “浣”,浣是三點水一個“完”,“浣”是什么意思?做個動作,“浣”就是洗衣。“浣女”就是洗衣服的少女。洗衣服回來的姑娘叫——歸浣女。
(二)讀流利
師:要讀正確讀流利不容易,請你把這首詩讀得再流利一點,好嗎?
(三)讀出節奏
師:他不但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而且讀得很有——節奏。
你們聽出節奏感來了嗎?節奏在哪里?節奏在于每一句的停頓,停頓就有節奏,看一下,每一句停頓在哪里?請該生再讀一遍,大家用耳朵聽啊,停頓在哪里。(生讀第一句:空山|新雨后)
師:空山——,空山后面要停頓一下,
(生再讀,天氣|晚來秋)哪兒要停一下?生:天氣。
師:那第三句呢?生:蓮動。
師:有一個什么規律?生:二三。
師:對了!二三式,這就是規律。后面永遠幾個字?
師:真好!現在老師念前兩個字,你們念后三個字,我們要配合著讀。
(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師:注意“停”就有節奏了。(板書:停)
(指名按節奏再讀全某某)
師:注意,“停”是聲音停,但氣息還是要“連”起來的。這樣就顯得柔美(板書:連)
(老師示范,學生再讀)
注意停連,朗讀就有了節奏感,請生讀。
(四)讀出韻味
師:看一看這首詩每一聯的最后一個字,秋、流、舟、留,都是押韻的,對吧?平聲聲音要長。再看看每一聯前面這一句的最后一個字,不是平聲是仄聲字,所以讀的時候要短一點。
現在我們用上停、連、長、短的方法再讀一讀
師:非常好!這叫正確、流利、有節奏,還有——生:韻律感。
一、教學目的
1.領悟詩的主旨,學習詩人潔身自好的品格。
2.品味詩的意境和風格。
3.品讀同類詩歌,古為今用。
二、教學思路
1.用對比參悟的方法鑒賞詩歌。
2.活動:企業創意策劃。
三、創新意圖
在認真鑒賞的基礎上,組合同類詩歌,進行古為今用的創新實踐活動。
四、教學過程
(一)講讀參悟詩歌。
1.自讀課后練習一,給本詩劃分節奏,弄清尾字的平仄。
2.按節奏和平仄規律朗讀這首詩,讀出抑揚頓挫之美。
3.把作者身世、.寫作背景和詩歌內容結合起來,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4.抓住頷聯、頸聯品味意境: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5.根據情感指出朗讀時應注意的語調、語速。
6.王維的詩與誰的詩風相近?誦讀類似的詩句。
7.認識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潔身自好的品格。
(二)企業創意策劃活動。
1.提出假設:假如王維生活于改革開放、人盡其才的現代社會,他除了作詩外,最適合參與哪一項經濟活動?
2.明確活動方向及任務。
選擇職業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同時又要與社會經濟形勢相適應。王維是著名的'山水詩人,現代社會旅游業正蓬勃發展,因此他可以開一家有“歸隱”特色的旅游公司。
3.完成企業創意書。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雙休游”旨在讓游客在緊張工作之后的雙休日里,走進自然,走進農家,找到輕松、閑適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覺。
——景區設置:桃花源村、陋室、故人莊、山居、田園居、南山。
——日程安排:桃花源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莊(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園居、南山(第二天)。
——具體景點設計:以“山居”為例:①松林散步,傾聽天籟,體味自然。倘有月亮,會有“明月窺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現。②清泉漂流,體會“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湖中泛舟采蓮,時有“驚起一灘鷗鷺”的情景再現。④泉邊浣衣、竹林篝火、歌舞晚會。
所有景點適當位置配古人詩詞歌賦。
——企業人員:總經理、財務主管、公關人員、法律顧問、導游(由深諳古文詩詞歌賦者擔任)。
——經營方式:與中央電視臺合作開發,或與其他影視機構合資開發,既作旅游景點,又作影視劇外景基地。
參讀詩文:《過故人莊》《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陋室銘》等。
(以上條目為創業.計劃的框架,各條目的具體化設計僅供參考。)
【創意說明】此教學設計的亮點是在教學古典詩詞時,不僅要讓學生“學”,還要激發學生去“用”,而且在“用”中更能加深學生的“學”。
這節課的“企業創意”策劃活動是要求學生把已學過的同類詩歌與現代的經濟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進行創新設計。詩的學習,不能一首一首孤立地讀,那樣既不易領悟,也會使學習的內容零散;詩也不能過多地拆解,那樣會沒有詩意。如果把同類詩歌放在一起品讀,可起到滲透效應,自然參悟到其中的意境和風格。景區設置就在于組合同類詩歌,而景點的具體規劃,如“山居”部分,更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意境,加深了“學”;其他部分的策劃也能夠訓練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靈活性,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個策劃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活動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古典文學學習有用性的認識,增強了學習興趣,而且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可以說,有了教師的創新教學,才有學生的創新學習。整個創新活動中,教師是一個參與者、協作者,只需在必要時提出疑問,或對某些術語作出解釋,或提供相關案例,要留出足夠的時空,讓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出來。
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3、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內容講解《山居秋暝》。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復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說它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云起、鳥啼、花發,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別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縟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隱居的結論。
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里要著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
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庭風吹故葉,階露凈寒莎。”(雍陶)。“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維在這里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里洋溢著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并不抵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獨虎行。”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板了,認為只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
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在詩的結末里,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著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四、體會自然之美,最強環保意識。
大自然充滿了和諧之美,人們了解自然,欣賞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現在我們缺忽視了對自然的保護,讓學生列舉人類破壞自然的例子: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孩子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引發的后果,才能為人類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活樂園。才能讓我們的后代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空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