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31
這是《月跡》教材分析,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導課激趣
月亮是我們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記憶中,最美的一處月景是怎樣的呢?賈平凹先生的《月跡》一文,用兒童的眼睛去尋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樣的月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美文。
二、 美文選讀
請大家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寫月的文字,靜心品讀,努力將文章的畫面再現到自己的腦海里,你將會有奇妙的發現。
三、 美景循跡
剛才你選讀的是哪一處月景呢?請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的閱讀體會。(結合學生的自主體會,啟發集體研討交流。)
【鏡中之月】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
“溜”很容易讓人想起什么人?這哪有美呢?加上前面的修飾詞“款款”之后呢,你會把這“溜”和什么人聯系起來?
“款款”不僅寫出月光移動的緩慢,更有一種從容悠閑的姿態,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調皮和可愛了。切合那時那景,這便是語言的情境感、情韻感。伴隨著月亮的變化,兒童們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通過這些動詞和語氣詞的變化,將這月光的調皮可愛、動態變化之美,以及兒童們的驚喜、專注之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院中之月】
指名朗讀。你在讀這段文字時,特別想讀出怎樣的感覺來?你認為文段中有哪些詞句,幫助你讀出了這樣的感覺。
作者為什么要用“玉玉的、銀銀的”來形容院中的月光呢?月光真的是那樣的嗎?(這兩個詞不僅寫出來白亮,而且還有了溫潤的質感,仿佛整個環境就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白玉,老舍在《濟南的冬天》里也有類似的句子,“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但是老舍并沒有用“藍藍的、晶晶的”這樣結構的詞語,本文的作者為什么會選用疊音詞,而且選用的還很多呢?請同學們在朗讀中,表現出這份童真童趣。
【杯中之月】
這處月景為什么會吸引你?
比較“浮起”“浮著”“映著”等詞語的表達效果。
“酥酥地顫”結合詞語義項選擇,體會表達效果。酥:古代稱酥油為酥;(食物)松而易碎;面粉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點心;酥軟。同學們覺得在這里選用哪一種解釋更切合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酥酥地顫”――心里的憐愛。
院中其他地方的月,水中之月,瞳中之月。如果你去找,你還會在哪些地方看到月。
(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四、 童趣探源
這么多美麗的月景,真讓人陶醉呀!哎,有些羨慕這些兒童了,我們也常常看到月亮,怎么就沒有這樣的體會呢?
兒童特有的心理:“羨慕、嫉妒起來”;“啊,啊!月亮是我的啦!”(讀出三妹的口吻)
兒童特有的體驗:“我們已在了月里。”
兒童特有的期盼:“什么都不滿足”“大家都滿足了。”(沿著月跡尋找美麗)
兒童特有的思想:“我所要的”“是個好”“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長天為紙月為印。天空是我們的作品,月亮是我們的印章。我們擁有了天空,我們擁有了宇宙!擁有所想要的一切。這就是什么都不滿足的兒童!
小結:隨著月景的變化,我們的感悟體驗越來越具體豐富且深刻。這便是對美的理解和領悟呀!
五、 拓展深思
(1)大家的記憶寶庫中收藏了哪些關于月亮的經典的詩詞文賦呢?在這些月的意象中,你們讀到了怎樣的月景和情感?
(2)這些詩文中的“月”與今天尋找的“月跡”比起來
你更喜歡哪一處?
六、 作業超市
月亮獨特的美,給予了人們很多的遐想,寄予了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課后請從下列兩項學習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
(1)讀 (填人名)的月;(2)城里的月光(寫一篇城里兒童眼中的月)。
【教學反思】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是要通過學生對作品個性的品讀解析,讓學生深入地走進作品,體會作品之美,感受作者之情。葉圣陶先生說:“文藝鑒賞還得從語言、文字的透徹了解入手。”本課教學引領學生經由語言的路徑,登堂入室,探驪得珠,獲得文學審美閱讀的真切體驗。
1. 尊重學生的個性體悟,調動審美的情感共鳴。
閱讀文章的“初識感”,即閱讀的第一印象,是我們深入文本的原發點,是我們溝通生活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的橋梁。上課伊始的提問:“在你的記憶中,最美的一處月景是怎樣的?”一方面調動了同學們的生活記憶,活躍思維,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預熱表達。在記憶追尋的基礎上,學生自由選擇最喜歡的一處寫月的文字,靜心品讀,努力將文章的畫面再現到自己的腦海里。這里特別強調“靜心品讀”,是為了傳遞一種思想,更是為了培養一種品質:文學作品閱讀需要靜心凝神,在個性思維的放飛中融情入境,靜心,更多時候是一種生命思考的狀態。
《月跡》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濃縮到對月跡的追逐之中,創設了一種清新優美、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編者將《月跡》選進“童年趣事”專題,意在表現“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的無盡的寶藏,也是生命長河不竭的源泉”。在閱讀中,只有順應著學生的閱讀體驗,“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感受探尋“月跡”的美妙的歷程,觀賞月夜美的畫卷,才能真正體味到作品的原味。
2. 尋找詞語的巧妙切入,走進美妙的文學意境。
閱讀教學中,應該始終確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分析語言、理解語言、感悟語言,從而學會運用語言的意識。本課教學始終堅持通過具體詞語的品味,感受文章所創設的月景之美。因此,在課堂中便有了關于“溜”的對話:“‘溜’很容易讓人想起什么人?怎樣才是‘款款’呢?‘款款地溜’又讓你想到什么樣的人了?”在這一步步的交流中,詞語豐富傳神的表現力,便逐步明晰起來了。
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經驗的不足,因此教學中需要我們順著學生的思維發展軌跡,不斷提供多元的輔助材料,引導學生慢慢入境入情。在品味文中用“玉玉的”“銀銀的”來形容滿院子的白光時,學生大多只能體會到月光的白亮,卻難以感受那種溫潤的質感。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輕地吟誦這句話,感受眼中所見的那滿院子、滿空中,把我們緊緊浸潤的月光,通過再造想象,努力進入那樣的情景中;再通過引入《濟南的冬天》中的一段話,形成知識關聯,幫助學生理解。
黃厚江先生曾說“文本是閱讀教學的憑借,是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平臺。閱讀教學,就是帶著學生享受文本,享受閱讀,享受語文。……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撐一支長篙’,在文本的河流之中,‘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然后結束我們的‘尋夢’之旅,‘滿載一船星輝’歸去。”在充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形式之美基礎上,不斷滲透引導學生體會詞語中蘊含的豐富深厚細膩的情韻,從而走進了文章的深處,走進了人物的世界,走進了作者的內心,閱讀便不斷地引向了深入。
3. 重視文章的多樣誦讀,體會情感的真實細膩。
要更好地實現對語言的深入體會,由詞語而情景,由情景而審美,則需要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來深化。在課堂上,有靜心于境,凝神于文的閱讀,它利于學生形成個性的閱讀感悟,融情入境;有尋章摘句,重點語句的誦讀,這是建立在同學們對具體詞句的品析基礎上的朗讀,是對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有換位入境,情景再造的仿讀,讓學生體會人物在那時那境中的特殊心境,通過模仿人物的語氣語調來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
閱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但凡能認認真真全心投入文章閱讀的課堂,學生的學習一定是深入且愉悅的。
4. 關聯課外的閱讀積累,豐富意象的內涵外延。
在深入品讀《月跡》中的純美意境后,師生就“月亮的經典的詩詞文賦”這一話題展開交流,激活了他們的閱讀積累,促進思維比較,形成語文素養。也是在這樣的比較思維中,學生對賈平凹的《月跡》中更具生動性、思想性和正能量的單純美,有了更真切深入地感悟。
課后的作業設計了兩項選做題。這樣設計,緊緊圍繞本課教學的重點,既是對本課所學內容的鞏固,更是延展,既是對同學的尊重,也是激勵。善品讀者,從本文出發,再讀古往今來的寫月文字,深入體會,讀有所悟;樂寫作者,結合閱讀本文獲得的啟示和體會,用心觀察審視身邊的月,表達個性的體驗與思考,寫有所思。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國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3.體會一切從孩子眼中看出的意義,揣摩文中所寫孩童語言的特色
教學重點: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教學流程:
一.導入
悠悠千古明月,牽動多少人的情思,于是就有了邊關冷月、盧溝曉月、曉風殘月,有了月形月影、月波月色,請同學們回憶詠月佳作。
……
在這月詩月文中有一篇不得不令我們動容,那就是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月跡》
二.整體感知
1. 釋題(根據預習,你認為標題是什么意思;亦可圍繞課文內容對標題進行擴句,初步理解)
(1)月亮運行的軌跡
(2)我們找月亮的軌跡
(3)月亮在我們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
2. 文章圍繞“月”寫了哪些內容?
盼月 尋月 議月
3. 重點在寫什么?
尋月
三.精讀品析
1.初讀課文,了解我們都在哪找到了月亮,每一次的尋得又有怎樣的心理
( 瀏覽課文,劃出關鍵詞,看我們都在哪找到了月亮及每一次尋得后心理的變化)
鏡中看月 高興--失望
院中望月 驚訝--爭執
杯中“飲月” 人人擁有
河中尋月 處處都有
眼瞳見月 竟是這么多
2.對尋月我們饒有興趣,而我們又是一群孩子,言語中充滿孩子的稚氣,請找出符合孩子年齡特征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
3.純真的我們,月圓之夜盼望月亮,鏡中月到高興,月去失望;院中月現興奮爭執;杯中、河中、眼中,人人有月,甚感滿足。一句“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們仿佛感受到《蔚藍的王國》中船隨心動的愜意,月亮這樣牽動人心,究竟的個什么呢?(議月部分)
(1)用文中的話回答
弟弟:我所要的
妹妹;好
我:我們按在天空的印章
(2)你更喜歡哪一種說法,若問你月亮是個什么,你怎么回答
(3)由孩子們尋月的過程,對你有何啟發
生活中光明美好的東西屬于每個人,只要我們努力尋求,就可得到。
4. 小結:無論你喜歡哪一種說法,無論你把月亮比作什么,此處的月亮是孩子眼中的月,就是一個如花兒一樣美好的事物,這里月亮是美好的代名詞。
因此,孩子們尋月的過程也就是尋找美好事物的過程,是孩子們成長的過程,是童心升華的過程。(主題升華)
5.當然,我們這一群孩子能夠找到月亮,奶奶起著重要作用。選讀課文,找出奶奶的活動,并簡單分析奶奶是怎樣一個人。
奶奶是個線索人物,引導我們尋找美
奶奶了解童心、富有童心,充滿熱情,調解“糾紛”,引導我們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把我們的心靈不斷帶進新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有了奶奶這位高明的向導,一群真摯純潔,富有幻想的孩子在月圓之夜, 演繹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也送給了我們一雙慧眼,今天我們用自己的明眸,找一找教室里的“月亮”。
五.課堂小結
在一種溫馨、融洽、熱烈、向上的氛圍中,我們再一次感受到我們的世界充滿美好,不僅在孩子們那里,也不僅在我們的教室里,她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不僅在中秋月圓之夜,也不僅在我們這堂課的45分鐘里,她在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里,愿我們努力尋找,人人擁有。
六.布置作業
1.收集摘抄有關月亮的詩文名句。
2.完成書后練習四。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是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記敘了中秋夜幾個孩童從中堂到院子、從院子到河邊尋找月亮的過程,以兒童化的語言描繪了皎潔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充滿童趣。這篇文章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彌漫著鮮活的、純真的孩童氣息。寫孩童尋月,寫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著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寫。
教學目標:
1.認識“裊、嫦”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悄、累”。
2.默讀課文,能說出月亮的足跡出現在哪里。
3.劃出自己喜歡的有趣的詞句,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再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和生字。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導入:月亮,是中國人心中永恒的情結,那溫潤晶瑩的月色曾經牽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著名作家賈平凹(wā)為我們營造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尋找美好的月跡。
2.讀題,交流對“月跡”的理解。
齊讀課題-“月跡”,月跡是什么意思?預設:“月跡”就是指月亮的足跡、印跡。)
二、 檢查預習成果。
活動一:我會讀。
1.出示生字詞
嫉妒 [jí dù] 裊裊[niǎo niǎo]
悄沒聲兒[qiǎo mo shēngr]累累[léi léi]
預習過了吧,課文讀過五遍以上的請舉手,不錯,既然課文讀了那么多遍,那我就來檢查你們的預習情況。文中的四個詞語你應該能讀正確嗎?誰來讀讀第一行的兩個詞語。
(1)“嫉”是個形聲字,右邊是個疾病的疾,代表它的讀音,一起讀兩遍。“裊裊”傍晚收工回家,家家戶戶生火煮飯,村莊里煙氣繚繞上升,我們就可以說“炊煙裊裊”。花園里,花的香氣繚繞持續不斷,我們就可以說“花香裊裊”。聲音已經結束,余音還在繚繞,我們就可以說“余音裊裊”。不知不覺中,我收獲了多個四字詞語。
(2)第二行是多音字,誰來讀讀。
悄沒聲兒[qiǎo mo shēngr],是什么意思(沒有聲音,或聲音很低。)累累[léi léi] (秋天到了,果實豐收了,我們就可以說“果實累累”,也可以說“碩果累累”。)
三、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月之跡
活動二:說說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里。
難讀易錯的字詞會了,那你能說說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兒嗎?
1.交流。
(預設:月亮的足跡出現在竹窗簾兒上、穿衣鏡上、葡萄葉上、瓷花盆上、锨刃兒上、小河里、眼睛里、天空上)
你預習的很到位,同學們略讀課文我們在預習時要關注什么?(閱讀提示,閱讀提示往往告訴我們本課的學習任務,根據略讀提示開展預習,這是很有效的一種方法。)
其他同學沒有找到的,趕緊拿起筆來圈一圈。我們跟隨賈平凹一起按順序說說月亮的足跡吧。你發現了嗎?老師把月亮的足跡分成三部分,誰知道其中的奧秘?
2. 歸納。
出現在竹窗簾兒上和穿衣鏡上的月影是孩子們在中堂屋里看到,(板書中堂)葡萄葉上、瓷花盆上、锨刃兒上的月影是孩子們在院子里找到的,(板書院子里)小河里、眼睛里、天空上的月亮是孩子們在院子外發現的(板書院門外)。所以,月亮的足跡可以概括為“中堂-院子里-院門外”。這既是月亮的足跡,也是孩子們尋月的足跡,同時還是作者寫作的線索。
四、品析文章語言,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
解決了閱讀提示中的第一個任務,誰來說說閱讀提示第二個任務是什么?那就讓我們按要求做一做吧。
(一)自讀課文,明確要求。
活動三:
1.畫一畫:畫出課文中描寫你覺得有趣的詞語或句子。
2.寫一寫:把讀后的感受寫在句子旁邊。
3.讀一讀: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
讓我們先跟隨作者去中堂里看看吧,在中堂里尋到的月亮,哪里讓你覺得特別有趣。相機出示:
①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預設:
1.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寫月亮升起的過程,讓我感受到月亮的調皮、可愛。
在孩子們眼里,中堂里的月亮是怎么進來的?把這些有關的詞語找出來,并畫上橫線。
(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這句話讓我覺得月亮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明明知道我們在盼著它,卻偏偏不讓我們看見似的,躡手躡腳地溜了進來;又讓人覺得月亮像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走來,十分優雅。“爬”月亮竟然長腿了。一個“爬”字讓我們看見月亮一點點升起,越過一個個橫格,多么有趣呀。)
2.作者寫出了月亮升起時形狀的變化。
除了“溜、爬”寫動作的詞語,你們還找到了哪些詞語也是寫月亮怎么進來的?
(“白道兒”,“半圓”,“滿盈”。通過寫月亮的形狀變化也能看出它是怎么進來的。)(課件語段中“溜”、“爬”、“白道兒”、“半圓”、“滿盈”這些詞語變紅)你們看,月亮進來這一處動態的描寫,賈平凹先生居然──化作這么多生動、有趣的詞語。
3.這么細膩的感受和生動有趣的描寫,我們得好好讀一讀。大家自己試著讀一讀。誰來分享?
看著月亮從竹窗簾格兒里慢慢升起來,你覺得作者的心情怎樣?(高興),讓我們一起帶著這份欣喜讀一讀。
4.兒化訓練,感悟語言特點。
讀著,讀著,你發現了這段語言的什么特點了?(板書:兒化)你們注意到嗎?“竹窗簾兒”“兒”這個字只讀半音,要讀得輕點,可愛點,這樣就能把它的情趣兒讀出來,請同學們接著讀。作者這么一寫,讓我們這么一讀,頓時這段文字顯得那么親切、可愛。
那院子里的月光哪一處也打動了你?
②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
預設:
1.作者把月亮的光與燈光進行了對比,讓我感受到了月光非常明亮。
2.從這句話中的“玉玉的”“銀銀的” 寫月光亮如玉般溫潤,如銀般燦爛,這一處是靜態描寫,感受到月光的柔美、幽靜的特點。
3.在寫中堂里的月時他用了兒化,在寫院子里月光這段話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板書:疊詞)疊詞就是兩個字的重疊。請你們馬上把這段話里的疊詞找出來。
(玉玉、銀銀、疏疏、粗粗、累累。課件中疊詞下加點)
4.老師把這段話變換了一下形式,現在請你們用剛才找到的疊詞將這段話填寫完整。(課件出示):
看那,院子里的白光,
(玉玉)的, (銀銀)的。
月光里,瞧得見那(粗粗)的桂樹,
(疏疏) 的枝,(疏疏) 的葉,
那(累累)的骨朵兒,
不正像是天上的繁星兒變得?
你們看,現在這一段話,多像一首──詩歌。現在就讓我們用詩的語言、詩的感情再把這段話美美地朗讀一遍。
這段話是對月亮的靜態描寫,使用疊詞,寫出了月光的特點,讀起來瑯瑯上口,也符合兒童語言的特色。
過渡:多美的月光啊,寫院子里尋月,作者不僅用疊詞,還有神奇的想象。你們找找看,在哪?
③我們都走進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花骨朵是繁星變的;抬頭看著天空,星兒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許多。
④我想: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⑤“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稍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
(“裊裊”,形容花香,將無形賦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氣中彌漫、繚繞的蹤跡了;“癢癢的”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獨特的聯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將遙不可及的月形月影變成了可聞可觸的,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2.小結:通過分享文中寫得有趣的、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句子,我們感受到作者生動的描寫、細膩的感受及奇妙的想象。
五、摘抄句子
這么好的句子,我們得把它抄下來,拿出作業本,翻到96頁,完成第3小題。
六、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月跡》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優美散文。這篇課文的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尋月亮的過程,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象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課文以“月跡”為題,既是月亮的運行足跡,也是孩童心理變化之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尋美的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感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借助現代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節課一開始我播放了一段音頻,在播放音頻之前,我告訴孩子們閉起眼睛邊聽邊想音頻中描繪的情境是什么。這樣既營造了浪漫的氛圍,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為進一步的學習作好了鋪墊。然后我根據孩子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他們展示了在科學課上曾學過的月相圖。不但告訴孩子們科學和語文有著相通的地方,而且拉近了孩子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二、以問題為引領,層層深入地進行探究
例如,在組織學生探討“擁有月亮就是擁有美”這個問題上 ,我選擇了六句話作為探討的重點。這六句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A、B兩句為第一層次,是淺層次地認識美;C、D兩句為第二層次,為較深層次地追尋美;E、F兩句為第三層次,是深層次地發現美和創造美。問題層次分明,感悟由淺入深,學生各抒己見,談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語神思,令人驚嘆。
我們在教學每一篇課文的時候,不可能讓學生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全部的東西,只能夠有所側重地來進行教學。這就需要我們以教師用書為依據,以課程標準為準繩,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取舍,給孩子們留下自己認為最有用的東西。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日后加強改進的。比如,①雖然多媒體手段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畫面,但是我在展示圖片的時候沒有進行精心的挑選,過多的畫面展示讓孩子們產生視覺疲勞。這是一大敗筆。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這一環節一定要慎之又慎,去偽存真,寧缺毋濫,不能讓孩子們產生視覺疲勞,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②在分組討論的時候,對孩子們在小組討論中出現的個別問題沒有進行應急預案,以至于差點影響到了全班交流這一環節的正常進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加強教師的巡視,提前做好預案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防止類似的情況再次出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