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4
這是月跡教學課例,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月跡》是蘇教版的初一下學期的一篇課文,學生才離開小學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過多的引入,讓學生跟隨平娃一起走進八月十五那個夜晚,走進那童話般的世界。學生很快的讀起來,再讀中走進了那孩子們的世界,品咂字詞的味道,欣賞月亮的美好。那一個個疊詞,那一個個兒化音,一個個動詞或形容詞都在品咂和欣賞中變成了一首首童詩。月亮在窗簾格兒、院子里、酒杯里、沙灘上,小河里變換著情調,款款的、玉玉的、銀銀的、顫顫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樣的詩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們所要的。奶奶說,你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是這樣嗎?學生帶著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他們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個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每個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可以與自己說說悄悄話的月亮,有的是代表著家庭圓滿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說,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平娃這時候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一個美妙而深邃的聯想誕生了。只要蓋上月亮這枚印章,那無邊無際的天空就是我們的。稍加點撥,課文意境又拓展開來,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誕生了——只要我們心中有一輪明月,我們就擁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一、關于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月跡》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有關童年趣事的,而《月跡》更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當我確定上這一課時,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有一種恬淡,干凈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如何在一堂課短短40分鐘的時間內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講的東西很多,頭緒也很多,不妨化散為整,化繁為簡,切成幾個大塊來講,重點抓住一兩個問題,關鍵是讓學生學有所獲。于是,在這個想法基礎上,我抓了三個突破口:(一)借助線索,感知內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線索,設計問題,讓學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變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既讓學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內容,又為課堂后面解決品讀這個重難點突破節省了時間。(二)品味誦讀,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長,又不容易處理,我就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讓他們找自己最喜歡的“月亮”進行品味并有感情誦讀,這樣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補充,既符合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又容易活躍課堂氣氛。努力讓學生發現文章的美,用讀來突出表現文章的月光美、語言美、童趣美。(三)仿寫句子,創造美感。“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語言美后,我放手讓學生進行想象寫作練習,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關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發想象,從而在頭腦中設立一個抽象的學習環境,往往脫離實際。而在多媒體課件中,由于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直觀有效的手段,從而能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很快有效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去。本節課我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畫面,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
2、運用多媒體課件設置問題,化難為易,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多媒體課件友好的交互環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特點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設置問題,設置學習的能力階梯,為課堂快捷有效地解決學習重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節課在解決處理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借助文章晰的線索,利用課件設置了一些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關于師生的課堂行為
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導學生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其實學生的發言比我還精彩!如賞析句子這一環節,學生賞析的很到位,讓我感動,又有點敬佩呢!終于明白什么叫“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當然,在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語言環節部分,小組活動部分不夠充分,形式也較為單一;課堂教學顧及的面還不夠廣,學生的課堂達標率還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對《月跡》一課的一些反思與總結。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但我能從這些教學經歷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幫助我成長,讓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戰,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一、 導課激趣
月亮是我們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在你的記憶中,最美的一處月景是怎樣的呢?賈平凹先生的《月跡》一文,用兒童的眼睛去尋找月亮,他看到了怎樣的月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美文。
二、 美文選讀
請大家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寫月的文字,靜心品讀,努力將文章的畫面再現到自己的腦海里,你將會有奇妙的發現。
三、 美景循跡
剛才你選讀的是哪一處月景呢?請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的閱讀體會。(結合學生的自主體會,啟發集體研討交流。)
【鏡中之月】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
“溜”很容易讓人想起什么人?這哪有美呢?加上前面的修飾詞“款款”之后呢,你會把這“溜”和什么人聯系起來?
“款款”不僅寫出月光移動的緩慢,更有一種從容悠閑的姿態,所以后面的“溜”便有了一份調皮和可愛了。切合那時那景,這便是語言的情境感、情韻感。伴隨著月亮的變化,兒童們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通過這些動詞和語氣詞的變化,將這月光的調皮可愛、動態變化之美,以及兒童們的驚喜、專注之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院中之月】
指名朗讀。你在讀這段文字時,特別想讀出怎樣的感覺來?你認為文段中有哪些詞句,幫助你讀出了這樣的感覺。
作者為什么要用“玉玉的、銀銀的”來形容院中的月光呢?月光真的是那樣的嗎?(這兩個詞不僅寫出來白亮,而且還有了溫潤的質感,仿佛整個環境就是一塊晶瑩剔透的白玉,老舍在《濟南的冬天》里也有類似的句子,“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但是老舍并沒有用“藍藍的、晶晶的”這樣結構的詞語,本文的作者為什么會選用疊音詞,而且選用的還很多呢?請同學們在朗讀中,表現出這份童真童趣。
【杯中之月】
這處月景為什么會吸引你?
比較“浮起”“浮著”“映著”等詞語的表達效果。
“酥酥地顫”結合詞語義項選擇,體會表達效果。酥:古代稱酥油為酥;(食物)松而易碎;面粉和油加糖制成的松而易碎的點心;酥軟。同學們覺得在這里選用哪一種解釋更切合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酥酥地顫”――心里的憐愛。
院中其他地方的月,水中之月,瞳中之月。如果你去找,你還會在哪些地方看到月。
(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四、 童趣探源
這么多美麗的月景,真讓人陶醉呀!哎,有些羨慕這些兒童了,我們也常常看到月亮,怎么就沒有這樣的體會呢?
兒童特有的心理:“羨慕、嫉妒起來”;“啊,啊!月亮是我的啦!”(讀出三妹的口吻)
兒童特有的體驗:“我們已在了月里。”
兒童特有的期盼:“什么都不滿足”“大家都滿足了。”(沿著月跡尋找美麗)
兒童特有的思想:“我所要的”“是個好”“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長天為紙月為印。天空是我們的作品,月亮是我們的印章。我們擁有了天空,我們擁有了宇宙!擁有所想要的一切。這就是什么都不滿足的兒童!
小結:隨著月景的變化,我們的感悟體驗越來越具體豐富且深刻。這便是對美的理解和領悟呀!
五、 拓展深思
(1)大家的記憶寶庫中收藏了哪些關于月亮的經典的詩詞文賦呢?在這些月的意象中,你們讀到了怎樣的月景和情感?
(2)這些詩文中的“月”與今天尋找的“月跡”比起來
你更喜歡哪一處?
六、 作業超市
月亮獨特的美,給予了人們很多的遐想,寄予了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課后請從下列兩項學習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
(1)讀 (填人名)的月;(2)城里的月光(寫一篇城里兒童眼中的月)。
【教學反思】
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是要通過學生對作品個性的品讀解析,讓學生深入地走進作品,體會作品之美,感受作者之情。葉圣陶先生說:“文藝鑒賞還得從語言、文字的透徹了解入手。”本課教學引領學生經由語言的路徑,登堂入室,探驪得珠,獲得文學審美閱讀的真切體驗。
1. 尊重學生的個性體悟,調動審美的情感共鳴。
閱讀文章的“初識感”,即閱讀的第一印象,是我們深入文本的原發點,是我們溝通生活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的橋梁。上課伊始的提問:“在你的記憶中,最美的一處月景是怎樣的?”一方面調動了同學們的生活記憶,活躍思維,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預熱表達。在記憶追尋的基礎上,學生自由選擇最喜歡的一處寫月的文字,靜心品讀,努力將文章的畫面再現到自己的腦海里。這里特別強調“靜心品讀”,是為了傳遞一種思想,更是為了培養一種品質:文學作品閱讀需要靜心凝神,在個性思維的放飛中融情入境,靜心,更多時候是一種生命思考的狀態。
《月跡》把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情追求,濃縮到對月跡的追逐之中,創設了一種清新優美、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編者將《月跡》選進“童年趣事”專題,意在表現“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的無盡的寶藏,也是生命長河不竭的源泉”。在閱讀中,只有順應著學生的閱讀體驗,“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感受探尋“月跡”的美妙的歷程,觀賞月夜美的畫卷,才能真正體味到作品的原味。
2. 尋找詞語的巧妙切入,走進美妙的文學意境。
閱讀教學中,應該始終確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分析語言、理解語言、感悟語言,從而學會運用語言的意識。本課教學始終堅持通過具體詞語的品味,感受文章所創設的月景之美。因此,在課堂中便有了關于“溜”的對話:“‘溜’很容易讓人想起什么人?怎樣才是‘款款’呢?‘款款地溜’又讓你想到什么樣的人了?”在這一步步的交流中,詞語豐富傳神的表現力,便逐步明晰起來了。
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經驗的不足,因此教學中需要我們順著學生的思維發展軌跡,不斷提供多元的輔助材料,引導學生慢慢入境入情。在品味文中用“玉玉的”“銀銀的”來形容滿院子的白光時,學生大多只能體會到月光的白亮,卻難以感受那種溫潤的質感。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輕地吟誦這句話,感受眼中所見的那滿院子、滿空中,把我們緊緊浸潤的月光,通過再造想象,努力進入那樣的情景中;再通過引入《濟南的冬天》中的一段話,形成知識關聯,幫助學生理解。
黃厚江先生曾說“文本是閱讀教學的憑借,是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平臺。閱讀教學,就是帶著學生享受文本,享受閱讀,享受語文。……我們應該和學生一起,‘撐一支長篙’,在文本的河流之中,‘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然后結束我們的‘尋夢’之旅,‘滿載一船星輝’歸去。”在充分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形式之美基礎上,不斷滲透引導學生體會詞語中蘊含的豐富深厚細膩的情韻,從而走進了文章的深處,走進了人物的世界,走進了作者的內心,閱讀便不斷地引向了深入。
3. 重視文章的多樣誦讀,體會情感的真實細膩。
要更好地實現對語言的深入體會,由詞語而情景,由情景而審美,則需要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來深化。在課堂上,有靜心于境,凝神于文的閱讀,它利于學生形成個性的閱讀感悟,融情入境;有尋章摘句,重點語句的誦讀,這是建立在同學們對具體詞句的品析基礎上的朗讀,是對理解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有換位入境,情景再造的仿讀,讓學生體會人物在那時那境中的特殊心境,通過模仿人物的語氣語調來朗讀,體會人物的情感。
閱讀是語文課堂的靈魂,但凡能認認真真全心投入文章閱讀的課堂,學生的學習一定是深入且愉悅的。
4. 關聯課外的閱讀積累,豐富意象的內涵外延。
在深入品讀《月跡》中的純美意境后,師生就“月亮的經典的詩詞文賦”這一話題展開交流,激活了他們的閱讀積累,促進思維比較,形成語文素養。也是在這樣的比較思維中,學生對賈平凹的《月跡》中更具生動性、思想性和正能量的單純美,有了更真切深入地感悟。
課后的作業設計了兩項選做題。這樣設計,緊緊圍繞本課教學的重點,既是對本課所學內容的鞏固,更是延展,既是對同學的尊重,也是激勵。善品讀者,從本文出發,再讀古往今來的寫月文字,深入體會,讀有所悟;樂寫作者,結合閱讀本文獲得的啟示和體會,用心觀察審視身邊的月,表達個性的體驗與思考,寫有所思。
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兒童化的視角、幼兒的語言,對于初一的同學來說,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為初一的學生已經不是幼兒了,不會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尋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內容好像比較的亂,(其實并不亂,因為文本沒有趣味,學生不好好研讀)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值得研究。
一、 通過搜索記憶中的詠月詩句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導入課題后又設置了古詩文填寫題,似乎重復多余。
二、 接下來,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注意不是講授而是引導,我設置了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覺學生一看到問題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設置一些圖文或者表格之類的來改變文字 帶來的乏味的視覺效果?
三、 這篇文章看似簡單幼稚其實蘊含深刻的道理。 教學參考書上有句話說,“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句話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實上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應該改成:由自私逐漸成長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里有個過程的問題。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線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議月。當孩子們被一輪銀光燦燦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產生了獨占明月的想法,甚至為了這一想法而爭執起來,但是經過我們的追尋,奶奶的引導,我們明白了“月亮竟是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一個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個“好”字,那么這篇文章的意蘊就是,我們不能獨占世間的“好”,我們應該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共同擁有這個“好”。
四、 關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奶奶是故事的一個引導者和推動者。奶奶身上或許還寄托著作者的很多理想。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我們還得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不能采用貼標簽的方法,否則欲速則不達。應該要求學生首先找出敘寫奶奶的有關語句,然后通過這些言行舉止,來評價人物,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評價人物的正確方法。由于后面時間不足,所以對奶奶的分析不夠具體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沒有來得及探討,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努力逐步去改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