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1
這是長相思教學設計王崧舟,是優秀的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放飛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創作火花。這句話,在進行的古詩詞教學中我運用了,受益匪淺。
對于學古詩,學生已經習慣于讀讀詩句、說說詩意,理解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一節課下來,按道理說,學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總覺得缺少些什么。細細想想,學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膚淺的知識點,而沒有真正地、深入鉆進古詩句之中,因此學習起來平平淡淡。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教古詩詞三首時,我進行了嘗試。前兩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讓學生進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顯。而最后一首詩《長相思》有兩個地方讓學生進行了想象,在幫助學生理解詩意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長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寫將士們跋山涉水行軍的艱難,如何讓學生去體會呢?我引導學生說“你們想象一下,他們的行軍途中會遇到什么困難?”經過幾分鐘的思考,有的學生說他們的鞋磨破了幾雙,有的說他們的腳磨出了鮮血,有的還想到了在翻山越嶺掉到了山崖,有的則拿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來對比……這些想象,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當時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將士們到邊關應征的艱辛。
《長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園無此聲”怎樣來和將士們在野外露營對比來表現思念家鄉呢?此時,我讓學生閉著眼睛,想想將士們沒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學生則認為:在寒冷的風雪之夜,兒女熟睡了,妻子在燈光下縫補衣服;有的則說一家老小正圍著火盆說著話;有的說妻子和兒女蓋著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著好夢……學生的這些想象,是我沒有想到,但我給他們提供了機會,那樣他們的思維得以在更大的空間里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學《長相思》這首詩詞,設計的兩處想象,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將士們行軍之難,思鄉之深,比起干燥無味地講解詩意,強加給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我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
生命是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過程,簡單得如草木一秋,落花飄零。生命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莊子的筆下,她是鯤鵬展翅搏擊長空的自由;在杜甫的筆下,她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邁與憂思;在納蘭性德的筆下,她是戍守邊關與思戀故園這層層疊疊的感傷累積成的厚重。
本課出現在小學語文第九冊,五年級的學生情感體驗與人生積淀還很單薄,如何讓他們走進納蘭性德性德的心里,揣摩詞人的情感,這是最為困難,也是最為關鍵的。如果按照傳統教學一字一句地解釋,必將此詞弄得蒼白無力,支離破碎。假如納蘭性德在世,定會感嘆: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所以我在教學時通過朗讀、揣摩、想象,感悟領會詞人的情感,傾聽他心靈深處的最強音。
其一,朗讀,不是簡單的語言文字的重復。從開始的初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到品讀、賞讀、想象讀、教師范讀、入情入境的讀,在讀中升華情感。特別是教師關鍵時刻深情地誦讀,真正地、巧妙地將學生帶入一個玄妙的境界。
其二,調動學生心中的積極因素——當導演,這是他們心中夢寐以求的,最時尚、最喜歡的,哪個不躍躍欲試,擷取詞中閃現的最珍貴、最打動人心的場景。那么這些就是孩子們對文本深刻的認識與解讀,并通過語言的描述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再造想象。
其三,再造想象不能算是最為徹底的激發孩子們潛藏心底的情
感,教學中我讓他們經歷創造想象的心靈歷程:想象故園的親人思念納蘭性德性德的情景,并且與詞人面對面地對話,使納蘭性德性德所做的、所感受的、所呼喚的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納蘭性德性德的生命是短暫的,然而他的生命卻是最為厚重的,孩子們領略到了。《長相思》教學反思13
今天,我在二小多媒體教室教了一節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二組課文中的《長相思》。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著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景象。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讀(出生朗讀)、看(默讀)、聽(聽老師范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默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當學生初步感受文本、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后,再帶著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課堂上,我既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教學中,既讓學生帶著“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又讓學生帶著“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征途中,體會行軍的艱辛,體會征途中充滿了遠離與牽掛。
通過對納蘭性德的生平情況的交流,將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漁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學生匯報納蘭性德故園的情景時,由于時間來不及了,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沒有更好地體現故園溫馨。其次是朗讀訓練形式可更多樣些。最后,我覺得在時間的調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個訓練,還有誰會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由于時間原因沒能讓學生更充分地說和讀,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這次上課,讓我收獲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后,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爭取更大的進步。
一、挑起身心矛盾,走進相思故事
周一貫先生一再告誡語文教師,提問要有較大的覆蓋面、穿透力、挑戰性。當教學到達矛盾處時,把問題呈現出來。此時,教師若能趁溫點火、開閘放水,火勢會更旺,水勢會更大。課堂上,王老師引領學生在有板有眼地讀,盡可能讀出味道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納蘭性德為什么長相思,情感激蕩中的教學環節如下。
師:長相思,長相思,納蘭性德為什么長相思?請大家仔仔細細看一看插圖,再仔仔細細讀一讀后面的注釋,再連起來想一想,整首詞在告訴我們什么?(學生按教師指點的方法學習。)
師:我提兩個問題,看看你是否讀懂了?第一個,身,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在何方?
(學生思維活躍,分別說:在山海關、在山海關關外、可能在山路上、可能在崇山峻嶺的山路上、可能在大河的船上、可能在營帳里。王老師分別叫他們站著,指出這就是納蘭性德經過的六個點。)
師:讀懂了一半。一句話,納蘭性德身在征途。(板書:身在征途)
師:第二個問題,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兒?
(學生說:在他的故鄉、在他的家鄉。)
師:心在家鄉、在故鄉,心在故園。(板書:心系故園)
師:納蘭性德把自己掰成了兩半,身在征途,心系故園,(隨手畫上大圓圈)把他們合在一起,你又發現了什么? (教師完全挑起了學生心尖的矛盾。)
身在征途
心系故園
課堂怎樣做到一江春水向東流?怎樣讓學生把活的知識學活(魏書生語)?實踐證明:一篇篇看似索然無味的課文,只要有一個引爆點、生發點、輻射點,必定會讓學生茫然的目光聚焦。我們都知道:兒童在語文實踐過程中,不但是課程意義的接受者,更是課程內涵的主動建構者。此時,學生看著王老師精心預設的板書,聽著王老師說納蘭性德把自己的身、心掰成了兩半,把他們合在一起,你又發現了什么的深層啟迪,其心中怎能不激起探賾索隱、追本溯源的興趣?浸潤著這樣的問題情境的課堂,學生的思考是興奮的、快樂的、昂揚的。正如教學論所指出的那樣:教學過程從根本上說是師生交互對話的過程。學生知識的習得,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要通過自身的活動,通過他們內部的矛盾斗爭,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來取得。
二、膨化冷暖矛盾,融入相思境界
此時,教師不僅挑起了故事的外部矛盾,學生內心的沖突也已經開始膨脹。怎樣順應學生的這種情緒體驗,使學生思維進一步聚集,讓情相撞,思相激,心相印,進而融入納蘭性德的相思之境呢?
師:身離家鄉越遠,心系家園越深。那一種矛盾,那一種思想,體會到了這一點,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學生齊讀。)
師:短短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的后面,卻有著許許多多的畫面,許許多多的情景。請閉上眼睛。(教室里響起背景音樂《愴》。)
師:伴隨著音樂,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想像以后說看到了冒著風雪過河、風雪交加、在軍營里輾轉反側等畫面。)
師:這就是納蘭性德的身所處的世界。在他的故園,在他的記憶里,可能會有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 (教室里響起背景音樂《琵琶語》。)
師:也許春暖花開時,在郊外,同幾個興趣相投的朋友高談;也許月色下,一家人拉拉家常,說一說;也許還有很多的也許讓我們一起走進納蘭性德的家,走進納蘭性德的心,用文字寫下來。(學生興趣盎然地寫。)
(學生想像交流鄉村閑居圖、富有詩情畫意生活圖、流淌溫暖幸福圖等。)
師:這就是日思夜想的家鄉。可是,此時此刻,在這里,卻沒有孩子的嬉笑聲,沒有朋友的高談闊論;(學生讀風一程,水一程)沒有果園里的果子,沒有孩子們圍在一起的快樂;(學生讀風一程、水一程)沒有女人們提水,沒有老夫的絮絮關懷,這里只有風一程,水一程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長相思》。
王老師在《語文是什么》一文中寫道:語文教育是感性教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們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旋律、還語文以意象。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視語文為激發生命活力的教育,視語文為獨特的生命現象。他為枯燥難懂的詞配上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樂,不同的旋律流瀉著不同的畫面,不同的畫面傳遞著不同的內容,大大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和情感體驗。
是的,征途的感受是冷的,這種冷不僅是自然氣候的表征,更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狀態。而故園的印記和回想則是充滿暖意的,這是一種親情之暖、天倫之暖、心靈之暖。學生通過對不同畫面的創造想像,把這冷、暖逐漸內化為自己獨特的心理內容,生成多彩的內心世界。他們用心靈的眼和耳有效地把握了視聽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用詩化的語言描繪著一個個鮮活的畫面,課堂頓時成了凄苦的征途、嘶鳴的戰場,轉眼又成了愜意的鄉村、清新的郊外。一冷一暖,先冷后暖,冷暖相間,虛暖實冷。在想像中、在描摹中、在沉浸中,學生直正融入了納蘭性德的相思之境。
【教學目標】
《長相思》的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
⑴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詞。
⑵ 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能力目標:
⑴ 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與能力。
⑵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⑶ 積累古詩詞,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厚實文化積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學習活動一:讀詩詞(初步感知詩詞的語言)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第5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你能背出來嗎?
(生齊聲背誦《泊船瓜洲》與《秋思》)
師:王安石奉詔進京,泊船瓜洲,見春景引發鄉愁;張籍客居洛陽,見秋風思念故鄉;又是什么,觸動了詩人納蘭性德的思鄉之情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詞──《長相思》。請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大家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查閱了許多相關的資料。誰能給大家說說關于詩人納蘭性德的情況呢?
生1:我知道。納蘭性德,清詞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兒子,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當時的人把它譽為“清代第一詞人”,……
生2:我想補充一下。納蘭性德的詞集叫《納蘭詞》。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長相思》這首詞。我們先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請每位同學找出自己不能把握讀音的字、自己覺得很難理解的字、詞,在文中標記出來。
(生獨立自學生字和多音字,并標記所遇到的關于字詞方面的問題)
師:老師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小組同學的智慧獲得更多知識。小組同學互相幫助,解決你們所遇到的問題。老師將對每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檢測,看哪組的學得最好。
(出示課件)
▲ 能準確讀出多音字和生字。
▲ 能聯系上下文和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
(生小組之間合作學習)
師:可以了嗎?老師現在想看看,大家合作學習的效果怎么樣呢?
(課件逐題出示檢測題)
第一題:你能準確地讀一讀下面的字詞嗎?
榆關 那畔
風一更 聒碎
(第一題,老師抽一個組回答,其他組認真傾聽,當好評委。)
(一學生準確讀出詞語,其他組同學用OK手勢表示答對)
第二題:請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下列詞語的?
榆關 那畔
風一更 聒碎
(第二題,老師要在每一個組抽一個學生解答,不正確的話,組內大家可以糾正。)
1、詞中的“榆關”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2、文中“一程” “一更”怎么理解?
3、請說說“故園”的近義詞?
4、你知道“聒”的意思嗎?
生1(1組1號):我們組認為,“榆關”就是指“山海關”。
生2(2組4號):我們認為:“一程”指一段路;“一更”是指“ 一陣”。
(這時有一位學生舉手表示異義)
師:這位同學有不同想法嗎?
生3:我認為“一更”實際上指兩個小時。
師:剛才那位同學你為什么理解成“一陣”呢?
生2:我認為,詩中是說:在晚上,風吹一陣,雪下一陣,一陣又一陣,不停歇。
師:學習語文就應該這樣,學會聯系課文的上下文理解意思。
生3(3組2號):“故園”的近義詞是“家鄉”。
生4(4組5號):“聒”是嘈雜的聲音,課文中是說風雪交加的聲音。
師:對于讀音和字詞的理解,你還有問題嗎?
(生表示沒有。)
師:看來,大家合作學習挺有收獲的,很好!讓我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詞再讀兩遍,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你可以邊打節奏邊讀、可以唱讀,還可以小組合作讀……想怎樣讀就怎樣讀,開始。
(同學們開始饒有興致地朗讀,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桌上、在手上、腿上敲起了節奏,有的搖頭晃腦……兩分多鐘后,開始有學生用手勢示意讀好了。)
師:老師想聽聽大家讀得怎樣?誰先來試一試?
(生一個學生站起來,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詞。)
(師激勵。然后,再隨機抽查一個組。)
師:同學們已經讀了這么多遍,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很想聽聽:你從這首詞中,讀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納蘭性德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家鄉!
生2:軍人是非常難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的。
生3:詩人離開家鄉后痛苦萬分的心情。
生4:詩人的家鄉是沒有風雪交加的嘈雜之聲的。
生5:我讀懂了詞的意思。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晚上,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學習活動二:品詩詞(深入品味詩的情感)
一、自主探究 合作學習
師:孩子們,讓我們一起用心靈,跟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吧。
(出示課件范讀)
師:現在,請大家輕輕閉上眼睛,再聽聽這首詞,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師:請同學們再回到課文,一字一句地讀一讀:詩人的身在哪里?而他的心又向何方?
(板書)
身、心
師:請在文中找一找。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呢?你可以文中圈點出來、還可以寫下旁注,寫下自己點點滴滴的感受。
(生自主學習,認真地品讀詞或句,并及時做旁注。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機作出指導)
師: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收獲與感受在組內交流,由組長將答案寫在白板上,派發言人做好準備。
(生小組合作學習。組長組織組內學生逐個談自己的體會,其他的孩子認真傾聽。有的小組有人舉手,欲打斷,組長示意先聽再談。每組均有記錄員在記錄。當有學生情緒高漲,聲音較大,有同學示意聲音適度)
二、反饋交流、引領提升
師:剛才我發現,同學們對詞又有了更深一層理解與感悟。讓我們再次走進《長相思》,去傾聽詩人的內心世界吧!請每個組展示你們的討論結果。
(生各小組組長在講臺前展示小白板,老師和其余同學認真地瀏覽)
師:我看到你們組的內容是最豐富的。請你們這一組說一說討論結果,好嗎?
生1(本組發言人):我們組認為,從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身”有時在山上跋涉,在船上顛簸;有時在山海關外,在帳篷中;有時在風中、在雪里……而他卻心系故園,因為“故園無此聲”!
師:我想知道,你們是從哪些字、詞、句中體會到的呢?
生1:“山一程,水一程”、“榆關”“夜深千帳燈”……
師:們的想法是不是和你們一樣?你可以補充,但不希望重復。
生2:我補充一點。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詩人的心在自己美好的家鄉,就是“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個人想什么,夢中就會出現什么,而“鄉心”說明詩人做的是思鄉之夢,可見他心系家園。
(師板書)
身在征途,心系故園
師:同學們,我們的詩人正如大家所說,他和眾多的將士們一樣,一次又一次地跋山涉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風霜雨雪,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正如詞中所寫的那樣,起!
(引讀:“山一程,水一程”,又是“水一程,山一程”哪!“風一更,雪一更”,又“雪一更,風一更”哪!)
〖拓展1
師:詩人在詞中寫道:“故園無此聲”。 “此聲”是指什么聲音?
生1:我認為,是風雪交加的聲音。
生2:我想還有戰場上聲勢浩大的戰鼓聲,廝殺的聲音。
師:是呀!白天戰場上經歷的一切都可能進入到詩人的夢中來。
生3:我想,還有戰場上將士們的吶喊聲!
師:這樣的聲音、這樣的情景會帶給人怎樣的感受?我們一起來穿越歷史的時空,去感受一下納蘭性德和將士們的處境吧:
(課件:千軍萬馬出征圖,伴寒風溯雪聲、戰馬嘶鳴聲,壯觀而悲愴)
師旁白:頂頂帳篷,點點燈火,本該是多么豪邁多么壯觀!然而長途跋涉之后,在這樣一個野外宿營的寒夜里,卻要聽著寒風朔雪的嘈雜聲,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師:“故園無此聲”,“故園”指什么?
生:指詩人的家鄉。
師:故園沒有什么聲音?
生:沒有風雪的聲音,沒有戰馬的聲音,更沒有戰場上沖殺的聲音,非常的安寧。
師:那,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讓我們用想象的眼睛仔細看看納蘭的故園吧:
師(引導學生精心角色體驗,來到一位學生面前):納蘭性德,此時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1:紅花綠草,一切生機盎然的樣子。
生2:我想到了以前在河邊垂柳下下棋的情景。
生3:我的母親鬢角又多了幾絲白發;想起了母親為我縫制戰袍的情景。
生4:我曾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院里吃著、喝著、說著、笑著;我也曾和好友在江邊悠閑地垂釣、或吟詩作畫……
生5:我回想到過去,在花香染滿的夜晚,人們三三兩兩地在月光下散步。耳旁仿佛還能聽見牧童的短笛聲……
〖拓展2
師:是呀!故園,在詩人心中,是最美麗的地方;最溫暖的地方。他曾寫過的詞中,就有過這樣的詩句(課件——音樂、詩詞、畫面:“憶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我的家鄉多么美好呀!故園,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寧靜詳和……而身在塞外,聽到的卻只有風雪交加,感覺到的只有寒冷孤寂,臥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這種心情,誰人知曉呀!這種身心分離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那就是──
生:(情緒激動地)──“碎”!
師:從這一個“碎”字,我們可以感受得到:詩人那顆被思鄉之苦揉碎了的心!誰可以帶著心碎的感覺再讀全詞!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苦、那種痛、那種碎讀出來!
(課件:配樂朗誦──生全體齊聲朗讀)
學習活動三:提升
一、回歸主題、升華情感
師:詞學們,我們讀到這兒,我們不禁想問一問詩人:你為什么要拋家別子,遠離故土呢?為什么要風餐露宿,不回到自己的家園呢?
生1: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人民的安寧。如果不保衛好自己的國家,哪有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呢!
生2:國家國家,先國后家,沒有強大的國家,哪兒安寧的家園呢?!
師:作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雖厭倦戰爭,渴望和平,但我要保家衛國;故土雖難離,但責任重于山哪!
學習活動四:積累
一、拓展延伸
師:古來,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戰疆場,既心懷濃烈的思鄉之情,又滿懷強烈的報國之志!表達這種情感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師收集了幾首,我們一起來讀讀。
(課件出示配樂詩朗誦《出塞》、《塞下曲》)
(欣賞的過程中,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誦讀起來,現場氣氛尤顯滄桑與悲壯)
二、背誦全詩,積累語言
師:至此,我感覺到同學們已經深深地領會到了納蘭性德內心強烈的思鄉之愁以及那濃烈的愛國熱情!這首詩,已成廣為為流傳的名篇佳作,讓我們把它背下來,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吧!
(獨自背──小組互背──能背的領背──集體起立,背誦全詞)
師: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共同傾訴他從內心深處噴涌而出的《長相思》吧!
(齊聲背誦!)
師: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多收集這樣的一些古詩詞,讓詩人們的情懷永遠回蕩在我們的心中吧!
【板書】
長相思
清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