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與教育PPT課件這個PPT共6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概述,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與教育,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展與教育等,歡迎點擊下載。第七章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與教育
什么是親社會為?
親社會行為主要表現有哪些?
六尺巷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盲人挑燈
一個漆黑的夜晚,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一個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地方,看到一盞昏黃的燈光正從巷道的深處亮過來。走至近處,卻發現挑燈者是一個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挑一盞燈豈不是多此一舉?
僧人問:“敢問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為何還要挑一盞燈?”盲人緩緩答道:“這個問題不只一個人問我了。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黑夜如果沒有燈光的映照,那么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僧人若有所悟的說:“原來你是為別人照明啊。”
盲人卻說:“我是在為我自己!”僧人又愣住了:“為你自己?”盲人語氣淡定自若說“是啊,我提燈籠是為了讓別人看到我,不會誤撞我,這樣就可以保護我安全了。這么多年來,由于我的燈籠是為別人帶來光明,為別人引路,人們也常常熱情的攙扶我,引領我走過一個又一個溝坎,是我免受許多危險。”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首都華沙,于眾目睽睽之下,撲通一聲下跪,全世界為之大嘩。作為政府首腦的勃蘭特為什么下跪?是他本人罪孽深重,以下跪來減輕良心上的重負嗎?不。二次大戰中,勃蘭特是名堅強的反納粹的斗士,被希特勒下令開除國籍,并到處追捕。他被迫亡命挪威。戰后返回祖國,作為社會民主黨活動家積極復興國家。1969年10月,以社民黨主席身份當選為聯邦德國總理。
勃蘭特上臺伊始便著手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關系。1970年12月6日下午,勃蘭特飛往華沙,受到官方正式歡迎。在演奏德國國歌時,波蘭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強烈憤激表情,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曾長期是希特勒集中營的囚徒。
勃蘭特知道,二戰中波蘭600萬人犧牲,損失慘重,僅設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就殺害了近400萬猶太婦女兒童和男人……日程安排,是向華沙無名烈士墓和華沙猶太人街區殉難者紀念碑獻花圈。來到猶太人街區殉難者紀念碑前,出乎所有人意料,在電視攝像機前和無數記者的閃光燈下,勃蘭特撲通一聲跪下。
在場的人大為震驚,東道國代表團瞠目結舌,不知所措。這個舉動絕不在計劃日程之內,勃蘭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量就跪下了。當天東西方都掀起軒然大波,評論四起。
西德國內也出現惡意評論,認為勃蘭特有辱國格人格。勃蘭特很坦然,他認為:“誰愿意理解我,他就能理解我。在德國和世界其它地方,很多人是會理解我的。”
一位記者深情地寫道:“于是,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當時波蘭感到極大的震動和驚訝,許多波蘭人為勃蘭特舉動感動得落淚。勃蘭特圓滿地完成使命回國。
1971年10月,諾貝爾獎委員會一致提名通過,授予勃蘭特1971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當晚德國青年舉起火炬,絡繹不絕地來到勃蘭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祝賀。
1992年10月,勃蘭特因患癌癥以78歲的高齡逝世。一生都在致力于擔任“和平使者”。
一、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概述
(一)親社會行為的涵義
根據社會性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可以將個體的社會性行為分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
反社會行為: 指違法或社會所不能接受的行為,是一種消極的社會行為(在學前兒童中最具有代表性、最突出的是攻擊性行為)。
辛德勒是納粹統治下歐洲猶太人的營救者。二戰時,希特勒政府有計劃地殺害了上百萬的猶太人。
對一些人來說,這場大屠殺象征了人類本質最丑惡的一面,不僅僅是劊子手們兇殘的行為和納粹有計劃的謀殺,還包括國際社會的無動于衷。
然而在大屠殺中也涌現了一些偉大的利他主義英雄,一些冒著生命危險庇護猶太人的英雄。
1942年夏天,12歲的Samuel Oliner和他的家人被迫搬進了骯臟的、被圍起來的波蘭.Bobowa猶太人社區。一天,Samuel一家都被逮捕裝進了卡車里。
繼母希望這個男孩可以從這場死亡中逃脫,讓他快跑藏起來。當Samuel到了猶太人社區外面時,他來到了附近一位叫Balwina的農婦家里。
盡管巨大危險籠罩著她自己和她的家庭,Balwina還是掩護了這個猶太男孩,教他裝成一個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幾英里以外的農場做幫工。Samuel的家人被殘殺了,但在那個他幾乎不認識的、勇敢而無私的婦女的幫助下,這個男孩活了下來。
第二節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與教育
第二節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與教育
(實錄一)班里的來了一個新的拼圖玩具,早晨,我把玩具給了第一個到園的孩子玩。隨后孩子們陸續來園,都被這個新玩具所吸引,大家聚在一起你拿一塊我拿一塊開始嘗試拼圖。明明來了,他也很想試一試,他擠進人堆也擺弄起來。可是他覺得自己的拼圖不夠用,開始阻止別人拿拼圖,后來發展到用雙手蓋住拼圖不讓別人動,最后連身體也壓到了上面。他的舉動引起了大家的抗議,我讓他暫時離開,他氣呼呼地走到了一邊。
(實錄二)過生日的當天,明明的爸爸特意買了一個蛋糕和糖果送到幼兒園。大家一起為明明唱生日歌,一起摟著肩膀照合影,我請明明給每一個孩子親手送出蛋糕和糖果,并要求他對每一個人說:“請你吃蛋糕(糖)”孩子們紛紛回說:“謝謝明明。”明明很快樂。
小明的煩惱
我爸爸做生意,家里很有錢。我同桌家庭困難,我十分想幫助他,可他從來不領情。就拿上次來說吧:我見他橡皮快用完了,想送他一塊,我說:“瞧你那窮酸樣兒,橡皮這么小了還用,新的---拿去吧。”他不但扔回了橡皮,還送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白眼兒。我這招誰熱誰了呀?!
前天放學路上,幾個初三生攔住小鵬要錢,我大喊一聲沖上前去,結果我和小鵬都被打得鼻青臉腫,事后,老師和家長埋怨我不該那么沖動,應該給家長老師打個電話或報警。我真是又傷身又傷心啊!
實驗被試為4、7、12歲的兒童,將被試按年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的被試都進行“開一把有機關的鎖”的訓練,控制組被試沒有進行訓練。然后實驗者借機離開實驗室,隨后另一位實驗者進來,假裝急于打開帶鎖的箱子,卻怎么也打不開,觀察兩組兒童的反應。
結果發現,進行過開鎖訓練的兒童都主動提供了幫助,而控制組的兒童由于沒有接受過訓練,年幼兒童大多未能提供幫助。說明兒童是否受過親社會行為的訓練會影響其親社會行為的事實。
案例
活動目標:
1.學習運用禮貌用語和商量的口吻與同伴交往。
2.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用適當的方式說服別人。
3.在交往中體驗被拒絕、被接納的感受,以積極的態度、友好的方式與人合作
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半個紅心小卡片;紙制立體交通工具:汽車4輛、輪船4艘、三輪車2輛以及圖片各2份。
2.錄像片段
(1)在拼紅心游戲葉,一幼兒站在旁邊不敢和問伴交往,沒有找到朋友。
(2)—幼兒用蠻橫無理的態度占和別人拼人紅心做朋友,沒有成功
3.在日常生活中開展一些有關幼兒商量、協作方面的游戲活動。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拼紅心,找朋友”,引起幼兒交往興趣。
1.教師提出游戲要求:今天我們要去公園,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手拉手。
2.教師介紹游戲規則:每名幼兒手拿半個紅心去和別人拼,如果能拼成一個紅心,就可以成為好朋友。提示:你應該怎么說,才能讓人家愿意和你拼紅心?
3.幼兒合作操作,找朋友。
4.游戲小結
(1)提問:小朋友都找到好朋友了嗎,你怎么找到的?你怎么說的?
(2)小結:跟人家——起做事時態度要友好,要有禮貌,這樣,人家會覺得你很客氣,然后就愿意和你一起做事。
二、觀看錄像片段,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愿望,學習協商性語言
1.幼兒觀看錄像片段1,觀看后提問:
(1)他們為什么沒和他一起玩?(他膽子太小了,不敢和大家講話……)
(2)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我勇敢地說:我們可以一起玩嗎;我參加你們的游戲好嗎;我主動和他們打招呼…)
2.觀看錄像片段2,觀看后提問:
(1)他們為什么也沒和他一起玩?(他很兇,他沒有禮貌;他態度不好…)
(2)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說?(說話時態度要友好,有禮貌;我輕輕地對他們說;笑嘻嘻地說……)
3.小結:當我們和大家一起玩時,要態度友好,有禮貌;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試著和人家商量一下,說一些“行嗎”、“好嗎”、“行不行”這樣好聽的話,取得人家的同意,這樣你才會玩得開心。
三、找朋友去公園。
1.出示三種交通工具,提問:
請小朋友商量一下,你們準備乘什么去公園? 你們是怎么商量的?
2.出示相應的數字,提出要求:三輪車滿4人能走,汽車滿6人能開,輪船滿8人能開。問:一對好朋友只有兩個人,不滿人數怎么辦?(再去找朋友和我們一起乘……)
3.提出活動要求:在要求別人時,你應該怎么說,才會讓更多的朋友和你一起玩?
4.幼兒根據游戲規則找朋友,聽音樂開汽車、輪船、三輪車去公園。
5.提問:你乘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你說了什么話,你是怎么找朋友的?(我們乘的是汽車,我們在找朋友時,先問他們:你們想乘什么?你們愿意和我們一起乘汽車嗎?然后他們就同意了……)
6.小結:和別人一起做事時,不僅要態度友好、有禮貌,而且和別人商量時,應該先了解別人的想法,然后再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原望,征詢別人的意見,取得別人的同意,這樣,別人就會喜歡你,愿意和你一起做游戲。
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角為幼兒提供合作的機會。
戶外體育活動時,小朋友們正在進行“小推車”比賽,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要小便,告訴老師后他就往廁所沖,走到小朋友的“接力區”時他突然剎住腳步,繞道去廁所了,于是老師就抓住這一閃光的舉動,等他回來后,不失時機地問他:“你剛才去廁所怎樣走的?”并讓他重新走了一遍,展示給同伴看。“為什么要這樣走?”“小朋友在玩游戲,如果我直直地走過去,很可能撞倒他們,還有他們就不能得第一名了。”老師鼓掌以示贊賞,孩子們也跟著熱烈地鼓起了掌。
第三節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含義
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性行為,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
主要表現為:打,踢,咬,大聲叫嚷,叫喊名字,罵人,搶走別人的東西等。
二、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種類
三、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特點
就攻擊行為的頻率而言,學前階段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頻繁,隨著年齡的增長呈線性下降。
從攻擊行為的類型來看,以工具性攻擊為主,主要是搶占玩具、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敵意性攻擊逐漸增長;身體攻擊為主,言語攻擊和間接攻擊隨著年齡增長。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
欺負—特殊的攻擊
欺負行為是攻擊的一個子集,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攻擊。它常在兒童間尤其是中小學生間發生,對受欺負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傷害性,會導致兒童情緒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獨、逃學、學習成績下降和失眠,嚴重的會導致自殺。而對欺負者則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為失調。
可見,兒童欺負問題是發展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研究中極具實踐意義的研究課題。國外心理學家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我國較少,應當引起我門的關注。
四、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兒童受不良家庭環境影響
(1)家長過分溺愛幼兒
(2)家長過分限制幼兒
(3)父母的教育方式。
案例
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是建立在他及其合作者所進行的大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在早期的一項研究中,他們首先讓兒童觀察成人榜樣對一個充氣娃娃拳打腳踢,然后把兒童帶到一個放有充氣娃娃的實驗室,讓其自由活動,并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
結果發現,兒童在實驗室里對充氣娃娃也會拳打腳踢。這說明,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行為。
兒童知識經驗的影響
(1)與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關
道德水平越高,兒童也就越容易從他人利益的立場感受和思考問題,行為也就越趨近于正好與攻擊相反的親社會方向。
自我控制也是直接與攻擊行為相聯系的個人品質因素,個人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下降時,攻擊性行為就會明顯增加。
(2)與兒童的社交技能有關
與受歡迎的同學相比,不受歡迎的兒童攻擊性更強。
他們對沖突性社會情境解決或是解決社會性爭端的辦法往往都運用攻擊性行為。
兒童知識經驗的影響
(3)與個體固有經驗因素有關
兒童時期的大量受害經歷與以后大量的攻擊性和暴力問題有關。身體遭虐待的經歷教會了兒童攻擊性行為,并且使兒童把攻擊性行為作為親密關系的一種規范。
(4)受到挫折
當幼兒受到挫折時,由于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或社會交往的經驗,為了解除心理的緊張或維護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擊他人行為來發泄自己的情緒或保護自己。
媒體的影響
五、控制幼兒攻擊行為的策略
具體措施:
具體措施:
具體措施:
具體措施:
具體措施:
具體措施:
案例
一天兩個孩子發生了小摩擦,兩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都來跟老師說對方的不是。
我問:“誰先告訴我發生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覺?“等孩子講完。我向孩子提出要求:”你把剛才跟我說的話再跟另一個小朋友說一遍,可以嗎?“
當說到一半,另一個小朋友不高興地打斷他:”他也有不對!“我問:“那事情是怎樣的?你又有什么感覺?你能把你的感覺也對這個小朋友說出來嗎?”開始時,孩子不愿意。我再接再厲”如果你不說出來,他是不知道他這樣做,你有什么感受,下次還是會另你感覺不愉快。你希望這樣嗎?沒事,有我在。“
在了解了對方的感受后,小朋友好像都知道自己的行為另對方反感了才會引起了剛才的小摩擦。然后.......
然后,他們都大方地伸出了他們的小手——握手!我笑了,他們也笑了!而且笑得很燦爛!
看看,冰釋前嫌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