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兒童觀與教育PPT課件這個PPT共48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何謂兒童,何謂教育,我們有著怎樣的兒童觀與教育觀,科學的兒童觀與教育觀應該是怎樣的等,歡迎點擊下載。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擬解決以下問題:
何謂兒童?
何謂教育?
我們有著怎樣的兒童觀與教育觀?
科學的兒童觀與教育觀應該是怎樣的?
一、兒童觀
什么是兒童觀
兒童觀的演變
現代兒童觀
(一)什么是兒童觀
1.兒童觀的概念
2.兒童觀的形態
社會主導形態的兒童觀
學術理論形態的兒童觀
大眾意識形態的兒童觀
3.兒童觀的結構
自然構面——兒童是自然的存在
社會構面——兒童是社會的存在
精神構面——兒童是精神的存在
(二)兒童觀的演變
古典時期——兒童是“小大人”
小大人說把兒童看作是“縮小”的成人,是成人的預備,其邏輯出發點是兒童和成人是不同的,且是相對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兒童是小大人,兒童和大人沒有什么區別,即使有的話,那也只是身高和體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兒童,兒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樣去行動,充當童工,充當童農,充當童商等,使之過快地生長發育。兒童的特點、兒童期的意義則被完全忽視。
中世紀——兒童是“有罪的”
原罪說把人看成是生而有罪的,故兒童自然是有罪的,是需要加以鞭笞和懲戒的,這種兒童觀中暗含的邏輯是把“兒童”和“上帝”相對,只有上帝是善的,除此之外皆是惡的 。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兒童一生下來,就充滿罪惡,是有罪的“羔羊”,卑賤無知,成人應該對他們嚴加管束、約制,使兒童能不斷地進行贖罪。兒童體內的各種毒素,是兒童犯罪的根源,容易導致兒童的錯誤行為,而嚴酷的紀律則會減輕、甚至消除兒童的這種行為,可以責罵、鞭打兒童,對兒童施行體罰是應該的。兒童承受了各種肉體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輕視,任何帶有創新乃至嘗試意識的行為都會受到指責,人格被嚴重摧殘。
文藝復興時期——兒童是“花草樹木”
文藝復興運動對人權的倡導,使人們從全新的角度來審視兒童,由新人類觀推導出的新兒童觀。開始把兒童看作是一個有獨立存在價值的實體,兒童有自己的權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應用成人的標準去兒童,兒童應該象個“兒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兒童具有的純潔美好、獨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兒童和生長發展是按自然法則運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園丁”,活動室就象是兒童逐步成熟的“花園”,每個兒童的成熟都有內部的時間表,在恰當的時間學習特別的任務,而不能強迫是兒去學習。兒童的成熟過程至少和兒童的經驗一樣重要。
啟蒙時期——兒童的發現
在西方盧梭最早“發現”了兒童,他認為兒童是獨立意義上的人,具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中國周作人最早發現了“兒童”。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兒童文學》,提出兒童文學的“三種作用”: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培養并指導那些趣味、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
蒙臺梭利的兒童觀
(1)心靈的胚胎: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的生命力”或“內在潛力”。(無限可能性)
(2)吸收性心智:兒童通過潛意識來吸收環境知識的;兒童具有一種特殊的學習周圍知識的敏感性;兒童能根據周圍環境塑造自己的性格。(自主選擇性)
(3)敏感期:諸如語言、動作、數概念、秩序、同伴交往等重要能力發展,且敏感期大多數在6歲之前。
(4)工作:指那些身心協調、手腦結合的活動,是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是兒童自我成長、自我建構的過程。(主動建構性)
杜威的兒童觀
現代——兒童是“人”、“兒童”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認為兒童首先是“人”,其次兒童就是“兒童”。
持有這種觀點的認為,兒童首先就是一個“人”,其次它才是一個“兒童”。我們不可以過多地夸大“兒童”的作用,把兒童放到一個之高的高度,也不可忽視兒童的一些根本特性。
其他典型的兒童觀
兒童是“白板”
兒童是“私有財產”
兒童是“未來的資源”
兒童是“有能力的主體”
兒童是“成人的導師”
兒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過的黑板。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兒童剛生下來的時候,其心靈就象一塊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就象是一張白紙,潔白無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就象是一個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種知識經驗灌輸進去,而不考慮兒童的需要。兒童的發展僅僅是周圍環境的產生,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結果,完全忽視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兒童是“私有財產”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兒童是父母婚姻的結晶,產生于母體,歸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隸屬品。父母可以左右兒童的命運,控制兒童的生活,決定兒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兒童學習許多并不感興趣的課程,把兒童培養成為他們認為是最理想的人,壓服兒童,讓兒童唯命是從。兒童特別是男童被認為是家庭的希望、傳宗接代的工具,開始重視兒童、關心兒童,但兒童仍然被視為家庭和家族的附屬品,父母的私有財產,沒有獨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與其撫養人之間的關系只是一種依附關系。例如,“老子打兒子”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是家庭的私事,別人無權干涉。
兒童是“未來的資源”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兒童是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是國家潛力最大的資源、未來的兵源和勞動力。對兒童的進行教育,就是對未來進行最有價值的投資,這種投資,利國利民。多投資,才能高產出。
兒童是“有能力的主體”
人類的童年期長于動物的童年期,這為兒童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兒童在體力、智力、情感、社會性、道德等許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們是正在發展中的人。不能因為兒童弱小、需要保護,就輕視他們,使他們被動發展。兒童是有能力的、積極主動的權利主體,應有主動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在出生、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成為自主的行動者,能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見,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三)現代兒童觀
兒童是人。
兒童具有人的尊嚴,具有與成人一樣的人的一切基本權益,具有獨立的人格。
每個兒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權,兒童出生時其生命就受到法律的保護,并不為成人或家庭私有,更不能被其隨意處置。兒童具有其父母或其他養護人照料的權利。兒童與成人同樣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權利。每個兒童具有滿足發展的權利,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且教育的機會均等。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兒童的發展, 而且還在于兒童的歡樂和幸福。 兒童有權擁有歡樂自由的童年。男女平等,不同性別的兒童應享有均等的機會和相同的權益,受到平等的對待。兒童的這些權益都要受到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和尊重。
兒童是發展中的人。
▲兒童的發展是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多層次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的過程。發展不是孤立地、靜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發展,而是由多種因素參與其中的動態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成人及社會應尊重并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
▲兒童是發展的主體,是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過程中主動地發展的,而不是被動地發展。
▲兒童具有發展的潛力,在與適當的教育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潛力。
▲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發展水平和速度不同,興趣和愛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齡或班級為標準來整齊劃一。
▲兒童通過活動而發展,在對物體的操作和與人的交往中發展知識、能力和個性。
兒童是不斷發展的“完整”的人。
兒童身心各方面的發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所謂完整兒童是指全面發展和諧平衡的兒童,其發展是身體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和人格的整合性的發展。應使兒童從小獲得初步的全面的發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發展。
“20世紀是兒童的世紀”
——艾倫凱
兒童權利保障
195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
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
漢姆伯格提出《公約》的基本原則:①兒童優先考慮;②尊重兒童人格;③尊重兒童意見;④一視同仁。
1990年,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提出“一切為了孩子”。
中國兒童權利保障
1990年,加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1991年,簽署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文件。
1991年,《未成年人保護法》。
1992年,《90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
1996年,《幼兒園工作規程》。
1997年,《全國幼兒教育事業九五發展目標實施意見》。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論壇通過了《達喀爾行動綱領》,確認了為每個公民和社會實現全民教育的六項目標:掃盲、發展幼兒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進男女教育機會平等、生活技能培訓、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框架中六個全民教育目標中最艱巨的是目標6,即“提高教育各個方面質量,確保優質教育,從而使所有人在學習中,特別是讀寫、算數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獲得可度量的和可被承認的學習成果”。
2010年,第一屆兒童保育與教育大會,指出“孩子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
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開篇的“序言”寫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第一條:“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 。”
一個7歲男孩這樣畫“我心目中的父母”
你的觀點:“兒童是……”。
二、教育觀
什么是教育觀
教育觀的發展
現代教育觀
(一)教育觀
教育觀是指人們對于教育在兒童發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宏觀的教育觀主要包括教育發展觀、教育歷史觀、教育社會觀、教育結構觀、教育功能觀。微觀教育觀主要包括教育本質觀、教育價值觀和目的觀、教師觀和學生觀、教學觀、課程觀、教育管理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等。
(二)教育觀的發展
洛陽幼兒園老師用繩 拴孩子逛公園惹爭議
(三)現代教育觀
◆兒童是學前教育的主體;
◆因人而異地對兒童實施體、智、德、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
◆學前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要符合“發展適宜性”要求,游戲是幼兒期的主導活動和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形式;
◆幼兒園、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協同發展。
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 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
(二)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
2011.12.28 教育部頒發關于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糾正“小學化”現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號)
2012.10.9 教育部頒發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教基二[2012]4號)
(二)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
●教育目標——后繼學習、終身發展(入學準備,但不是提前學習和訓練后繼學習中的知識內容和技能技巧 ,嚴禁小學入學考試;具備形成積極社會態度的心理品質,自控、積極自信、友愛合作、獨立自理等)
(二)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
●教育環境——適宜幼兒發展的良好條件(愛、營養、學習節奏、興趣與需要)
警惕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
●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方法——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充分認識生活和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成人不應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你的觀點:“教育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