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這是功和功率教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級第十五章第一節的內容。用一課時進行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功的理解計算和功的原理。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做鋪墊,而本節內容以是學習本章的基礎,因此,我設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四、材料收集: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五、授課類型:新授課
六、教學方法:講授法直觀法(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 作圖分析法、閱讀指導法 討論法歸納法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從木塊靜止,小車運動,體現同樣的力可以有不同的成效。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進行新課
1、力學中的功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例題1】 圖1,教師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在黑板上標出箭頭及F、S.
指出:F這個力作用在物體上,而且在這個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過一段距離S的成效,那么,力和運動具有這種關系的,物理學里就說這個拉力做了功.
【例題2】 人用手推小車做功,如圖2(所用的色筆在圖中前后要統一,這樣容易突出兩個因素,也易比較.)
指出:人的推力F對小車做了功.或簡單地說人做了功.
【例題3】人的壓力將圖釘壓入木塊,人做了功.如圖3.(板圖的要求同前所述)
指出:人的推力對圖釘做了功.也可以簡化為推力做了功.
請同學們討論,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是什么?可以分組討論,教師要注意學生們討論中的知識缺陷或錯誤.
(3).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通過作圖的方法,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4).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水平地面滾動一段距離,并慢慢停了下來。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2、功的計算
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應該如何計算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鞏固練習:20N重的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受5N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動了10m,則在這過程中推力對木箱做功____J,重力對木箱做功____J.若一個人將木箱舉高10m,則人做功____J.
3、功的原理
使用杠桿、動滑輪等簡單機械可以省力,也能省功嗎?
把一個重為G的物體勻速提升H,不用機械直接用手需做多少功?(W =GH) 演示:
(1)按教材P106圖15.1—3,利用動力臂是阻力臂3倍的杠桿來將重力G的物體提升H,不計杠桿重及摩擦,拉力F=G/3,用刻度尺測出拉力的作用點上升距離S=3H。使用杠桿做的功為W=F×S= G/3×3H=GH (2)按教材P106圖15.1—4,利用動滑輪來將重力G的物體提升H,
不計動滑輪重、繩重及摩擦,拉力F=G/2,用刻度尺測出拉力的作用點上升距離S2=2H。使用動滑輪做的功為W=F×S= G/2×2H=GH 由上面的實驗可知:使用機械時做的功和不用機械時做的功相等。而實際中由于機械自重和摩擦的存在,使用機械時還要克服機械自重及摩擦多做一些功。
師生共同歸納得出: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人們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這個結論叫做功的原理。
八、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并對自己的表現及掌握程度打分。
九、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十、板書設計
一.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二、功的計算
1.功的計算公式:功=力×距離W=Fs 2.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三、功的原理: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十
一、教學反思
《功》教案
物理《功》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結合實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2、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二、過程......
功教案
11.3 功(教案)-、教學目標1.知道機械功的兩個要素.2.知道機械功的物理意義、公式及單位,了解1J的功大約有多大? 3.理解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功的公式解題.4.能用生活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
《功》教案
7.2 功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進行功的計算.2.理解總功,能計算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3.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能舉例說明.過程與方法1......
功教案
功——教學過程設計教具: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一)引入新課功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僦雷龉Φ膬蓚€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壑拦Φ脑怼?/p>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②通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系。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通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_____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ㄒ唬┪锢韺W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和一組沒有做功的實例。(實例聯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師:每組實例有什么共同點?兩組實例有什么不同點?
生:觀察并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
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
生: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么?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背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
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相比有什么關系?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1J=1N·m
關于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
投影反饋練習題:
?。薄⑼沏U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
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數據?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
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
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后,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2345
教學后記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
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1.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教學設計
2.知道什么情況下物體做了功,什么情況下物體沒有做功。
3.掌握功的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①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弁ㄟ^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理解功及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講授、討論式相結合,彈簧測力計、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
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做工”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放在地面上的小車,在人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哪些力對小車移動做出貢獻?哪些力對小車的移動沒有貢獻?
一、做功的兩個必要困素,
1、舉例:人站在陽臺上,用繩子將地面上重物拉上陽臺。學生不難知道人對重物做了功,啟發學生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物理含義。由學生說出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
2、實例分析:由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教師對平時注意觀察,能舉很多例子的學生要多鼓勵,當然對錯誤的例子要及時糾正,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如起重機拉起重物,起重機對重物做了功,馬拉著馬車在馬路上奔跑,馬對馬車做了功等。
3、接下來教師向學生講清楚“兩個必要因素”的含義是指缺一不可。引導學生舉“勞而無功”的.例子,用力推講臺,講臺沒有動,人累嗎?人做功了嗎?當你端著一盆水不動時,你累嗎?你做功了嗎?為什么?等等。
然后再引導學生舉“不勞無功”的例子:用腳踢出去的足球,球在地面上滾動,在滾動過程中,人對球做功了嗎?在碼頭起重機吊著集裝箱水平移到船上,在水平移動的過程中,起重機對集裝箱有做功嗎?等等。
引導學生猜想,力學中的做功多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二、功的計算
力學是規定,功等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
計算分式:W=FS
單位:J,IJ=IN?M
用課件出示例題,學生動手做練習,并請一位學生上講臺演算。
三、功的原理
提問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知道省力的機械要費距離,而費力的機械則可以省距離,為什么?
用課件出示計算題:比較直接將一個500N的重物提升2m高,和用一個不計重量和摩擦的動滑輪將些物體提升2m高,哪次做功多?
學生通過計算,分析和歸納得出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1、做功的二個必要因素:
2、功的計算方式:W=F?S
3、功的單位:J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僦雷龉Φ膬蓚€必要因素。
?、诶斫夤Φ亩x、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壑拦Φ脑?。
2、過程與方法:
?、偻ㄟ^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②通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系。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偻ㄟ^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谕ㄟ^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_____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ㄒ唬┪锢韺W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和一組沒有做功的實例。(實例聯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師:每組實例有什么共同點?兩組實例有什么不同點?
生:觀察并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
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
生: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么?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背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
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ǘ┕Φ挠嬎?/p>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
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相比有什么關系?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1J=1N·m
關于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
投影反饋練習題:
?。薄⑼沏U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
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ㄈ┕Φ?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數據?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
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
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后,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