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奧爾夫音樂學習PPT課件這個PPT共7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唱歌教學,節奏教學,奧爾夫教學法內容,奧爾夫教學理念,奧爾夫教學法的教學基本原則,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等,歡迎點擊下載。《奧爾夫幼兒音樂教學》課程教學綱要
第二章 節奏教學
卡爾·奧爾夫”,德國人,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他為兒童精心設計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為世界各國的音樂教師及音樂愛好者所一致肯定與推崇。
奧爾夫在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中集體回答了如下幾個問題:怎樣使孩子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怎樣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怎樣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孩子與人合作、交往。
奧爾夫音樂教育對中國兒童音樂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兒童音樂教育趨于綜合化;
兒童音樂教育趨于開放化;兒童
音樂教育趨于創造力的
培養;注重原始性教育。
奧爾夫音樂教學所追求的不是音樂
本身,它從不把音樂作為一門專
業,而是借音樂去尋找人類已遺失將要喪失的本,心靈中可貴的東西,奧爾夫說:“我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音樂家,但我們可以人人都成為音樂欣賞家”。誰來做這項工作呢?自然是我們的老師,這種素質教育要從幼兒期開始,因此,奧爾夫
教學法成為了教師教育幼兒通向藝
術殿堂的一架堅實的橋梁。
1、 聽力訓練。
2、 節奏訓練:打擊樂器奏法及應用。
3、 律動訓練:聲勢、形體、游戲等訓
練及應用。
4、 語言學習:作為音樂語言教學訓練
及應用。
5、 創造性能力培養。
6、 奧爾夫器樂的練習:
節奏、音條樂器、豎笛、鍵盤訓練。
1、綜合性;
2、即興性;
3、親自參與、訴諸感性、回歸人本;
4、從本土文化出發;
5、適于開端;
6、為所有人。
其中即興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
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
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是每個學音樂的人在開始接觸音樂時都要遇到的,它們是一切節奏的基礎,所以把他們稱為節奏基石。在孩子們剛剛接觸音樂時,通過游戲和唱歌引起他們對快與慢音符
的注意,是學習音樂
重要的一步。
在幼兒園日常玩的游戲中,小鴨“嘎”的叫聲和小雞“嘰嘰”的叫聲兩者的時值比例很相近。通過小鴨與小雞的游戲,給孩子們建立起最基本的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時值概念,同時配以相應的形體律動,可以加深對這兩種速度的
時值印象。
小鴨與小雞的叫聲長短,直接影響到后面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帶入,老師在一開始就要把握住它們的比例尺度。
小鴨與小雞的歌是孩子們最容易上口的三個音編寫,老師只要
多唱幾次,孩子們就
能唱,無需特別學唱,
包括后面的二聲部合唱。
1、唱游:
鴨媽媽找孩子。
2、舞蹈:
快樂的小雞小鴨。
3、律動訓練。
4、節奏訓練。
1、黑板一塊。
2、響板一個、
碰鈴一個。
一、唱游:鴨媽媽找孩子
一部分小朋友扮演小雞,另一部分小朋友扮演小鴨,老師兩人分別扮演雞媽媽和鴨媽媽。小雞叫——嘰嘰,小鴨叫——嘎。
一天早上,風和日麗,雞媽媽帶著一群小寶寶去郊游。雞媽媽先出場,小雞們歡樂地叫著跟隨跑出來——嘰嘰,嘰嘰。突然,雞媽媽發現在小雞群里面有一些不像是她的小寶寶,
他們叫的聲音慢而且很特別:
“嘎,嘎,嘎。”
鴨媽媽說:“咱們的孩子看起來都一
樣,都是那樣小小的,黃黃的,但細心看看
就知道他們不同。”
雞媽媽對小雞們說:“我的小寶寶們,
唱支歌給鴨嬸嬸聽!”
小雞們一起唱起來了:
1=C 5 3 | 5 3 |6 6 5 | 6 6 5 |1 —|
母雞: 小 雞 小 雞 嘰嘰 叫 嘰嘰 叫
小雞:嘰嘰 嘰嘰 嘰嘰 嘰嘰 嘰嘰 嘰嘰 嘰嘰 嘰 嘰
(老師用碰鈴為小雞們伴奏)
鴨媽媽聽了,連忙拍手叫好,然后對小鴨們說:“我們也唱支歌給雞大嬸聽,好嗎?”
(老師用響板為小鴨伴奏)
1=C 5 3 | 5 3 |6 6 5 | 6 6 5 | 1 1|
母鴨: 小 鴨 小 鴨 嘎嘎 叫 嘎嘎 叫
小鴨: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嘎
雞媽媽和鴨媽媽可開心了,他們齊唱:
1=C 5 3 | 5 3 |6 6 5 | 6 6 5 |
母鴨: 小 鴨 小 鴨 嘎嘎 叫 嘎嘎 叫
母雞: 小 雞 小 雞 嘰嘰 叫 嘰嘰 叫
接著,雞媽媽和鴨媽媽叫孩子們一齊唱:
小雞小鴨唱完歌以后便成了好朋友,它們在一起快樂地玩耍起來。一會兒挖蟲子,一會兒啄小草。鴨媽媽和雞媽媽在旁邊看著它們玩耍。突然雞媽媽發出“嘰嘰”的叫聲,小雞們立刻跑到媽媽身邊。雞媽媽叮囑它們要注意安全。說完小雞們又回去與小鴨繼續玩耍。鴨媽媽看到小鴨和小雞在爭搶蟲子,便發出“嘎,嘎”的叫聲,小鴨們也趕快跑到媽媽身邊,鴨
媽媽告訴它們要跟小雞
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二、舞蹈:快樂的小雞小鴨
小雞與小鴨學媽媽,手牽手形成對子,
在音樂的伴奏下,走成圈圈。
小鴨先唱(同時向外走四步,形成
小鴨在外圈小雞在內圈的圖形)
1=C 5 3 | 5 3 |6 6 5 | 6 6 5 |
小鴨:小 鴨 小 鴨 嘎嘎 叫 嘎嘎 叫
小雞接著唱:
1=C 5 3 | 5 3 |6 6 5 | 6 6 5 |
小雞: 小 雞 小 雞 嘰嘰 叫 嘰嘰 叫
小雞唱歌時,每個小雞都各自拍著翅膀跑向相對應
的小鴨,并圍著小鴨轉一圈,
雞媽媽和鴨媽媽稱贊小雞和
小鴨舞跳得好。
三、律動訓練
老師用鼓點模仿小雞的叫聲
連續敲出四分音符:
請小朋友聽鼓聲圍成圓圈行走。
當小朋友的腳步與鼓點基本合拍是,可把鼓點加快變成連續的八分音符:
孩子們的行走變成跑步。
持續一會后鼓點又回到
行走上。
四、節奏訓練
讓小朋友們面對老師隨意坐下。
1、老師出示卡片:
念 ta,念的時間長度與小鴨的叫聲“嘎”
一樣。
念 ti ti ,念的時間長度與小雞的叫聲“嘰
嘰”一樣。
要求孩子們在念ta時拍手,
念ti ti時拍左腿和右腿。
在音樂課的初始階段,沒課開始時都要有這個用鼓點指揮的律動訓練。當孩子們吧四分音符的行走與八分音符的跑步都做好了,也就是對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時值頻率都清楚后,可加入漸快或漸或轉身改變行進的方向。
2
給每個孩子們每人一張節奏卡片,上面寫著 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組成的一小節的節奏句子。(如上面的卡片),先讓孩子們自己拍打和念好各自的節奏卡片,然后,請一組孩子(四舍五入)順序吧自己的節奏句子拍打和念出來,形成一段較長的節奏句子。孩子們手上的卡片可以互相調換,形成新的節奏句子并拍打。也可以請全班小朋友
一起來輪著拍打和念出自
己的卡片節奏,形成一個
大的節奏句子。
3、在黑板上寫下面幾條節奏練習,讓孩子們邊拍邊念,把節奏準確地拍好念好。
(1) | | |
(2)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 | | | |
在以后的課堂上都要經常進行節奏
練習,節奏的組合可自行設計新的
內容,直到孩子們對四分音符和
八分音符熟練掌握為止。
當今的藝術基礎教學,以綜合性的
教學為主,這種教學的優點就在于:能給孩子們一個全面的、立體的學習空間;能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從各個方面發掘和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在這種教學中,節奏——藝術表現
形式共有的元素,就成為藝術基礎教學
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通過孩子在日常中的行為如:行走、
跑步;聽或看鐘表的擺動;摸自己脈搏的跳動等,使他們注意與感受到一些運動都是在一定的平穩速度中進行的,這平穩的速度就是一個的基本節奏。
通過游戲和身體律動,讓孩子感受到節奏
中的強弱規律和不同的強弱搭配,從而幫
助他們形成音樂的小節概念,并在后面的
唱歌、舞蹈中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些概念。
1、中國過去的藝術基礎教學,是將音高與
節奏同時傳授給孩子,受教育者要在很長一段混
淆的學習后,才能對音樂的基本結構有所了解。
現在將音高與節奏的教學分開來進行,是會得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為授課者在音符時值,基本節奏,小
節這些問題上需要概念清晰,才能在授課時
靈活變通,給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概念。
3、基本節奏平均穩定地進行,是一切藝術表演的基本要求,但對于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在游戲中不斷練習,才能認識和掌握。
4、在2/4與3/4拍子的律動游戲中,節奏的轉換不宜太快,尤其是在開始的時候,孩子們要有熟悉游戲規律和身體律動的過程,一般在一節課內是不可能做得好的,需要經過多節課的練習。
1、鼓一面,鈴鼓若干個。
2、寫有“q ”音符符號的卡片三張
(一紅二綠)。
3、寫有“2/4”與“3/4”拍號的卡片
各一張。
1、找出基本節奏。
2、強拍弱拍——勞動號子。
3、卡片游戲與律動游戲。
4、2/4拍子——進行曲。
5、3/4拍子——圓舞曲。
一、找出基本節奏
兩個小朋友一組,每組有一個鈴鼓。持鈴鼓
的小朋友注意另一個小朋友行走時的速度,并要
在他每走一步時敲一下鈴鼓,從中找到這個小朋
友行走的速度。然后,角色調換,讓每一個孩子
都進入到速度的尋找游戲中,并用鈴鼓把同
伴的行走的速度展示給大家。
游戲中可發現每個小朋友走路都有
自己的速度。老師提出問題:全體小朋友
能不能在一種速度下行走?然后老師敲鼓,全體
小朋友聽鼓聲行走。(走成一個大圓圈)
小朋友越走越快或越走越慢時,老師要提示:
小朋友要聽鼓聲保持穩定的速度行走。
小朋友圍坐在老師身邊,老師用拍手的形式
把大家剛才行走的速度拍打出來,并交給小朋
友一個接一個地拍打,把這個速度保持住傳
遞下去。在這過程中會出現拍手越來越快或越
來越慢的現象,老師要給予糾正。
讓小朋友看掛在墻上的鐘,注意鐘的
秒針是怎樣行走的。讓小朋友隨著秒針
念出“滴答,滴答”的聲音,這也是一種
穩定的行走速度。
二、強拍弱拍——勞動號子
老師以時鐘秒針行走的速度拍手,讓
孩子們留心聽。老師突然在這個基本速度上
變成一強一弱的重復拍手,并向小朋友提問:
現在的拍手與剛才的有什么不同?讓小朋友
認識強弱拍子,并通過拍手練習來掌握好。
老師又把拍手的強弱重復變成一強二弱,
同樣讓小朋友認識后通過練習掌握好。
老師和小朋友一齊把課室的桌椅從
一邊搬到另一邊,一邊搬一邊哼出勞動號子:“嘿喲!嘿喲!”(一強一弱),或者變成勞動號子:“嘿喲嗬!嘿喲嗬!”(一強二弱)。人們在體力勞動時隨著呼吸與用力常常會隨意的哼出勞動號子,這種號子帶有2/4與3/4拍子的節奏感覺,是最自然的強弱拍的搭配組合。
三、卡片游戲與律動游戲
1、卡片游戲
老師出示紅卡和綠卡,并說明紅卡表示強拍,拍
手心;綠卡表示弱拍,拍手掌根。接著將一紅一綠卡片擺
在黑板上,請小朋友按卡片所表示的力度不斷重復拍掌。
當孩子們掌握后,老師可悄悄地在綠卡后再放一張綠卡。
小朋友的拍掌立即變成一強二弱。熟練后,老師又可以撤
掉一張綠卡,小朋友的拍掌又變回一強一弱。這樣交替進
行數次,直到孩子都完全掌握。
老師出示2/4與3/4拍子號的卡片,告訴孩子們
2/4拍號表示每小節兩拍,一強一弱;3/4拍號表示
每小節三拍,一強二弱。4字表示以四分音符為一拍,
即我們第一課學過的音符:q
2、律動游戲
老師先向孩子講解:當出示2/4拍號
卡片時,小朋友立即每兩人一組前后站立,出示
3/4拍號卡片時,小朋友立即每三人一組前后站
立。當聽到鼓聲為一強一弱的2/4拍節奏時第一
個孩子隨強拍雙手在頭上方拍掌一下,同時踮高
腳尖,后一個隨弱拍蹲下拍手一下(如下圖)。
當鼓聲為一強二弱的3/4拍節奏時,第一個隨
強拍雙手在頭上方拍掌一下并踮高腳尖,后
二個依次隨弱拍下蹲并拍手。如全班孩子中有
一組不夠三人,可讓蹲下的孩子做兩次。
游戲開始,老師敲鼓指揮孩子們以
大圓圈跑步。鼓聲停,老師出示一種拍號卡片,小朋友分組站好,老師接著敲出相應拍號的鼓點,孩子跟著節奏做律動。反復幾次,小朋友都能做到后,老師又以鼓聲指揮小朋友繼續跑步。老師可將2/4
和3/4拍子卡片交替出示,直到孩子們
做好為止。
四.2/4拍子——進行曲
老師在鋼琴上彈奏《運動員進行曲》,要求小朋友象運動員一樣挺起胸部擺動雙手踏步走。全班孩子分成兩隊,可繞著課室縱隊走,也可以橫排走。要讓孩子在行進中感受到2/4拍子的強弱節奏規律,強拍時左腳邁大步向前走。
五.3/4拍子——圓舞曲
先教會孩子唱3/4拍子的歌曲——《劃
船》。然后,邊歌唱邊模仿小船劃動向前走:孩子隨每小節的強拍向前邁一大步,同時雙手從胸
前往兩旁劃一下,每小節走一步劃一下。
唱第一遍歌時,小朋友各自邊唱邊作劃船
動作,象一只只小船在水里自由劃動。
唱第二遍歌時全體孩子站成兩行,全體左
腳隨強拍邁第一步,相鄰的兩個小朋友一只
手互相拉著,另一只手作劃船樣,走一步劃一
下,這時全體小朋友就象一只大船向前劃行。
幼兒園常用的打擊樂,大致可分
為皮制樂器,金屬樂器和木制樂器。皮制樂器有:鼓、鈴鼓(又分為有鈴的和沒有玲的兩種)等。金屬樂器有:碰鈴、三角鐵等。木制樂器有:木魚、木棒、雙響筒等。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樂器,如沙錘、響板等等。這些簡單的打擊樂器能幫助孩子認識節奏,演奏音樂,理解音樂,是幼兒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樂器。
一首樂曲通過多種樂器的合奏能產
生較強的感染力,如室內樂、交響樂等。
如何合奏好一首音樂作品,這涉及到音樂結構、樂曲段落、指揮及各聲部之間的配合等等復雜的問題。現在嘗試把這些問題簡化,是孩子能理解和接受,讓出學音樂的孩子去做一下,感受一下,為將來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樂器合奏中能鍛煉和提高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如他們的聽力、掌握節奏的能力、多聲部配合的能力、音樂理解的能力等等。所以合奏課是孩子們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
首先想辦法引導孩子用耳朵去聽音的
長、短、輕、重,并能將它們區分,然后
在樂器上敲打出來。
合奏不是簡單的齊奏。復雜的旋律讓老師在鋼琴上彈奏,設計一些簡單的伴奏型交給孩子們。在簡單的伴奏型設計中也應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目的是從小就給孩子建立起多聲部音樂概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設計的伴奏型可以越來越復雜,使用的樂器也可以越來越豐富。本課例是為年齡較小的孩子設計,以簡單容易為出發點,預期孩子們不需要很多練習就可以演奏。
孩子在進行樂器合奏之前,孩子在進行樂器合奏之前,要強調必須嚴格遵守樂器合奏的紀律:
(1)沒有輪到自己演奏時,樂器必須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不能隨意發出任何音響。
(2)演奏時必須絕對服從指揮的安排,并認真看指揮,根據指揮要求進行演奏。
一、合奏前的準備
1、熟悉三種打擊樂器和了解使用方法。
拿出三種打擊樂器、鈴鼓、和雙響筒。先讓孩子們觸摸和敲打,使他們對這些樂器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老師講解這些樂器的名稱與使用方法。
三角鐵——左手持三角鐵的吊繩,右手拿小鐵棒敲打。持吊繩的手指不能出到金屬部分,拿鐵棒的手要抓住棒尾。
鈴鼓——左手持鈴鼓,可把鈴鼓放平或豎起來,右手的手指敲鼓心,如果敲鼓邊則聲音暗淡弱小。還可以搖晃鈴鼓,使其發出碎鈴聲。
雙響筒——左手握住雙響筒中間的木柱,右手拿小木棒敲打。雙響筒有兩個——不同音高的部分,讓小朋友先找出哪一邊較高,哪一邊較低。
2、每人都參與演奏
小朋友每人任取一件打擊樂器,圍著圓圈坐在地
板上。老師請每個小朋友輪流敲一下自己的樂器,并聽聽自己的聲音與別人敲的聲音有什么不同。這種連續敲打慢慢就可以在一定的節奏下進行。
請孩子每人敲兩下,就像前面學過的節奏
ti ti 一樣,依此輪者敲打。
以上的練習是為了訓練孩子留心聽別人的演奏,輪到自己時才敲打,未輪到自己時就要安靜地聽。并使他們感覺到大家的演奏是在一個基本的節奏中進行的。
3、指揮的手勢。
預備的手勢——指揮的雙手抬起在胸前,右手略高于左手。演奏者立刻安靜,集中精神,拿起樂器看指揮,準備演奏。
2/4拍子的指揮動作——雙手向外推出(強拍),向內拉回(弱拍)。
3/4拍子的指揮動作——雙手各自在胸前劃一個三角形。第一拍雙手垂直向下(強拍),第二拍橫著劃向兩旁(弱拍),第三拍雙手提回到第一拍開始時的位置(弱拍)。
漸強——指揮的雙手從低往高抬起,動作由小到大。
漸弱——指揮的雙手從高往下放,動作有大到小。
結束——指揮的雙手快速握拳并停止揮動。
可先讓孩子們放下樂器,用嘴巴反復念“強、弱”形成節奏,然后看著老師的指揮手勢進行——準備、開始、 2/4 拍子、3/4拍子、漸強、漸弱、結束等的練習。當孩子都能理解指揮的手勢并準確表達指揮的意圖后,就可以拿起樂器演奏練習了。
4、簡單的二聲部打擊樂合奏
老師在黑板上寫上一段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組合的節奏,如:
可安排拿鼓的敲打四分音符,那三角鐵的敲打八分音符,或拿雙響筒的敲打八分音符。要求孩子看指揮進行練習,知道自己是要準確地敲打,未至指導自己則要安靜地聽,并看指揮,準備隨時進入演奏
三、合奏樂曲——《閃爍的小星星》
法國兒歌《閃爍的小星星》是一首孩子容易掌握的較為簡單的歌曲,樂譜上只有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新的二分音符
需向孩子講解一下:它的時值等于兩個四分音符連起來,念ta-a。
將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持三角鐵,另一組持鈴鼓。將樂譜布局整齊抄寫在黑板上。是每句的最后一小節都是“ ”。持三角鐵的敲打樂譜中的四分音符,持鈴鼓的在二分音符中搖晃碎鈴持續兩拍。老師用鋼琴或目的演奏旋律。聯系聯系兩三遍之后,兩組交換樂器再合奏,也可在交換樂器后加快速度演奏樂曲。完成以上簡單的合奏后,在復習與鞏固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下面多段體的合奏。
四、合奏樂曲——《瑤族長鼓舞》
孩子的打擊樂器和老師的鋼琴一起合奏《瑤族長鼓舞》前,孩子先認真聽老師彈奏樂曲三次。第一次彈奏是讓孩子們現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第二次邊彈奏邊講解:樂曲分為三個段落,A段體是主題與在高音再現的主題;B段體的四小節音樂,出現了向前發展的新動機;C段體是將發展部分作一個終止,然后再回到A段體。第三次變彈奏邊講解在哪一段落中使用樂器。
孩子們熟悉了樂曲后,可進行為樂曲伴奏的排練,每段的節奏型如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