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PPT課件這個PPT共7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概念及意義,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范圍及類型,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組織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
課程內容的成分構成:
1、客觀世界的知識;
——這個世界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的,一些事 實、原理、規律、關于客觀事實的知識。
2、活動方式的經驗;
——一種經歷到的、實際體驗到、習得的東西
3、創造性活動的經驗;
——自己獨特的活動結果,發揮你的想象和創造去解決某個問題,這樣的一種經驗
4、對待世界和客體的情感/評價態度的經驗
——情感體驗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是根據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和相應的學習經驗選擇的蘊涵或組織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的基本態度、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行為方式。
為什么要根據相應的學習經驗來選擇內容?
——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一些目標的達到是通過積累相應的經驗。
舉例:比如培養幼兒的自信心,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幼兒積累比較多的成功經驗;讓兒童獲得較多的成功經驗,那我們在選擇任何課程內容的時候要考慮讓兒童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從而讓她獲得經驗
1、含義:關于周圍世界(包括自己)的淺顯而基本的知識。
2、幼兒掌握的基本知識包括:
(1)生命活動必須的知識。
(2)有利于幼兒解決基本的生活、交往問題的知識
(3)為今后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打基礎的知識。
(4)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知識。
(5)為成長為未來社會的高素質公民奠基的知識
1、與幼兒的健康、安全有關的知識。
2、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規則的意義等。
3、基本的數、量、形、時間、空間概念、語言等。
4、如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常見事物的名稱、屬性、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等。
5、如簡單的環保知知識。
1、含義:關于基本活動方式方法的知識和經驗——既所謂“做”的知識,或稱程序性知識
2、分類:幼兒的基本活動從大類上看,也無非是生活、交往、學習等,具體又可以分為自我服務、身體鍛煉、游戲、觀察、探索、交流、表達等等。各種活動都包含著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技巧技能,如社會交往的技能、語用技能、解決問題的技能
案例一:
創設情景一:
兒童在無人陪伴下進入教室,教師與其他兒童在另外的房間。門口坐著一個叔叔(研究者),背倚門框,用一只腳踩到門框的另一側,坐姿不雅,但足以擋住入口處……
觀察結果:
a.能用委婉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
b.等待,然后發脾氣,不能很好得進行交流和表達自己的意思;
c.一直等待或采取極端方法(從叔叔的腿下爬進)
案例一:
創設情景二:
兒童在無人陪伴下進入教室,教師與其他兒童在另外的房間。門口坐著一個叔叔(研究者一),背倚門框,用一只腳踩到門框的另一側,坐姿不雅,但足以擋住入口處……當有小朋友不知道如何才能進入教室時,研究者二出現,用手按一下研究者一的腳,并發出“叮咚,請開門”的聲音,研究者讓研究者二進入教室。
觀察結果:
一開始不知道如何進入教室的兒童,在研究者二的情境提醒下,基本上都能習得研究者二的方式順利進入教室。
案例一分析:
例中的活動目的是想發展幼兒的語用和社交技能。
通過觀察學習他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學習掌握基本技能
案例二分析:
例中的活動目的是想發展幼兒解決問題的技能。
兒童在其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發現并提出問題(意識到并通過分析明確問題)
尋找問題的“癥結”(根據線索,推測原因)
形成假設(根據原因的分析設想出一個或幾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驗證假設(用適當的方法或手段檢驗)
得出結論
它使幼兒體會到如何去思考,感受到影響事物因素的復雜性,學習多角度考慮問題;同時,“做事”、“研究”、“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也會逐漸提高。
1、含義:情感態度指的是對人、對事、對己的一種傾向性,它構成行為的動機,影響人的行為。
2、途徑:
環境的同化作用
——周圍人對某事的評價會不知不覺影響兒童,使他也持有同樣的觀點。
經驗的情緒效應
——幼兒對使自己體驗到愉快、滿意的事物會形成積極的態度;對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物則形成相反的態度
理智分析
——當幼兒認識到并真正理解了某種事物或特定行為的實際含義時,會根據這種認識對它們形成“好”或“惡”的態度。
讓幼兒飯后漱口,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小朋友認為自己吃得東西很干凈,所以不愿意漱口。
有一幼兒園老師做一小實驗,用杯子接小朋友的漱口水,另外幾個杯子盛清水,讓兒童去觀察這兩種不同的水。
兒童觀察發現開始兩者區別不是很大,隔幾天后發現有漱口水的杯子里很臟……
當孩子們發現了這一現象以后,該教師請幼兒園醫生來解釋這種現象。
慢慢地,老師發現孩子們能夠自覺堅持飯后漱口了!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師的目的是改變孩子對飯后漱口的態度,愿意漱口,很明顯其課程內容屬于有助于幼兒發展基本態度這一方面。
案例中的教師主要通過幼兒認識到并真正理解了飯后漱口對自我身體健康的實際含義,來形成對飯后漱口的良好意愿。這實際上就是采用了讓幼兒能理智分析的方法來幫助幼兒發展基本態度。
1、按學科結構分類
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
2、按活動對象的性質分
健康、自然、社會、語言和藝術
3、按幼兒直接接觸的經驗領域劃分
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現與表達
4、按幼兒的心理研究成果劃分
日常生活練習、感覺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文化教育
5、按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劃分
兒童生活的組織與教育、作業教學、節日和娛樂
合目的性原則
發展適宜性原則
直接經驗性原則
興趣性原則
價值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
邏輯性原則
含義:
所謂合目的性,指的是選擇的課程內容必須符合并有助于實現課程目標。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1.有目標意識
2.正確理解目標與內容的關系
3.考慮目標達成所需要的“關鍵學習經驗”
可以通過選擇哪些內容來達成“能進行簡單的分類”這一目標?
含義:
是指課程內容既要符合幼兒已有的發展水平、又能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即難度水平處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之內。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了解本地區、本園、本班幼兒的一般發展和特殊需要,是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所必須的前提。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具有直觀性、情境性和活動性,使幼兒能夠通過直接感知、操作和體驗,將學習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讓大自然、大社會成為幼兒的“活教材”,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選擇內容
可以通過選擇哪些內容來完成“讓幼兒了解生物適應性”這一基本生物學規律”這一目標?
含義: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要考慮幼兒的興趣。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1.教師要善于分析、發現關注幼兒的興趣,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中選擇教育價值豐富的內容,及時將它們納入課程。
2.將必要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幼兒的興趣。
老師甲: “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談話活動。
活動開始老師問:“小朋友們還記得七色花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小朋友回答說:“七色花可以實現珍妮的愿望”
老師繼續問:“如果你有一瓣七色花,你有什么愿望?”一個孩子說我想要玩具,這個愿望引起了孩子們廣泛的討論,他們開始談論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玩具。
這時甲老師就著急了。因為她得設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七色花里最有價值的一瓣是最后一瓣也就是要幫助他人,于是他就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小朋友有不同的愿望,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想給自己家里要一座大房子,“干嗎要房子”孩子回答,這樣就可以接自己的奶奶、姥姥還有其他的親戚一起來住。老師一聽這跟自己設定的主題也就是跟幫助他人沒有什么關系。
于是老師甲就再次引導:“小朋友們還記得珍妮的七瓣花中哪一瓣最有意義嗎?”一個孩子舉手說:“最后一瓣。”
老師甲追問:“為什么你認為最后一瓣最有意義?”孩子想了想說:“因為珍妮做了好事他幫助了別人。”
老師甲馬上喜形于色地問其他的小朋友“他說得好不好啊?請大家跟老師說一遍:幫助別人,看他的這瓣花用的多有意義,那我們在想一想,我們小朋友如果你有一瓣花,你干什么?”
后面的談話,你可以想象,因為孩子的受暗示性特別強。于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幫助盲人、幫助老奶奶等,雖然大家都在談,但是你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孩子的投入程度就不一樣了。
教師乙:同樣是 “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談話活動。
教師乙的活動組織開始也是是一樣,當不少孩子表達了自己希望有這樣的玩具,那樣的玩具的愿望。教師乙感受到了孩子對玩具的這種興趣,于是她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她說:“那么多小朋友都對玩具感興趣,可是七色花的故事是個童話,我們也沒有一瓣真的奇妙的七色花,那我們小朋友的愿望還能不能實現?”“我們能不能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他們的愿望實現?”于是大家開始討論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玩具。
由此以“怎樣實現大家的這個愿望”為“引子”,引出一個孩子極感興趣的系列活動——“玩具博覽會”。后來圍繞這個玩具,又產生了很多問題,當有小朋友不愿意跟大家玩時討論分享,玩得過程中出現“給玩具找家”分類、圍繞玩具還可引出愛護、分享、合作等社會性話題。還可以延伸到家庭中的自我探究,小孩把問題帶回家,如對玩具汽車感興趣,由此給孩子任務,讓孩子回家探究。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選擇對兒童發展有價值的內容。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對幼兒來說有價值的內容具有這四個特點,依照這四個特點去選擇內容
1、貼近幼兒的生活,是他們經常接觸的事物或現象,
2、有利于幼兒認識事物的本質以及事物之間關系
3、能夠讓幼兒“研究”,并有利于幼兒學習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4、挑戰幼兒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決的問題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應該立足于幼兒基礎素質的全面發展,并為其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判斷所選內容是否具有“基礎性”的參照標準可以看它是否與兒童現在的生活、學習有直接關系;是否必須現在學,以后再學就失去最佳時機;是否是文化或人類知識中的最基本成分,而且是今后學習所必需的基礎;是否具有最大的應用性和遷移性等。
含義: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也是存在一定的連續性和邏輯性的,要按照內容本身的邏輯順序來選擇課程內容。
如何去落實這一原則?
明確學科所存在的內在規律性
1、表現:
選擇內容時,偏重智育;偏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比重,較少情感態度方面的內容
2、如何防止課程目標流失?
從課程目標出發,全面選擇課程內容
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進行比照,看看課程內容是否兼顧了課程目標
1、表現:
量大,內容偏難、深,向成人世界靠攏
2、如何防止內容超載?
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遵循適宜性原則
掌握課程內容的整合技巧
課程內容的增加要有聽證制度
1、表現:
按照成人的經驗選擇內容
2、如何課程內容遠離幼兒生活?
調整對幼兒學習的認識
明確幼兒的生活也是他們的學習
關注幼兒的生活
課程內容隨幼兒的生活經驗的變化而變化
1、表現:
課程內容的選擇局限于各種版本的教材內容。
2、如何防止課程內容偏向本本?
對現成的教材進行篩選,考察教材的可操作性、適宜性。
關注幼兒的現實生活
1、表現:
課程內容僅僅是對幼兒經驗的簡單重復。
2、如何提升課程內容?
對課程內容融會貫通,對孩子進行點撥,以利于幼兒完善經驗、遷移經驗。
幼兒園課程內容組織是指創設良好的課程環境,使幼兒園課程活動興趣化、有序化、結構化,以產生適宜的學習經驗和優化的教育效果,從而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
基本方法
1、邏輯組織法:
根據知識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安排內容。
2、心理組織法:
以學習者的興趣和生活經驗為基點,按經驗演進的原則逐步擴大學習的范圍。
基本方法:邏輯組織法(論理組織法)
優點:
(1)有利于學習者獲得系統知識
(2)有利于學習者做較嚴密的思維訓練
(3)計劃性相對較強,老師容易把握
缺點
(1)過分強調知識本身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很難照顧兒童的興趣和需要
(2)與生活聯系不密切
(3)很難照顧兒童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
基本方法:心理組織法
優點:
(1)適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2)調動學習者積極性
(3)靈活性較強
缺點
(1)教師很難把握
(2)較少考慮學科自身的邏輯性
常用方法
縱向組織:
按照課程組織的某些原則,以先后順序排列課程內容;
橫向組織:
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使課程內容與兒童已有經驗連為一體。
1.順序性
——根據兒童認識和學習內容的特點,課程內容的組織安排一般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至遠;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
2.連續性
—— 連續性原則強調的是后續的學習與先前的經驗之間的關系。
3.整合性
——加強課程內容之間、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經驗之間、以及學習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幫助兒童把從各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和先后獲得的各種經驗加以統整和貫通。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