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74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健康概述,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學前兒童安全教育,學前兒童身體保健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學前兒童體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學前兒童飲食營養教育,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評價,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理論評析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
小小調查
請問,你覺得你一生中最希望擁有什么?從下面3項中選出你認為最重要的1項。
富有
健康
快樂
本學期學習內容
第一章 健康概述
思考:
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健康教育?
什么是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參考書目
第一章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節 健康教育的含義
一、 健康的含義
二、 健康的標志
三、 健康教育的含義
一、健康的含義
健康是個體實現生命價值的基本潛能,聯合國進行的全球千年民意測驗(2000年)顯示,“健康”排在全世界男性及女性諸多希望的首位。
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經歷了神靈自然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三個階段。
1、神靈自然醫學模式階段
“健康”(health)這個詞在英語語系中,最初和“神圣”(holy)一詞同源,它的本意指向“健全”( soundness)與 “完整”(wholeness),包括體格魁梧、機警、聰慧以及精神的得救。
早期人類社會,健康被認為是神靈賜予人類獲得生存和延續生命的禮物。生命為神靈所賜,病痛為神靈之懲,為治病而求神問卜是情理中事。
人類萌發出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以后,開始用推測和類比來判斷、解釋生命體系。例如:
五行說:五行相生相克、天人合一
這一時期的病因說,開始重視臨床觀察。
我國民間醫生扁鵲:“望、聞、問、切”
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四體液學說。“血液、粘液、黃膽和黑膽”四種液體和諧平衡就會健康,否則就會生病,主張用理性和系統的方法治療病人。
這一時期對健康的認識基于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精神和肉體相互不影響不能彼此獨立這樣的觀點。
2、生物醫學模式階段
16世紀中葉以后,人類發現了血液循環機理,將實驗法引入生理學和醫學研究中,以后,細菌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病理學等學科相繼形成,各種檢測技術在醫學研究與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
18世紀以來,快速發展的科學與技術為人類許多現象提供了物理學解釋,把人的身體看作機器,其活動過程用力學原理解釋,例如心臟活動似水泵,肌肉活動似杠桿等,認為人體就是自己發動自己的機器,疾病就是由于機器的某個部分發生故障而失靈,所以需要加以修補完善。
實驗法的引入,使近代醫學已有別于以巫術的經驗為主的古代醫學,但是也逐漸形成了機械的自然科學的健康觀。其雖然更重視用觀察和實驗來支持對疾病的判斷,但是忽視個體的社會性和生物的復雜性,機械地解釋人體現象,將醫生與機器維修工、保護健康與保養機器混為一談。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諸如細胞說、進化論等,動搖了機械的自然科學健康觀,隨著解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及遺傳學等學科體系的形成,人類能夠以生物學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現象以及健康與疾病的關系,確定了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的貢獻在于它揭示了許多因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人類疾病,確定了生物病因,然而僅僅從生物屬性去考察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將“健康”的意義狹隘地指向了“沒有生理疾病”,仍然忽視人的社會性,忽視了社會因素的影響。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階段
20世紀后半葉,人們發現,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導致疾病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高血壓、冠心病、癌癥、潰瘍和精神疾病等,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則明顯提高。這些身心疾患的死亡率已進入人類疾病死亡譜的前三名。
政治、經濟、戰爭、教育、居住、職業等社會因素以及沖動、孤獨、緊張、恐懼、憂慮等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也日趨嚴重。可見,僅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描述健康是不夠的。
1947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憲章中寫下健康的定義:“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
這一定義指出了健康的多維特質——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會的健康,完善了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但是人們對于“沒有疾病”、“社會健全”也提出了質疑。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的概念調整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mentai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態,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者,體質健壯。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的概念調整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生理健康——身體各器官組織結構是否完整,發育是否正常,功能是否良好,生理生化指標是否正常。
心理健康——人格發展是否健全,智力、情感、意志行為活動是否正常,人際關系是否良好,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強。
社會健康——包括家庭教育、群體關系、社會環境、應變能力、處理角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是否正常。
道德健康——主要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范準則約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偽、善惡、美丑、榮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
從哲學層面審視健康:
健康意味著個體的一種不斷生成的未完全確定的開放狀態,而不是一種封閉的狀態
健康意味著個體的自我規定、自我發展的自由、自覺和自為的存在,而不是消極被動的存在
人類除了追求有限的自然生命的健康,還要追求無限的精神生命的健康,而正是后者才使得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具有永恒性。
健康具有以下特性:整體性、動態性、客觀性、主觀性、調適性。
可從以下深層含義理解健康:
健康具共有前提
健康有個性特征
健康含不同層面
健康呈可變狀態
健康需自我努力
健康為人生之本
二、健康的標志
(一)世界衛生組織三個層次的含義
1、身體健康
2、心理健康
良好個性
良好的處事能力
良好的人際關系
3、社會健康
健康是條標準
精力充沛,對負擔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樂觀、積極、樂于承擔責任
善于休息,睡眠好
應變能力強,環境適應能力強
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體重適當,身體勻稱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
牙齒清潔,無齲齒,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頭發光澤,無頭屑
肌肉豐富,皮膚富有彈性
1.1.3健康教育的含義
教育:一般界定為“培養人的活動”,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知識、技能、身體健康以及形成或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活動”。
從學前兒童學習的角度定位:
“教育即生活”(杜威)。
三、影響健康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
(二)生物學因素
(三)生活方式
(四)衛生保健設施
四、健康教育的含義
認為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如何促進健康行為形成的學科
認為健康教育是經驗總和或是提供經驗的過程
強調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進知識、激發情感,尤其是養成行為
將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于“個人健康”及“社會健康”
1988年第13界世界健康教育大會提出: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健康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預防疾病、消除危險因素、促進健康的科學。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
總結歸納:
健康教育是一種以教育為中心的過程,是一種自愿的學習而不是強制的。
健康教育所關注的對象是人,它促使每個人獲得與之相關的能力和責任感,以便對自我的健康做出抉擇
健康教育的焦點在于溝通健康知識與個人實際行為之間的聯系和統一
健康教育重視個人行為的改變以及影響個人行為形成、改變的各種因素
幾個概念關系的澄清
健康教育與衛生宣傳
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
健康教育與終身教育
第二節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一、 學前兒童健康的含義及標志
二、影響學前兒童健康的因素
三、 正確理解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四、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 學前兒童健康的含義及標志
(一)含義:
學前兒童健康是指學前兒童各個器官、組織的正常的生長發育,能較好地抵抗各種急、慢性疾病;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
(二)標志
1、身體健康:
(1)生長發育良好,體型正常,身體姿勢端正。
(2)機體對內外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3)體能發展良好。
2、心理健康:
(1)動作發展正常。
(2)認知發展正常。
(3)情緒積極向上。
(4)人際關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3、良好的社會適應:
(1)能較快地融入集體生活的能力。
(2)樂于與人交往合作,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適應能力。
(3)能主動積極地應付各種壓力,以保持他們與環境之間以及自身內在的平衡。
4.良好的抗疾病能力
5.健康的五官
(三)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特性
生長發育的迅速性
生長發育的不等速性
生長發育的連續性
大腦發育的重要性
審視學前兒童健康的價值
健康是學前兒童幸福快樂的源泉
健康是學前兒童身體充分發展的前提
健康市學前兒童盡情游戲的動力
健康是學前兒童有效學習的保證
學前兒童健康是人類生命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石
學前兒童健康水平的提高體現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學前兒童健康是人類的財富,是對社會的貢獻
二、 學前兒童健康的影響因素
17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體。凡身體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或新知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既是得到了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或苦難,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確的途徑,身衰體弱的人既是有了正確的途徑也無法取得進展。”
一個頭疼發熱或嚴重腹瀉的兒童無法正常飲食或者安然入睡;一個腦傷患兒有可能失去記憶;一個心里過分緊張的兒童無法較快適應新環境;一個骨折患兒可能無法獨立入廁……
1、生理因素的影響
生理因素是對兒童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生物學因素
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機能(遺傳基因體現)
在不同環境下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和整體的反應(抵抗疾病能力體現)
2、自然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有的是自然界固有的,有的是人類制造的
良好的自然環境:如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源等提供各類物質條件,維持和促進生命健康,同時也提供了精神條件,使個體清醒愉悅、積極向上。
不良的自然環境:如不適當的溫度、濕度、照明、噪音、空間等刺激的長期影響,會影響生長發育,影響情緒和行為。
自然環境污染是影響兒童健康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例如:
全球氣候變暖提高了與溫度和濕度關系密切的傳染病發生的幾率,學前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隨之增加;
臭氧層耗減,兒童患皮膚癌的可能性增大;
酸霧、酸雨導致兒童呼吸系統感染率增加;
室內污染源增多,文具污染、鉛污染、殺蟲劑污染、電磁場污染、吸煙污染、噪音污染等,嚴重影響了兒童健康。
調查研究顯示
長期高強度的噪音刺激會使兒童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失調,條件反射異常,腦血管功能受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產生頭痛、耳鳴、心悸、失眠、嗜睡、乏力等癥狀。
在生活空間小的環境中生活的幼兒侵犯性行為增多,焦慮水平升高。
3、社會環境的影響
學前兒童生活的社會環境按照場所劃分,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家庭、托幼機構和社區。
社會環境對學前兒童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其結果主要體現在兒童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特征上,而這些特征恰恰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一些關鍵因素。
(1)家庭的影響
家庭是兒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的社會環境。
家庭經濟、營養狀況、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家庭的教養方式和態度、家長的身心素質、生活方式等都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
生活方式是個體采取的日常行為或養成的生活習慣之總體表現,它受到風俗習慣、文化信仰、個性特點及經濟條件的制約,能夠對個體的健康產生影響,具有可控性和長期性。
改變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個體的動機與價值取向
家庭成員或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
環境品質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社會習俗與宗教信仰對生活方式的約束
一項“關于家長與子女飲食愛好相關度的調查與對策”的研究中發現:
學前兒童與父母飲食愛好均呈正相關的占12.9%,與父親飲食愛好顯著相關的占19.35%,與母親飲食愛好顯著相關的高達67.74%,與父母飲食愛好均不相關的為0。
父母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社會發展能力相關:
采取專制的方式,學前兒童不易出現主動積極的健康行為;視學前兒童為獨立的個體及培養其負責任的態度,則有利于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的形成。
德弗(Dever, 1976)對美國喬治亞周居民13大死因做了研究,結果表明:
對人類死亡影響力最大的因素有4種:醫療保健因素、環境因素、人類生物學(遺傳)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這4種因素所占比例依次是:10.3%、 19.7%、 23.2%、 48.9%。
我國1981~1982期間,對全國6大區19個城鄉點調查后發現:
對我國死因相關的因素同樣為上述4種。所占比例依次是:10.9%、 19.7%、 32.1%、 37.3%。
可見,生活方式是影響人類健康的及其重要的因素。
保持個人清潔
規律生活
平衡膳食,按時進餐
鍛煉身體
注意安全
配合健康檢查
適度情緒表達
關心環境衛生
(2)托幼機構的影響
托幼機構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托幼機構保健設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務質量(管理制度、整體風氣、教師素質、教育態度、教育觀念和人格因素、師生關系等)等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健康狀況。
幼兒園提供的保健服務不僅應體現在供給合理平衡的膳食、安全用水、基本環境衛生設施、對幼兒進行健康檢查、生長發育的評價、身心疾病的防治、心理咨詢、預防接種、生活的照顧、建立家園聯系等等方面,而且更應體現在對幼兒實施的健康教育上。
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兼備:
“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
教師對于兒童具有一種自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建立在權威、權力的基礎上是極不穩定的,應充分關注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班級氛圍對兒童健康的積極意義。
當前托幼機構在兒童心理環境構建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有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對學前兒童高控制、高約束,活動僅僅圍繞教師的指令和意愿進行,學前兒童處于服從地位,沒有自主的活動,回答問題倘若符合教師的預先設計則得到肯定,否則就有可能被教師忽視甚至批評
有的教師對學前兒童過于放任,學前兒童無約束、無所事事,活動中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園內或室內處于無序狀態
教師和家長之間關系不平等,出現教師以權威字句家長被動配合或教師不顧大多數學前兒童的利益過分迎合個別特殊家長使個別學前兒童優越感太強等不正常現象
園長和教師、家長之間的關系功利化,助長某些不良風氣等
(3)社區的影響
社區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既是人們聚集、生活的一定地域,也是社會成員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場所。
周圍的一些人口、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社會組織等資源,都將對兒童健康產生影響。社區中的健康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宣傳和新聞部門、文化和娛樂部門、各類社會團體都是我們可利用的社會環境資源。
(二)學前兒童健康問題的現狀
兒童忽視
身體忽視
情感忽視
教育忽視
安全忽視和醫療忽視
導致結果:宏觀 微觀
我國學前兒童健康問題的現狀
兒童忽視:身體忽視、情感忽視、教育忽視、安全忽視、醫療忽視
意外傷害頻繁發生。我國兒童由忽視導致的意外傷害發生率逐年上升,已經占據我國0-14歲兒童意外死亡的第一位。有調查指出,全國每年超過20萬的兒童因意外傷害死亡,每3個死亡兒童中就有1個是意外傷害所致。
情感問題日益增多。據“國際放置虐待兒童研討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3-6歲城市兒童中,平均三成遭受了某些形式的忽視,因為家長不與孩子交流、游戲而造成的情感問題凸顯。
三、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討論:
1、什么是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2、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地位?
以下觀點正確嗎?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就是通過一定措施保證兒童不生病。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就是讓兒童在幼兒園中快樂、健康。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就是保證兒童在幼兒園中十分安全。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就是幼兒園的體育活動。
(一)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含義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根據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提高學前兒童健康認識,改善學前兒童健康態度,培養學前兒童健康行為,保持和促進學前兒童健康的系統的教育活動。
功能和發展目標:保護和促進有兒健康;幫助幼兒豐富有關身體保健和身體鍛煉的知識和技能,逐步養成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習慣,達成身體、心理和行為的健全狀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
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演進
1.胎教思想的發展——從經驗到科學
古代胎教思想:
十分重視精神因素對孕婦的影響。“目不觀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
非常強調孕婦的飲食衛生。“饑飽適中”“不食邪味”“節嗜欲”
高度關注環境對于胎兒的影響。“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
當代胎教研究力爭古為今用,并積極探索新的胎教研究領域,以期挖掘人類潛能,尋求人口素質優化的新途徑。最重要的突破是認為對胎兒可以直接進行教育,施加影響。
2.學前兒童保健思想的發展——從關注身體到身心并重
兒科醫學的發展使人類更加關心學前兒童自身的生長規律
學前兒童健康本質的全面認識使人類更為重視學前兒童的身體及心理健康。
我國陳鶴琴先生:“健全的身體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探尋問題的原因以及心理健康的影響
3.幼兒園健康課程思想的發展——從單一的內容、形式到系統的組織、策略
由于世界健康教育的發展首先是從學校健康教育開始的,而學校健康教育一般又是從學校醫務室起始,所以20世紀初的中國幼兒園健康課程難免形式與內容單一,基本上只是針對兒童個人清潔衛生的檢查及其相應的教育。
隨著兒童心理與教育研究的深入,隨著人們對兒童健康的日益重視,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到課程實施都逐步走向系統化。
4.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師資培養思想的發展——從“兒童看護者”到“學前兒童教育者”
可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演進過程,是在胎教思想、保健思想、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幾個方面的改革與轉變的過程。時至今日,在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領域,我們已經有據可依,有規律可循,有目標導向,有內容大綱,關鍵看我們怎樣踐行。
(三)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意義
嬰兒健康教育的意義
0-3歲嬰幼兒處于一個人生命的早期,其身體各個器官的生理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各個組織基本上比較柔嫩,其物質基礎還相當薄弱,健康教育的實施對促進嬰幼兒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
0-3歲嬰幼兒生長發育十分迅速,新陳代謝極為旺盛,可塑性強,良好適宜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他們形成有益終身的健康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
幼兒健康教育的意義
幼兒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幼兒健康教育將為幼兒一生的健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健康教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的身心健康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基于個體發展的健康教育目的
2.基于社會發展的健康教育的目的
可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那么,我們如何科學地進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呢?學前健康教育要達到什么目標?具體內容包括哪些?可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下次課再研討這些問題,
謝謝!
第三節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目標及其達成
一、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目標及要求
(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已;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身心健康
動作發展
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
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目標的層次
(一)終極目標
(二)分類目標(內容歸類)
(三)年齡階段目標(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征為依據確定目標)
(四)教育活動目標 (目標具體化)
三、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目標達成途徑
(一)幼兒園,家庭與社會的多通道實施
1.幼兒園健康教育
2.家庭健康教育
3.社會健康教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