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述PPT課件這個PPT共7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課程實踐安排,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述,概念,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意義,我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沿革,近代的兒童科學教育,現代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課程實踐安排
1.科普故事大家說
2.課程說課
3.模擬課堂
4.真實課堂
課程成績評定辦法
課程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占綜合成績比例說明:平時成績占30%,期末卷面成績占70%。
看看你有沒有幼兒科學教師的素養?
1、地心的溫度非常高( )
2、光年是時間單位( )
3、我們呼吸的氧氣來源于植物( )
4、父親的基因決定孩子的性別( )
5、電子比原子小( )
6、抗生素既能殺死細菌也能殺死病毒( )
7、數百萬年來,我們生活的大陸一直緩慢漂移病繼續漂移( )
8、就我們目前所知,人類是從早期動物進化而來的( )
9、我們看到星閃閃,是因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現變化( )
10、最早期人類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
11、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牛奶經過煮沸后對人體無害( )
12、光速比聲速快( )
13、所有的放射性現象都是人為造成的( )
14、鉆石是非金屬材料( )
第一章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概述
知識目標:
1.了解科學、科學教育的內涵。
2.了解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發展歷史。
3.熟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意義和特點。
技能目標
1.能舉例說明科學的內涵,能概括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
2.能概括說出我國古代、近代和現代各個時期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和標志。
3.能分析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特點,能舉例說明兒童科學教育的意義。
第一節 概 念
一、基本概念
一)科學與科學教育是什么?
二)“兒童的科學”是什么?
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什么?
(一)科學是什么?
1、科學是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正確認識和知識體系。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2、科學是一種過程:是人們探索世界、獲取知識的過程。
3、科學是態度: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看待世界態度。
侯祥麟院士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學部委員,他曾經
獲得享譽世界的“馬太依國際獎”和“何梁何利獎”
每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總是語重心長的說,
攀登科技這座高峰最好用的工具就是嚴謹求實、鍥而
不舍。“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報告一共
200多萬字,據說讀一遍都要20天。而只能看清2號字的侯祥麟卻拿著放大鏡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摞摞的修改意見,就是這位90多歲高齡的老院士,拿著放大鏡、用顫抖的手一字一字寫出來的。
總之:
科學是人類探究周圍世界客觀規律的活動。
科學的內涵包括科學知識、科學過程、科學態度三個基本要素。
科學的本質在于探究。
(二)“兒童的科學”是什么?
案例:
1、磁鐵與小車
兒童對事物表現出好奇、提出問題、進行探究、尋求解釋,盡管他最后并沒有得出在成人看來“正確的”結論。
2、白天熱還是晚上熱?
兒童在思考并試圖解釋自然界中的現象。他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也許是貧乏的生活經驗)和當前觀察到的事實,對自然現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盡管是錯誤的判斷
3、人是怎么來的? 4、星星為什么眨眼睛
兒童同樣對自然界的現象表現出好奇,并且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個解釋,盡管這個解釋沒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是主觀想象的結果。
5、快樂的旋轉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旋轉,許多被大人忽視的現象,在兒童眼里是那么的好奇和有趣。這就是兒童的科學。所以,幼兒都是科學家,幼兒的生活就是科學,無處不在。是經驗性的、詩意性的、想象性的。
(三)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什么?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指:進入小學之前的兒童,即0-6歲的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包括直接指導、間接影響),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
二、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特點
(一)學前兒童的科學學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的共同特征
1.“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
①兒童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②兒童最關心與自然環境有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基本的科學問題
2.兒童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事物的
3.兒童的探究方法具有試誤性
4.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具有“非科學性”
①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杜威: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兒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點。
“科學家們,由于他們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覺得很孩子氣”
②幼兒最初關心的問題都和自然環境有關,是基本的科學問題
我是圖圖小淘氣,面對世界很好奇
我有問題數不清,咕嘰咕嘰冒不停
爸爸媽媽別偷懶,快快陪我做游戲
答對問題親一下,這就是我的獎勵
北風嗚嗚從哪來,他又嗚嗚上哪去
星星冷的眨眼睛,為啥他不穿棉衣
夜晚到底有多黑,夢里太陽哪里來
世界到底有多大,天空外面有什么,
我一切都好奇。
四點半
四點半
寶貝回家的路上
追著蜻蜓飛舞
四點半
四點半
寶貝回家的路上
采了一朵小花
嘿嘿喲 嘿嘿喲
太陽下山后終于回到家
媽媽
爺爺說現在四點半
2、孩子們通過直接經驗來認識事物
下雨之后,我們越是不讓幼兒去踩水坑,告誡幼兒水會濺到身上,打濕鞋子,幼兒卻偏偏避開干地往水坑里走,一試高低!
3、幼兒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具有非科學性
孩子們總是用原有經驗解釋事物
原有經驗:種子泡在水里能發芽、長大
新的解釋:小花瓣泡在水里能長大
主觀性和泛靈性
如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認識:
教師:太陽會不會掉下來?
幼兒:太陽不會掉下來,因為如果它掉下來,我們就會死了。
教師:為什么有春夏秋冬?
幼兒:這是為了讓咱們換個天氣,因為太冷了,就把人給凍死了,太熱了就把農村的地干死了。
教師: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
幼兒:白天得起來上幼兒園、上班,晚上得睡覺。(有的說:因為只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它不能光照一個地方,還得去照別的地方。)
泛靈論:兒童早期不能很好地區分主體和客體,將主體的思想和意愿附著于客體身上,賦予萬物以靈性,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樣,是有生命、意識、意圖和情感的。
“兒童的科學”帶有主觀性和泛靈論的色彩,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處,也是其獨特之處。因為正由于這種主觀性和泛靈論,而使“兒童的科學”賦予了詩意和想像的性質。
——參考文章:《對兒童科學教育的批判與重建》,《學前教育》2001年第7期,劉曉東。
4、幼兒的探究方式具有試誤性
2 歲的小孩尋找地板有水的原因
先在玩積木,媽媽給他奶瓶喝水,他不自覺地把奶瓶倒了過來,水流到地板上,無意中他碰到了地板上的水,他覺得很奇怪(發現問題),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奶瓶,把奶瓶放在地板上滾來滾去,有幾滴水掉出來了,他用手繼續玩水,不斷重復上述步驟,并發出開心的笑聲,(實驗—測試他的想法)他喝了一口水后,故意把奶瓶倒過來,用力往地板上按,水流出越來越多,他也更開心了,直至媽媽制止。(下結論)
幼兒在認知發展上的這些局限性,就決定了他們能理解的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科學性,決定了他們不能像中小學生那樣學習真正的科學概念,而只能獲得一些有關周圍世界的淺顯知識經驗
(二)各年齡段兒童學習科學特點
1、3-4歲兒童學習科學的特點
1)認識處于不分化的混沌狀態(指鹿為馬:“把綠草綠葉叫做綠花”、“把樹干叫做木頭” 、小白兔)
2)認識帶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給小雞刮“胡子”)
3)認識帶有明顯的擬人化傾向(皮球滾下來,它不乖)
4)認識帶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其注意往往比較容易集中在具有鮮艷色彩、會發出悅耳聲音、能動的,他感到喜歡的事物上)
2、4-5歲兒童學習科學的特點
1)好奇好問(為什么鳥會飛?)
2)初步理解科學現象中表面的和簡單的因果關系(花不澆水就會死,鳥有翅膀才能飛;樹搖-刮風,車動-活的東西)
3)開始根據事物的表面屬性、功能和情景進行概括分類(根據形狀、顏色分類,把太陽和公雞放一組,把玉米香蕉、小麥歸為一類)
1)有積極的求知欲望(怎么樣?怎么做?拆玩具)
2)初步理解科學現象中比較內在的、隱藏的因果關系
(圓球-斜面-滾動)
3)能初步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概括分類(家禽-家畜)
根據學前兒童學習科學的特點,解釋下列圖片
第二節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意義
小時候,經常透過玻璃看星星,那時候對“發光的移動的星星”產生極大興趣,為什么有的星星會動?有的星星不會動呢?為什么兩個星星遇到了一起沒有發生爆炸?
遇到這些問題,教師如果沒有及時的給予引導…….
愛因斯坦在他的晚年《自述》中提到,他年幼時看到父親給他的一致羅盤針總是指定一個方向,感到巨大的驚奇……,童年的科學探索經歷,使得多少兒童最終走上了探索科學的道路
“對于兒童來說,一次成功具有非常大的意義,毫不夸張的說‘一次成功等于一百次成功’,兒童成功的學習體驗還能遷移到其他的方面,并有助于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一、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意義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與社會發展
幼兒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人才資源。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與個體發展
(1)科學教育能夠促進學前兒童認知、情感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2)科學教育會給兒童的一生帶來深刻的影響
(3)科學教育還有助于發現具有科學潛能的兒童并促進其早期發展
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
但每個普通人都能回想起童年的記憶
捉蚯蚓、養蠶、捉知了爬爬,或是拆電筒、玩鏡子…
這些經歷曾給我們帶來多少發現的喜悅和滿足!
它讓兒童感受到童年的樂趣甚至人生的樂趣
它讓我們知道了世界的奇跡
學會了關愛生命
這正是早期的科學教育
給我們每個人留下的畢生的財富
第三節 我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沿革
一、自然科學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會:在成人從事捕魚、狩獵、耕作等日常勞作時,兒童跟隨其后觀察、模仿,學習獲取食物、制作工具、防御猛獸的技能。
就是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通過成人的示范與口授,兒童獲得了一些對自然界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識經驗,這即是人類早期科學教育的起源
請思考: 人類早期科學教育的特點有哪些呢?
人類早期科學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一)自然科學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
(二)自然科學待遇愚昧的神靈色彩。
由于在原始社會,科學還不發達,人類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于是將自然現象神化,這樣的“誤解”就阻礙了人類對于自然法則的認識。
二、古代的自然科學教育
在古代社會里,統治階級的盛衰會大大影響科學教育的盛衰。
(1)我國古代墨子,講學時很重視生產知識的傳授。
★墨子用實驗的方法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這是世界上對光的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比之與希臘的歐幾里得(前330-前274)要早一個世紀。
★而且墨子用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在世界科學教育史上也是一種首創。
★墨子的思想方法和近代實驗科學的精神非常接近
(2)唐代的科學技術教育
在國子監隸屬下,設有與大學并立的學校“算學”(理科專門學校)。唐代官立的科技學校專業設置和課程計劃相當周密。
算學設置兩個專業,其中一個專業設有“九章算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等課程,并規定了修業年限。唐朝還在科舉制度中相應地設置了“明算科”,以獎勵和找那算學的專門人才。
(3)古兒蒙學讀物
宋代方逢辰編寫的蒙學讀本《名物蒙求》中,就專門介紹了自然和自然界知識,包括天文、地理、鳥獸、花木、日用品、耕種操作等。
《三字經》(推薦百家講壇錢文忠教授講授《三字經》)中有介紹數、日、四時、五行、六谷、;六畜的自然知識,如“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shi三聲),此六畜,人所飼……”
《千字文》 也是有介紹自然科學知識的,比如說開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就是從宇宙起源記述的,接著述說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
如何理解“科學教育在根本上會觸動統治者的權利”這句話?
★古今中外,歷史上的統治者一般利用宗教或者愚昧的信仰來進行統治。例如西歐中世紀羅馬教皇的統治。在中國,統治中國幾千年的主要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
★科學的發展會逐漸揭開事物的客觀的本質,使人們的信仰發生改變。
因此本質上來說,科學所揭示的客觀真理與統治者所構造的上層建筑是對立的,矛盾的。
三、近代的兒童科學教育
1、我國的兒童科學教育通過專門設置的自然課程而進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間。當時設置了“格致”一科的設置,是我國設置自然科學教育課程的開端。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布了“癸卯學制”(也稱《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定了初小和高小都有“格致”一科。“格致”的內容包括動植物、礦物、理、化、衛生等。這是我國小學設置自然科學課程的開始。
1903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所蒙養院,在《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內,雖沒有設立專門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但在“手技”這一條目中寫有
“……蒙養院附近之庭院內,播草木花卉之種于地,灌溉以水與肥料,使觀察其自然發生以至開花、結實等各種形象。諸如此類,要在引導學前兒童手眼,使之習用于之處,為心之意興開發之資”。
2、1924年,我國幼教專家陳鶴琴先生在《現今幼稚教育之弊病》
“孩子與環境的接觸太少,在游戲室的時間太多”。并指出:“我們的主張,幼稚園之課程可以用自然、社會為中心。”據此,他的暫行課程中設有兒歌、社會和自然、工作、靜息、餐點。從此,“自然”就作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課程出現在我國學前兒童教育體系中。
(書第22頁 表1-1 幼稚生生活歷)
3、1932年10月,當時的國家教育部公布《幼稚園課程標準》,正式規定有關科學教育課程——社會和自然課程,并明確下列教育目標和內容。
(1)目標
引導對于自然環境和人民活動的觀察和欣賞。
增進利用自然、滿足生活、組織團體等最初的經驗。
引導對于“人和社會自然的關系”的認識。
養成愛護自然物和衛生、樂群的好習慣。
(2)內容
身體各部的認識和簡易衛生規律的實踐。
習見鳥、獸、魚、蟲、花草、樹木和日、月、雨、雪、晴、風、云等自然現象的認識和研究。
月、日、星期和陰、晴、雨、雪等逐日氣象的填記。
附近或本園的動植物的觀察采集,并飼養或培植。
關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衛生方法,以及家庭、鄰里、商鋪、郵局、救火組織、公園、交通機關等社會組織的觀察研究。
4、1935年有雷振清副教授編寫的《幼稚園的自然》一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供教師用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理論書籍。它全面地闡述了向學前兒童介紹自然的目的、教材內容、教學原則、方法和設備。
5、1936年,當時的教育部公布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將“社會和自然”課程更名為常識。
6、1937年,《幼稚園常識160課》出版發行。這本書是根據當時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幼稚園課程標準》編輯的,是一本專供幼稚園參考的常識教材教法書籍。
四、現代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直到20世紀60年初,我國的學前教育主要是學習蘇聯的做法。
1952年制定了《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在“教養活動”項目中有“認識自然環境”一項,并有相應的大綱和教學任務。
解放初直至文革前,我國的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基本上是全面學習蘇聯的基礎上制定的。
比較重視系統的,由淺入深的知識教育,并以季節變化為主線來進行認識自然的教育。在方法上,則以教師單向傳授為主,伴有兒童的觀察、種植和飼養活動。
1981年頒布了《幼兒園教育綱要》(草案)
其中關于幼兒科學教育的條目
小班8、9條,中班10—12條,大班9—12條。
1982年,根據上述剛要的內容,出版了全國統編教材《常識》(教師用書)
20世紀80年代后期 ——國外早期兒童教育理論、發展心理學理論的引進,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1989年6月《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頒布后,學前兒童教育的一些舊觀念、方法受到了沖擊。
在這種沖擊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其目標、內容和方法均與以往的自然常識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以后,各地幼兒園相繼開設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課程,進行了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方位的研究。
2001年7月,原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剛要(試行)》,將“科學”與“社會”“語言”“健康”“藝術”列為幼兒園教育的五大領域。——重點
以下摘自《幼兒園教育指導剛要(試行)》2001年頒布。
科學
(一)目標
1. 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3. 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 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5. 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二)內容與要求
1. 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 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
3. 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4. 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5. 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
6. 從生活或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7. 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三)指導要點
1.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2. 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3. 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目標)
科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