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家庭教育PPT這個PPT共42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了解家庭與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了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制約因素。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主要內容
家庭與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制約因素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務與內容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特殊年齡階段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
特殊類型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
學前教育機構家庭教育的指導
社區(qū)與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新形勢下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第一章 家庭與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家庭概述
家庭教育概述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特點
學前教育
教育機構教育(托兒所、幼兒園)
家庭教育
理 念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家長積極參與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單靠學校無法包打教育的天下。
教育 = 教 + 育
教育是合成詞。
“教”是讓學生長智力,獲知識,練技能。是用語言、文字、操作等方式口手相傳,可以讓學生習得和掌握的。
“育”是以思想感情去影響、熏陶和培育孩子,使他們感動和感悟,從而潛移默化孩子們的人格和情操,讓孩子們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精神、優(yōu)秀的個性,是塑造孩子們健全的人格。
教 → 育
引導認知稱為“教”,引導做人稱為“育”。
這個“育”字又可分為“習育”和“化育”,“習育”就是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禮貌習慣等),“化育”就是默化陶冶人格。
在教的任務中,學校作用最大;在育的任務中,家庭對幼兒、兒童青少年影響最大。
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視野
無論對一個社會形態(tài)下的家庭和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的解剖,或者是對其成功經驗的總結,抑或是對其特色的分析,都可以從經濟學、人類學、心理學這幾個基本的角度進行探討。這些視野,將使我們能夠深入到問題的本質,對一個社會形態(tài)下的家庭和家庭教育狀況有更確切的認識和了解。
經濟學的視野
經濟學的兩大基本假設:
其一,資源的稀缺性與人類對資源分配之間存在的矛盾;
其二,是人類在處理以上矛盾時是理性的,其基本方法是趨利避害,及人類會對情景進行理性的分析而后作出相應的決策,而且總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利潤而降低成本。
從這兩個基本點出發(fā),家庭與家庭教育都可以從成本與收益的關系角度進行分析。
家庭的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精力和時間等,總體上來說,這些資源都是有限的,因而,如何分配這些資源就成了每一個家庭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
如果家長認為在教育上的投入可以得到充分的回報,一個家庭便愿意加大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
對于回報和投入的解釋,金錢只是一個維度,情感是另一個重要的維度。
西方的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一樣,擠出費用送孩子參加各類培訓班,不會像中國的父母一樣在孩子考試的時候比孩子還緊張,站在校外守候。
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父母希望得到的回報要比西方父母強烈,這種回報尤其體現在情感方面。
中國傳統(tǒng)有極為強烈的“家庭紐帶情節(jié)”更不用說養(yǎng)兒防老的期望了。
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傾其所有的。
西方學生非義務階段的費用由孩子自己申請教育貸款,自己償還。
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是因為西方父母對“回報”的期望較低,因此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分量遠遠不及中國父母。
簡單的以金錢作為家庭教育的投入是片面的
人類學的視野
人類學一方面探討人體結構的演變,另一方面研究人類社會形態(tài)與文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文化人類學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我們主要分析語言和家族對家庭關系與家庭教育的影響。
不同的社會和種族,可能采用不同的語言交流方式。西方文化---表達比較直接,東方文化---含蓄。感激----直接說出來;不滿意---和盤托出。
中國家庭內部交流比較傾向于“領悟”,對于一些敏感的事情,夫妻之間有時會拐彎抹角地表達,這是中國家庭的顯著特點。
家庭的這種特征,與社會的文化特征是基本對應的。西方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沒有人愿意花時間去揣測,何況猜測可能引起許多的誤解;中國是一個講求和諧、含蓄的社會,人們最看重的是一種默契,而默契本身并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
所以,西方父母對于孩子有些許進步,只要心中贊賞,就會表達出來,給孩子以鼓勵。“我愛你!”
中國父母---進步---高興,但通常不會溢于言表,而是通過其他委婉的方式間接地表達出來.例如為孩子買一件衣服或帶孩子去公園。
中國父母---錯誤或不能滿足父母期望的行為----會有 激烈的反應。多數中國父母認為,表揚容易讓孩子滋生驕傲心理,而對孩子的鞭策要比鼓勵更重要,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通常多于表揚。
許多中國家長尤其喜歡在其他孩子的家長甚至老師、同伴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所謂“當面教子”以示自己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這種文化心態(tài),對家庭教育有十分根深蒂固的影響。
家族關系:
中國家庭----重視家庭紐帶 ;征求長輩的經驗方式,而不是通過征求專家的意見或通過學習相應的教育理論。
在西方,當家長遭到家庭教育問題時,較多是通過家庭咨詢的方式,由受過專業(yè)培訓的專家處理家庭教育問題的方式。
心理學的視野
心理學主要是側重對人的心智和行為的研究,心理學設計的基本研究對象包括獨立的個體和群體中的個體研究。
教育的過程,既是個性陶冶和個體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個體順利融入社會生活,概而言之,即個體社會化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有很多學派。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早期的經驗和家庭生活有密切的關系;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兒童經常通過觀察和模仿家庭其他成員的行為而學習,因此,十分重視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西方作為一個注重個體的社會,個體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始終是心理學研究的核心課題。因此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西方的研究人員和家長都十分注意發(fā)展兒童的個性、激發(fā)兒童的自我需要、培養(yǎng)兒童的自我意識、提高兒童自我實現的能力。
中國的心理學研究和知識體系基本是是因襲西方的理論框架。雖然如此,中國的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更加側重的是群體中的個體,即更加重視的是使兒童如何適應社會生活,而非個體個性的發(fā)展問題。
處于這樣的潛意識,中國家長要求兒童學習的不一定是因為孩子愛好而鼓勵孩子學習,而是因為“社會需要”所以要求孩子學習。而所謂的“社會需要”,通常也是家長根據個人的主觀判斷做出的結論,而不是從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做出的理性選擇。
另一方面,中國家長尤其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相比,也就是從“社會坐標”去橫向地評價孩子,而不是從孩子自己發(fā)展的“個體坐標”去縱向地評價孩子。
社會學視野
社會學的視野主要從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群體關系等方面探討社會對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響。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庭內部的關系最集中體現在親子關系上。西方社會是一個推崇“民主”、“平等”的社會,而中國社會相對注重等級。
西方孩子的養(yǎng)育者成為父母(parents),父母與子女的表述,體現較多的是因為年齡和經驗不同的差異,而非權力的差異,因此,從交流的角度來說,這種表達是較為平等的。
在中國,比父母更經常用的是家長(the head of a family),但家長的關系首先是“長幼關系”,換言之,是子女對長輩的服從關系,即家長與子女在權力上存在根本的不同。
中國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更多的是要求孩子服從和執(zhí)行父母的決定,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
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出發(fā),中國父母的評價在相當的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上的其他人對其子女的評價,所以,中國歷來有“光宗耀祖”的提法。所以父母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和期望有時并非完全從子女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出于家長對社會潮流的一種主觀認識。
相對而言,在西方,人們的自我評價主要側重“自我導向”的評價,即個人所直接取得的成績。顯然,子女成才也是為人父母者的成就,父母也為之自豪,但更多的,西方的父母會將子女的成就與自己分開。
第一節(jié) 家庭概述
西方:家庭---familia(拉丁) –family—P1;
中國,家庭---男女通過婚姻與血緣關系或領養(yǎng)關系而組織成家庭。
真正家庭必備的條件:
家庭是一個群體概念(兩個以上成員);
婚姻是基礎;夫妻關系--第一種基本關系;
血緣關系、領養(yǎng)關系:親子關系、姊妹關系---第二種基本關系;
成員之間—共同生活(經濟、情感)。
家庭的特征
家庭是最普遍的社會群體;
家庭的最基本的社會群體;
家庭是一個人在其中生活最長久的社會群體;
家庭的人生存過程中最早的一種環(huán)境;
家庭可以滿足人多方面的需要;
家庭是一個關系最密切的社會群體;
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持久;
家庭成員之間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家庭是一個世代更替的社會群體。
家庭的演化
血緣家庭
普那路亞家庭
對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二節(jié) 家庭教育概述
含義
家庭教育(狹義)---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長者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
家庭教育(廣義)---是家庭教育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父母遺傳----個人成長
家庭環(huán)境----個人成長
家庭教育----個人成長
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的影響:
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身心發(fā)展、個性形成、心理發(fā)展方向與水平)
家庭環(huán)境有獨特的優(yōu)勢:自然形成的,沒有陌生感;
成員關系親密,具有血緣關系
北京一項按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好、中、差劃分進行的調查,調查對象:680名初中、小學生的家庭,調查內容:在校表現與家庭教育水平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
家庭教育水平很好的:其孩子在校表現優(yōu)等生的占95%,基本沒有后進生;
而教育水平不當的家庭:其孩子在校為后進生的卻高達85%,幾乎沒有優(yōu)等生;
而教育水平一般的家庭:其孩子在校為中等的占2/3,并有15%左右為后進生。
結論:
把不當家庭教育提高到一般水平,后進生就會相應減少五倍左右;把一般家庭教育再提高到較好水平的家庭教育,優(yōu)等生增加三倍左右。
不同時期的家庭教育
嬰幼兒時期家庭教育---身心發(fā)展迅速、“關鍵期”最佳時期。
兒童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
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的關鍵期;
8-9個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關鍵期;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
2歲半--3歲是教孩子怎樣做到有規(guī)矩的關鍵期;
3歲是計算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指數數兒和點數兒、按要求取物品及說出總數等);
3-5歲是音樂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提琴3歲、鋼琴5歲);
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3-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
3歲、青少年期是培養(yǎng)獨立性的兩個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成形象視覺發(fā)展的關鍵期;
兒童智力發(fā)展關鍵期
5--6歲是掌握詞匯的關鍵期;
5歲左右是掌握數的概念的關鍵期;
9--10歲是孩子行動由注重后果過渡到注重動機的關鍵期。
幼兒階段是觀察力發(fā)展的關鍵期;
小學1、2年級是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關鍵期;
小學3、4年級是紀律分化的關鍵期;
小學3、4年級,初二、高二是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
小學階段是記憶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是記憶的黃金時代;
初中階段是意義記憶的關鍵期。
中外關于家庭教育的觀點
《易經蒙卦》:“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對蒙而無知的童子及時施教,使之不失其正,是圣人之功。
西漢賈誼:“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在孩子的思想尚未散濫的時候就抓緊教育,教育效果會更好,很容易達到教育的目的。
“絕惡于萌芽,起教于微妙”
約翰洛克:早期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引向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么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后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
卡爾威特之父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教育必須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
家庭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
原始社會---家庭教育的源頭
古代社會---真正意義的家庭教育---奴隸社會:
家庭教育意義重大、階級性、創(chuàng)造生產力的功能、專制保守(“易牙煮子”、家學)
現代社會:
1、家庭功能社會化,家庭地位凸顯;
2、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聯系增強;
3、內容手段科學性增強;
4、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漸確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