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一般特點及心理分析PPT課件這個PPT共6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一般特點,涂鴉期幼兒繪畫的發展特點,象征期幼兒繪畫的發展特點,形象期幼兒繪畫的發展特點等,歡迎點擊下載。 學前兒童美術創作 的特點及心理分析
第一節 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一般特點
理解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一般特點,不能局限于單方面,單角度,需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學前兒童美術作品的層次結構
二、學前兒童美術的形態
三、幼兒的年齡特點
一、從學前兒童美術作品的層次結構上分析
1、美術作品的層次結構:
第一層次----物質材料(引起主體的特定感受)
第二層次----形式構成(作品中的點、線、色彩、形體之間組織關系都蘊含著一定的意味)
第三層次----描繪對象(作品的物象、事件、情節的指稱含義和表現意象)
第四層次----文化意義(a、物象和情節的象征意義 b、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社會生活觀念)
2、從學前兒童美術作品的層次結構上分析兒童繪畫作品,學前兒童的作品中充滿了人物和故事,甚至當他們囿于技能的限制,畫不出清晰可辨的形象時,他們會以語言補充,完成對形象和事件的創作。第三層次在學前兒童美術作品中表現更強,不可缺少。
寫實是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主要傾向。
啟示:以故事結構課程引導學前兒童創作,往往能激發其創作靈感和思維。
二、從美術的形態上分析
1、美術的形態的三種類型:
?寫實形態----既模仿物象,又具幻覺真實的美術形態
?形式形態----不以任何物象為描寫對象的抽象形式之間有規律的組合的美術形態
?裝飾形態----既以特定的物象為根據,又被創作者根據需要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的美術形態
2、任何美術創作都不是絕對單純地只屬于某一種形態。
幼兒在畫眼前的和經驗中的事物時會加進自己的想象,畫想象性的作品時又會融入自己的經驗,畫喜歡的事物時不忘對其進行裝飾,畫裝飾畫時又要將自己喜愛的事物排列于上。
從美術的形態上分析,幼兒創作的一個特點是再現、想象與裝飾融合。
三、從幼兒的年齡特點上分析
1、特點:幼兒年齡越小,畫面中的形象越簡略;隨著年齡增加,畫面越復雜豐富,有細節和較個別化。
2、幼兒美術能力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涂鴉期
?象征期
?形象期
第二節 涂鴉期幼兒繪畫的發展特點
一、對象:兩、三歲幼兒
涂鴉現象: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此時的幼兒都喜愛拿他們能接觸到的工具(如鉛筆、粉筆、蠟筆、鋼筆,甚至樹枝、木棍等),在能留下痕跡的平面材料上(紙、書、墻、地板等)又涂又畫,而當他們看到自己畫出的線條時會感到高興和滿意,這就是涂鴉現象。
二、表現:
四種涂鴉線條:
(一)雜亂線
(二)單一線
(三)圓形線
(四)命名線
(一)雜亂線
雜亂線中很少有重復畫出的線條;
畫出的線條中包含橫線、豎線、斜線、弧線,還有點、鋸齒線、螺旋線等摻雜在一起;
線條長短不齊,極不流暢,手的動作顯得毫無把握。
(二)單一線
幼兒能重復地畫出長短不齊的傾斜線或旋轉畫出螺旋線;
幼兒能夠了解到用同樣的動作畫出同樣的線條,但把握不大,主要是體驗重復動作的節奏。
(三)圓形線
在對動作和結果加深了解之后,嘗試畫出圖形,重復畫出各種大大小小、封口不封口的圓形;
幼兒學習控制動作的方向、力量和幅度。
(四)命名線
幼兒逐漸將圖形與線條結合起來,偶然地能認出某些形狀,并發現與他們經驗中的某些事物相似,于是,為自己的線條起名字,并注釋和說明。
三、原因、分析
幼兒的涂鴉沒有表現的意圖,只是一種畫線活動,而且涂鴉線條是凌亂的、不成形的,也不代表任何事物。
出現幼兒涂鴉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一)生理
(二)心理
(一)生理
幼兒兩歲左右手的骨骼、肌肉發育,有一些力量和準確靈活性,神經系統也有所發育,腦眼手之間的協調關系基本建立,腦和視覺對手有所控制和調節。
在此基礎上,幼兒開始動作練習,嘗試控制一些簡單的物體,(比如重復地抓握擺弄東西,一遍遍拋出或拉動物品,等等。)涂鴉是這一時期的動作練習之一。
(二)心理
1、心理分析學派的解釋——報復和反抗的行為
2、模仿說的解釋——模仿
3、美術教育家的觀點——肌肉運動產生的滿足與快感
4、皮亞杰的解釋——感知運動水平上的活動
1、心理分析學派的解釋
觀點:他們認為涂鴉是一種報復和反抗的行為,藉此引起注意和關懷。
(類似于幼兒弄臟衣服、弄濕尿布、弄壞各種玩具的行為)
局限:我們觀察到幼兒在涂涂畫畫時,表情專注,甚至帶有喜悅,看不出明顯的反抗和報復的情緒。這種解釋適合一小部分在心理上有問題的幼兒出現的非正常的涂鴉行為。
啟示:兒童的繪畫與他們的心理活動是有聯系的,可以從繪畫中分析兒童是否存在心理問題。
2、模仿說的解釋
觀點:成人或其他幼兒畫畫、寫字引起幼兒模仿的動機。幼兒涂鴉并非完全無意識的純動作活動,而是當幼兒的智力和肌肉運動發展到一定程度,外來刺激使他們開始模仿他人的涂寫行為。
局限:(1)在沒有模仿的條件的情況下,是否就不產生涂鴉行為。
(2)為什么小一些的孩子沒有涂鴉行為,再大一些的孩子也不涂鴉,涂鴉只出現在特定年齡?
(3)孩子對成人的模仿只是模仿外部動作,涂涂畫畫,并不能模仿成人寫出字或畫出東西來。
啟示:指出促使孩子涂鴉的外部因素,良好的文化活動環境有利于涂鴉的產生和進行。
3、美術教育家的觀點
觀點:他們認為肌肉運動所產生的滿足與快感是幼兒涂鴉的原因。(被動的快感、主動的滿足)
幼兒開始涂鴉時只是享受蠟筆在紙上涂抹的那種有節奏的、主動的“動”的快感,是一種無控制的動作,沒有任何創造的意向。漸漸地,他們發現自己的動作與紙上出現的線條之間的關聯,這種發現增強了他們對涂鴉的興趣,在手、眼、腦之間產生協調,他們想要在紙上畫一些東西。涂鴉是達到動作協調的關鍵,是導向創造的橋梁。
意義:指出了涂鴉的根本原因是幼兒主動的“動”,而這主動的“動”又是生命的屬性,觸到了涂鴉的實質處。
局限:沒有深入說明“動”的內部心理過程。
4、皮亞杰的解釋
觀點:涂鴉是感知運動水平上的活動,涂鴉的性質和感知運動水平上的唯一游戲——練習性游戲的性質一樣,是重復習得的動作,以適應外界,取得歡樂。
真正的繪畫需要具有象征性功能,處于涂鴉期的幼兒不具備此功能。他們不能模仿客體,不能創造出形狀象征它物,只能重復畫的動作。
意義:進一步揭示了涂鴉的心理實質和心理過程。
第三節 象征期幼兒繪畫的發展特點
一、對象:三歲左右的幼兒
二、現象:
1、幼兒開始產生表現的意圖,能用所掌握的極簡單的圖形和線條將事物的特征表現出來。由于此時幼兒使用的形狀有限,類似的形狀在每個幼兒的作品中或同一個幼兒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代表極其不同的事物。
2、幼兒能明確地說出他畫的東西。幼兒在畫畫時,邊畫邊自言自語,饒有興趣地講述他畫的東西。
3、繪畫的水平是不穩定的,繪畫的構思過程也極其不穩定。
三、幼兒繪畫的構思過程不穩定的表現:
(一)動筆后構思
(二)事先構思和隨意涂畫穿插
(三)繪畫內容轉移
(四)形象含義易變
(五)易受他人影響
象征期是幼兒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他們嘗試建立藝術表現的信心,同時表現動機和信心脆弱,是敏感的時期。在這一階段,教育者切忌以看成人作品的眼光去看幼兒作品,更不要挑剔幼兒畫中不合習慣的地方,應多給予鼓勵和支持。
第四節 形象期幼兒繪畫的發展特點
一、對象:四歲左右的幼兒
幼兒有意識地用所掌握的圖形和線條表現自己的經驗和愿望。
二、表現:
(一)構思
(二)造型
(三)構圖
(四)情節
(五)設色
(一)構思
1、什么是構思?
構思指的是創作中作者對繪畫整體的思考活動,包括對表現的主題內容、形式方法的思考。
2、涂鴉期——沒有構思
象征期——邊畫邊構思
形象期——構思階段
3、形象期構思的階段發展:
?學前初期后段(小班第二學期)
——在動手繪畫之前能夠簡單構思,并在繪畫過程中堅持設想的內容不變。
?學前中期(中期)
——構思的穩定性增強,作畫過程較少受到他人或環境的影響。
?學前末期(中班末期和大班)
——在動手繪畫之前能夠想好要畫的主題,然后按照主題去畫去做。
(二)造型
幼兒以何種方式構成畫面中的每一個形象,其造型經歷了一個由不分化到分化的發展過程。
表現:
1、形狀的發展變化
2、形狀組成關系的變化
3、形狀在表現物體深度關系上的變化
4、畫面形象的發展
1、形狀的發展變化
幼兒用簡單的形狀組成形象(如直線、圓形、方形、三角形等,)這些形狀以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時具有表現意義,可以代表某些事物,而分離開或局部離開整體,不再代表任何東西。
簡單形狀結合之形象
幼兒慢慢用越來越多和難度越來越大的形狀去組成形象,畫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容易辨認。
局部有融合痕跡之形象
幼兒能夠將丹丹形狀構成的形象的某些部分融合成為一個共同的輪廓線。
完整輪廓之形象
2、形狀組成方式的發展
(1)放射的關系——從一個點出發,將若干線條或形狀結合起來,
(2)垂直水平關系——無論物體成多少度夾角,幼兒都用90度去表示。
(3)傾斜角度關系
3、表現物體的深度方面的發展
(1)統為一形
此類形象缺乏各個面與深度關系,僅可見物體的重要視覺特征和各個部分之間的功能與連接。
(2)正側面同在
幼兒能夠覺察到物體各個面,希望完善表現出來,于是他們把物體的正面、側面,甚至背面都并列在畫面上。但是形象的立體感模糊。
(3)單一面——幼兒為了避免正側面在表現上的模糊性,追求明確性,只表現從一個角度看物體時所見的單一面。
(4)多面變形——幼兒將一個形象的有些面變形,顯示出物體的立體性。
4、畫面形象的發展
(1)簡略形
(2)功能形
(3)細節與裝飾形
(4)同類物體中出現自然差別
(5)借物表現之動作
(6)社會角色
(7)表情
(8)獨立表現之動作
(1)簡略形——未分化的形象
(2)功能形——將物體的主要功能分化
(3)細節與裝飾形——在形象上出現了裝飾形的細節
(4)同類物體中出現自然差別
(5)借物表現之動作
(6)社會角色——對周圍生活的理解加深,造型能力發展,表現人物時能夠辨別出他們的社會功能
(7)表情——幼兒表現人物的表情較難
(8)獨立表現之動作
(三)構圖
1、形象數量的增加
2、畫面形象排列方式的發展變化
(1)零亂式
(2)平行式
(3)并列式
(4)散點式
(5)多層并列式
(6)遮擋式
3、形象主次關系的變化
(1)羅列形象
(2)以空間關系安排形象
(3)形成背景與主體
(4)形成特定環境
(1)零亂式——畫面無上下、前后之分,無方向秩序
(2)平行式——形象相互垂直平行,有上下一致的方向
(3)并列式——畫面中的形象排列成一隊
把形象畫在畫面的同一排表示他們同一水平高度,物體的空間關系較清晰。
(4)散點式——處于一排的形象開始分解離散,分布于畫面下部的廣大部分
畫面中存在豎式空間和水平空間,畫面中的同一個位置既是一個高度又是一個水平點。
(5)多層并列式——并列式與散點式的結合
各排內部是并列關系,排與排之間是散點關系。形象處于一排的代表它們相互臨近,處于不同排則表示互相分離。
(6)遮擋式——明確的前后關系,空間感
(1)羅列形象
各種形象之間無太多聯系,幼兒只是把想畫的東西一個個羅列在畫面中。
(2)以空間關系安排形象
(3)形成背景與主體
(4)形成特定環境
主體的角色特征及其活動與其環境成為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表現特定事件。
(四)情節的發展
所謂的情節是指主要形象之間的活動聯系。幼兒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人和動物構成。
發展過程:
1、無活動
2、獨自活動
3、共同活動
4、相互作用之活動
1、無活動——獨立的個體、無明顯動作變化
2、獨自活動
主題與某物在畫面上的接近或者有功能上的聯系,但是主體與主體之間還未發生不可分割的聯系。
3、共同活動——若干個形象同時進行一項活動
4、相互作用之動作
在同一畫面中,各形象的動作雖不同,卻都是為完成一個共同的活動。幼兒對活動中主體之間的關系認識加深,組織畫面情節的能力提高。
(五)設色
1、選色
2、涂色
(1)涂色面積的變化
(2)涂色質量的變化
1、選色
色彩運用的階段:
(1)第一階段:涂抹階段
——探索和認識色彩。初期,畫面一般是單色的,不太考慮畫筆的色彩,用什么都行。
(2)第二階段:裝飾階段
——對色彩產生極大熱情,喜歡的色彩多起來。幼兒吧自己認識和掌握的顏色用到處運用,畫什么東西都涂得五彩繽紛。
(3)第三階段:再現和表現階段
——幼兒有了再現物體固有色的想法,但是在不影響表現真實的情況下,他們還是盡其所愿的給對象涂色。
——
2、涂色
(1)涂色面積的變化
用畫筆勾畫出一個輪廓上色
給畫中形象的某些部分上色
給形象大面積涂色。
(2)涂色質量的變化
三四歲的幼兒涂色,雜亂無順序,筆道不分化,涂抹不均勻,有的地方過于濃密,有的地方又過于稀疏甚至留下空白,
五六歲的幼兒能夠順著形象的輪廓,用方向一致的線條均勻涂抹,不留空白,不出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