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活動的組織與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35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意義,結合《指南》了解數學課題領域目標,理解目標的重點,數學教育的目標,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結構要求,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及教學方法等,歡迎點擊下載。 幼兒園數學活動 組織與實施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意義:
1、數學知識是一種抽象的邏輯知識,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內容是最基礎的,但對于幼兒來說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2、幼兒的學習離不開生活經驗,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賴于具體事物和對材料的操作,讓幼兒在模擬生活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有助于幼兒學習并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真正學會數學,會用數學。
3、作為幼兒園教師,只有充分了解數學理論及科學全面地理解數學概念,才能將數學概念正確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也才能使幼兒園的集體數學教育活動更具有意義。
1、你了解數學嗎?
2、知道數量是什么嗎?
3、孩子了解數學嗎?
4、知道什么是數的概念嗎?
針對以上的幾個問題,通常在教學中都要先自我思考一下,到底我們所教的數學對于孩子來講,他們能真正了解嗎?
一、結合《指南》了解數學課題領域目標
《指南》科學之領域、科學探究;數學認知之領域、數學認知
目標1、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目標2、感知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
目標3、感知開關和空間關系。
目標4、感知邏輯、數知和類型之間的奧密。
二、理解目標的重點
3—4歲:
能認識數字、圖形、顏色、線條的不同,并懂得初步理解其中的關系。
通過認、摸的形式,讓幼兒掌握了數學的原理。
通過圖形的不同,認識圖形及顏色的不同作用,并懂得擺圖形、區分顏色等。
能理解不同顏色,對顏色進行區分和對比;懂得線條的不同形狀及功能。
4—5歲:
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精細、厚薄、輕重等量方面的特點
兩組物體的多少。
能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
會用數詞描述事物的排列順序、排序和位置。
5—6歲:
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
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
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它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能用簡單的記錄表、統計圖等表示簡單的數量關系
區分數與數之間的不同作用、并掌握其中的奧密與相鄰關系。
三、數學教育的目標
1、幼兒園數學教育目標是對幼兒數學學習的要求,也是幼兒園實施數學教育的依據。
2、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堅持性、條理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
3、幼兒園數學教育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以有序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系統。
四、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結構要求
⑴活動流程設計完整,有開始、有結束、有拓展。
⑵環節體現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思路清晰。
⑶組織語言與指導語言簡潔到位,措辭準確。
⑷內容設計體現有助于形成幼兒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概念。
五、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及教學方法
第一,明確幼兒園數育教學活動設計的特點
⑴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⑵幼兒數學教學活動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戲性的特點;
⑶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一般為教師組織、并在教師直接引導下進行的活動。
第二,明確數學教學活動的一般環節及常用的教學方法。
活動有開始
活動有中心 重點目標為主
(1)完整的過程 活動有拓展
活動有結束:結合插音樂或是操作練習
活動有延伸:綜合戶外活動鞏固復習
數學學習過程
(2)清晰的環節
教師教學過程
第三,操作環節的過程
操作環節:(操作活動,促進理解掌握教學目標)
①教師講解示范:教師先出示實物或是圖片教具,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討論;教師總結后再講解所學內容是分類、加減、排序或是大小。
②教師講解幼兒示范:引導幼兒能按教師的口令進行操作練習,從而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
③引導觀察(幼兒的學法):通過觀察幼兒對數學不同的理解和學習方法,讓幼兒自我探索找出數學中新的學習方式。
④激發興趣:以游戲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且能達到學習的目標。
課例:大班數學《認識鬧鐘》
1、教師提前做好不同鬧鐘的收集(可鼓勵幼兒初步了解鬧鐘的功能及數字的意義)。
2、教師收集或制作不同形狀的鬧鐘,并布置區域角。
3、教師播放數字歌曲,通過歌曲引導幼兒認識課題內容。
中班課例:《螳螂太太的新家》
觀看教案:
活 動 反 思
以繪本來引出課題,孩子們比較感興趣,在聽聽講講中,加深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在嘗試一刀剪的過程中感受圖形變化的奇妙,第一次操作和第二次操作要求沒有更好的遞進,要求不是很明確,老師對幼兒一剪刀剪直的方法應加以引導,這樣孩子就能更好地把握圖形的變化,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就會很主動了。
大班課例:《分蛋糕》
1、以故事形式導入,引導幼兒認識課題目標及學習重點。
2、出示物體并進行實際示范操作,教師講清楚具體的要求,引導幼兒認識等分。
3、教師先引導幼兒討論,并且出示實物集中幼兒注意力。
4、分組進行操作或小組賽。
在此課例中教師應該怎么做,注意什么呢?(觀看案例分析的內容)
從整個活動中我發現:
1.在數學活動中我們要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們去探索,去想象。在活動中盡量用孩子們比較理解的語言來告訴孩子們。
2.聯系生活實際原則
幼兒的一切學習過程均從生活實踐活動中獲取、得到。大班幼兒的數學的學習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要在游戲中建構數學教育,那么游戲情節的設計必須貼近生活,注意設計幼兒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喚起相應體驗的情節,引起幼兒興趣。
3.堅持幼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
⑴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幼兒的主體性體現了幼兒是學習過程中發展的主人。
⑵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的主導作用則表達了幼兒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視頻課例:《三只小豬分水果》
課例問題
1、你是怎樣設計這節課程?
2、運用什么樣的教學過程上這節課?
A、需要收集各類水果,并且以顏色區分,大小區分,不同種類;通過讓幼兒觀察、分類、操作之后引入課題。
B、教師引導感知、指導操作,梳理經驗,運用經驗等過程設計活動。
小班視頻:《大大小小》
目標要求
學習比較、區分生活中常見的大小物品。學會用“大”或“小”表述物品。懂得區分物品中的顏色分類。
1、根據小年齡幼兒的興趣愛好,讓他們體驗著大與小,收集大小不一的圖片、實物。
2、對于小年齡段的幼兒,在課堂上注意力最長只有5分鐘左右,所有都們都最清楚的一個問題;面臨這樣的問題,你們會選取什么樣的方法來上好這節課。
六、指教課題反思與討論
1、三個課題目標中均有提出了:時間與數字關系、圖形、等分的意義,在設計中我們還可以運用什么方法和策略。
2、如何圍繞課題內容將活動情境設計貫穿在整個活動中,引起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活動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和游戲性的特點。
3、怎樣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去解決遇到的問題。
七、相對比較的定義及教育兩化的目的
1、初步理解量的相對性:(適合的年齡特點5—6歲)
比較兩個集合的量時,幼兒可以運用多種方式比較,得出一個大一個小,或者是一個多、一個少,或者一個寬一個窄。但是當比較三個或更多物體時,就出現了相對性。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絕對的,不是大就是小,但是5—6歲幼兒應該能夠理解量的相對性。
2、幼兒數學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1)、幼兒數學教學情景化。
(2)、幼兒在各類情景活動中感受數學、運用數學。
(3)、通過真實 問題情景產生運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需要。
視頻分享:《有趣的運動會》
八、教具的作用與發展價值
(一)課程中的
教具對課程啟到
什么作用?
(三)數學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1.數學教育能使幼兒學會“數學地思維”,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數學教育能訓練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3. 數學教育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以更好的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
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不但能夠促進各鍛煉幼兒思維能力,可使其自覺的運用數學概念、經驗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
視頻課例分享:小班《圖形寶寶排排座》
教育你我他 成功靠大家
感謝參與
期待交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