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兒園老師如何培養幼兒溫馨進餐點PPT課件這個PPT共86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進餐環節中的常規要求和指導要點,進餐環節中的問題診斷與應對等,歡迎點擊下載。最新幼兒園老師如何培養幼兒溫馨進餐點?
“聰明的大腦、健康的身體,是吃出來的。”可見吃是何等重要。進餐為幼兒身體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營養,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物質前提。
而現實中,幼兒園進餐環節活動的組織并不盡如人意:進餐無序、環境嘈雜;有的教師催促幼兒吃飯,使原本輕松、愉快的進餐活動變得緊張起來;有的教師強迫幼兒吃飯,使幼兒感到焦慮、不安,降低了食欲;還有的教師對偏食、挑食的幼兒缺少關注引導,忽視對幼兒良好進餐行為和習慣的培養。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健康教育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提高整體素質的基礎,教師應將身心和諧發展的耳機觀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因此,加強幼兒園進餐環節的組織和指導,對促進幼兒身體及心理的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將幼兒園進餐環節的教育價值定位為“溫馨”二字,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義:
一是幼兒喜歡在潔凈、安全的環境中進餐,能維護進餐環境的安靜、有序;
二是幼兒進餐時有愉快的進餐心境,有獨立進餐的意識和能力;
三是幼兒喜歡吃多種事物,飯量適中,營養均衡;
四是培養幼兒逐步建立安靜進餐、細嚼慢咽,餐后有序整理等良好的進餐行為和習慣。
第一,進餐環節中的常規 要求和指導要點
由于不同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水平不同,在進餐環節表現出的進餐狀態、進餐需求也不盡相同。作為教師,我們要明確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進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并適時加以幫助、指導,以實現進餐環節的溫馨、有序,保證幼兒充足的營養,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園的進餐活動包括進餐前心理準備、餐前盥洗;進餐中幼兒技能的掌握、習慣的養成;進餐后的整理、盥洗等。一日三餐中,多數幼兒在園吃兩餐兩點,及早餐、午餐和上午點心、下午點心。因此,幼兒的營養攝入、進餐技能的提高、習慣的養成等于幼兒園的關系密切。所以,進餐中對幼兒有明確的常規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進餐環節對幼兒的常規要求
◆懂得進餐時情緒愉快對身體健康有益,能安靜愉快地進餐,樂意自己吃飯。
◆知道進餐前要洗干凈雙手。
◆正確使用餐具,學習掌握吃多種事物的技能,逐步做到獨立進餐。
◆了解各種事物的營養知識,根據需要適量進食,知道均衡膳食對身體有益;愛吃各種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吃飽吃好。
◆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做到細嚼慢咽,吃飯不發出較大聲音,不掉飯菜,保持桌面、地面干凈。
◆餐后有序整理餐具,收拾食物殘渣,做到餐后擦嘴、洗手以及漱口。
二、進餐環節的教師指導要點
幼兒的進餐質量與進餐前的準備工作、進餐中的指導、進餐后的整理、盥洗有密切的關系。進餐前的良好氛圍、進餐環境的潔凈優雅,會為幼兒進餐創造好的心情,是愉悅進餐的前提;進餐中,教師親切、具體、適時的指導,在幫助幼兒習得進餐技能的同時,讓幼兒吃上飯、吃好飯、吃得舒服;餐后的整理、盥洗又使幼兒形成健康的進餐習慣。因此,教師要針對進餐環節具體時段的不同,有效幫助和指導幼兒的進餐活動。
托、小班幼兒進餐活動受周圍環境、情緒的影響較大,他們的小肌肉發展相對較差,手眼協調能力需要加強練習;中、大班幼兒的情緒相對穩定,他們的進餐技能明顯提高,自主性發展到了關鍵期。針對小、中大各年齡段幼兒的身心心理發展特點,教師對幼兒進餐活動的指導要點也各不相同。
1.進餐前
托、小班幼兒
◆教師穿上配餐服、帶上配餐帽,洗干凈雙手。
◆營造寬松溫馨的進餐氛圍,安撫幼兒情緒,為愉快進餐做好心理準備。
◆餐前15分鐘做好桌面消毒工作。
◆幫助幼兒有序做好餐前如廁、洗手活動。
◆指導幼兒參與擺放餐具的活動。
◆用形象有趣的語言,向幼兒介紹飯菜營養,激發幼兒進餐欲望。
◆注意夏季散熱,冬季保溫,保證幼兒食物溫度適中。取來的飯菜放在餐桌安全處,避免發生燙傷。
中、大班幼兒
◆教師穿上配餐服、帶上配餐帽,洗干凈雙手。
◆引導幼兒學會餐前要保持愉悅心情。
◆餐前幼兒自主有序地做好餐前如廁和洗手。
◆指導值日生分發餐具,擺放整齊,輕拿輕放。
◆鼓勵幼兒用喜歡的方式,向同伴介紹飯菜營養,激發幼兒進餐欲望。
◆注意夏季散熱,冬季保溫,保證幼兒進食的食物溫度始終。取來的飯菜要放在餐桌安全處,讓幼兒懂得不靠近,避免發生燙傷。
2、進餐中
托、小班幼兒
◆盛飯菜時動作要輕,能根據幼兒的進食量為幼兒盛飯,少盛勤添。
◆幫助幼兒嘗試自己取飯,提醒幼兒端平、慢走,輕拿輕放。
◆鼓勵幼兒愛吃各種食物,在教師幫助下能吃完屬于自己的那份飯菜。
◆指導幼兒學習使用小勺進餐,提醒幼兒喝湯時兩手端平飯碗,避免灑飯。
◆引導幼兒知道面食和菜、干點與稀飯要搭配著吃。
◆關注個別不會咀嚼、吞咽有困難的幼兒,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幫助、指導幼兒嘗試學習吃帶殼、帶皮、帶核食物的方法。
◆以親切的口吻幫助吃飯慢、胃口不好、身體不適等幼兒吃飽吃好;糾正個別幼兒吃湯泡飯的習慣。
◆引導幼兒懂得不把飯菜放在別人碗里。
◆關注生病、有食物過敏史、少數民族幼兒的進餐,適當調整食物搭配。
中、大班幼兒
◆盛飯菜時動作要輕,根據幼兒的進食量盛適量飯菜。
◆提醒幼兒有序端取飯菜,安靜進餐,對挑食、偏食以及暴食的個別幼兒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鼓勵幼兒身體不適時主動告訴教師,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幼兒進餐量。
◆指導幼兒學習吃魚的正確方法。
◆指導幼兒正確使用筷子。
◆引導幼兒養成細嚼慢咽、吃飯要安靜、不剩飯、不暴飲暴食等良好進餐習慣。
◆與家長協調一致,幫助肥胖幼兒適當控制進食量,調整食物結構。
3、進餐后
托、小班幼兒
◆幫助、指導幼兒學習掌握飯后擦嘴、洗手、漱口的正確方法。
◆指導幼兒學習將餐具分類放在固定的容器里。
◆組織幼兒餐后進行安靜的區域活動。
◆等待幼兒進餐結束后進行濕性掃除。
◆有計劃地組織幼兒餐后散步、戶外觀察等安靜活動。
◆新生入園初期要詳細向家長反饋幼兒進餐情況,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中、大班幼兒
◆鼓勵幼兒主動整理餐具,收拾食物殘渣。
◆提醒幼兒餐后自主選擇安靜的區域活動。
◆引導幼兒有序地進行飯后擦嘴、洗手、漱口。
◆指導值日生進行桌面、地面的衛生清理工作。
◆組織幼兒餐后散步、戶外觀察和自由活動。
第二節 進餐環節中的問題 診斷與應對
家長事事包辦的驕陽腐蝕使幼兒的進餐技能、進餐習慣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當幼兒從家庭來到幼兒園后,面對進餐環境、進餐要求的變化,幼兒既沒有飯來張口的支持,又缺乏獨立進餐的技能,因此,進餐時就出現了諸多問題。作為教師,我們如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存在的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幫助、指導,提高其進餐技能,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是這次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托、小班幼兒的問題 診斷與應對
教師要準確把握托、小班幼兒進餐環節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目的地采取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
(一)問題診斷
托、小班幼兒身心迅速發展,開始出現獨立的心理傾向,喜歡自己嘗試做事情。但因為手眼協調能力不足,進餐技能欠缺,又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進餐環節中存在以下問題:
1、心理焦慮,不愿吃飯
初入園的幼兒在進餐時常有這樣一些表現:有的哭鬧不止,吵著讓媽媽喂;有的緊緊抱著自己的物品呆坐著不吃飯;還有的拒絕教師喂飯,打翻飯碗。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主要是環境陌生,幼兒與教師的依戀感、信任感尚未建立,缺乏安全感,心理焦慮,不愿吃飯。
2、獨立進餐有困難
“老師,喂喂我。”有的幼兒坐著不動,等待教師來喂;有的不會拿小勺,舀飯時,一手握著勺子,舀不到飯菜而將飯菜灑到桌子上,或舀到一半,飯沒吃到嘴里卻灑到身上;有的飯含在嘴里不會咀嚼,或咀嚼好了不會吞咽;吃雞蛋、鵪鶉蛋、蝦等帶皮食物時,一句“老師,我不會”,就等著教師剝。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成人教育方式不當,認為幼兒年齡小什么都不會,或因父母工作忙,沒有時間和耐性幫助幼兒學習進餐技能,進餐活動完全由成人包辦,因而造成幼兒強烈的依賴性和進餐技能的嚴重缺失。
3、部分幼兒偏食、挑食
遇到木耳,有的幼兒會說“這黑黑的是什么?我不吃。”遇到香菇、洋蔥、香菜等有特殊味道的食物使,幼兒會皺著眉頭說“好難聞”;還有的幼兒吃芹菜等粗纖維的食物時嚼嚼就吐出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家長從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種食物,家長的飲食習慣直接影響到幼兒的飲食,特別是對于帶有特殊味道、顏色發黑的食物總有一種排斥心理;另外,幼兒從小吃較軟的食物,牙齒又發育不好,對粗纖維的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幼兒脾胃不適、疲憊、情緒不穩定、運動過度、睡眠不足等也會導致暫時性的偏食挑食。
4、基本進餐習慣尚未養成
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進餐時,有的幼兒吃完一種,再吃另一種,不會搭配著吃。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主要是家長缺少科學的飲食觀念,讓幼兒流食為主,習慣于吸食而不會張嘴咬飯;或順從幼兒食欲,幼兒喜歡吃什么就一味地喂什么,從而忽視了科學進餐習慣的培養。
(二)問題應對
面對托、小班幼兒進餐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針對幼兒的年齡、心理及學習特點,通過環境暗示、說做一體、情境模擬等策略,幫助幼兒擺脫焦慮的情緒,產生愿意在幼兒園進餐的情感,不斷習得進餐的技能,解決挑食偏食的問題,逐漸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1、環境暗示、指導幫助
環境是第三位老師,具有暗示作用。教師可通過設置半封閉、幼兒家人相片、放置幼兒依戀物的進餐環境,給幼兒親切感。通過感幼兒乳名、幫助幼兒進餐,讓幼兒感受媽媽一樣的溫暖。
2、說做一做、游戲激趣
2—4歲的幼兒,有了初步的手眼協調能力,因此具有好動、喜游戲的特點,運用短小有趣、郎朗上口的兒歌,趣味十足的游戲,配合形象化的語言,引導幼兒邊說邊做,在真實場景中不斷習得進餐技能。
兒歌:《握小勺》
大拇哥,二拇弟,還有高個子,
一起來,握小勺,一口一口舀飯吃。
另外,可通過配置大小適宜、輕巧美觀、富有情趣的餐具,投放安靜專心吃飯、不做漏嘴巴的圖書,創設正確使用小勺、自己吃飯等墻面環境,不斷激發幼兒樂意自己吃飯,獨立進餐的愿望。
3、趣味引導、操作體驗
幼兒不愛吃的食物,自己動手做一做、玩一玩,不但能愉悅身心、滿足愛動的特點,而且會產生對這些食物的興趣。因此,有條件的幼兒園可開設小廚房,通過教師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語言、行為引導,帶領幼兒親自參與小廚房的食物制作活動,增加幼兒對食物的興趣,改善幼兒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
4、故事導入、鞏固練習
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健康的飲食習慣更需要從幼兒時期進行培養。教師可以通過饒有趣味的小故事、形象的圖片以及進餐時的不斷提醒,使幼兒知道飯前喝湯、吃飯菜有先后,逐漸培養幼兒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二、中、大班幼兒的問題 診斷與應對
在中、大班階段,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到了關鍵期,學習、認知能力也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主性需求在不斷提高,對于喜歡吃什么,吃多少都會有自己的主張,對于與哪些小朋友一起進餐、在哪張桌子上進餐,都有不同的內心需求。此年齡段的幼兒在進餐環節又有哪些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又是怎樣得以有效解決的呢?
(一)問題診斷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能力的提高,中、大班幼兒在進餐環節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1、安靜進餐、細嚼慢咽、餐后收拾整理等習慣尚未形成
中、大班幼兒進餐中常有這樣的情景:吃飯速度快,希望自己是第一名吃完的;飯后整理匆忙,有的幼兒手一濕就想洗手了,有的甚至不漱口就急于參與區域活動;個別幼兒話特別多,吃飯時說個沒完。究其原因,是因為此年齡段的幼兒進餐能力大大提高,有意行為開始發展,事事不想落在別人后面。他們雖懂得良好進餐習慣對身體的好處,但興趣點更多地聚焦在區域活動上,自控能力、整理餐后環境的意識比較差。
2、部分進餐技能欠缺
“老師,奶奶不讓我自己吃魚。”吃魚時,等著教師剔魚刺的幼兒大有人在;還有的幼兒拿起魚不知怎么吃,吃到最后,魚肉還有好多就扔掉了。吃飯時,有的幼兒用筷子夾幾次才能把菜夾起來;有的幼兒把面條纏在筷子頂端,像吃冰糖葫蘆一樣的吃面條;有的則把嘴靠近碗邊,用筷子往嘴里扒面條吃。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
一是因為幼兒手部小肌肉動作水平較低,手眼協調能力較差;二是家長、教師過于擔心幼兒的安全,如擔心魚刺會卡在孩子的喉嚨里、使用筷子會戳傷孩子的眼睛等;三是有的家長缺少耐心,所以替幼兒包辦,致使幼兒缺少練習的機會,進餐技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3、對食物營養的搭配理解有偏誤
“老師,媽媽說肉有營養,我要多吃肉。”有的幼兒認為蛋白質類食物有營養,要多吃;蔬菜、面食等沒營養,可以少吃或不吃。還有的幼兒覺得吃得越多越好,多吃飯才能使身體好,頭腦才聰明。經過專家調查發現,原因在于家長、教授對膳食營養的一般常識了解比較欠缺,對幼兒的教育引導簡單粗淺,說教成分多。
(二)問題應對
面對中、大班幼兒進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能動性,滿足其自主、自立、交往的需求。通過公約引導、自主選擇、實際操作等策略,引導幼兒了解營養均衡有利于身體健康、暴飲暴食對身體無益,知道主動有序地整理餐后環境,做到文明進餐,不斷增強幼兒進餐活動中技能的提高及習慣的養成。
1、自定規則、強化鞏固
中、大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初步建立,他們有能力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付諸于行動。因此,教師可通過自主協商、共同討論等方式聚焦大家的意見以達成共識,并反過來用于幼兒的自我約束,來促進幼兒文明進餐習慣的養成。
2、試煉結合、鼓勵引導
對幼兒來說,熟練掌握吃魚,使用筷子這些進餐技能,需要一個過程。教師適時運用謎語、兒歌、討論等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試一試、練一練學習正確的方法,并在進一步的鼓勵引導中熟練掌握。
3、嘗試操作、自主選擇
在不斷嘗試、修正中得出的結論,往往更深刻。教師可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順應幼兒交往需求和交往范圍不斷擴大等特點,設置情境,讓幼兒嘗試配餐,開展自助餐活動,引導幼兒了解食物營養,學習營養配餐。
謝謝觀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