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活動PPT課件這個PPT共2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什么是自理能力,意義,依據,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遵循的四點原則等,歡迎點擊下載。如何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家長,請別替孩子成長
什么是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主要是指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意 義
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促進智力發展
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依 據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有研究表明:2——4歲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
錯誤教育方式 毀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
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
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
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
顯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過于極端,失之偏頗,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自己能干的事,家長不替他干
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力
把孩子當作成年人一樣,和他平等相處
及時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與孩子同行
在生活中創設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過
了解孩子有那些朋友,這很重要
家長請別“替”孩子成長 對孩子無所不管、無處不在,隨時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當孩子有需要時立即給予幫助,在孩子即將遇到困難時隨時降落,為孩子先挪去障礙……這類父母被稱作“直升機父母”。 這樣的父母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救世主”,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在“幫助”
“幫助”類型:過度保護——“媽來啦” 孩子在小區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歡,跑著跑著被一塊石頭絆倒了,摔得并不重。一旁的媽媽見狀慌了神,趕緊跑過來:“我的寶貝兒呦,媽媽看看摔壞哪兒了?疼不疼呀?要不要上醫院呀……”本來孩子還沒哭呢,經媽媽這一番“虛呼”,便哇哇大哭起來……
教育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責任,但過度保護往往會束縛孩子的手腳。孩子在玩耍中摔倒了,甚至擦破點皮不值得大驚小怪。父母表現得平靜些,在判斷沒有大礙的情況下,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再到孩子身邊安撫一下,讓孩子自己說說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孩子會在“吃一塹”中“長一智”。
教育提示 孩子在與伙伴交往中發生沖突時,父母大可不必過于焦慮,更不該急于干涉。要善于觀察問題的癥結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場幫孩子尋找和解的辦法,比如:“東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讓明明玩嗎?”或許兩個孩子都能獲得滿足。要切記只是給孩子必要的提示,最終解決的辦法還是由孩子自己討論、自己選擇,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與小伙伴交往。
“幫助”類型:替代——“笨孩子” 小輝上小學后,學校組織了一次集體到農家院活動。早上興致勃勃的他,傍晚回到家里卻是垂頭喪氣的。媽媽追問其中的緣由,小輝說,同學老師都說我是“笨孩子”。原來,小輝在家里習慣了依賴媽媽,這次出門沒有媽媽在身邊,鞋帶開了不會自己系,吃飯時不會自己夾菜,結果讓同學笑話了,小輝覺得很沒面子。
教育提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事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別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帶、穿衣服、盛飯、洗碗這些小事,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悅的獲得等,正是來源于這點點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優勢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體驗。
家長遵循的四點原則:
孩子想做的事物鼓勵孩子試著做。
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
孩子不會的事情引導孩子學著做。
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堅持做。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壞;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壞。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我們不僅是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兒童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
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兒園單方面的進行教育工作。
作為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就要經常溝通,家長和教師應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多交流溝通,不要等到孩子有了問題才去找老師。
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請家長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
通過書信或網絡郵箱與老師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對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把老師當作自己的朋友。人活在世上是需要朋友的,幼兒園老師當然也不例外。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