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案例解析PPT課件這個PPT共60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選擇——內容框架,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設計——活動規劃,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組織——案例分享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 案例解析
內容提要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選擇——內容框架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設計——活動規劃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組織——案例分享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選擇——內容框架
(一)幼兒園社會教育是什么
幼兒園社會教育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幼兒社會性發展(或社會化進程)的一門學科。
幼兒園社會教育是指以發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性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技能為主要內容的教育。
社會化是一種進程,是幼兒社會性生成與發展的進程,社會性的生成與發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終極目的。
幼兒社會性生成與發展是幼兒家庭、幼兒園及其社區共同作用的結果。
《斗媽大全》說明了什么?
2011年12月5日17:30,搜狐微博博主“村頭樹”發布了一組圖片,引起眾多網友的“圍觀”。
“這是一本書,專為6—12歲天天被家長罵的小孩編的”。近日一本《斗媽大全》在微博和網絡上迅速躥紅,令網友稱奇的是,此書竟是兩位北京豐臺的一所小學讀四年級的小女孩編繪的,稚嫩的筆觸和配圖讓這本《斗媽大全》詼諧十足,多招“斗媽”招式令人忍俊不禁。
內容架構
幼兒園
途徑 家庭
社區
社會文化教育
內容 社會規范規范
自我意識教育
社會交往教育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社會化:自然人 、 社會人、文化人
幼兒社會教育目標:社會化
教育基點:兒童是什么人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始終堅持的原則是什么
1. 正面教育原則
例:新聞片《幼兒園老師指揮女童掌摑男童》
(1)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
(2)創設積極的環境
(分析幼兒的“錯誤”)
(3)縱向比較而不是橫向比較
(分析“比賽”)
(4)行動和言語相互強化
2. 生活教育原則
生活是瑣碎、充滿細節、自然、隨意、漫不經心和未經系統設計安排的。
生活教育意味著——生活與教育的結合;回歸幼兒生活。
例:教育部宣傳片《變形記》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有哪些特效的方法
1. 移情訓練法
移情是指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和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
移情訓練法是指通過故事、情景表演、游戲、生活情景體驗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體驗,從而在日后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體驗會主動地、“習慣性”地產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
例:小班社會活動方案:不做糊涂蛋
不做糊涂蛋(小班) 陳世聯:《幼兒社會教育》,南海出版公司2009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聽聽、講講、做做,學習簡單的生活經驗;
2.具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3.有樂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傾聽的習慣。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活動前看過動畫片《白雪公主》
材料準備:卡通人物“糊涂蛋”大卡片(造型與《白雪公主》中一小矮人叫糊涂蛋的類似),各種食物和玩具。
活動情境:用立體活動教具設置情境。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客人“糊涂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出示“糊涂蛋”卡片,提問:你們看過動畫片《白雪公主》嗎?知道這個小矮人叫什么嗎?為什么叫他糊涂蛋呢?
二、根據情境,教師邊操作活動教具邊引導幼兒討論。
(一)情境1
早上空氣真正好,糊涂蛋呀起得早,穿著拖鞋去晨跑,一二一,一二一,哎呀呀……
提問:
1.猜猜發生了什么事?
2.糊涂蛋能跑快跑遠嗎?為什么?
3.為什么不能穿拖鞋跑步?
跑步時應穿什么鞋?其他的鞋子應該什么時候穿?
小結:小朋友愛動腦,知道什么時候穿什么鞋。我們跑步時就應穿上運動鞋,又舒服由跑得快。糊涂蛋呀真糊涂,穿著拖鞋去跑步,摔個跟斗劃不著。
(二)情境2
糊涂蛋在回家路上,看見許多小鳥在天上飛來飛去,真快樂!天上是什么樣子呀?我也想飛到天上去玩玩。他爬上一塊石頭,張開雙臂,閉上眼睛,一二三,飛啦!只聽“哎喲”一聲……
提問:
1.猜猜糊涂蛋怎么樣了?
2.糊涂蛋能飛到天上去嗎?為什么?
3.誰能飛到天上去?
人有什么好辦法也能飛到天上去?
小結:小朋友動了腦筋,想出那么多好辦法,真是小精靈。糊涂蛋呀真糊涂,想學小鳥天上飛,結果摔個大跟斗。
(三)情境3
糊涂蛋來到幼兒園,看見紅紅的玩具大蘋果,肯定又香又甜吧?糊涂蛋張開大嘴,“啊嗚”一口咬下去……
提問:
1.這個大蘋果為什么不能吃?
2.(出示臟蘋果)這個蘋果能不能吃?為什么?吃了會怎樣?
3.還有什么東西不能吃?
小結:玩具、臟東西都不能吃,糊涂蛋呀真糊涂,“啊嗚”一口咬蘋果,牙齒碰痛直甩頭。
三、練習活動
1.今天老師帶來許多東西,有的是食品,可以吃;有的是玩具,不能吃。小朋友動動腦筋找一找,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
2.小結:小朋友呀真聰明,吃東西前想一想,玩具、臟東西不能吃,我們不做糊涂蛋。
活動延伸:
請家長協助教育幼兒飲食、活動安全。
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會中有相應職位,承當一定職責且遵守特定社會規范的個體。
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師創設現實生活中的特定情景,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出與這一角色相一致的社會行為,在此過程中,感知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從而掌握該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
3. 觀察學習法
指幼兒通過模式模仿或觀察學習,直接學會新的行為模式,獲得相應的社會行為技能的方法。其核心是替代性學習和替代性強化。
替代性學習指幼兒通過模仿直接習得新的行為模式。
替代性強化指學習者通過對榜樣行為的觀察及其引起的行為后果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趨于正強化,避開負強化。
4. 行為練習法
老師經常告訴孩子:咳嗽、打嗝、打哈欠、打噴嚏乃至放屁都必須說“excuse me”,咳嗽、打嗝、打哈欠、打噴嚏都必須捂住嘴。
一桌孩子圍著讀書、做手工、畫畫,或進餐什么的,要用什么材料等,絕不允許遠遠地伸手去拿,而要很禮貌地請附近的小伙伴遞過來。老師總是鼓勵孩子們說“excuse me”,“thank you”,老師告訴學生:“這些是magic words,用了它們,你就會得到更多幫助。”
老師如果沒有聽到孩子用禮貌用語,就會打斷孩子的話,“你說excuse me了嗎?”“你忘說thank you了”“你傷害了你朋友,快去說sorry,再給他一個hug(擁抱)。”
上廁所,孩子們坐在廁所外的過道上,依次安靜地輪流入廁,等的過程中,孩子們還往往人手一本書裝模作樣地閱讀。有時看到小家伙拎著褲子出來而沒聽到沖水聲,老師一定讓他回去“補課”。一天下來,孩子們到哪里去都得排隊,排隊的時間、次數很多。
(資料來源:美國對幼小兒童的養成教育(《讀者》2007-6) )
(四)幼兒園社會教育有哪些目標 目標來源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2012.10
1. 人際交往
目標1 愿意與人交往
教育建議:
1)主動親近和關心幼兒,經常和他一起游戲或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與成人交往的快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
2)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
例: 視頻《外國小朋友吵架》
目標2 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教育建議:
1)結合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
2)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幼兒換位思考,學習理解別人。
3)和幼兒一起談談他的好朋友,說說喜歡這個朋友的原因,引導他多發現同伴的優點、長處。
例:紀錄片《幼兒園》片段“幼兒打架”
目標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
教育建議:
1)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
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幼兒,使幼兒切實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對幼兒好的行為表現多給予具體、有針對性的肯定和表揚,讓他對自己優點和長處有所認識并感到滿足和自豪。
不要拿幼兒的不足與其他幼兒的優點作比較。
2)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靜謐中的禮儀
在澳大利亞的許多公共場所,家長們對子女經常要做這個動作:將右手食指放在嘴上“噓……”這時,哪怕最好動的孩子,也會立刻安靜下來。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致孫女“行為禮儀”,條款多達32項。有關聲音的規范,如“就餐時,咀嚼食物盡可能閉合嘴,不發出大的聲響,不高聲說笑,不可嘴里塞滿食物同時說話”“進入安靜場合腳步要輕,避免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咳嗽或動作發出很大的聲音。”
在悉尼郊外貝爾蒙鎮一家“麥當勞”餐廳,一群孩子在舉行生日慶祝會。有趣的是,生日會沒有“響聲”,孩子們多用手勢和眼神“交談”著,還不時以水代酒碰杯祝賀,諾大的餐廳竟然聽不到他們說什么。如果不是服務小姐邀請在場的顧客與他們同唱生日歌,你會誤以為這是一群“聾啞”孩子呢。
(資料來源:白蘭 ,見《人民日報》2006/8/22)
目標4 關心尊重他人
教育建議:
1)成人以身作則,以尊重、關心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長輩和其他人。
2)引導幼兒尊重、關心長輩和身邊的人,尊重他人勞動及成果。
3)引導幼兒學習用平等、接納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差異。
例:視頻《幼兒張口罵老師,關進黑屋慘兮兮》
2. 社會適應
目標1 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
教育建議:
1)經常和幼兒一起參加一些群體性的活動,讓幼兒體會群體活動的樂趣。
2)幼兒園組織活動時,可以經常打破班級的界限,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加不同群體的活動。
3)帶領大班幼兒參觀小學,講講小學有趣的活動,喚起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好奇和向往,為入學做好心理準備。
例:視頻《雙胞胎寶寶的對話》
目標2 遵守基本的行為規范
教育建議:
1)成人要遵守社會行為規則,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如:答應幼兒的事一定要做到、尊老愛幼、愛護公共環境,節約水電等。
2)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幫助幼兒了解基本行為規則或其它游戲規則,體會規則的重要性,學習自覺遵守規則。
3)教育幼兒要誠實守信。
例:繪本《大衛,不可以》賞析
《大衛,不可以》賞析 你可以據此繪本內容設計一個規范教育的方案嗎?
目標3 具有初步的歸屬感
教育建議:
1)親切地對待幼兒,關心幼兒,讓他感到長輩是可親、可近、可信賴的,家庭和幼兒園是溫暖的。
2)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 。
3)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例:大班社會教學實錄片段《說唱臉譜1》《說唱臉譜2》
二、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設計——活動規劃
1. 社會教育活動設計需要堅持什么?
活動內容生活化;
生活內容問題化;
問題內容教學化;
教學內容學習化;
學習內容具體化;
具體內容實踐化。
優質課=專家思維+名師行為
2. 活動目標從哪些方面進行表述?怎樣表述?
1)表述角度:幼兒角度,行為動詞主語為幼兒。
2)表述內容: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行為能力。
3)具體要求:簡潔明了,清晰具體,數量為2-3條,注意程度引導詞的運用。
4)SMART原則-針對性、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實效性。
例1:一位教師組織的社會活動《會說話的標志》,其擬定的活動目標共有四條:1.培養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習慣,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2.通過看看、說說、做做,讓幼兒了解標志有不同的含義,知道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離不開它,知道每種標志都有不同的含義,但不能隨便亂貼,必須貼在適合的場所,才能起到它的作用;3.通過活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增強自我保護意識;4.引導幼兒大膽設計生活中需要的標志,發揮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2:另一位教師組織的社會活動《文明進餐好寶寶》,其活動目標為:1. 感受文明進餐的良好氛圍,樂意遵守《文明進餐公約》,養成文明進餐的好習慣;2. 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和規則意識。
3. 活動內容怎樣進行處理?處理的價值何在?
以《一元錢能干什么》為例:
借鑒與處理他人教案應注意什么?
1) 要考慮本地、本園、本班幼兒實際,不能照搬照抄已有活動方案;
2)要認真領會別人的設計意圖,并轉化為自己的設計意圖;
3)要考慮怎么樣進行處理、處理的價值何在等問題,尤其要注意原有方案是否與本階段教育目標一致,不能無的放失;
4)要考慮自己的教學風格,處理時應改編為適合自己風格的活動方案。
3. 怎樣打造幼兒活動 的平臺?
以《一元錢能干什么》為例:
大班社會活動《一元錢能干什么》
4. 幼兒活動表現
從圖中你能看出什么?
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比較偏重于運用傾聽、分享、觀察與操作,而不太注重討論、評價、記錄與游戲等活動方式 。
在幼兒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活動方式普遍存在這樣一些問題:幼兒觀察與操作多,但幼兒記錄少;傾聽多,但評價與討論少;輕視幼兒游戲。
記錄既是幼兒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的結果,但在幼兒觀察與動手操作后不能將結果記錄下來,無疑是學習效果的損失;幼兒傾聽多表達少,說明幼兒教師依然重視講授式,忽略幼兒的主體地位;輕視幼兒游戲,則表明幼兒教師借助游戲進行教學做得不夠。
5. 怎樣“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
我們的學校教育通常在去情境化下教授學習內容,通常也認為學生的學習發生在腦海中而不是通過身體動作、表演、材料操作來學習的。
嚴肅、認真看待兒童的觀念,會引起兒童認真看待自己的觀念。嚴肅、認真看待兒童的作品,會引起兒童認真看待自己的作品。
理解兒童的理解。
記錄,讓兒童的學習看得見。
記錄,也是我們嚴肅看待兒童學習的過程。
看待兒童作品,不在于其作品自身價值,二在于其作品意義以及能否引起對話。
——Steve Seidel(哈佛大學斯蒂夫教授,此人曾是哈佛零點項目主任)
6. 你怎么設計這個活動?
三、幼兒園社會教育怎么組織——案例分享
活動實錄:
重慶主城區一幼兒教師組織的活動《一元錢能干什么》
重慶郊縣一幼兒教師組織的活動《一元錢能干什么》
怎么評價自己的或別人的教育活動?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
幼兒教師教學活動評估表(一)
維度 觀測點
1.活動主題 符合幼兒興趣與需要、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價值
2.活動目標 符合幼兒發展水平、領域價值明確、目標表述
3.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教師應對預計
4.活動環境 物質材料、活動情境
5.活動內容 與目標對應、考慮到地域性、實施中的生成性、6.容量適宜、重難點適宜、涉及多個學習領域
6.活動過程 活動方式、活動流程(活動環節、活動轉化)
7.教師活動 教師角色發揮、教學關注(歧視性傾向、重視幼兒情感體驗、重視幼兒的問題 、重視幼兒的經驗、師幼交往)
8.幼兒活動 表現(活動自主、發起互動、情緒愉快、活動有序)、發展(在原有水平上有發展、達到本次活動目標)
幼兒教師教學活動評估表(二)
維度 項目
1.活動目標 目標取向(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表現性目標)、目標表述(教師角度、幼兒角度、混用)
2.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心理準備
3.活動環境 物質材料(教學具滿足幼兒活動需要、提供備用材料)、活動情境(分區域活動情境、集體活動情境、原有活動情境)
4.活動過程 幼兒活動方式(討論、分享、傾聽、記錄、評價、操作、表演、觀察、模仿、游戲)、教師組織形式(集體教學、區域教學、個別化教學)、教師角色(主導者、引導者、伙伴者、支持者)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
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成人應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樣作用,避免簡單生硬的說教。
祝愿大家提升專業水平 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