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攻擊性行為PPT課件這個PPT共27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含義,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表現特點,幼兒園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的類型,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預防與改善措施等,歡迎點擊下載。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含義
幼兒攻擊性行為又稱侵犯性行為。
指的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幼兒出現的身體上的進攻,言語上的攻擊等侵犯性行為。主要表現為:打,踢,咬,大聲叫嚷,叫喊名字,罵人,暴力,搶走別人的東西等。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表現特點
首先,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和年齡差異。一般講,在兒童成長發育的早期,爭吵、打架、說謊、罵人、破壞、發脾氣等攻擊性行為就有所表現,而且男孩發生的次數比女孩多。到了幼兒期,這種性別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得越來越明顯。4歲前兒童,男孩和女孩發生踢打、哭叫,表現得大致類同,但是,4歲以后,男孩則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擊性行為比女孩更加穩定。
其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與是否提供模仿的樣例密切相關。經驗表現,向兒童提供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對象。當前,大量電視、電影、錄像片中的武打動作、槍戰場面、兇殺情景等暴力情節,引誘兒童模仿打斗,表現兇殘,情感冷漠,行為失常,甚至形成攻擊性人格障礙。因此,給兒童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樣例,不僅會增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而且會影響兒童一生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第三,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隨獎懲手段的不同而發生性質上的不同。任何形式的懲罰則會抑制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例如,口頭批評、停止活動、暫時隔離等方式,都會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減弱攻擊性行為的強度。因此,獎勵和懲罰是增強或抑制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手段。
第四,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隨攻擊性行為的反饋而發生態度上的變化。研究發現,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和強度,往往以被攻擊性行為時,被攻擊者作出沉默、退縮、哭泣的態度反應時,那么,這個攻擊者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別的兒童;相反,當被攻擊者受到攻擊時,立即給以反擊,那么,這個攻擊者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有所收斂,或轉向另外的對象。因此,對攻擊者攻擊性行為的消極反應會強化攻擊者的攻擊行為,而對攻擊者攻擊行為的積極反應會制止攻擊者的攻擊行為。
幼兒園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的類型
1、從攻擊性行為的意向性來分,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目的性攻擊(源于憤怒的情緒,目的是給他人造成痛苦或傷害,并以此樂。)和手段性攻擊(也存在傷害他人的動機,但傷害是為了達到其它目的,而不是給他人造成痛苦)。從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來看,前者比后者要嚴重得多。
2、從攻擊性行為發生的頻率來分,可以把攻擊性行為分為習慣性攻擊性行為(個別幼兒由于多次發生攻擊性行為而又沒有得到有效地控制,因而養成某種習慣,頻頻發生,成為習慣性攻擊性行為。)和偶發性攻擊性行為(某個幼兒只是偶然發生的一兩次攻擊性行為。大多數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屬于這一類)。前者是嚴重的心理問題,它產生的原因也特別的復雜,在糾正時,既需要找出其行為背后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又要有相當的耐心。
3、從動機角度可以分為兩種: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性攻擊指兒童去攻擊別人的目的是去傷害或侮辱一個他所選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他所憎恨、討厭或不喜歡的,敵意攻擊可能是通過身體的、語言的攻擊,或者是破壞他人的物品;工具性攻擊指兒童傷害他人是為了達到另外一種目的,如撞倒同伴去搶他的玩具、傷害他人引起大人的關注等,攻擊別人在這里是作為一種手段。有的時候,兒童的攻擊行為是這兩種的混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攻擊行為可以分為攻擊他人和攻擊自己。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家從人種、文化和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對人的攻擊性成因進行過許多探索,發現了很多影響的因素,其主要的有家庭氛圍因素,媒體因素及心理環境因素。
(一)家庭氛圍
1.家長的撫養與教育方式對幼兒園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撫養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學齡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消極的社會行為。隨著離異家庭的增多,家長對兒童采取何種撫養與教育方式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現如今,家庭氛圍對幼兒園兒童的撫養與教育方式主要有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及民主型。
(1)專制型
專制型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規矩管制子女行為,強調權威和傳統,要求子女服從,常常表現為對子女的強制、命令甚至采用專斷、獨裁的態度。專制型的父母往往強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辦事,他們認為兒童必須服從,必須限制兒童的自主性;專制型的家長常常濫用職權,不鼓勵兒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對兒童缺少溫暖和慈愛;并實行高度嚴格的控制,不鼓勵兒童的獨立自主。
(2)溺愛型
愛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陽光和雨露。但盲目的愛是一種溺愛。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保護得過分,事事都由自己出面替子女辦理,是子女什么都不會做。這類家長既看不到孩子的缺點和錯誤,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批評,一味地嬌慣和放縱孩子,甚至不惜作子女的奴隸,把子女捧為“小皇帝”,對子女的不道德行為和錯誤行為采取包庇袒護的錯誤做法,甚至包庇犯罪行為。
(3)放任型
這種放任型的撫養與教育方式是值得關注的。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干預子女的言行,無視子女的情況和需求,對孩子放任自流、漠不關心、不重視。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長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對孩子不管不問,任其自然發展。顯然在這種家庭中,孩子沒有得到家長應有的關心。處于成長階段的兒童,比較活潑、真率、愛說愛動,這些使得他們易在一定的情感情景下,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真摯的心理、思想與父母進行交流與溝通,但家長因種種原因疏于與他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的冷漠便會產生不滿,逐漸出現各種問題,
(4)民主型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長為孩子營造了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孩子愿與父母坦誠、積極的交流。這種家庭環境是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和智能發展的。民主型的父母鼓勵子女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個人特質,采取開放的態度與方式與子女溝通,對子女的違規行為很少采用處罰的方式,而是通過接受或雙方讓步,使子女做適當的自律。在民主式教育模式下兒童既有適當的自主自由,又要接受家長的指導與幫助,兒童與家長間互動的方式是民主的、合作的,而非專制和放任的。 民主型的家長對子女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而不是盲目的愛。理智的愛是從自發到自覺的階段,其主要特征是父母把愛與嚴和諧統一。
2. 孩子也會影響父母
關于父母撫養方式的一項研究發現,母親對兒童早期攻擊性行為的容許態度能最好地預示男性青少年期的攻擊性行為;其次的有效預測指標不是父母的撫養方式,而是兒童自己氣質的沖動性(高活動性、沖動性的兒童易成為高攻擊性兒童)。從事這項研究的奧爾維斯認為,一方面,高活動性、容易沖動的兒童會使母親精疲力盡,而變得對他的攻擊性很容忍從而助長孩子的高攻擊性;另一方面,孩子的行為常常激怒母親,使她無法容忍而采用體罰的方式來警告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這就是說,孩子自己也參與了家庭撫養環境,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這種環境導致了兒童的攻擊性傾向。
(二)媒體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影視及網絡媒體成為人們尤其是兒童娛樂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影視、游戲、網絡等媒體中的爭斗與暴力內容對幼兒園兒童攻擊性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國內外有關媒體暴力對幼兒園兒童不良影響的理論探討、實證研究和新聞報道逐年遞增。
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學習理論認為,在整個兒童期,觀察學習和模仿是獲取運動與社會技能的主要方式。神經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人類的大腦中存在專門用于模仿的神經結構,些神經結構有助于幼兒通過觀察模仿,快速掌握基本的社會行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教師、兄弟姐妹和同伴,兒童還可以從媒體,如影視、網絡、電子游戲和視聽CD中獲得豐富的榜樣資源,再加上兒童缺乏完善的認知能力和道德判斷,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選擇的模仿和嘗試。
(三)兒童自身的心理的環境
1.挫折的行為反應
挫折是引起攻擊性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脅一個人的尊嚴,阻礙其穩定目標的實現,剝奪某某活動動機的需求,因而當兒童遇到某種挫折后,最常見的反應是攻擊。當然,挫折引起的反應方式,也是因人而異,存在著個性差異的。一般講,獨立性強的兒童,挫折后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而依賴性大的兒童,挫折后則容易產生退縮行為。
2.模仿行為
模仿也是引起攻擊性行為的又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學習的能力卻很強,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訓斥孩子。孩子就會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其他兒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槍戰的電視像片,孩子就會學會打斗,增強攻擊欲,強化攻擊性行為。另一方面幼兒如果在生活中常看到成人、同伴的攻擊性行為,也會不知不覺仿效。一般來說,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擊的那個幼兒的反應卻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對方也“以牙還牙”,則發起進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對方:反之,如果對方哭了,退縮了,則發起進攻的孩子以“勝利者”自居,以后對這個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另一方面,看電視和錄像中的暴力片而學得不少。幼兒每天花很多時間看電視或錄像,電視起了“保姆”的作用,而家長見孩子一看電視便一動不動,目不轉睛,也樂意給孩子看,許多成人的武打片、兒童的節目中都含有不少進攻的鏡頭,往往給孩子輸入一種極端的想法,似乎只有采取強有力的進攻,才能打敗對手
3、幼兒園教育
幼兒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幼兒教師的教導在幼兒的身心上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幼兒園,有的教師也缺乏對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經常用嚴厲、強硬的態度來要求他們,孩子一出問題,輕則批評、否定,重則訓斥、指責,甚至諷刺,挖苦、恐嚇,長期處于這種缺少接納、關愛、贊揚和肯定的環境中,幼兒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同時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發生攻擊性行為,如拿東西砸向同學,推倒同伴剛搭好的積木,或踩壞同伴的手工作品等。教師的消極評價會使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如果教師對某個兒童有偏見,一再批評該兒童,這樣其他小朋友 也會對這個小朋友產生偏見,兒童經常處于這種被排斥,不被接納,缺乏關心、表揚的環境中,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該兒童為了使自己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斥與欺負就會對其他人產生防備心理甚至是防備行為,時間長了這種防備行為就會演變成攻擊性行為。幼兒園活動的設置也會是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
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幼兒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爾蒙的分泌、外貌體征、體質、氣質等),對攻擊性行為的表現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那些天生愛熱鬧的、愛發急的“難帶型”嬰兒,長大后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但是生理因素只是影響因素的次要部分。
(二)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兒的攻擊性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高度攻擊性幼兒大多數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這兩類家庭類型的共同特征是對兒童限制的失當。“絕對權威”型的父母過于控制幼兒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產生對抗的要求,并常常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攻擊。“過度溺愛”型父母則完全放棄對幼兒的限制,使幼兒的利己排他行為滋長,一旦他們的某種需要受到限制,就會大哭大鬧,以反抗來達到目的,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所以說家長過分溺愛幼兒、過分要求幼兒、過分放任幼兒都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
(三)環境因素 現代社會,環境因素對幼兒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電視大眾化以后,幼兒用于看電視的時間逐漸增多,電視中的暴力場面無疑為幼兒提供了攻擊樣板,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學習了攻擊性行為。
(四)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攻擊性行為的起因是挫折,當一個人朝著特定的目標前進時,一旦受到阻礙,就會產生挫折感,而這種挫折感在行為上就表現為對人對物產生攻擊性行為。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預防與改善措施
(一)我國幼兒園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預防
1.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
優化幼兒的活動環境,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減少環境中的不利刺激兒童活動室中社會性密度的增加,玩具數量的不足、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有攻擊性色彩的詞語和攻擊性行為的刺激等環境都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了游戲室中兒童人數增多會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增加,因此為孩子創設一個適宜的空間就顯得十分重要。
2.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促使幼兒在行為和認知上保持統一
幼兒攻擊性行為多與其認知水平較低有著直接的關系,幼兒往往對來自同齡人伙伴的信息以自我為中心做出判斷。
如果兒童對別人的行為判斷是敵意的,他的行為就會表現出攻擊性,他的攻擊性行為不會產生。在幼兒中很多攻擊現象的產生都是因為彼此間沒有搞清楚他行為的動機是什么,而攻擊性強的兒童往往用敵意的動機去判斷別人的動機,這樣就增加他攻擊的次數和被攻擊的次數。
另外,同伴間也產生行為上的相互模仿,一個不善攻擊的幼兒在一個相互攻擊的群體中,很快也會以攻擊的形式對付其他幼兒。因此,我們必須幫助幼兒童正確認識和同伴的關系,教育幼兒學會寬容的態度對待同伴
3.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力以及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
幼兒時期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會有助于幼兒學會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會有助于幼兒以后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
(1)自帶玩具,鼓勵幼兒獨立交往.
(2)多給幼兒提供一些輕松自由、感興趣的合作活動。游戲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活動,而游戲對于幼兒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開展娃娃家、超市等角色游戲時,讓幼兒自由組合、自己分配角色,一起玩,一起交談,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交際,并從中體驗了與同伴交往合作的快樂,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責任心,以及互愛互助、熱情待人、的優良品質。
(3)教師參與并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幼兒對幼兒園的適應和喜愛是從其接觸的教師和同伴開始的。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幼兒交往中,積極引導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關系,引導幼兒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合作、分享,當幼兒能較好的與同伴合作、分享時,要及時給予鼓勵,進一步強化合作、分享行為。
另外,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分享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相互合作,從而帶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提高。
(4)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恨。有這種行為的兒童可能對自我不滿,或者在愛的關系上受到挫折。家長要從各種方面關心他,愛護他,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仁愛之心和愛憐之情。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可以培養孩子豐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4.在日常教養中,滲透移情能力的培養。
在日常教養中,成人(特別是教師、父母) 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反映在行動上,一定程度上,好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鏡子.應此,我們要充分抓住幼兒個性品質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及時引導幼兒感受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影響的關系,培養訓練幼兒的移情能力。
(二)對幼兒園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措施
(1)注重體驗,激起情感共鳴
幼兒期(3-6歲)是孩子情感發展和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幼兒的活動和行為的情緒色彩非常濃厚,情緒直接指導、調控著兒童的行為。根據情感的本質特征及幼兒情感的發展特點規律,我們從“情感體驗”、“表情表達”、“替代想象”、“自我調節”幾個方面人手來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1、情感體驗。依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在創設的環境中進行體驗,從此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為此教師要注重創設典型情景。
2、表情表達。表情不僅是幼兒情緒體驗的表現形式,而且在表達感情時,其情緒體驗也隨之發生變化。
3、替代想象。多讓孩子想象自己處于別人位置時的感受,有助于攻擊性行為的減少。
4、自我調節。自我調節是指在沒有外部指導或監視的情況下,個體維持其行為歷程以達到某一特定目的的過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們設立了“心情小站”,由幼兒輪流當心情疏導者,以旁觀者的身份分析爭執的問題。當其他幼兒發生爭執或矛盾后,請小站幫忙解決,以幼兒為主,為輔,從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通過概括他人的觀點,逐漸將社會要求轉化為個人的價值觀,納入其自我概念中。
(2)了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起因、發展,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1、減少環境中易產生攻擊行為的刺激
給幼兒提供寬敞空間,而不是提供繁雜、擁擠的活動空間。還包括平時家長不經意的嬌寵所造成的霸氣及帶有暴力情節的影視錄像的影響。其實孩子攻擊他人,是想通過這種方法達到自我表現的需要,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導孩子,給他分析影視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徑的壞處。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時家長應注意與孩子的情感聯系,摒棄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
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途徑,讓孩子認識他人的對其攻擊性行的不滿,從而使其對自己的攻擊性行為產生否定情緒。比如通過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呈現一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形象,與其討論這一兒童的表現及其危害,使其意識到這樣的兒童是不受歡迎的。
2、轉移注意法
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給予較多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可以培養起孩子多方面的興趣,陶冶性情,從而達到根治攻擊性行為的目的,具體的方法有:①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②培養文化興趣。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景佳途徑,多引導孩子從事這類活動,有助于孩子恢復心理平衡,逐漸轉移攻擊性行為。
3、家長積極配合正確對待孩子們與同伴這間的矛盾沖突
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沖突時,家長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必須要求他道歉。家長還可以啟發幼兒對攻擊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從動機上改正其攻擊性傾向。例如:可設法讓他明確打人、推人、搶奪等行為是不對的,小朋友、老師和家長都不喜歡。
4、給予榜樣示范或直接教給孩子正確的非攻擊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不僅是因為其所能想到的解決沖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的數量少于一般兒童,而且是因為他們所能想到的方方法普遍帶有攻擊性傾向。⑥所以,對于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我們可以給予榜樣示范或直接教給其正確方法。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強自身修養,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惡意攻擊:另一方面,應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矯正,即使孩子攻擊行為發生的動機可有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時教給正確的解決方法。應注意的是,矯正的重點不在于訓斥、批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在于及時使孩子明確非攻擊性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簡單體罰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傾向,有可能強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終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確的方法是什么。
5、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不一致反應”,即對其攻擊性行為不予強化、不予注意,而對其被攻擊的對象卻給予充分的關注。
孩子有可能以攻擊性行為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成人可以用不予理睬其攻擊性行為和言語的方法使其達不到目的,同時用溫柔、親切的態度去安撫被攻擊對象,成人這種一冷一熱的不同態度,實際上也為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提供了非攻擊性行為的榜樣。
6、輕度的懲罰
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采用輕度的懲罰有效的,例如:暫時隔離孩子。對幼兒來說,最大的愉悅莫過于成人對他的關注,所以,不理睬孩子,是一種特別敏感的懲罰。這樣即可以使孩子體會到是攻擊性為發生后的不良反應,也可以有機會其平靜,以便進一步與他交談,但是,運用該法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要讓其“坐冷板凳”,在幫助其認識錯誤后要解除懲罰,而且要注意安全,時間不宜過長。
(3)讓幼兒參加與情感經驗活動,體驗理解攻擊性行為的負作用。
在幼兒園里,可以創設相關幼兒遭遇別人的攻擊性行為的情境然后啟發幼兒進行討論讓幼兒在討論中自己找到結果,在教師的情感渲染下產生對有攻擊性行為者的厭惡和被欺負幼兒的關愛。
(4)通過角色游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角色游戲是以模仿和想象,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的反映周圍生活的游戲。通過角色游戲讓幼兒體驗理解攻擊性行為的負作用
(5)通過挫折教育,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1、正確認識挫折
首先,要讓幼兒認識到挫折存在的普遍性。對幼兒而言,就是讓幼兒認識到自己身邊有許多會讓你覺得不高興的事,這些不高興的事,不會消失。第二,師生共同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
2、正確對待挫折
由于幼兒年齡小,受到生活經驗生活范圍的限制,遇到挫折時,往往會感情用事,所以攻擊性行為會隨之而來。讓幼兒學習一些方法,如轉移法,適當渲泄法等,可以緩沖幼兒的情緒,便可能正確對待挫折。創設挫折情境,提高承受力。
(6)增強教師和家長指導的目的性
根據攻擊性幼兒家長的特殊性和家庭教育特點,根據攻擊性幼兒的差異性和可變性,不斷調整豐富家教指導的內容和方法,并隨著指導的深入,家長和幼兒的反饋來幫助研究人員在家教指導中端正家教觀念,較好地把握幼兒的特點和生態環境因素的關系,把握好介入指導的分寸和質量,采用多種指導途徑和方法,定期指導和隨機指導有效的結合,提高家教指導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師與家長應主動探討如何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有效的方法,把接受指導和指導孩子的過程視為自己受教育的過程,不僅從語言上,而且從行為上影響孩子,促進孩子的變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