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4
這是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nèi)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現(xiàn)代小學數(shù)學”五年制課本第十冊第3~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3.滲透子集思想,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長方體的特征及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讓學生說出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這些圖形是平面圖形。
2.出示長方體教具,討論長方體和長方形的區(qū)別,揭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
二、揭示課題:
平面圖形是研究同一個平面內(nèi)的多種數(shù)量和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而立體圖形研究的是在若干個面內(nèi)的數(shù)量和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評:從復習平面圖形導入立體圖形,開門見山的導入課題。】
三、講授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征
1.出示思考題
(1)長方體有幾個面?它們各是什么形狀?相對的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2)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有多少條棱。相對的棱長短怎樣?
(3)3條陵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評:學生帶著思考題去實踐操作,目標明確,任務具體,便于操作。】
2.學生利用各自準備的長方體物體,通過看、摸、數(shù),回答思考題的問題,討論長方體的特征。
(1)師提問①: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shù)的?老師注意比較學生的不同數(shù)法,有意識引導學生按順序數(shù)面的個數(shù),使學生清楚知道長方體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個面組成。
【評:教者表揚了按順序又對又快地數(shù)出長方體有6個面的同學,很快地原來漏數(shù)或重復的同學,也能正確地數(shù)出面的個數(shù)。可見,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師提問②:這些面各是什么形狀?讓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認識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或者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提問③:相對的兩個面有什么特點?要求學生通過度量相對的兩個面的長、寬,真正認識相對的兩個面的面積相等。通過師生對話,板書長方體面6個都是長方形或其中有兩個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2)老師通過對相對兩個面和相交兩個面的比較,指出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并讓學生說出哪兩個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兩個面相交有一條棱。……)提問①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shù)的?引導學生數(shù)棱時可以按順序分三組數(shù)或者按相對的棱分三組數(shù),長方體有12條棱。
【評:教者再次提醒學生“是怎樣數(shù)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機會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
提問②相對的棱長短怎樣?為什么?引導學生通過由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長方形對邊相等的道理,說明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并板書:棱12條相對棱長相等。
(3)老師通過對相對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較,指出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并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學生回答,老師板書:頂點8個。
【評:學生通過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應用多種感覺器官,對平擺、豎擺的長方體進行觀察、觸摸、按順序地數(shù)獲得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點;并且?guī)熒餐〗Y了長方體的特征及其學習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者創(chuàng)造情景恰到好處地演示了實體和框架長方體模型,指導學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長方體學具。】
(二)畫長方體立體圖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個位置上觀察長方體,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從而揭示長方體的畫法。
【評:從美術課靜物寫生入手,導出長方體的畫法,提高學生看立體圖形的能力。】
(三)長方體的長、寬、高
(1)讓學生觀察知道相交于一個頂點一定有3條棱。
(2)三條棱中任兩條一定是同一個面的長和寬,指出這兩條棱也是長方體的長和寬,另一條稱為長方體的高。并在圖上標出長、寬、高。
(四)正方體的認識和正方體的特征
(1)利用長方體框架(或幻燈片),變動長方體正面的長,使之與寬的長度相等,再變換長方體的高,使之與長、寬的長度相等,從而揭示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并出示正方體的實物圖及畫出立體圖,指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評:教者吸取電腦軟件的長處,動態(tài)地在幻燈屏幕上把一個長方體變?yōu)檎襟w,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映入每一位同學的眼簾,其結論便水到渠成。】
(2)正方體的特征啟發(fā)學生通過觀察面(包括:個數(shù)、形狀、面積大小)、棱(包括:條數(shù)、長短)、頂點(個數(shù)),歸納這三個方面的特征,總結正方體的特征。學生歸納特征后,老師小結并板書其特征。板書:正方體面6個都是正方形面積都相等棱12條長度都相等頂點8個。
【評:學生把學習長方體的特點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學習正方體的特點上來,他們手拿正方體學具,邊看邊摸邊數(shù)邊講,又對又快地達到學習目標。】
(五)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通過小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使學生知道,正方體具有長方體所有的特征,而正方體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個長方體都具有。如果把長方體看成一個整體,那么正方體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評: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體與長方體之間的關系,并進行辯證關系啟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圖形是不是長方體。
2.判斷。
(1)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的物體不是長方體就是正方體。
(2)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3)正方體棱長總和是60厘米,它的每條棱長是5厘米。
3.說出下面各圖形的長、寬、高(課本練一練第4題)
4.下面是一個由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搭成的長方體的部分圖,說出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試說哪個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
【評:練習內(nèi)容豐富,多樣,既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訓練,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小結及布置作業(yè)
老師通過補充板書:學生通過小結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及結合板書,說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標在了這個長方體哪個位置。從而加深對本節(jié)課主要內(nèi)容的認識。
【評:總結的板書設計新穎,把本節(jié)的重點內(nèi)容以圖文表結合的形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在眼前,給人銘刻記憶,久久難忘。】
【總評】:
1.注重把三位一體有機結合進行教學,即教學數(shù)學知識(特征及其相互關系)、數(shù)學思想(子集思想)、數(shù)學方法(按順序地觀察、摸、數(shù)物體的方法)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學數(shù)學知識,又學數(shù)學思想和數(shù)學方法。
2.恰到好處的演示實體的或框架的長方體,在屏幕上映出動態(tài)的長方體圖形變?yōu)檎襟w圖形;畫出形象直觀的圖文表結合的圖形,以及指導學生使用學具,學生主動積極地通過具體的實踐,體驗、監(jiān)控、調(diào)節(jié)自己的策略,從不規(guī)則地看、摸、數(shù),到按照順序地看、摸、數(shù),最后全班同學都能正確地邊看邊摸邊數(shù)說出正方體的特征。使學生能主動地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全過程,其主觀能動性得到發(fā)展。
3.學生手腦并用,左、右腦協(xié)調(diào)配合,使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和諧發(fā)展,促進了大腦功能的開發(fā)。此外,教學目標具體明確,易操作;教學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不拘一格;板書設計新穎,教師語言精煉、準確,演示動作果斷、敏捷、給聽課教師留下深刻印象。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想象、探索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理解長方體展開圖中每個面與長方體長、寬、高之間的關系,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有關表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3.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比較、觀察、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休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展開圖,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應用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有關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資源:長方體、正方體的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我們以前學過和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想用彩紙把這兩個立體圖形包裝起來,但是不知道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把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和算出來,就是至少要用的彩紙)
2.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們的表面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1)如果我們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展開,會是什么形狀呢?請你閉上眼睛想象。
(2)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剪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6個面的展開圖是這樣的,(課件出法展開圖),和你想的一們嗎?
(3)請同學們用上、下、左、右、前、后,分別標出6個面。一個同學上黑板上標注。
(4)哪兩個面的面積是相等的?(上、下面的面積相等;左右面的面積相等;前、后面的面積相等地。)底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中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前面呢?后面呢?
(5)如果長方體中的長寬高分別是8米、5米、2米,上面和下面的面積怎么算?5乘2算的是哪個面的面積?8乘2呢?
2.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現(xiàn)在你會算包裝這個長方體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彩紙了嗎?
(2)匯報:
六個面加起來;
相對的面只算一個再乘2;
(長×寬+長×高+寬×高)×2;
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總結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它的面有關,其實就是和它的長、寬、高關,我們要找準每個面的長和寬,才不會出錯。
其實我覺得第一種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很重要,你知道為什么嗎?(不規(guī)則的物體)
3.教學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會求正方體的表面積嗎?怎么求?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按要求計算各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和表面積。
(1)全圖
(2)半圖
2.求4個面的總面積。一個棱長是30厘米的正方體餅干盒,如果圍著它帖一圈商標紙,這張商標紙的面積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3.P26第13題。把一個長方體截成兩個立體圖形,兩個立體圖形的面總面積比原來的長方體增加了兩個截面。
四、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你有什么問題?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研究一下。
教學內(nèi)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冊第24-25頁例1和做一做中題目,練習六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初步學會求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具準備:
長方體牙膏盒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的教具各一個,學生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長方體的牙膏盒,讓學生回答出它的形狀后,指出它的長、寬和高,并分別指出和長、寬、高相等的棱。
教師: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哪些面的面積相等?
2.教師沿著棱將牙膏盒剪開,再展平,讓學生看一看展開后的形狀。
二、新課教學
1.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教師出示長方體紙盒,同時學生拿出各自的長方體紙盒,教師指導學生沿著上面與前面相交的棱、左面與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與上面、前面、下面相交的棱將紙盒剪開。
讓學生看教師演示,教師將剪開的紙盒展平、合上,再展平貼在黑板上,演示時注意讓學生觀察原來長方體的各個面展平后各在什么位置。
讓學生在黑板的展開圖中分別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6個面,教師注意訂正。
學生將自己剪開的長方體紙盒展平在桌上,并標明"上"、"下"、"前"、"后"、"左"、"右"。
觀察展開圖,讓學生回答: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的面積相等?有幾組相等的面?上、下、前、后、左、右各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原長方體的什么?(引導學生答出:上、下每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擔原長方體的長和寬,前、后每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原長方體的長和高,左、右每個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原長方體的寬和高。)
學生答完后,將正方體紙盒剪開,并標明"上"、"下"、"前"、"后"、"左"、"右"。教師巡視。(可能有幾種展開形狀。)
教師將自己的正方體展開圖貼在黑板上,請與教師剪法相同的學生在黑板展開圖中用"上"、"下"、"前"、"后"、"左"、"右"標明六個面,然后回答: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有幾個面積相等的面?每個面的邊長是原正方體的什么?
教師: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長方體或正方體的表面積。
板書概念。
學生齊讀概念后,教師宣布今天主要學習內(nèi)容。
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2.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
提問: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想一想,要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必須先算出哪些面積?
投影出示練習六第l題。
第一幅圖讓學生說出前面的長和寬,再答出前面的面積,后兩幅圖直接答出前面的面積,每一幅圖前面面積算出后,追問:后面的面積是多少?要求前、后面的總面積怎么列式?
解答練習六第2題,步驟同第1題。
教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中,往往不是算長方體的每一個面的面積,而是需要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出示例3。
學生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提問:做這個長方體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板,就是要計算這個長方體的什么?(表面積)剛才我們講了,長方體中有幾組相等的面?(3組)那我們可以怎么想呢?
讓學生看第25頁例1下面的"想",并填好空。然后,引導學生列出算式:6×5×2+6×4×2+5×4×2+6×4。
提問:6×5×2、6×4×2、5×4×2分別求的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邊在算式下標明上下、前后、左右,接著,讓學生檢查一下,有沒有漏算或者重復計算的面,然后讓學將計算過程和結果填在書上。
提問:這道題還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學討論,解答。教師巡視。
指名匯報算式:(6×5+6×4+5×4)×2。
提問:問什么先算3個面的面積和再乘以2?
學生用以長方體教具演示幫助學生回答,然后,將黑板上的原長方體的展開圖的前、下、右面裁下,與左、上、后面進行重疊,幫助學生弄清道理。
提問:這兩種計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聯(lián)系?(第一種方法是先分別算出上、下面的面積和,然后再加起來。第二種方法,實現(xiàn)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積再乘以2。第二種方法是第一種方法根據(jù)乘法分配律變成的。)
提問:哪一種方法更漸變?(第二種)
教師:老師這樣做,對不對?寫出算式:(6×4+5×4+6×4) ×2(引導學生回答錯在下面
前 左 下
的寬找錯了)
接著,教師小結: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最關鍵的事要正確找出3組面中每個面的長和寬。
三、課堂練習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題目。先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指導,然后匯報解法,并說出思考過程。
四、全課總結
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要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關鍵是要準確找到每個面的長和寬。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第3、4題。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