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5
這是項脊軒志教案及反思,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么?為什么?設計這樣的問題在于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敘寫文章表達了什么樣的“喜”和什么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敘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了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了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鐘,然后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準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么樣的“喜”和什么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并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準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么修葺項脊軒?為什么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悅?“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么?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么?……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閱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后的閱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復,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舍棄。
課后,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說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說可能特級教師不了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么?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著不同的閱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致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說,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于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說絕不是說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于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說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后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么、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了解他的教學思想,不了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后還留下什么。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復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絡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么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體會歸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語句,學會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讀體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的亭臺樓閣無數,然而能夠載入史冊,流傳千古的,往往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黃鶴樓是美的,因為它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慨嘆;醉翁亭是美的,因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情趣;滕王閣是美的,因為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趣。項脊軒雖是一間不起眼的小閣子,但《項脊軒志》卻成為經典名篇,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項脊軒,進一步品讀這篇課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顧上節課內容,進入本節課學習
上一節課我們已初步了解了這篇課文的大意,“項脊軒志”名為記物,實是記人。
[板書]:事(人)(人)事。
這篇課文的文眼是——(學生齊答),軒中可喜的事有——(學生齊答),可悲的事有——(學生齊答)。
[板書]:修軒、讀書;分家、疼兒、探孫、相愛。
三、品讀可喜部分
1、自由散讀,用筆圈畫出能體現作者可喜之情的詞語。并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兩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請同學讀修葺以后的:
①你認為哪些詞語或句子體現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確:
修軒:“不上漏”“洞然”“增勝”。
讀書:“偃仰嘯歌”“萬籟有聲”“小鳥啄食,人至不去”“風移影動”。
②說說你是用哪兩個詞概括的?
修軒:原來可憐可悲可嘆的南閣子,變成了可愛可喜可親的項脊軒,體現了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
讀書:體現作者自得其樂,軒中環境的珊珊可愛。
板書:喜愛、自得
③生讀修葺以后內容。
3、聽錄音,注意語氣、語調、語速的處理。
4、齊聲朗讀,語氣語調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飽含其中。
5、學法小結:
剛才我們一起體驗到作者在項脊軒中的可喜之情。我們是通過品讀那些表現生活細節的詞句來體驗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品味詞語,品讀細節的方法來體驗鑒賞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讀可悲部分
1、討論可悲部分的細節,并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這些細節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什么是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微特征所進行的具體而細致的描繪。
(四大組分別討論四件事,四人一小組進行。發言同學要體現小組意見,然后由大組內的其他小組補充。)
(1)分家:
①學生回答細節:墻、犬、客、雞。
隨著墻的出現變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潔寬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許多塊,看上去不順眼,走起來不順當,聽起來不順耳。甚至可以想象諸父分家分財產時,你爭我奪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現。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傷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對這一切,作者只能是“無奈”。
②能否用一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書:悲怨
③朗讀:“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體會“矣”飽含的復雜情感。
(2)疼兒:
①學生回答細節:“某所,而母立于茲”“以指扣門扉”“兒寒乎欲食乎”。
②為何“余泣,嫗亦泣”?
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老嫗講述完母親對姐姐的疼愛,自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同樣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而母親的遺蹤卻處處可見(“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茲”)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兒寒乎,欲食乎?”),這一切都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嫗,“先妣撫之甚厚”,同學們可以設想一下,兩人相對而泣,那是一個多么撼動人心的場面!
③用一簡練詞語概括作者對親人的情感。
板書:思念
(3)探孫:
①學生回答細節:三句話:關心疼愛看似責備實是贊賞、殷切期望、熱情激勵兩個動作:疼愛、欣喜又急切。
②學生朗讀三句話。
③學生討論:想到這一切作者為何是“長號不自禁”?
④學生回答。
作者對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層歉疚。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讀寒窗,卻屢試不第,辜負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業的希望更是渺茫,這種懷念內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長號”?
⑤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祖母的情感。
板書:內疚
(4)相愛:
①學生回答細節“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述諸小妹語”“室壞不修”“稍異于前”“庭中枇杷樹”“手植”。
②體會“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蓋矣”中的“矣”所飽含的情感。(樹長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妻子的情感。
板書:悲慟
④齊讀。“庭有枇杷……”再次體會悲慟之情。
3、聽錄音“然余居于此……”可小聲跟讀,注意把握“悲”的基調,注意語速語調的把握。
4、齊讀“然余居于此……”讀出細節中的悲情。
五、小結
作者緊緊抓住項脊軒里悲歡離合的日常生活瑣事,通過細節描寫,用清新淡雅之筆,表達了“多可喜,多可悲”。這也是歸有光散文的基本風格。
項脊軒,一個不起眼的小閣子,卻關聯著家庭盛衰,凝聚著三代人的親情。軒的空間有限,情的延伸無限。這就是《項脊軒志》之所以被歷代評論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書: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紹歷代名家評《項脊軒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勝之文”
(明)王士禎:“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
(清)方苞:“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
(明)王錫爵:“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怛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七、布置作業:擴展閱讀《寒花葬志》
(歷代名家對歸有光的評價,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從“平常細節,情真意深”的角度寫一篇關于《寒花葬志》的鑒賞短文,字數:400—500字。
教 后 記
執教《項脊軒記》研究課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精髓,是上好課的前提。本節課執教成功,首先是因為對《項》文以質樸語言通過細節描寫抒發真摯情感這一特點有較深切的體驗,所以教學目標明確,為教學方法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2、設計一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師生互動氛圍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保證。這次執教備課的過程,是使教學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細密的過程,將學法的指導貫穿其中,讓學生在閱讀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鑒賞,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學方案完善、教學流程實施的過程,也是教師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這次執教《項》研究課,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個側面均作了較深入的反復的探索研究,同時較自覺地強化教學心理素質的鍛煉,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將把這次積累的經驗用于日常教學之中。
復習《項脊軒志》一文,主要想完成兩個教學目標:一是識記、理解、運用文言字詞;二是分析和借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敘述事情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所有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緊緊圍繞著這兩個目標展開。整個教學過程推進的比較良好,感覺還是很好的實現了預定的目標,收到了預想的效果。其中有兩個環節我感覺較為滿意:第一個是課內重點文言字詞的遷移運用,第二個是鑒賞細節描寫手法之前選取《老屋》歌詞所做的鋪墊。
第一個環節中,我選取的是2010年江蘇卷高考題歐陽修《南陽縣君謝氏墓志銘》中的一段文字,語段幾乎包含了本節課所強調的所有重點字詞和文言現象,課堂上及時地拿來讓學生翻譯,既突出了檢測的針對性,又較好地強化了知識遷移過程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直接體會到了文言文復習和高考之間的必然聯系,讓他們意識到了平時復習中積累文言知識的重要性,而課堂上學生頭腦中這種意識的產生比老師平日里憑空的說教要強百倍千倍。
《項脊軒志》是作者歸有光在經歷了無數的人生變故、世事滄桑之后寫作的文章,文章雖然感情真摯細膩,細節描寫的手法運用的不露痕跡,但是因為語言樸素,敘述平淡,以學生現在的年齡和人生體驗,很難提起深入閱讀的精神和興趣,更不要說體會作者情感的十分之一二,進行手法的分析和挖掘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截取了水木清華《老屋》中的一段歌詞作為之前的鋪墊。這是一首充滿懷舊情緒的歌曲,作者在表達對老屋及屋中人思念的時候,選取了很多尋常生活中看似平淡而又十分美好的鏡頭和畫面,這種方法和《項脊軒志》中采用的敘事抒情的方法極為相似,因而,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們對這樣的歌曲也非常喜歡,很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分析起來更是興趣盎然,極好地調動了學習的興致和課堂的氣氛。
盡管如此,一堂課講下來,感覺還是有很多的遺憾和不足。手法賞析環節中,因為設計的題目難度偏大,之前的知識補償做的不夠,使得學生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抓不住根本,回答不到點子上,浪費了一些時間,以至于后面的鏈接閱讀無法充分展開,寫作方法的引導也僅僅是點到為止;還有,在駕馭課堂、隨時隨地調動學生情緒,以使他們時時刻刻專注于課堂內容上,做的也還不夠,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和努力。
雖然不是什么教學能手的選拔,優質課的評選,甚至因為有懶惰和畏難心理,在剛開始“聽將令”,“奉旨”講課的時候還有點不情愿,但是,當真正面對這件事的時候,我卻以十二分的認真投入進去了它。因為,學校不僅提供給了我們展示的舞臺,也給予了我學習的機會,我要好好把握;再有,自己竭盡所能之后,仍然存在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是自己真正需要克服的地方,而這,應該也正是進步之所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